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科是上海市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也是四类高峰重点建设的学科。2017年上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系统”QS全球排名200-250,国内排名11;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51-200;继续保持ESI学科排名前1%。

上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以“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为核心,重点建设智能技术与系统、数据科学与应用、新型体系结构与高效能计算、智能信息处理与服务、软件理论与网络安全5个方向。已经和正在建设的高水平科研平台有:类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机器学习、智能感知、科学数据与知识工程和网络空间内容安全平台等。

本学科还与众多学科领域(如:智能运载、智慧海洋、智慧金融、材料基因、社会学等)紧密相联,以服务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等。本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考核方式:

申请-考核制

  研究方向:
  01 智能技术与系统
  02 数据科学与应用
  03 新型体系结构与高效能计算
  04 智能信息处理与服务
  05 软件理论与网络安全
  指导教师:
01.智能技术与系统
谢少荣、骆祥峰、李晓强、方昱春、魏晓、岳晓冬、李小毛
02.数据科学与应用
郭毅可、张统一、徐凌宇、钱权、李卫民、武星、谢江、冷拓
03.新型体系结构与高效能计算
雷咏梅、童维勤、彭俊杰、王鹏、武频
04.智能信息处理与服务
仇安琪、许华虎、张博锋、王冰、刘悦、韩越兴、邹国兵
05.软件理论与网络安全
李玉峰、曾红卫、王潮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31算法分析
  3. 30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科学研究综合能力测评)
  申请-考核办法:
一、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硕士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除导师以外的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3.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4.硕博连读人员的考核,依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二、申请材料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进入“学位查询”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 ;应届硕士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www.chsi.com.cn),进入“学信档案”在线申请学籍验证,打印下载本人的学籍认证报告。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3.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4.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原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保管部门公章);
6.两位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正高级职称专家亲笔签名的推荐书原件(具体格式可从网上下载,用A4纸打印);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CI、E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9.突显本人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0.考生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科学研究计划书(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
11.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截止时间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纸质)。
三、申请-考核程序
1.网上报名
报名及缴费时间:2020年12月8日9:00~2021年1月4日14:00,报名及缴费网址:https://gmis.shu.edu.cn/BSBM.html。
报名费人民币250元,必须网上缴费,缴费时间同报名时间,未在报名截止前缴费的考生视为报名未成功。请考生报名前仔细查看报考条件,确定符合报考条件后再报名缴费。报名费一经缴纳,不予退还。
2. 报考材料上传及邮寄
请考生务必于2021年1月15日之前,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学院指定地点。
电子版需内容清晰,按照A4纸张正常大小,扫描成PDF版本在报名系统上传;纸质材料需按照要求顺序整理好,邮寄到各报考学院。学院未收到材料或考生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3. 材料审查
学院博士生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小组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核意见,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参加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预计2021年3月、地点另行通知,请关注学院网站)。
4.综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考核采取面试形式。具体实施方案请关注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网站。(网址:https://cs.shu.edu.cn/)
四、拟录取
计算机学院拟录取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录取时根据招生计划数, 按照导师录取;若申报同一导师的考生复试总成绩相同,则依次按照专业基础考核、专业综合考核、英语考核以及综合能力考核成绩降序排列;若发生调剂,则以学生综合考核成绩及导师方向匹配后进行双向选择。复试总成绩低于满分的60%者不予录取。
通过综合考核的考生,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公示无异议上报上级部门审核,通过后最终录取为2021年秋季学期入学博士研究生。
五、其他说明
已通过“申请—考核”制录取的考生,不得再报名参加上海大学组织的“普通招考”方式的博士生招生考试或其他学校组织的各类博士生招生考试。
  纸质材料材料接收人:

邮寄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15号楼计算机学院 509 研究生办公室(疫情期间邮件丢失比较多,尽量顺丰)

邮编:200444

联系人:孙佳琳

联系电话:66135529

  备注:
(导师招生具体情况根据报考学生考核情况按导师招生。导师是否有招生名额取决于学校当年在本学位点分配的名额数。本简章列出导师是否有招生名额目前暂不确定。)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 《算法设计与分析(第4版)》, 王晓东,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2] 《计算机算法引导-设计与分析》,卢开澄,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3]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Second Edition》, Thomas H.Cormen,Charles E.Leiserson等.The MIT Press,2005年

  导师介绍:
仇安琪
仇安琪(女),教授,伟长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分析,医疗影像分析等。现任一直致力于开发和创新医学影像学和遗传学的复杂信息数据的计算分析方法,进而探索整个生命周期中个体健康差异的起源。在过去的几年中,成功地开展了婴幼儿脑部医学影像的研究,成功地将大数据医学影像分析结果转化到临床 研究和应用。 已发表140多篇国际期刊论文。其中,87%的论文发表在该领域前10%的国际期刊上(基于SJR),大部分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国际期刊。在大脑医学影像大数据分析方面,团队开发了一系列的算法来分析MRI数据以理解大脑解剖和功能组织。这些算法是根据微分几何理论,流形统计学和变化分析推导出来的。它们是生成脑图谱、分析复杂结构形态、结构形态和功能组织的统计分析的强有力工具。这一系列医学图像分析工作发表在该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and on image processing 等。
  联系方式: E-mail:bieqa@shu.edu.cn
方昱春
方昱春(女),副研究员,博士。1999年获北京工业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3-2004在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INRIA)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生物特征识别。
  主持9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要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参与TPAMI、TIFS、NC、《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学术期刊审稿。任IEEE?Shanghai WIE Affinity Group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委员。
