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80100 力学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由我国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钱伟长先生所创立,在国内外力学界享有声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1984年建立固体力学博士点,2000年成立力学一级博士点(包含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力学)。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原学科,以及教育部211重点建设学科等。2007年流体力学获评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等级B+(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并列第九位)。
  本学科已建成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现代力学E研究院、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实验中心、固体力学实验中心、上海市非线性科学活动中心、科学与工程分析计算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重要教学科研基地。同时,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也挂靠在本学科。
  由本学科主办的国际非线性力学系列会议(ICNM)成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旗下的系列会议。学科主办的《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是国际力学核心SCI期刊,被美国力学科学院评为17种国际力学刊物之一,获得国家期刊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奖等,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自1984年来已进行近900期seminar,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此进行了学术报告、座谈交流,其不仅在国内力学界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已成为上海大学的文化品牌。
  目前本学科周哲玮教授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以及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曙光学者、启明星、浦江计划学者等人才计划20余人次,有境外学位或学术经历的学科成员已超过75%。“面向工程问题的LBM研究”于2009年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资助。此外,还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和各部委的科技进步奖,并与国际、国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近年来,本学科成员先后出访美国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斯大学、法国巴黎居里大学等学术机构,与美国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有效地提高了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的水平。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除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蔡冠深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本学科设立了“创优计划”以及钱伟长奖学金等一系列针对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资助项目。本学科积极推荐研究生前往国内外著名的机构学习,开阔视野,现已有少数硕士毕业生和在读博士生成为本学科与国外著名大学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同时,部分优秀的在读研究生还获得了学校额外资助赴国外知名院校进行学习交流。

  研究方向:
  01.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02.固体力学
  03.流体力学
  04.工程力学
  指导教师:
陈立群、陈红勋、程玉民、楚海建、丁虎、代钦、狄勤丰、董宇红、方岱宁、郭战胜、郭兴明、胡国辉、胡宏玖、黄虎、江进武、卢东强、卢志明、陆泽琦、杨小权、姚文娟、王伯福、张田忠、张俊乾、张东升、张能辉、张武(本年度不招生)、周全、周进、朱卫平、刘宇陆、翁培奋、邱翔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24力学专业基础
  3. 3025力学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一、 申请条件

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我校2021年博士招生简章的规定要求,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方针与路线。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学术不端和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从事科研领域有浓厚兴趣,并具有较为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或相当科研成果(由学科审核小组具体认定);
3. 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4. 持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的报考者,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名时须提交认证报告复印件;
5. 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历考生申请;
6.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折合百分制60分),托福(TOEFL)、雅思(IELTS)、GMAT、GRE和其他语种可参照此标准。
二、 申请材料
申请者按照上海大学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时间进行网上报名,并按时提交以下报名材料:
1. 《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 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1) 考生登陆“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
(2) 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
(3) 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3. 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 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 硕士期间成绩单原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主管部门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所在管理部门公章);
6. 公开发表论文的全文1份或其他相当科研成果证明材料1份;
7. 获奖证书复印件1份;
8. 两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正高级职称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具体格式可以从网上下载,用A4纸打印);
9. 外语水平成绩复印件1份;
10. 考生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具体格式可以从网上下载,用A4纸打印);
11. 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申请人必须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严禁伪造有关证明。一经发现作伪并核实,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三、 申请程序
1. 网上报名及缴费
报名及缴费时间:2020年12月8日9:00~2021年1月4日14:00,报名及缴费网址:https://gmis.shu.edu.cn/BSBM.html。
报名费人民币250元,必须网上缴费,缴费时间同报名时间,未在报名截止前缴费的考生视为报名未成功。请考生报名前仔细查看报考条件,确定符合报考条件后再报名缴费。报名费一经缴纳,不予退还。
2. 报考材料上传及邮寄
请考生务必于2021年1月15日之前,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学院指定地点。电子版需内容清晰,按照A4纸张正常大小,扫描成PDF版本在报名系统上传;纸质材料需按照要求顺序整理好,邮寄到各报考学院。学院未收到材料或考生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3. 打印准考证
