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80800 电气工程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学制:3 年
  专业介绍:

        本学科旨在培养身心健康,学风严谨,具有强烈事业心和科学献身精神,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始于我国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奠基人之一陈伯时教授创建的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学科(1990年首批国家首批确认的博士点),上世纪80-90年代,电气工程学科在国内首创电气传动运动控制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国内率先建立电力系统当量电价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电力系统市场经济学科方向的发展。
   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电气工程学科在人才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与运动控制、电力电子与新能源变换、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博弈分析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历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要项目20余项,承担省部级、国际合作、企业合作等项目数百项,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和国际学术奖20余项。
   本学科于2003年获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2007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至今,本学科已发展为多领域技术相互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五个特色学科方向,包含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系统智能化与应用技术。2016年全球QS排名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全球排名151-200。本学科现有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100余名。
   本学科获得多期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211工程建设项目、上海市高原学科、医工结合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有5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与科技创新平台。目前是国家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产业链联盟成员、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单位、上海测试中心机电基础件及冶金行业测试点(国家级),也是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和变频电源与电力传动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车与机器人分会理事长单位。
   本学科与上海电气集团、宝武钢铁集团、中国科学院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建有“上大-上海自仪股份”等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共建了“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重要科研基地,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

  研究方向:
  01 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02 特种电机设计技术
  03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技术
  04 机器人伺服与智能运动控制
  05 电力电子与能量变换技术
  06 新能源汽车运动控制技术
  07 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技术
  08 智能电网理论与技术
  09 电力市场交易与优化调度
  10电工理论新技术
  11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
  12 现代医疗装备与智能系统
  13 电气系统智能与应用
  14 海洋装备智能化技术
  15 电站优化控制与节能
  指导教师:
汪飞、张琪、陈息坤、徐国卿、胡越黎、罗建、李雪、宋文祥、张少华、季渊、贡俊(本年度不招生)、徐性怡(本年度不招生)、符杨(本年度不招生)、陈道炼、冯伟、傅为农、鲁华(本年度不招生)、Oscar Dardo Crisalle(本年度不招生)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13电气工程专业基础
  3. 3014电气工程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一、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申请人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学术不端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硕士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除导师以外的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3.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折合百分制60分);
       4.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即入学前须将申请人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申请人申请。

二、申请材料
       申请人按照《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并按时提交以下报考材料: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申请人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申请人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申请人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申请人,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原件或复印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成绩公章或申请人档案保管部门公章);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下载地址见《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下载地址见《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科研成果(含发明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CI、E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截止时间前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版/纸质版)。

三、申请程序
        1.申请人在规定的报名期间登录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须按照《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缴纳报名考试费、打印报名表、上传电子版材料、寄(送)纸质版材料。申请材料收到截止日期以《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为准,我院未收到材料或申请人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2.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资格审核小组按报考导师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即对报考同一导师的申请人统一审核标准、审核程序,进行资格审核。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材料审查结果,确定进入综合考核的申请人名单,在学院网站上公布,并报送研究生院备案。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参加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具体安排另行通知,请关注学院网站)。
        3.综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如下:
        综合考核专家组由至少5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交流能力强的申请专业所在学科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
        综合考核采取面试形式,包括英语100分、专业基础100分、专业综合100分、综合能力200分四个部分,满分为500分。
        综合考核专家组应对申请人的专业水平、从事科研能力和培养潜力等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多元评价,并给出书面的评价成绩。录取时根据招生计划数,按照导师录取,即在同一导师内按照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录取;总分相同的,依次按照:1)专业基础 2)专业综合 3)英语 4)综合能力 降序排列。综合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满分的60%者不予录取。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面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复试记录完备,并妥善保存备查。
        同一学科(专业)的各平行综合考核专家组面试方式、时间和成绩评定标准应保持一致。
        通过综合考核的申请人,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上报上级部门审核。

四、其他未尽事宜,请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相关通知。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2020年11月

  纸质材料材料接收人:

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9号楼(机自大楼)520B室,200444,贺琼,021-56331637。