  方昱春在《Pattern Recognition》、《Neurocomputing》,《计算机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IJCAI、ICASSP、ICIP、ICPR等学术会议发表7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50余篇被SCI、EI或ISTP收录。申请获授权专利2项,申请获登记软件著作权7项。从2011年开始连续受邀为中国生物特征识别学术会议PC 委员。
  联系方式:021-66135502(O) E-mail:ycfang@shu.edu.cn
郭毅可
郭毅可(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健康信息学等。现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帝国理工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及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客座教授。在超过50个主要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担任委员, 包括 VLDB, WWW, KDD,ICDE, ICDCS, CIKM, CAiSE, CoopIS, RIDE, DASFAA, ICWE, PAKDD, MMM,ER等等;是12个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包括ER08(Spain),WISE07(France),ICWL07(UK)等。在国内外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70多篇。在研项目主要有:欧盟eTRIKS欧洲转化医学研究信息与知识管理服务平台(2004万英镑)、EPSRC Digitial City(622万英镑)。
  E-mail:yikeguo@hkbu.edu.hk
韩越兴
韩越兴(男),上海大学副教授,博士,上海浦江人才,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模式识别、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微纳米物体形貌处理、材料数据处理、人机交互等。2011年在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3年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至2020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担任特别研究员。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三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主持省部级项目两项,其它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5项。
  个人主页是:https://han-yuexing.github.io/
  联系方式:021-66136183,E-mail:han_yx@shu.edu.cn
雷咏梅
雷咏梅(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大规模数据并行处理、信息安全,智能计算,系统与应用软件等。与所在研究团队经历了自强2000和自强3000的研制过程。2010年担任“新型计算结构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成员和863重点项目“新概念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及系统研究开发”总体组专家。作为主要骨干负责及完成863重点项目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教育部项目,上海市科委及上海市教委重点资助项目等。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课程建设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承担科研项目有:新概念高效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及系统研究开发子任务(国家863重点及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针对新型计算机特点的密码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及基于区间分析的并行计算模型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等。
  联系方式:021-66135559(0) E-mail:lei@shu.edu.cn
冷拓
冷拓(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机器证明、数学机械化、符号计算、组合优化等。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18年1月作为短期客座研究员访问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研究所,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作为长期访问学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机器学习与医学图像分析方向的访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一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项;主持完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一项;作为核心数学模型及理论工作者参与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两项。发表SCI/EI/ISTP索引论文20余篇,其中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10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5376?,E-mail:tleng@shu.edu.cn
李卫民
李卫民(男),教授,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2012.12-2013.1获JSPS(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访问日本早稻田大学。2015-2016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交网络分析、服务计算、医疗大数据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等。
  目前在研国家级课题有主持科技部的重点研发计划一项和负责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是SCI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n Emerging Topics in Computing、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的Guest Editor。
  李卫民在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IEEE Tra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等本领域较好的国际期刊、相关的国际会议、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是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nd Data Science (BCD 2016)的程序主席,国际会议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of People (IoP 2018)的Workshop/Special session 主席,国际会议2019、2020届IEEE Cyb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gress (CyberSciTech)的程序共同主席。2016,2017,2018,2019,2020届CyberSciTech 的Special Session(CSC&CEA)的组织者。
  联系方式:021-66135503(O) E-mail:wmli@shu.edu.cn
李小毛
李小毛(男),副研究员,博士。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主要研究领域: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无人艇。现为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总工,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几十篇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十余篇。在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
  联系方式:??E-mail:lixiaomaosia@163.com
李晓强
李晓强(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 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视频内容理解和分析、计算机视觉。现为IEEE会员、ACM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委会副主任。曾主持和参加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先后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Neurocomputing、IET Image Processing、计算机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内外期刊、IEEE等举办的重要国际会议AAAI、ACMM、ACCV, ICIP、ICPR等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已被SCI检索近20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其中4项授权,8项公开)。他还担任多个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审稿人。在科技服务社会方面,利用研究成果与企业联合研制的“中医舌面象仪”、“基于机器视觉的高精度智能选片机”分别于2013年、2014年被学校选送参加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览,并获得2013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三等奖1项。2015年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在线工业智能化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目前主持和承担的项目有重大横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联系方式:021-66135502(O), E-mail:xqli@shu.edu.cn
