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本学科点为上海市高峰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本学科在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重点开展基于材料基因组方法的材料科学研究,集成材料计算-高通量制备/表征/服役和失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低成本加速全链条材料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流程。实现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力学-信息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融合,革新传统材料科学的研发模式,从而加速材料研究的创新进程,并结合材料科学数据库和知识库的建设为材料设计服务,实现从“经验试错”向“智能设计”转变。


  研究方向:
  01材料物理与化学
  (1) 高性能无机材料的结构设计和结构-性能关系研究
  (2) 新型能量转换和储存材料与器件
  (3)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的高通量制备、表征与结构-性能关系研究
  (4) 热电转换材料
  (5) 节能材料与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原理
  (6) 电流变液智能材料及其应用
  (7) 多物理场耦合下的能量转换机制和输运物理
  (8) 界面上的物理与化学及高比能体系
  (9) 新型功能材料的畴结构与多元固溶、跨尺度界面关系
  (10) 先进结构材料的多尺度微结构关系与复相固溶、界面调控规律
  (11) 材料信息学与数据挖掘
  (12) 基于微流控技术高通量的材料制备与表征
  (13) 超高真空扫描探针显微镜
  (14) 低维材料的原子级精准合成和高分辨率表征
  02材料学
  (1) 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的材料设计方法与应用
  (2) 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材料设计
  (3) 多元多相合金体系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相场模拟、计算热力学、相变动力学模拟、材料设计数据库及相平衡理论
  (4) 材料性能与制备过程的计算物理化学
  (5) 合金热力学相图计算、相变动力学模拟和相图实验测定
  (6) 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
  (7) 金属提取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8) 金属合金、无机非金属和纳米材料的计算设计、实验合成和结构/性能表征
  (9) 使役环境下先进材料的服役安全及失效评估
  指导教师:
张文清、李倩倩、张统一、郭炳焜、陈立泉、陆文聪、王崇愚、葛军饴、刘轶、曹桂新、孙强、顾辉、李谦、巫金波、冯凌燕、杨炯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15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综合试卷,包含材料、物理、化学或力学方向,选择部分答题)
  3. 301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面试时口头科研汇报和答辩)
英语科目由研究院组织
  申请-考核办法:

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逐步建立和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科学选拔机制,注重考查申请人的培养潜力与学术创新能力,同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结合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总则

2021年研究院博士招生全部实施“申请-考核”制。考生根据研究院要求,须提交用以证明其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和科研潜质的申请材料,研究院将组织专家对其材料进行审核,资格审核通过后,参加综合考核。

二、组织管理

研究院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并遴选成立申请资格审核小组、综合考核专家组等开展具体工作。

三、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我校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学术不端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科研成果突出;

3.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四、报名程序及申请材料

1.网上报名及缴费

报名及缴费时间:2020 年12 月8 日9:00~2021 年1 月4 日14:00,报名及缴费网址:https://gmis.shu.edu.cn/BSBM.html。报名费人民币250 元,必须网上缴费,缴费时间同报名时间,未在报名截止前缴费的考生视为报名未成功。请考生报名前仔细查看报考条件,确定符合报考条件后再报名缴费。报名费一经缴纳,不予退还。

2.报考材料上传及邮寄

请考生务必于2021 年1 月15 日之前,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研究院指定地点。电子版需内容清晰,按照A4 纸张正常大小,扫描成PDF 版本在报名系统上传;纸质材料需按照要求顺序整理好,邮寄到研究院。研究院未收到材料或考生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报考材料如下: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 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 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

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

②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

http://www.cdgdc.edu.cn/cn/;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 字);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研究院要求的科研成果及其他材料:突显本人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或者未发表、投稿中)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全文等;硕士导师及拟报考导师评价(若硕导及拟报考导师为同一人,只需要提供一份即可,否则需要分别提供。内容包含思想品德、科研评价以及其他综合评价),无固定模板; 个人简历(自大学经历起)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 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1 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截止时间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纸质)。

