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501J6 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 (外国语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以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点师资力量为主,同时整合了上海大学世界史、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的师资力量,旨在培养既精通语言和文学,又熟悉新闻传播、社会、历史及宗教等理论和实践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本学科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12名。欢迎来自英语语言文学、世界史、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的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报考。


  研究方向:
  01语言文学文化研究
  02中西比较文学文化研究
  03翻译与文化传播
  04东亚文学文化研究
  指导教师:
邓志勇(本年度不招生)、冯奇(本年度不招生)、傅敬民、苗福光、尚晓进、尚新、唐青叶、肖福寿、曾桂娥(本年度不招生)、张新玲、赵彦春、赵莹波(本年度不招生)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1002日语  1004德语  1005法语
  2. 2007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专业基础(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3. 3007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专业综合(根据报考导师方向)
根据报考导师方向 01中华文化英译 02浪漫主义文学 03语言对比分析与翻译研究 04英语词块学与词典编纂 05语言测试与评估 06翻译研究与翻译批评 07生态文学与文化传播 08话语分析理论与实践
  申请-考核办法:

一、申请条件:
1.申请人须身体健康,品行端正,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①已获得硕士学位;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报到前取得硕士学位);
③在境外获得硕士学位的申请人,须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3.一般不招收定向考生。个别定向生申请人,须为高校教师或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4.硕博连读人员的考核,依照学校相关规定和各学科原有招生方式执行,本方案不另做规定。
5.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学科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导师以外的第二)作者公开发表2篇及以上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申请定向培养的申请人须有正式学术论文发表,且成果按照不低于申请非定向培养人的2倍严格执行。
6.外国语限定为英语。需达到专业八级或者大学英语六级425分(折合百分制60分)以上,托福(TOEFL)、雅思(IELTS)、GMAT、GRE或其他语种参照此标准;
7.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二、申请材料:
1. 申请者须按照上海大学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时间进行网上报名,并按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
②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点击下载: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doc);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点击下载:上海大学2021年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书.doc);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注: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SCI、A&HC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三、申请程序:
(一)报名
申请人在2020年12月8日9:00~2021年1月4日14:00期间登录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进行网上报名(考试方式选择“申请-考核”)。网上报名时须按照《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交纳报名考试费、打印报名表、寄(送)报名材料和申请材料到我院指定地址,申请材料收到截止日期为2021年1月15日,过期不再受理。
注:要求材料电子版需内容清晰,按照A4纸张正常大小,扫描成PDF版本在报名系统上传;纸质材料需按照要求顺序整理好,邮寄到我院。学院未收到材料或考生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二)考核和录取程序
1.学院博士生招生工作委员会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包括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通过审核申请者的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科研获奖、外语水平、研究计划、专家推荐意见等,做出综合评判,给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2. 我院根据材料审核评议结果确定并公布进入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不合格的申请者,无法进入复试。
3.对申请人的外语水平要求见“申请条件”第6条之规定。
(三)复试
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申请者学术水平的考察,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考察等。
1.学术水平考察
①学院组织不少于5人的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专家组成招生考核小组,对考生的外语、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进行考察。
②复试方式是面试。外语、专业基础、专业综合三门科目的满分均为100分,综合能力200分;每人的面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0分钟。任何一门的面试成绩不及格,不得进入拟录取名单。
2.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考察
复试阶段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进行考察,包括申请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
(四)录取
1.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依据考生成绩,择优录取。
2.学院博士招生考核小组依据报考方向复试成绩排出名次,提出拟录取名单,学院博士生招生工作小组根据招生计划审核拟录取名单,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网上公示拟录取博士生名单,经体检、政审、调档等流程后,向拟录取新生发出录取通知书。

  纸质材料材料接收人:

材料邮寄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34号信箱

邮编:200444 

联系人:刘老师 

电话:(021)66133058 

  参考书目:

01方向

(1)赵彦春 著:《翻译学归结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赵彦春 著:《三字经英译集解》,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3)Birch, Cyril, and Donald Keene. eds.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New York: Grove Press, 1994.
(4)Clack, Robert Wood (tr.). Millenniums of Moonbeams: An Historical Anthology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3 vols.), R. W. Douglas Clack (ed.), New York: Gordon Press, 1977.
(5)Hinton, David (tr.).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An Antholog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8.

02方向

(1)Berlin, Isaiah.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2)Blanning, Tim. The Romantic Revolution: A History.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2010.
(3)Habib, M. A. R. A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4) Lee, Leo Ou-fan.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5)尚晓进,《原罪与狂欢:霍桑保守主义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

03方向

(1)尚新,《英汉时体类型与翻译策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3)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4)James, Carl. Contrastive Analysis. Colchester and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80.
(5)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1/2001.