考生可在2021年3月中旬进入网报系统查询报名状态并打印准考证。
4. 学院收到考生的申请材料后,组织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并根据材料审核评议结果确定并公布进入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
5. 综合考核应从外语水平、专业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其中面试部分须全程录音录像。综合考核内容包括英语(100分)、专业基础(200分)、专业综合(200分)。
6. 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60%者不予录取。
7. 根据当年博士生名额与综合考核排名,确定最终获得申请考核制博士生资格的名单,并上报学校,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级部门审核,通过后最终录取为2021年秋季学期入学博士研究生。注意: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历和学位证书。

  纸质材料材料接收人:

邮寄地址:上海市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HE楼201

邮编:200444

联系人:朱老师

联系电话:021-66132075

  参考书目:

1.《材料力学》(第6版,刘鸿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弹性力学》(第3版,徐芝纶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3.《流体力学》(上下册,吴望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振动力学》(刘延柱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导师介绍:
陈红勋
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流体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水动力学、流体机械流体动力学、流体机械流激振动。曾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部(省、市)科研课题多项,完成企事业单位委托研发项目多项,曾参与南水北调、太湖流域防洪、上海市政等若干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和咨询。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以及浙江省水利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目前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国防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56338641 (O) , E-mail:chenhx@shu.edu.cn
陈立群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主要研究领域: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具体方向包括:振动能量的非线性采集、非线性减振和隔振及其在航天工程中应用、轴向运动连续体振动分析和控制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SCI检索他引3000余次。在过去四年均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作者。学术荣誉和奖励: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后(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3年),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00年)。所指导的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学术兼职有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SCI一区期刊Nonlinear Dynamics副主编、《力学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副主编,《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副主编,以及十余种国内外期刊和丛书的编委。在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和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
  联系方式:E-mail:lqchen@staff.shu.edu.cn
程玉民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计算力学及其应用软件;大规模科学和工程计算。目前主要从事无网格方法及其应用软件的研究工作,担任国际应用力学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Mechanics)执行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副主编,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 Experimental Mathema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和《计算机辅助工程》等期刊编委。曾应邀担任《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特刊《Mathematical Aspects of Meshless Methods》的客座主编。发表SCI论文100余篇,SCI他引2000余次,SCI论文的H因子为31。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课题:聚合物凝胶非线性分析的维数分裂-无网格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联系方式: 13918010618 (M)。
  E-mail: ymcheng@shu.edu.cn; ymcheng@sh163.net。
楚海建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2013.03至今任职与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2011.01~2013.01,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客座研究员,2012.01~2012.06,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工学院研究员2009.12~2011.01,美国阿克伦大学工学院访问学者;200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获博士学位;2006年获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8年获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主要研究领域: 微纳米结构的力学性能及其优化, 位错动力学与晶体塑性、极端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涉及金属材料微观变形机理、微观缺陷相互作用及其演化、不同尺度的关联性等研究,侧重于力学学科与材料学科的交叉,具体采用的方法包括:原子模拟、晶体塑性有限元,位错动力学方法等。
  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市教委东方学者科研基金1项、市教委自然基金1项;参与国家基金2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挑战计划1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室项目1项。留学美国期间参加美方DOD项目和国家实验室项目等多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5篇,部分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Acta Materialia》,《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ASME) 》,《Internal Journal of Structures and Solids》,《Smart Materials Science》等。
  联系方式:E-mail:hjchu01@gmail.com; hjchu@shu.edu.cn
代钦
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实验空气动力学、近海工程。