李玉峰
李玉峰(男),1975年10月生,山东烟台人,博士,上海大学特聘教授。2004年、2008年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2008-2018年在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空间大数据分析与监测、网络空间安全、网络体系结构等。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863、国家发改委和军队重大重点类项目4项,总经费逾1.6639亿元;作为总体组成员或子项负责人参与863、973、重点研发计划、军队等项目和重大工程共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其中2项排名1)。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信息技术领域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方向的科技战略规划;是军队X部尖子人才,担任《电信科学》编委、《通信学报》等期刊主审、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奖评审委员等。
  在相关研究方向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9项(获授权28项);公开出版专著3本。主持完成了10余款网络安全产品的开发和定型,共有7款产品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其中互联网高速内容管控系统,广泛应用于军队、公安、通信管理等部门和单位,新增产值2.28亿元;10G/40G/100G内容检测引擎等系列管控设备,核心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部署在全国30个省(区市),服务于军队、公安、银行等重要信息系统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联系方式:15237139267 E-mail:liyufeng_shu@shu.edu.cn
刘悦
刘悦(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及其在应用研究。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上海荣誉委员。在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三大检索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申请专利2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13篇SCI索引论文,4篇中科院1区Top期刊,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先后主持或作为负责人、研究骨干完成科技部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正在主持1项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子课题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为上大执行负责人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主持了多项企业委托的数据分析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地震局防震减灾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还获得上海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上海大学第十届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联系方式:13817737563 ,E-mail:yueliu@shu.edu.cn
骆祥峰
骆祥峰(男),博士,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智能感知与认知、智能无人系统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军民融合及产学研课题等。
  是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副主编(associated editor), Human-Centric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编委;应用科学学报副主编;ACM Tra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与Int. J. Cognitive Informatics and Natural Intelligence客座编委。中国仿真学会社会计算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控制与指挥学会大数据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常委;创建了“上海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智能信息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在本领域权威期刊如ACM Trans. on Information System, 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 Information Science, ?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System,IEEE Tra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EEE Trans. on Human Machine System, IEEE Trans. on Cybernetics等,相关国际会议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60余篇。研究成果二十余次进入ESI高被引和热点高被引论文,并应用于智慧金融、智能感知等相关领域。
  联系方式:021-66135776(O) E-mail:luoxf@shu.edu.cn
彭俊杰
彭俊杰,博士,教授,CCF高级会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主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科协“晨光计划”入选者,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客座教授,德国柏林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智能技术与系统、云计算存储与节能、传感器网络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申请专利36项,授权18项(含PCT国际专利2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科技部专家、上海市科技专家、上海市经信委大数据专家、中国大数据智能计算专家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创新实践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曾任CCF YOCSEF上海主席、中国云计算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工信部CSIP云计算实验室专家,先后担任40余个国际会议的分论坛主席、组委会成员,包括TC、TPDS、TJSC等在内的40余种国际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曾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青年科技成果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第五届中国优秀期刊论文奖、第六届中国云计算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CCF第三届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指导教师)特等奖、安徽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等荣誉。
  联系方式:021-66132815 ,E-mail:jjie.peng@shu.edu.cn
钱权
钱 权(男),博导/研究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2005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后出站。2010.01~2010.04月,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计算机系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6月起在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目前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科学技术系主任及上海大学材料信息与数据科学中心主任。担任本科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科学进展”等课程教学工作。研究领域涉及:网络空间安全、分布式系统、材料大数据分析、隐私保护、分布式机器学习等。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委会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云计算研究中心专家,曾多次担任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评委。
