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上海大学中国史学科于2011 年获批设立了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 年增设了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2015 年入选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充分利用本地本校的史学资源,依据错位发展的策略,聚焦于中西社会--文化和外交的历史。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拥有教师43名,其中教授22 名,副教授11名,讲师10名。近五年来,中国史学科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纵向课题50余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上海浦江人才计划3项,曙光计划2项,晨光计划3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China Quarterly、Modern China、Pacific Affairs、China Information、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History: The Journal of Historical Association、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近年来与美国亚洲研究学会、旧金山大学、美国二十世纪中国研究学会、美国宗教学会、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长期合作,并成功举办20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形成较强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师资队伍,积极推荐博士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派遣学生前往欧美、日本等大学留学和交流。目前本学科以“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近代上海工业研究中心”、“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 “国学研究中心”、“台湾研究中心”、“顾维钧近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为平台,凝炼成如下几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先秦史。本方向结合晚近发现的新的考古资料及出土文献,重点关注古代文明与国家的形成及传统先秦史相关问题在新材料支持下的重新解读。理论与材料并重,尤其关注古史在解释学工作上的推进。
2. 古代文献与学术史。本方向立足新出土文献,探讨古书的体例及形成过程,并将其与古史史料学的研究相结合,探讨建立从史料辨识到解释力评估的全新的古史史料学理论体系。
3. 基督教及近现代中西文化。本方向依托上海是中国基督教档案文献中心和中外学术交流中心之一的有利条件,形成三个特点:一、研究内容全面,对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以及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等都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二、注重在中西互动中考察基督教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双向历史进程,涵盖了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基督教与中国知识分子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三是注意运用新方法、新资料,尝试在历史学与宗教社会学相结合、中西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作为一种文化、社会现象的中国基督教,以丰富和深化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外关系变动的认识。
4. 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本方向着重关注中国社会近现代转型过程中若干重大的学术与思想文化问题:一是研究传统思想文化在近现代的嬗变,二是新思想输入进程中的接受和排斥,三是关注中国传统学术在近现代的赓续和发展。本方向注重古代和近现代学术互动的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注重在打通古代与近现代、中国和世界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分隔的多重视野中,来研究和展现中国学术与思想的发展进程。
5. 近现代中国社会史及城市社会史。本方向着重考察近代以来城市社会转型进程的历史趋势和运动规律。一、关注近现代城市发展和城市转型研究。尤其是通过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研究,考察城市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民众的生活状态、职业经营、文化教育、团体组织、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与上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各种结构性社会问题。二、关注对近代上海为首的口岸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乃至与中外城市,在城市社会、社会生活等维度的比较研究;在多维学科视野下长期开展对长三角的区域研究,通过个案的、实证的和比较的方法,探寻中国社会长期性的历史变迁对于地方的特定意义以及对于全球的普世意义;三、在大量搜集、运用各种中外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的基础上,辩证地分析近现代中国转型的深层次社会根源,为认知评价历史发展提供社会史的依据。
6. 上海当代史。本方向主要研究1949年以后的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7. 中国佛教思想史。本方向主要研究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印佛教文献与思想比较研究,佛典汉译与理解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思想史研究,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思想比较研究,当代世界佛教与中国佛教现状、趋势研究,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研究等。
8.中美关系史。本研究方向注重研究自十八世纪以来在地区和国际形势变化中的中美政府和民间多层面交往互动的历史及其解释,从历史横向、纵向和交叉向发现主议题,对中国美国研究和美国中国研究的文献、方法、理论、叙述和发展规律进行全方位探究,理清二百四十年间中美两大国政治、地域战略、社会、心态、文化、宗教、宣传和叙述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深入挖掘并创新使用多种语言第一手和二手资料,结合个案和宏观历史研究,促进中美关系史与中国、美国和世界近现代史的接轨整合。
9.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本研究方向关注中文和外文世界中对于近现代中国与世界交流互动的理论研究和框架构建,把握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术书写以及出版的脉搏和大历史、或主议题的设置,同时强调学术阐释分析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细腻性。在个人、群体、地方、国家民族、地区和世界视野中,研究近现代中国外交体制、理念、实践和机构变迁,外人在华经历、条约口岸制度,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和文化是如何成为全球史的一部分,中国如何看待自身与国际理念和国际机构相遇的历史,外部世界又是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在全球体系形成中的角色。
10. 文化遗产研究。本专业以国际国内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相关法规与理论为基础,以传统文化遗产为主要对象,兼及新型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注重: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管理体系、体制以及政策法规研究;二、工业遗产(包括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机构——博物馆研究,包括当代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实践、智慧博物馆研究等。
11. 考古学。本方向立足于中国考古学田野实践,充分结合考古学国际前沿理论和方法,积极吸纳新思路和新技术,强调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密切合作和充分融合,重点关注考古学意义上中国文明的萌芽、发展和融合进程,为理解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提供独特学科贡献。
中国史专业2021年博士招生实行 “申请—考核”制
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我校2021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导师以外的第二)作者公开发表2篇及以上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五年以内);
3.语种:英语或日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折合百分制60分),托福(TOEFL)、雅思(IELTS)、GMAT、GRE和其他语种可参照此标准;
4.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为贯彻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则
我院博士研究生普通招生考试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考生须根据学校和学院要求提交证明其基础知识,学习和研究能力、创新潜质等方面的申请材料,经审核通过后,参加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学校择优录取。
二、组织管理
1.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系)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各项工作。
2.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制定本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细则。
3、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成立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负责组织成立综合考核小组,对通过材料审核评议的考生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小组按照一级学科组织,至少由本学科5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能力强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