  199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上海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2000-2009年先后赴韩国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法国里尔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效飞行器空气动力学,风洞测控技术、激光技术在流体测量中的应用,如激光多普勒测速(LDA)应用、粒子图象/跟踪测速(PIV/PTV)技术和压敏漆(PSP)技术的开发应用等研究工作。现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实验流体专业组成员,空气动力学会流动显示专业委员会和测控专业委员会委员,《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编委。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和韩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实验室研究项目(NRL Program)。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自由表面仿生翼翼尖三维非定常流动控制及增升减阻机理的实验研究”和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021-56333276 (O),E-mail:daichin@shu.edu.cn
狄勤丰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石油钻探技术》、《渗流力学进展》、《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编委,中国力学学会及中国石油学会会员,第三届中国力学学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石油工程中的力学问题,石油工程新技术、石油专用工具开发、提高石油采收率新技术等。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兴趣为:石油管柱动力学分析及应用平台研发、复杂结构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基于纳米材料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微流动可视化技术等。先后主持和参与过60余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863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家重点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5项,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
  曾获多个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二等奖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出版著作1部、合著1部、编著1部。
  联系方式:E-mail:qinfengd@sina.com
丁虎
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主要研究领域:连续体振动非线性抑制,主要包括非线性减振器设计、各类弹性结构、高速移动弹性体、高流速管道等连续体振动的高效抑制,以及非线性减振器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等。
  1978年出生,2008年于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获得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至今,2014年破格晋升研究员。2012~201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为期一年的访问教授。2015~2016年,访问香港城市大学。2016~2017年,访问美国杜克大学。2018年10月,访问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目前已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主持上海市重大项目一项。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三次获得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导师);指导的前三位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均获得CSC资助访学美国。参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和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迄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80余次,代表作发表在ASME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A/Solid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Science in China等期刊上。
  联系方式:E-mail: dinghu3@shu.edu.cn
董宇红
女,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流体力学。
  四川大学工程力学系本科毕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博士后。2009年2月起,任上海大学研究员,同年5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
  研究方向:湍流、复杂流动和传热传质计算机模拟、多相流、气动声学,流动控制和减阻;
  研究领域: 剪切湍流、气-海界面、流-固(气-液)多相多场流动和流动噪声等大气海洋物理、环境科学和工程中的流体力学问题。
  主持和参加项目: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和上海市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参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73子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百人计划、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和上海市自然科学重大项目等。
  主要研究课题:湍流中颗粒和液滴扩散、团聚和沉降;流动控制和减阻;复杂流动声源和湍流声学特性;高Prandtl数和高Schmidt数的湍流标量输运;分层剪切湍流问题,湍流的DNS和LES方法和亚格子模型研究,格子Boltzmann方法(LBM)运用于湍流和噪声问题的研究,海-气界面动量和热量/质量通量输运等。
  研究成果:相关学术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如:Physics of Fluids,Int. J. Heat & Mass Transfer,Atmosphere-Ocean,ASME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Acta Mechanica,Heat and Mass Transfer,Computers & Fluids,Sci他引三百余次。
  联系方式:18017115367 (O); E-mail: dongyh@staff.shu.edu.cn
方岱宁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与结构力学。
  1982年和1986年分别在南京工业大学获本科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Technion-Isre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力电磁热多场耦合作用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研究。拓展了铁电/铁磁材料宏微观变形与断裂理论,在有限元分析与器件设计中获得应用;发展了轻质多功能复合材料力电磁热多场多尺度计算力学方法与设计制备方法,并将所制备的轻质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应用于国防装备建设;发展了先进材料力电磁热多场多轴加载和测试技术与实验方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十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并获得推广应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联系方式:E-mail: yhbao@shu.edu.cn
郭兴明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主要研究领域:材料和结构的多尺度力学,微纳米力学与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研究,力学中的数学建模理论与方法等。曾负责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现正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效负质量超材料的力学性质与设计应用等,微纳尺度力学问题研究及尺度效应),科技部973课题等项目多项,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Mechanics,Nanotechnology,Applied Physics le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Composite Part B等发表论文70余篇,SCI 他引6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多篇。目前从事的课题和方向:微纳尺度介质和结构的尺度效应问题研究;超材料力学;复杂环境下风力机支撑结构系统动力学稳定性及安全评估等。现任《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主编。