  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内的多项省、国家级科研项目共计20余项,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超五千万元。主要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组工程专用数据库平台建设与示范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材料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省部联动项目“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上海市科委基地项目“材料基因功能型平台”,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因素P2P僵尸网络传播模型及检测技术”;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高可生存性分布式入侵检测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面向大规模网络的分布式入侵检测和预警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类比的猜想发现模型与应用研究”;上海科委重大攻关项目“宽带高性能互联网网络行为实时分析技术研究”;上海科委开放课题“结合深度包与深度流检测技术的IPv6行为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安徽省计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性能入侵检测系统研究”;安徽省科委项目“入侵检测系统的深层次开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项目“智能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研究”;上海教委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分布协调式入侵检测协调”等课题。
  主持开发了一系列网络安全产品,部分安全产品得到公安部质量产品检测认证并获得销售许可。主要有:“基于GPU的僵尸网络检测系统”;“基于DPI的大规模网络流量实时分析系统”;“可视化XORP路由器及可信IP路由模拟器系统”;“科祯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通过公安部质量鉴定);“面向大规模网络安全集中监控系统”(通过公安部质量鉴定);“公共网络安全集中监控系统”(面向互联网WEB页面内容安全产品,通过公安部质量鉴定);“科祯网络净化系统”(通过安徽省软件评测中心质量评测);“涉密计算机联网检查系统”(通过安徽省国家保密局鉴定);“科祯抗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系统”等。近年来在《IEEE Transactio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 》,《Computer & Security》,《IET Information Security》,《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 Practice & Exper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twork Security》、《软件学报》、《电子信息学报》、《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英文版)》、《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10余项,是10余家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联系方式:021-66135396(0) E-mail:qqian@shu.edu.cn
童维勤
童维勤(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并行程序设计方法;智能计算,高性能计算技术和应用。曾获1997年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98年宝钢优秀教师奖,1998年、1999年Intel优秀教师奖。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资助的科研项目10多项。曾获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0),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2011年度航空科学技术三等奖(5)。目前的研究兴趣是数据密集型计算技术,智能计算。
  联系方式:021-66135532(O) E-mail:wqtong@shu.edu.cn
王冰
王冰(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复杂网络理论与应用,数据分析与建模,流行病传播与控制等与复杂性科学相关的研究。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017),日本学术振兴学会(JSPS)学者(2009)。曾先后在韩国成均馆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现为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复杂系统专委会委员;担任多个杂志包括Austin?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编委委员;Special Section on The Second Step of the FIRST(NOLTA,2017)客座副编委;Special Section of ?Nonlinea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NOLTA,2014)客座副编委。共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30余篇。在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东方学者资助项目。
  联系方式:021-66135780?E-mail: bingbignwang@shu.edu.cn
王潮
王潮(男),博士、教授:研究领域:网络信息安全与密码学。担任本科生课程《信息安全理论与应用》教学。1992年起在海军司令部项目支持下从事椭圆曲线密码研究。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等支持下在国际上率先探索人工智能及商业化量子计算机原理用于密码领域的创新研究;演化计算ECC安全曲线选择的部分研究指标超过美国NIST推荐参数,并有新的安全曲线发现。是中国电子学会信息安全专家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计算全国专委会常务委员, IEEE Shanghai Computer Chapter创建者,IEEE Spectrum (中文版)、《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编委。主持项目曾列入科技部国家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是2015年中国电子学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大会代表。
  联系方式:E-mail:wangchao@staff.shu.edu.cn
王鹏
王鹏(男),正高级工程师,博导,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研究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集成电路、FPGA及硬件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验证。具有15年以上集成电路、FPGA及硬件开发经验;具有10年大规模集成电路验证经验;核高基国产多核/众核SoC芯片前端负责人,涉及经费数超2亿人民币;带领团队完成超高速PCS、多协议PCS 等IP的研制,相关IP已量产应用;累计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超过10项。近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横纵向项目超过10项,累计经费数超过3000万元。主持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国产可信计算平台关键技术研究”(500万,13DZ1108600),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高速串行接口多协议PCS模块设计研制”(800万,14DZ1119200),中科院重大专项“基于境内28nm HK工艺的定制电路增强设计”(500万),和“超高速PCS设计开发与验证”(100万)。作为前端设计主管参加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国产众核SoC”(总经费6亿人民币)和“国产多核SoC”(总经费4亿人民币)。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国产超级计算机、国产CPU、国产DSP、国产ADC等多项产品。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市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先进工艺与集成电路研发部总监。联系方式:021-66135399, Email: pengwang@shu.edu.cn。
魏晓
魏晓(男),副教授,工学博士。1997年在山东大学获计算机及应用学士学位,2014年在上海大学获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做访问研究。2015-2017年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文本语义分析、大数据语义处理等。
  主持和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理论研究子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包括本领域较好的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等。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和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研究成果应用于法律智能、科技文献和专利分析、网络舆情语义分析、金融和电商大数据分析等相关领域。主持软件研发项目2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得南京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321计划)资助。