  备注:
纸质材料寄送请务必使用顺丰快递。
  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
Oscar Dardo Crisalle
(男)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上海大学兼职博导。主要研究领域:自动控制理论与设计、复杂动态系统的建模与控制、以及在燃料电池、化工过程与汽车领域的应用。
  联系方式:+1 (352) 870-6114;E-mail:crisalle@gmail.com
  注:与上大导师联合招生
陈道炼
(男),博士,青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首席教授,上海大学兼职博导,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中达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的专家。致力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和航空电源系统等领域的创新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3部,以第一成果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兼任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等期刊编委,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联系方式:0532-85951978,13869863296;Email:chendaolian@sina.com
  注:与上大导师联合招生
陈息坤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系教师,中国电源学会变频电源与电力传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委员。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和上海市,包括上海市经信委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研项目以及企业项目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SCI/EI检索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1)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换器多场耦合优化设计等理论与方法研究;(2)新型储能及其变换与控制技术研究;(3)动力锂离子蓄电池梯级回收再利用关键技术研究。(4)高压脉冲功率技术;(5)“医工结合”关键技术研究。
  联系方式:13916652869;E-mail:chenxk@shu.edu.cn
冯伟
(男),教授级高工,博士,上海大学兼职博导,广东省无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共主持和参与27项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83篇,其中SCI22篇、EI59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共68项。曾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研究领域:绿色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机器人与工业伺服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机电耦合装置及其电驱动技术等。
  联系方式:13902319715;Email: wei.feng@siat.ac.cn
  注:与上大导师联合招生
符杨
(男)教授。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上海大学兼职博导。主要研究领域:配电网规划与安全运行、风力发电及并网技术、电力用户侧能效管理与控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能源、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90多篇(含SCI、EI收录40多篇),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子课题、中欧能源国际合作、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等20多项,上海市绿色能源并网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
  联系方式:021-35303121,13371896889,13621892629;E-mail: mfudong@126.com
  注:与上大导师联合招生
傅为农
(男)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博士。专业:电机与电器、电磁场数值计算。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电磁产品优化设计方法,新结构电机。傅为农教授1997年在上海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 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 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 年至2007 年在美国Pittsburgh著名的电磁场计算商业软件Ansoft 公司从事电磁场计算软件的研发工作,是Maxwell 2D和3D商品化软件的关键开发者之一。已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00多篇。在10多个电磁场和电机的国际会议中分别担任组委会委员、程序委员会委员、编辑委员会委员以及分会主席等。
  联系方式:852-2766-6158 ;E-mail: eewnfu@polyu.edu.hk
  注:与上大导师联合招生
贡俊
(男)教授。专业: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上海大学兼职博导。主要研究领域: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设计与控制,机电耦合装置及其电驱动技术,车用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及其控制。
  联系方式:021-64358622-201,13801601026;E-mail: gjun@chinaedrive.com
  注:与上大导师联合招生
胡越黎
(男),教授,博士。专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主要研究领域: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主要研究领域:机器视觉,片上系统,移动机器人地图构建与路径规划,多处理器/片上系统,汽车电子与系统集成。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次,二等奖2次,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60余篇被SCI、EI系统收录,授权发明专利18项、公开发明专利12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9项。完成国家发改委课题、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经信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等10余项。目前承担的课题:智能视觉处理关键技术开发及其芯片实现研究、神经网络加速器设计及其芯片实现研究、SLAM 算法及其芯片实现研究。
  联系方式:13501873485;E-mail:huyueli@ shu.edu.cn
季渊
(男),副研究员,博士。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主要研究领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Micro-LED/OLED微型显示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系统与应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预研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高新工程”专项、上海市军民融合发展专项、重大横向项目十余项,发表SCI/EI/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获授权4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24名(含毕业12名)。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优秀指导老师、南京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现任科技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Micro-LED委员会委员。目前研究主要课题包括:面向VR应用的超高密度硅基OLED微显示关键技术研究等。
  联系方式:E-mail:jiyuan@shu.edu.cn
李雪