  联系方式:021-56331453(O),E-mail: xmguo@mail.shu.edu.cn
郭战胜
男,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
  研究领域:化学储能材料及系统的力-化耦合研究-重点研究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体系;复合材料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极端环境下的材料力学性能演化。
  199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工程专业,2001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学位,2004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博士学位;2006年同济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进入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工作;其中2009-2010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联系方式:13621920499;E-mail:davidzsguo@shu.edu.cn
胡国辉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流体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微纳米尺度流动,生物流体力学,流动稳定性理论,非定常流和涡运动。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德国马普海洋微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至今在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工作。2011年-2012年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访问学者。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Nanotechnology、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Biomechanics and Modeling in Mechanobiology、Physics of Fluids、、Science Chin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为细胞生物流体力学,微纳米尺度流体力学、细微颗粒在复杂介质流体界面中的输运等。
  联系方式:E-mail: hu.guohui@gmail.com
胡宏玖
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专业:工程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新型能源材料的力学行为与设计;压力容器与管道断裂理论与失效机制。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和8项横向合作课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与横向课题各1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出版专著1部,在J. Power Sources、Phys. Chem. Chem. Phys、Materials & Design、J. Mater. Sci.、Compos. Struct.、Polymers和Mater. Chem. Phys.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目前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1)离子输运-物理老化-变形耦合时聚合物复合材料固态电解质的松弛行为; (2)电解液-温度耦合条件下填充交联高聚物的物理力学特性与高比容量电极的制备及性能优化。
  联系方式:13916709109 ,E-mail: huhongjiu@shu.edu.cn
黄虎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石河子人。专业:流体力学,海岸、海洋工程。研究领域:波湍流(WT),波-波共振,波-流-海底共振,波-波-船舶共振。
  主要从事海洋水波动力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研究及其在“港口、船舶、海岸、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在“缓坡方程、短峰波、多色多向波、波-波共振条件、波湍流”等诸多水波基本模型构建方面多有所得所创,成为我国“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学科第一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4年度),并获得如下奖励和成果: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2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学者—特殊急需人才(D类);
  联系方式:E-mail:hhuang@shu.edu.cn
江进武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
  2013年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入选者,基金委2018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2008年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此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德国包豪斯大学做博士后;于2013年底回国,到上海大学力学所工作。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Letters,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文章被他引2000余次,有四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固体力学,微纳米力学;特别是使用物理学中晶格动力学的基本方法来分析固体材料中负泊松比等有趣的力学现象。
  联系方式: jiangjinwu@shu.edu.cn; jwjiang5918@hotmail.com
刘宇陆
男,兼职教授,博士。专业:流体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湍流结构与模式理论,湍流逆扩散理论与实验研究,环境流体中污染物(含泥沙)的扩散理论及输运研究,湍流噪声机理与控制等。
  获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等。荣誉称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等。1998年以来主持的课题:湍流逆扩散机理及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自由表面湍流结构对剪切弥散和湍流逆扩散及输运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边界层湍流结构与噪声控制研究(国防科工委预研项目),湍流逆扩散机理及模式研究(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湍流边界层结构与湍流噪声机理与控制研究(国家教委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复杂流动中湍流逆扩散与湍流的结构及其统计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层流动中湍流的结构与逆梯度输运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目前主持项目:复杂湍流系统中大尺度结构及其对输运特性影响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迄今出版专著编著4本,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中除了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之外,注重工程实际应用,近年来亦从事数值分析研究。
  联系方式:E-mail: ylliu@staff.shu.edu.cn
卢东强
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1972年出生,复旦大学力学理学学士(1995)、上海大学流体力学工学硕士(1998)、香港大学海洋与近海工程(流体力学)哲学博士(2003)。2009年2月起,任上海大学研究员,同年5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3–2007年之间(累计20个月),任香港大学Research Associate;2012年8月,任香港大学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
  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相继资助,并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子课题。