  联系方式:021-66135552(O) 电子邮件:xwei@shu.edu.cn
武频
武频(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及其在CFD方向中的应用等。1998年、2003年在南京理工大学分获工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在上海大学工作至今,2012至2013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工程学院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进行访学一年,2019年7月至8月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作为访问学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短期访问。在相关的研究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 EI与ISTP所收录,并被同行多次引用,研究成果被同行应用于相关领域。现主持在研项目三项(国家级一项——英国牛顿基金,省部级两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上海大学部分两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一项、上海市教委项目两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多项国防部、基金委、上海市科委教委等项目。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和教育部学位办学位论文专家。
  联系方式:021-66135535?,E-mail:wupin@shu.edu.cn
武星
武星(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2008年至2009年作为客员研究员在日本立命馆大学进行科研工作,2010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16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上海大学计算科学与技术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两项;参与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主持省部级项目五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一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两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一项;主持重点横向项目两项,其余项目十余项。主编科研专著一本《大数据测评》,发表SCI/EI/ISTP索引论文60余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一项,申请十八项,拥有软件著作权一项。
  联系方式:021-66135538?,E-mail:xingwu@shu.edu.cn
谢江
谢 江(女),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生物学,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高性能计算。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委会秘书长;是多个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作为访问副研究员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数学与计算生物学中心(CMCB)和数学系访问。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其中近五年以来一作/通信SCI/EI检索论文29篇(包括JCR Q1论文8篇)。主编国际会议论文集2部,其中1部由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出版。在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机器学习与并行计算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研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海洋动力环境三维温盐大数据分析预报技术”,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属性依赖网络的特异性比较算法及应用研究”等。作为第二/第三责任人参与的横向课题经费累计144万元。另获得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
  联系方式:021-66135539 ,E-mail:jiangx@shu.edu.cn
谢少荣
谢少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全国首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最美教师等,先后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曙光学者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副主编等。曾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访学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现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副院长,在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智能与自主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复杂海况无人艇集群控制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仿灵长类高机动机器人环境状态感知与导航”等。
  联系方式:?E-mail: srxie@shu.edu.cn
徐凌宇
徐凌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海量信息中融合技术、基于知识的智能计算。
  重点研究多源多模态数据特征分析;运用数据挖掘、深度学习方法研究海量数据间不确定关联关系;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模式”挖掘方法;研究多层面、多格式、多渠道大数据融合;研究海量数据智能预测与预报技术;研究现实物理世界与网络数据世界的关联关系。
  承担课题:科技部攻关课题、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国家海洋局科技攻关、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一部,获得国家专利与软件著作权十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5515(O) E-mail:xly@shu.edu.cn
许华虎
许华虎(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机器人仿生技术。主持完成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国家863 CIMS子课题、上海市CIMS重点应用示范项目,承担科研项目有:大型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的磨削专家系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项目);基于web的孵化企业项目的数据挖掘(上海市张江专项,大型项目);孵化器公共网络服务系统;上海市张江国家自主创新专项发展资金重点项目,基于混合云渲染的综合服务示范平台(一期);2015年上海市经信委重点专项发展基金“基于云计算及大数据的智慧校园”等。作为主编正式出版计算机教材6本,曾主持两门上海市精品课程。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AD&CG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信息化咨询专家,上海市安全技术协会理事长,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上海市计算机三级课程 “多媒体”组组长;先后担任上海大学计算中心主任助理、上海大学信息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海润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上海大学信息办主任。获得的荣誉称号有:“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全国“宝钢教育”教师奖; “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上海大学王宽诚教师奖”,“上海大学蔡冠深奖”。
  联系方式:021-66135501(0)
  E-mail:huahuxu@163.com;huahuxu@staff.shu.edu.cn
岳晓冬
岳晓冬(男),副教授,博士。2010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后进入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曾于2008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担任研究助理,2017年在香港理工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2011-2012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于2013年进入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工作。