3.打印准考证

考生可在2021 年3 月中旬进入网报系统查询报名状态并打印准考证。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五、考核程序

1、研究院申请资格审核小组根据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对其科研潜质和基本素质进行初审,并提出审核意见。

2、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参加研究院组织的综合考核(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3、研究院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60%者不予录取。

4、 研究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材料审查结果、考试及面试成绩,按照导师录取,即在同一导师内,按照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录取,确定拟通过综合考核的申请人名单后,由研究生院统一公示。

5、综合考核内容包括专业基础(100分)、英语考核(研究院组织,100分)、综合能力(200分)以及专业综合(100分),共计500分。

6. 最终解释权归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所有。其它未尽事宜,以学校的相关文件及规定为准。


  纸质材料材料接收人:

邮寄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97号信箱,邮编:200444,联系人:林银银老师,电话:(021)66135823

  备注:
1. 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 2.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www.mgi.shu.edu.cn。 3.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4. 考核方式:申请考核制 5. 学制为4年
  参考书目:

《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胡赓祥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固体物理》(上册)(第一版)方俊鑫 陆栋 上海科技出版社

《物理化学》傅献彩等,南京大学出版社

《材料固体力学》(上册) 周益春,科学出版社


  导师介绍:
曹桂新
曹桂新(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 主要研究方向:拓扑量子材料二维层状外尔半金属新体系的探索与磁性和输运性质研究;准一维超导单晶材料及微纳米器件的磁性和输运性质;拓扑非共线反铁磁新材料的探索与磁性和输运特性研究。 曹桂新教授于2006年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一年后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曾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工作约十年。于2019年12月引进到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工作。迄今共发表SCI文章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Phys. Rev. Let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被入选《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报告》物理学领域六大科技成果之一。2017年受邀被聘任为国际专业期刊Elyns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iques 编辑。多次受邀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或分会特邀报告。为Phys. Rev. Lett., Phys. Rev. B, 和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
陈立泉
陈立泉(男)院士,博导,固态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曾任亚洲固态离子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获国际电池材料协会终生成就奖。对锂离子电池研究和产业化以及对液氮温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近年在纳米储能材料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为下一代动力与储能电池的发展提供了丰硕的技术储备。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3141; E-mail:sqshi@t.shu.edu.cn
冯凌燕
冯凌燕(女),教授,东方学者。研究方向:高通量材料制备、碳功能纳米材料制备、核酸分子识别及生物应用。2003-2007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7-2012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3-2016期间在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于利希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回国后作为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引进上海大学。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no. Lett., Biomaterials, Nucleic Acid Re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40余篇,其中一篇荣获2013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三篇文章被选为ESI “Highly Cited Paper”,一篇Chem. Commun. 封面文章,文章累计被引2000余次。欢迎具有材料、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6198;E-mail: lingyanfeng@t.shu.edu.cn
葛军饴
葛军饴(男),教授、博士。专业:凝聚态物理 研究领域:超导体材料。 重点研究纳米结构超导体;利用磁通涡旋物质为载体研究人工冰结构中的结构阻挫、基态、激发态等特征;研究临界超导体中涡旋物质相互作用及涡旋结构;研究人工设计的多层膜结构。承担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等;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3篇), Nano Letters(1篇), Physical Review B(7篇), New journal of Physics(3篇),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篇)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文章25篇。受邀为德国Springer和Degruyter出版社两部英文学术专著撰写章节。。
  联系方式:17621954058 E-mail:junyi_ge@t.shu.edu.cn
顾辉
顾辉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和能源材料的微结构表征和相变、界面机理研究。专注无机非金属材料微观基础研究:1、陶瓷微结构演变与介观相图规律,建立多元“结构-性能”关系基础框架;2、功能、能源材料中微纳结构、界面及缺陷行为规律,发展定量、原位、高通量表征方法,为材料多种性能研究提供跨尺度结构演变规律与界面调控机理;3、陶瓷界面纳米结构定量规律、相变机理与空间电荷分布规律。早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支持,当前承担基金委重点基金“陶瓷固溶分相规律与烧结溶体调控机理”项目,参与重点基金“抗辐照过渡金属碳化物高熵陶瓷的组分设计与抗辐照机理”项目。研究团队构建多功能高精度扫描电镜、多功能分析型透射电镜研究平台。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逾150篇;培养博士毕业生逾15人、硕士毕业生逾20人;讲授《固态物理》、《材料固态相变》、《分析电子显微学》课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近百次。