  目前担任《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 Experimental Mathematics》《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in Fluid Mechanics》《IA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力学季刊》等期刊的编委、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水动力学专业组成员、中国数学学会奇异摄动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国际水动力学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dynamics)常设秘书处副秘书长。曾任《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等期刊编委、中国力学学会水动力学专业组副组长。
  获得“周培源水动力学奖”二等奖(2015)、“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二等奖(2007)、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2006)、“上海大学第十届十佳杰出青年”(2011)、上海大学理学院青年教师年度科研优秀奖(2006,2009)、教学优秀奖(2011)、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13)。两名硕士生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2011,2015)。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流体力学领域(招收博士生、硕士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分层海洋中运动潜体生成的内波及其表面效应;(2)海洋超大型浮式结构物的水弹性理论及其应用等问题;应用数学领域(招收硕士生)的研究兴趣在于(3)近似解析方法在水波动力学中的应用。
  个人主页:http://my.shu.edu.cn/cn/dqlu 电子邮件:dqlu@shu.edu.cn
卢志明
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流体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湍流理论与实验,环境流体力学,非线性水波。
  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应用力学系,1993年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1998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2000年12月至2004年3月就读于英国Loughborough大学数学系,2004年7月获博士学位,2005年晋升研究员。迄今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主持上海市浦江计划,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各一项。目前承担项目:复杂湍流系统中大尺度结构及其对输运特性影响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拉格朗日湍流结构特性及其对输运扩散影响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已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
  联系方式:E-mail:zmlu@shu.edu.cn
陆泽琦
男,副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主要研究领域:非线性动力学与振动控制
  1985年出生,2014年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得轮机工程博士学位,2016年于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2018年任上海大学力学学科副研究员,2019年任博士生导师。目前任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振动所党支部书记,国际学术期刊AJMA的编委。在隔振与能量采集系统中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大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形成鲜明研究特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和航天八院509所合作项目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创新计划重大项目等。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研发的超低频隔振结构有望应用于遥感卫星、潜艇隐身和汽车工程等领域,获得了同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发表于力学旗舰期刊ASME J Appl Mech,振动类顶刊J Sound Vib和ASME J Vib Acoust,机械工程顶刊Mech Syst Signal Pr等,总计发表论文26篇,《力学学报》受邀第一作者综述论文1篇,JCR一区期刊论文10篇,JCR一区论文SCI他引152次,单篇最高引用40次。提出了双层非线性隔振方法,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Dowell等称为‘研究很有启发性’。
  联系方式:18521762968, 邮箱 luzeqi@shu.edu.cn
邱翔
男,兼职教授,博士。专业:湍流,实验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
  2006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2007年至2010年先后在加拿大温莎大学、法国里尔第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入选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主要从事湍流模式理论、环境流体力学和非牛顿流体等方面的研究,至今已发表SCI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子课题1项,面上基金1项,青年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
  联系方式:021-60873197(O),E-mail: emqiux@163.com
王伯福
男,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流体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流动不稳定(热对流、边界层、旋涡、电磁流),湍流热对流,机器学习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流动结构识别,流场重构,流动控制)。
  分别于2008年与201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与博士学位,随后先后在武汉大学、台湾大学、杜伦大学、诺丁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被上海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聘为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湍流与流动不稳定性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流动识别、预测与控制。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一项。在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Physical Review Fluid, Physical Review E, AIAA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联系方式:邮箱:bofuwang@shu.edu.cn
翁培奋
男,兼职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流体力学、应用力学与飞行器工程。
  主要研究领域:飞行器气动力学;发动机内流气动热力学;旋涡与分离流动。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曾获得上海市博士后奖励基金一等奖(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19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首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励基金(1999)等奖励。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力学学会十一届副理事长等职。相继主持海军某型号飞机工程中的某重点课题、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及其跟踪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海军某项目课题、中国商飞等多项课题。
  联系方式:E-mail: pfweng@shu.edu.cn
杨小权