  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软计算、图像分析与数据挖掘。已在相关领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30多篇JCR 1-2区期刊论文,3篇ESI热点引用论文,H指数16。作为项目承担人主持/完成国家级研究项目4项,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国家级研究课题6项,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为IEEE 计算智能学会成员,国际粗糙集学会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委员、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常务委员。任领域知名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roximate Reasoning》 ,《Array》?领域编辑(Area Editor)。长期任AAAI, PAKDD, ICONIP等多个智能领域知名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曾参与组织ICME2012,DSAA2014 等多个领域知名学术会议;长期参与TFS,PR,INS等领域顶级期刊论文评审工作。
  联系方式:021-66135509(O),E-mail:yswantfly@shu.edu.cn,个人主页:https://xiaodongml.github.io/。
曾红卫
曾红卫(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软件形式化方法、软件测试和软件验证。他是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业委员会委员。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国内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60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模型检验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模型检验的自动化软件测试方法”等课题。作为副组长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子课题和国防科工委项目等课题。
  联系方式:021-66135380(0)?E-mail:zenghongwei@shu.edu.cn
张博锋
张博锋(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智能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技术。
  1991年7月、1994年3月和1997年12月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CAD/CAM研究中心,分别获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1999年为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研究人员,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12月起任上海大学副教授、研究员,期间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大学科研处处长助理,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助理,上海大学Sybase电子信息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网格技术重点研究室主任,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室主任,上海市闸北区科委主任助理等职,其中2006年8月-2007年8月为日本会津大学访问教授,2013年9月-2014年9月为普渡大学Calumet校区访问学者,2012年09月-2013年01月在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援疆支教。现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钱伟长学院副院长。
  近年来,先后主持并参与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国防科工办国防科研项目等,共计近30项;共发表论文17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150余篇),编著教材3部。曾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指导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委员。
  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十佳青年教师称号、上海大学青年教师多媒体及双语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联系方式:021-66135507(O) E-mail:bfzhang@shu.edu.cn
张统一
张统一(男),教授、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材料信息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1986-198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并在哥庭根大学工作;1988-1990年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90-1993年作为研究科学家在美国耶鲁大学工作;1993年后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二次、香港裘槎高级研究学者奖、美国ASM International Fellow奖。近年来致力于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提出材料基因数据库、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集成计算与软件开发、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服役与失效等全链条研究方法,在上海大学内部组建跨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物理等多学科的研究团队,成立了材料信息与数据科学中心,集成计算中心等多个跨学科研究机构,在材料数据平台、材料数据挖掘、跨尺度材料计算等材料信息学领域已取得一批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联系方式:E-mail:zhangty@shu.edu.cn
邹国兵
邹国兵(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服务计算、边缘计算、数据挖掘及其应用、推荐系统、社交网络分析。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专委会委员、IEEE服务计算专委会委员、曾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秘书长。201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曾作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在美国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人工智能实验室,从事两年科研学习工作。2012年8月起,进入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组建了服务计算与数据挖掘实验室。
  近几年来,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包括服务计算研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and Servic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Services Research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and Grid Services等;服务计算研究领域顶级会议IEEE ICWS、ICSOC和IEEE SCC等;人工智能研究领域顶级会议AAAI;人工智能研究领域高影响力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Knowledge-Based Systems、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和Soft Computing等。
  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子课题核心人员,正在参与1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曾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5项科研项目。曾核心参与完成了包括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9项科研项目。曾作为负责人或核心人员,完成了10余项政府和大型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
  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Technology、Knowledge-Based Systems、《计算机学报》和《通信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人。担任AAAI、KDD,ICDM、IJCAI和CCF NCSC等国际国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或审稿人。担任第11届服务科学国际会议(ICSS 2018)组织委员会主席、第13届服务科学国际会议(ICSS 2020)出版主席。
  曾荣获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4年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2014年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
  联系方式:Email:guobingzo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