三、申请条件
申请者须满足我校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和招生院(系)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申请程序
1. 申请者须按照上海大学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时间进行网上报名,并按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
②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点击下载: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doc);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点击下载:上海大学2021年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书.doc);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CI、E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五、考核和录取程序
1.学院收到考生的申请材料后,组织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学院按一级学科进行审核,并根据材料审核评议结果确定并公布进入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
2.综合考核采取面试,面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综合考核从外语水平、专业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
3、申请-考核成绩总分500分,初审材料占200分(标准分/科研分各100分),综合考核面试占300分(外语/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各100分)。录取时,学院根据招生计划数,按照一级学科方向录取,即在同一专业内按照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录取,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60%者不予录取。
4.学院须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申请考核细则、招生名额等提出拟录取考生名单,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级部门审核。
6.如有拟录取考生自动放弃入学资格,优先按一级学科递补。一级学科考生录满有名额空余,由学院根据生源情况再行分配递补。
六、监督和复议
1.实行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学院按规定将“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工作方案、院系工作细则、报考资格审核通过名单、进入综合考核名单、录取名单等重要信息进行公开和公示。
2.监督和申诉联系方式
受理部门: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电 话:021-66133632;
电子信箱: wenxueyuan126@126.com
收件人:周薇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文学院104办公室
邮编:200444
电话:021-66133632
01《周代家庭形态》,谢维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01《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01《中国考古学通论》 孙英民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02《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中华书局1994年
02《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李零,三联书店2004年
02《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02《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赵声良,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03《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卷本,马士,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03《边缘的历史》,陶飞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04《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04《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下),钱穆,商务印书馆1997年
04《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陈勇、谢维扬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04《西方哲学史》,(英)罗素,商务印书馆1997年
04《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严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04《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杨天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05《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忻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2004年
05《全息史观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忻平,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05《社会转型过程中一种极端行为研究:1919-1928爱国运动中的自杀与社会意义》,刘长林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05《近代上海社会史论》,刘长林等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05《自由的限度与解放的底线:民国初期关于“妇女解放”的社会舆论》,刘长林等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05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1-1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05 熊月之著《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05熊月之主编“上海城市生活丛书”(25卷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2011年。
06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11—1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06 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上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07《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上海书店出版,1991年12月
07《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程恭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12月
08 Dong Wa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 History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13
08 Dong Wang, Managing God’s Higher Learning: U.S.-China Cultural Encounter and 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Lingnan University), 1888-1952, Lanham, Md.: Rowman& Littlefield, 2007
09 王栋,《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国耻与民族历史叙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二次印刷,2011年第一版
09 China’s Unequal Treaties: Narrating National History,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5
09 Odd Arne Westad, Restless Empire: 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750,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2
09 Stuart Harris, China’s Foreign Polic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2014
09 唐启华著《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10《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国家文物局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
10《世界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国家文物局编,文物出版社2014年
10《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15年版
10《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徐嵩龄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
10《文物学》,李晓东著,学苑出版社2005年
10《单霁翔文博文集》(上),单霁翔著,文物出版社2013年
10《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苑利、顾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10《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赵声良,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10 《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研究》,吕建昌著,学习出版社2016年
11《中国考古学》,刘莉、陈星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11《中国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