男,高级工程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计算流体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大型客机气动计算与优化设计、直升机旋翼气动计算与设计);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与软件开发(高精度间断伽辽金方法、大涡模拟方法、软件开发);复杂湍流与噪声(复杂湍流分离流、湍流控制、噪声预测与控制);航空发动机流动换热(盘腔流动与对流换热、旋转爆轰)。
  在大型客机机翼增升装置、直升机旋翼和发动机流动换热等领域的定常/非定常复杂构型湍流的数值模拟、RANS/DES/LES模拟方法、高阶DG方法、湍流、分离流控制和流动噪声等方面长期开展基础应用研究。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工作期间参与了ARJ21-700飞机和C919飞机有关气动和噪声的试飞和风洞试验,参与攻克了ARJ21-700飞机机体细小部件的部分啸叫噪声问题。在AIAA Journal、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Computers & Fluids、Journal of Aircraft、航空学报、航空动力学报、空气动力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30 余篇,其中SCI 检索7篇,EI 收录20 余篇。曾获得C919飞机首飞突出贡献奖、上海市优秀青年学者奖、中国航空研究院上海分院第一届结构优化设计大赛三等奖等。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航空发动机XXX软件开发项目、国家数值风洞高精度DG数值方法项目、XXX一体化仿真平台气动噪声预测方法项目等航空领域重大项目。
  联系方式:Tel: 13774380359;邮箱:quanshui@shu.edu.cn
姚文娟
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专业: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工程
  研究领域:工程结构和生物结构的力学行为研究;新型材料的力学理论及数值方法研究;重大建筑工程、水利水运工程中的新型结构和疑难问题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课题;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交通部攻关课题以及横向应用研究课题等共28项。2000年以后在土木工程学科国际顶级杂志ASC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 Journal of Geomechanics,发表封面论文3篇。在Appl. Math. Mech,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cta Oto-Laryngologica,Journal of Mechan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J Mater Sci: Mater Med, Shock and Vibrati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等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及第二(通讯作者)论文166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8篇。主撰及主编专著3部。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12项。任中国核心期刊《医用生物力学》 《中外公路》 及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Mechan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编委。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国家“十五”科技重大攻关课题子课题第一完成人2009),获中国港口科学进步三等奖(主持人2017)目前主持主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耳蜗主动感音机制中多物理场耦合非线性行为特征研究》及交通部课题《新型嵌入式壳桶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联系方式: 13564848487; E-mail: wenjuan@mail.shu.edu.cn
张东升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实验固体力学、生物力学工程。
  主要研究领域:(1) 近代光学测试技术与设备研发, 包括数字图像相关、激光干涉测量、偏振光检测、栅线投影测量,红外无损检测、高光谱图像探测、细观力学变形测试技术等。(2) 生物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行为的关系,仿生材料的设计、制备方法,力学性能评估;口腔生物力学、骨与关节生物力学测试与仿真。
  分别于1987年和1990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2003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交流访问,2003年在上海大学任教授。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开发了多台套光测力学测试设备,发表SCI论文80余篇,用于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联系方式:13764972329 (M);E-mail:donzhang@staff.shu.edu.cn
  Homepage:http://www.scicol.shu.edu.cn/mechanics/LabBioEng.htm
张俊乾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一般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非均质材料力学,复合材料力学,能源材料力学,力学-化学耦合问题。
  1996-1998年、1999年、2002-2003年先后三次共三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资助,在德国Paderborn大学任客座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奖: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0年,排名第一);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8年,排名第二);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87年,排名第三),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09年,排名第一)。提出了复合材料多层开裂及层间分层分析的“等效约束模型”,该模型被国际同行大量引用并得到应用。提出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热机械疲劳寿命分析的循环热塑性模型,解释了同相与反相热机械疲劳寿命曲线的交叉现象。发展了有限尺寸压电片/结构力电耦合分析新方法。提出了z-pin和缝纫复合材料纤维非均匀分布的表征模型。基于力学分析提出了锂电池层状电极设计的新方法。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联系方式:E-mail: jqzhang2@shu.edu.cn
张能辉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生物芯片系统纳米力学和粘弹性结构的非线性振动。
  1998年获兰州大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博士后;2009年5月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访问学者,2012-2013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2014年9月美国布朗大学访问学者。先后承担和参与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已在J Mech Phys Solids, Biomaterials, Current Opinion in Colloid & Interface Science, Soft Matter, Nanotechnology, Biophysical Journal, Biomechanics and Modeling in Mechanobiology, J Biomech, ASME J Appl Mech, Int J Solids Struct, J Appl Phys, Thin Solid Film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2000年上海市科协第八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2003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3),2004年度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2005年第十九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排名3),2005年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青年教师奖,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交流会暨论文征文评选活动三等奖,2008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13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4),2015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联系方式:E-mail:nhzhang@shu.edu.cn