04方向

(1) Cohen, A.D. (2000).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 Ferris, D.R. (2014).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Larsen-Freeman, D. (2019).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Ever Expand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 Larsen-Freeman, D. and Long, M.H.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 Radford, A. et al. (2000).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05方向

(1) Bachman, L.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0.
(2) Fulcher, G. (Ed.), Davidson, F. (Ed.). (2012).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anguage Testing. London: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181287.
(3) Gass, S. (Ed.), Mackey, A. (Ed.). (2012).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don: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808184.
(4)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Ed.),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Ed.),National Council on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Ed.). (2014).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Testing. https:// /doi.org/10.1177/001316446602600328.
(5) Roever,C. McNamara, T. (2006). Language testing: the social dimension.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https://doi.org/10.1111/j.1473-4192.2006.00117.

06方向

(1)傅敬民著:《译学荆棘》,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2)克里斯蒂娜·谢芙娜编著,傅敬民译:《翻译与规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3)刘云虹, 许钧主编:《翻译批评研究之路:理论、方法与途径》,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4)杰里米·芒迪著:《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李德凤等译,商务印书馆,2007.
(4)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Routledge, 2014.
(5)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07方向

(1)苗福光,《文学生态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2)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 《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罗素,《西方哲学简史》(中英文版),商务印书馆,2002年。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英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5)Glotfelty, Cheryll and Harold Fromm(eds.). The Ecocrticism Reader. Athens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6.
(6)Buell, Lawrence. 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 Wiley-Blackwell, 2005.