(女),副教授,博士。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智能电网风险评估与安全,有源配电网优化协调控制等。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参与“智能电网与智能优化研究中心”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在IEEE Trans. Power systems、IEEE Trans. Smart Grid、IEEE Trans. Systems Man Cybernetics-Systems、IEEE Trans. Cybernetics、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自动化学报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IEEE Trans. Sustainable Energy杰出审稿人(2014、2015)称号。
  联系方式:E-mail: lixue@shu.edu.cn
鲁华
(男)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博导,专业:电机与控制。主要研究领域:电机设计与控制、电机结构与制造工艺。
  联系方式:021-33632262,13321858179;E-mail: luhua@sh-motor.com.cn
  注:与上大导师联合招生
罗建
(男)教授,博士。中国电工学会电动汽车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广域高效永磁同步电机,新颖电机拓扑结构,电机系统控制策略,振动与噪声等。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后留学美国获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在电机及驱动系统方面有二十多年的工业界研发及科研管理经验,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工业制造,高端医疗设备,汽车等方向。曾主持科技部863,中科院,上海市科委,经信委等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
  联系方式:15800805632;E-mail: luojian@shu.edu.cn
宋文祥
(男)教授,博士。专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主要研究领域:新型电力电子变换拓扑及应用,交流电机高性能驱动控制,电力电子功率变换系统的低开关频率控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4项,并主持企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十多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参与撰写著作2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
  联系方式:13818499089;E-mail: wxsong@shu.edu.cn
汪飞
(男),教授,博士。专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1项、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重大课题、重点)、台达科教基金(面上、重大项目)、横向(重大、重点)等科研项目19项;申请发明专利13件,授权发明专利6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其中IEEE/IET权威期刊14篇,《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论文10篇,论文他引1000余次,单篇他引170次以上论文4篇;合著学术专著1部。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含毕业1名),硕士研究生24名(含毕业17名)。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变换与新能源发电、微电网运行控制与能量管理、多能互补区域智慧能源网、光伏电站系统优化设计与智能运维、固态照明技术、能量变换系统的智能安全运行关键技术研究等。
  联系方式:021-66136638;Email: f.wang@i.shu.edu.cn
  个人网页:http://my.shu.edu.cn/cn/wangfei
徐国卿
(男)教授,博士。专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主要研究领域: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电动汽车智能驱动与能量管理、智能装备与系统等。承担国家863与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30多项重要项目与课题,在IEEE会刊等国际杂志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近200篇(50余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3部,拥有70多项中国发明专利、8项美国专利和PCT,获得IEEE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3项,省部级及一级学会科技奖等10余项。现任上海大学电机与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家,兼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汽车电子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车与机器人分会理事长等;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现今集成技术研究所所长,曾入选和被授予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世界名人录等荣誉称号。
  联系方式:13671588619;E-mail: gqxu@shu.edu.cn;
  个人网页:http://my.shu.edu.cn/cn/10010264
徐性怡
(男)教授。专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上海大学兼职博导。主要研究领域:车用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及其控制,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技术,汽车电机系统抗干扰与可靠性,故障辨识与容错运行。
  联系方式:021-34978900,13817388905;E-mail: xuxy@dajuntech.com
  注:与上大导师联合招生
张琪
(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结构新材料高密度永磁驱动电机、车用高密度永磁电机多领域多层面正向设计理论和仿真技术、车用永磁电机电磁材料多领域服役特性。曾先后主持和参加了13项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和20多项横向课题。主要成果包括:提出了基于多领域多层面集成优化的高密度永磁电机设计的新的理念与方法,并直接应用于车用高密度电机的设计与开发;所涉高密度永磁电机设计与关键技术经检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参与的《电动车辆用高密度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制》国家级重大项目获得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新能源汽车用高密度永磁电机系统》获得2011年中国工业博览会银奖;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4项;发表相关专题论文60余篇。
  联系方式:021-56335204,13817854841;E-ail:qizhang@staff.shu.edu.cn
张少华
(男),教授,博士。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设计、博弈分析和风险决策,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管理等。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计算分时电价的价值分析方法及其软件开发”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含抽水蓄能电站系统评价软件开发及华东调峰电源系统规划分析”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华东电网2000-2020年电源规划与电价预测”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IEEE Trans Power Systems, IEEE Trans Smart Grid, IET GTD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EI检索论文100余篇。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面向新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设计、博弈分析和风险管理等。
  联系方式:E-mail:eeshzh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