张田忠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专业:固体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结构和器件中的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Physical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力学学报》等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2009),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2)等荣誉。目前承担主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机械双稳器件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碳纳米管力学行为的小尺寸效应及相关器件原理》等。
  联系方式:E-mail:tchang@staff.shu.edu.cn
张武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流体力学。
  研究领域:计算流体力学(CFD),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HPCA)。
  1994 年“大攻角非对称脱体涡流的数值研究”获西安交通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995 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国尾武青年科研奖,2005获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年度科研奖。长期从事计算流体力学和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已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多次举办国际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第一届HPCA-上海2004、第二届HPCA-上海2009、第三届HPCA-上海2015;中国-巴西应用和计算数学研讨会第二届Iguazu2014、第三届上海2016、第四届Iguazu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中心资助项目中德基于云的高性能计算双边研讨会-上海2012、Potsdam2013;数据密集型的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暨IFIP数值软件工作组年会-上海2014等);曾为第一届IEEE E-Science会议(Melbourne,2005)、第二届 E-Science会议 (Amsterdam, 2006)和第三届IEEE E-Science 会议(Bangalore, 2007)PSE工作组成员。
  已完成和目前承担的课题: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通量并发式材料计算算法和软件课题“高通量并发式计算算法主体与相关软件”(科技部,2017-2021),商用客机气动噪声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建模、算法与软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17-2019);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大规模可扩展并行计算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2014-2016);一种高效能分布式计算系统及其应用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项目);大型客机格子Boltzmann方法计算软件研制(国家重大专项-中国商飞);自适应并行小波方法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项目);边界层转捩阶段相干结构的直接数值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现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系统与并行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 数值软件工作组(WG2.5) 成员。
  联系电话:E-mail: wzhang@shu.edu.cn
周进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应用数学。
  研究领域:动力学与控制、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微分方程与系统控制。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空天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国际合作(NSFC-JSPC) 中日项目,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所属领域国际一流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Systems & Control Letters,ASME Journal of Dynamic Dystems、Measurement、and Control,Chaos, Nonlinear Dynamics,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和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等二十多种SCI国际期刊以及《中国科学》等十多种国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部分结果被三十多种国际SCI刊物他人引用2300多次, H指数23,有5篇论文如选ESI高影响论文。获得2005年度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2012年度和2014年度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2007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复杂网络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鲁棒控制”,第一完成人)和2015 年度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复杂系统网络的建模、混杂动力学与控制”第一完成人),2007年获得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08年获得上海大学王宽诚育才奖。
  目前研究兴趣主要包括:智能机器人系统与多自主体网络,智能物联网与信息物理系统,神经网络与基因调控网络,基于云与大数据驱动的大规模网络系统的建模、计算、分析与控制等,欢迎具有较强的力学、数学、物理、计算机和自动化等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E-mail: jzhou@shu.edu.cn
周全
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湍流、实验流体力学、Rayleigh-Bénard湍流热对流和Rayleigh-Taylor湍流。
  200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8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已在相关研究领域共发表SCI论文30多篇,其中包括Phys. Rev. Lett.(5篇)、J. Fluid Mech.(13篇)、Phys. Fluids(5篇)等。发表论文被SCI累计他引360余次,两篇论文于2012年被ISI Web of Science网站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收录为本领域内的高被引论文。
  联系方式:E-mail:qzhou@shu.edu.cn
  Homepage:http://my.shu.edu.cn/cn/qzhou
朱卫平
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波纹板壳力学,石油管柱力学,细胞趋化运动学,脊髓及脊柱损伤修复力学。
  教育和科研经历:1982年江苏工学院工程力学师资班本科毕业,2000年上海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毕业留校,2007年起任本校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先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以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学术兼职情况:中国力学学会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第五届)。
  联系方式:E-mail: wpzhu@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