  联系方式:021-66135992(O) E-mail:gujiaoshou@shu.edu.cn
郭炳焜
郭炳焜 (男), 博士,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主要研究领域:能源存储和转换器件(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镁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表征及其在储能器件中的应用,离子在电极材料中输运、存储与反应问题、固体电解质材料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研究。2009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009-2010),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2010-2013)和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13-2015)从事博士后研究。在Adv.Mater., Angew.Chem.Int.Ed., EES, Adv. Energy Mater., Chem. Mater.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共合作发表论文40余篇,SCI引用1500余次。申请2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美国发明专利。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5977;E-mail:guobingkun@shu.edu.cn
李谦
李 谦(男)教授,博士。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专业:材料与冶金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相平衡及相图热力学,有色金属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级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基金、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上海市科委人才计划等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曾获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获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及跟踪计划等。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Distinguished Visiting Scientist。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镁合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镁合金材料及应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环境敏感断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编委;《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编委;Catalysis Today客座编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 Mater Chem A、Corros Sci和Scripta Mater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68篇,SCI引用1862次,H指数24;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
  联系电话:021-66135659
  Email: shuliqian@shu.edu.cn; shuliqian75@gmail.com
李倩倩
李倩倩(女),副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相关的表征手段开发与应用;可充电电池电极材料能量存储机理、改性和失效机制研究;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以及改性方法研究。李倩倩副研究员2014年6月获浙江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工作原位透射电镜对高容量电极材料能量存储机理研究。2017年获得上海市高校“青年东方学者”,并于2017年11月加入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任职特聘副研究员。2018年3月任职副研究员。截止2019年10月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Nano Energ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拥有5项中国发明专利。SCI论文引用次数1200余次,个人H因子19。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Email: qianqianli@shu.edu.cn
刘轶
刘轶(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刘轶于1992年和1995年在东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分别在日本名古屋大学(1997-2002)、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2002-2003)、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2003-2005)、美国加州理工学院(2006-2012)从事计算材料学相关领域科学研究。2012年回国在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学院任教授。2015年开始在上海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任教授,任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副院长。2012年获得上海市高层人才称号。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材料学、材料数据挖掘和高通量实验。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利用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动力学计算模拟方法,结合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高通量实验手段,研究金属合金(高温合金、高熵合金)、能源材料(碳氢燃料、含能材料、电池材料)、纳米材料(碳、硅、III-V族半导体)、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材料的结构-过程-性能关系及其在复杂外界环境下的物理化学响应,进而在理解微观机制基础上进行新材料和新功能的设计。承担课题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发表学术论文 70余篇,他引1000余次。欢迎材料、化学、物理等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18616846006 E-mail:yiliu@shu.edu.cn
陆文聪