08方向

(1)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2) Halliday, M. A. K. Revised by Christian M.I.M. Matthiessen.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Hodder Arnold.2004.
(3)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1995.
(4) Gee, J. P.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ondon: Routledge. 2000.
(5)Young, Lynne & Brigid Fitzgerald. The Power of Language: How Discourse Influences Society.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导师介绍:
邓志勇
邓志勇,教授、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浦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鉴定专家。现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外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语文学会理事、上海外语教育技术协会理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修辞批评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第四届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修辞学、修辞批评、中西修辞比较、英语写作学、语言学、语体学等。先后于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两次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匹茨堡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做访问学者。2007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迄今发表学术论文近90余篇,其中外语类语言学核心刊物论文(CSSCI及北大版)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1部、其他编著多部。迄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教材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3项。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邓志勇教授在西方修辞学、修辞批评方面的研究目前处于国内前列或领先地位。
  shzhydjx@shu.edu.cn
冯奇
冯奇,教授、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认知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高级口译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大学英语研究会常务理事、《翻译中国》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近5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和全国MTI教指委重点项目1项,2014年获得上海市教委育才奖。已出版的专著主要有《核心句的词语搭配研究》,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翻译》、《外语研究》、《外语教学》、《外语界》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关于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和翻译等方面的论文50多篇。
  联系方式:frankqfeng@163.com
傅敬民
傅敬民, 教授、博士(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翻译理论、翻译批评、《圣经》汉译、社会学翻译、翻译教学等。现任全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海翻译》(CSSCI扩展版)执行主编。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期刊杂志研究会理事。英国皇家语言学家协会中国区委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培训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高校教师进修培训中心讲座教授。翻译出版译著《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年轻的狮子》、《亚当·比德》等14部,编著、主编翻译教材《英汉翻译辨析》、《实用商务英语翻译教程》等4部,出版学术专著《译学荆棘》、《圣经汉译的文化资本解读》等3部;主持国家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主持完成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得“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
  联系方式:kookworm@126.com
苗福光
苗福光, 教授、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劳伦斯研究、文学生态学研究、中西文化比较与译介传播等。中国青年生态批评学会副会长(2010年),《上海翻译》编委,上海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翻译专业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外文学会理事。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劳伦斯生态思想研究,生态女权主义和生态批评研究等早期在中国的引介奠基工作。已主持完成上海哲社规划基金项目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等4项,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一项。迄今,已在《文艺理论研究》《复旦学报》《外语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篇,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及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文学生态学》(2015)、《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2007)2部,译著等5部。
  联系方式:miaofuguang@sina.com
尚晓进
尚晓进,教授,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主要研究领域: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美国小说、比较文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解放军外国语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的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原罪与狂欢:霍桑保守主义研究》、《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和《走向艺术—冯内古特小说研究》,编著、参编和翻译作品多部。现任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大学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联系方式:sxj@shu.edu.cn
尚新
尚新,教授、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及结项成果鉴定专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及结项成果鉴定专家。学术兼职包括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2004.01-02;2008.08-2009.02)、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2019.01-2019.12)访学进修。先后在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 Montréal)、多伦多大学(Toronto University)、台湾师范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论文交流发言。长期从事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语义与句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2008-2012),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2013-2018);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2013-2018);2016年12月获上海市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1项;2014年7月获得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资助1项;另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课题十余项。迄今在本学科A、B、C类权威CSSCI来源期刊以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3部,编著7部,主编教材4册。
  联系方式 shangxin@shu.edu.cn
唐青叶
唐青叶,教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功能语言学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话语与身份、跨文化语用学、话语与国际关系。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先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访学。在各类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包装名词与语篇信息包装》、《语篇语言学》)、译著1部。
  联系方式:qingyet@shu.edu.cn
肖福寿
肖福寿,教授,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专业: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二语习得、英语词块学、英语写作学、词典与词典编纂。近5年来,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目前担任《中华汉英大词典》(下)执行主编。2015年获得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2009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已出版的专著主要有《我国大学生英语公式化语言运用规律研究》、《英语写作教学的原则与策略》和《语域特征与英文写作》,并在《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关于词块学、二语写作、词典学等方面的论文30多篇。现任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编委、国学双语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学报》审稿人、亚洲辞书学会理事。肖福寿教授在词块学与词典编纂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相同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联系方式:fushaw@163.com
曾桂娥
曾桂娥, 教授、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主要研究领域:美国后9/11文学、乌托邦文学、命运共同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学者,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等各1项。在《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上海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发表专著《乌托邦的女性想象》(2012),参与编著5种,独立译著12部。现任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青年学者工作委员会委员 。
  联系方式:zengguie@shu.edu.cn
张新玲
张新玲,教授,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语言测试与评估、外语教学法等。国际语言测试协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测试与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翻译传译认知研究会理事、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等多家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2020-2011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UCLA从事访问学者工作,2012-2015年赴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子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教育哲学项目各1项,其他纵向及横向课题5项。发表论文近30篇,完成研究报告1篇(国家汉办),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1本。荣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主持校级示范课程1门,校级教改项目2项。参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和《国际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两个国家级标准的研发。
  联系方式:xlzhang_632@163.com
赵彦春
赵彦春, 教授、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翻译学、认知词典学、理论语言学语言哲学等以及经史子集的研究和英译。现任上海大学中国文化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兼职有国际东西方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东西方研究学刊》编委会委员,国际学术期刊Translating China主编,台湾政治大学《广译》编委,国际汉学与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国学双语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延安大学名誉教授,天津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天津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印度Mericet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做访问学者。迄今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90篇,出版专著9部,译著16部,主著作2部、教材4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校级重点学科项目3项,中共中央文献编译局基金项目2项,重庆市社科重点项目1项。《认知词典学探索》荣获第四届重庆市政府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多项成果荣获四川外国语大学优秀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在翻译实践上坚守以诗译诗、以经译经的准则。于2014年推出《英韵三字经》系列著作,并于2016年出版了《诗经》《道德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以及曹操、曹丕、曹植诗歌全集、林徽因诗歌全集的英文译著,2017年出版了《庄子》《论语》《宋词百首》等英文译著;主编三部翻译评论集。《诗经》、《道德经》等经典译著已列入中宣部重点推荐图书。《英韵三字经》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以三个英语单词对应三个汉字的偶韵体《三字经》译文,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二十一世纪英文报、渤海日报、今晚报、天津广播电台以及今日头条、网易等各大知名媒体广泛报道,被誉为“有史以来最美汉英翻译”“神翻译”“神还原”,已经在部分地区和学校被开发形成教材,并被运用于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等教学工作中。
  联系方式:translatingchina@126.com
赵莹波
赵莹波, 教授、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日历史文化对比研究、区域国别研究、东亚关系研究、中日诗歌研究等。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会员。先后受国家教委派遣于1999年4月至2000年3月、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和九州大学东洋史研究室做访问学者。发表学术论文(CSSCI)十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唐宋元东亚关系研究》、《宋日贸易-以在日宋商为中心》)。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朝与日本、高丽之间‘准外交关系’研究” 项目编号:15BZS012)和上海市教委科学创新项目(“10~14世纪日本史料中‘涉外伪文书’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15ZS031)各一项。赵莹波教授在研究中日历史关系及东亚历史关系方面处于国内前沿。
  联系方式:zhaoyingbo2005@ 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