陆文聪(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材料信息学、材料数据挖掘和材料设计。担任上海市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副主编、中国化学会《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编委。198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专业,200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和化学专业。曾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奖(1997年),上海市育才奖(2001年、2004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002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7年)。作为中方项目负责人,2006年出访俄罗斯科学院开展中俄基金委合作项目“无机材料设计的数据挖掘新方法”。长期从事基于数据挖掘的材料设计和工业优化等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上海科委项目4项,已在J. Comp. Chem., J. Phys. Chem., J. Chem. Phys.,物理化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h-index=18)。申请发明专利14项,已授权7项。
  联系电话:021-66132406;E-mail: wclu@shu.edu.cn
孙强
孙强(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表面物理化学、新型低维材料和新型量子材料的原子尺度精准合成以及高分辨率表征。主要研究手段包括超高真空扫描探针显微镜以及光电子能谱技术。本硕博均毕业于同济大学,2017年获博士学位后,获得欧盟玛丽居里博士后项目资助在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Empa)工作。于2020年9月加入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在相关领域共发表40余篇SCI论文,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SCI论文包括Nat. Chem. 1篇, Adv. Mater. 2篇, JACS 4篇, Angew. Chem. Int. Ed. 4篇, Nano Lett. 1篇, ACS Nano 2篇。曾获欧盟玛丽居里博士后项目、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和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E-mail: qiangsun@shu.edu.cn
王崇愚
王崇愚(男)中科院院士,博导,材料计算与设计专家。获两项国家发明奖,5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从事晶格缺陷电子结构与材料组分设计的基础性研究:构造缺陷体系电子结构研究的理论研究框架;发展缺陷能量学表述及相关的理论处理模式;杂质效应的第一原理研究。提出位错体系电子结构与可测参量间的关联模式,可用于探索微观-宏观间的跨尺度关联。研究重点为杂质-缺陷复合体量子效应;揭示化学因素及结构因素的电子效应机制,建立缺陷体系组分选择规则。
  联系电话:021-66135809;E-mail:xglu@t.shu.edu.cn
巫金波
巫金波(男),教授,研究方向:高通量液滴微流控、软物质智能材料。200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06年、2011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和纳米科技博士学位,2011~2015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和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7月回国,聘为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特聘教授,2016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香港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香港科技大学海外研究基金等。在软物质智能材料、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方面有10余年的深入研究。研究了基液对电流变液宏观性质与微结构的影响、基于巨电流变液的智能微流控以及智能液滴,设计研发了快速基因检测微流芯片、集成PCR反应微流芯片、多样化并高通量微流控液滴反应等。欢迎具有材料、物理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方式:021-69982232,E-mail: jinbowu@t.shu.edu.cn
杨炯
杨炯(男),教授、东方学者,博士。2004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以第一性原理计算及电热输运理论为基础的高性能热电材料设计与探索。具体研究内容涉及电热输运性质高通量算法的发展,新热电化合物的预测,电热输运机制探讨与材料性能优化,以及多领域材料的微观机制的理解。在包括Energy Environ. Sci., NPJ Comp. Mater.,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 Nat. Commun., Chem. Mater., J. Mater. Chem. A, Appl. Phys. Lett., Phys. Rev. B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总引用数3600余次,H因子30(截止2019.10),并发表国际热电专著一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基金各1项。拟每年招收1-2博士生及博士后,欢迎化学、物理、材料等各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6190;E-mail:jiongy@t.shu.edu.cn
张统一
张统一(男)院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的机械性能、微观力学/纳米力学、固体表面应力、压电材料断裂、薄膜、微桥实验、材料热力学、扩散与相变等。张统一院士为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专家。1985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1988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任研究员, 1988-1990年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199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任副研究员,1993年应邀至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201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任JSPS客座教授。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7月正式受聘担任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院长。以第一作者及联合作者身份共发表140多篇SCI学术论文,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和2007年度),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得美国ASM国际会员,2003年获香港Croucher高级研究学者奖。张统一院士2011年以来任远东及大洋洲断裂学会副主席,2012年当选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国际断裂会议副主席。
  联系电话: 021-66136172(O),Email: zhangty@shu.edu.cn
张文清
张文清(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 研究领域:计算材料物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美国物理学会(APS) Fellow等。从事计算材料物理和材料设计(第一原理和分子动力学等)、电-热输运物理和热电转换材料、催化和锂电材料、面向能量转换应用的功能氧化物和界面物理。发表Nature Mater.、PNAS、Phys. Rev. Lett.、JACS等SCI论文180余篇,国际会议邀请报告80余次。
  联系方式:021-66136190; E-mail:zhangwq@sus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