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130500 设计学 (上海美术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上海大学设计学专业是2011年国家批准的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是上海市最早的设计学博士点。
本学位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1名,拥有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骨干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及其学术骨干长期从事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研究,学术力量雄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设计学学位点依托上海设计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国际大都市的资源集聚效应,围绕上海实现世界核心城市的建设任务,打造吸纳国内外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顶尖平台,在设计之都的文化背景下、在海派文化的浸润下,建设与城市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都市美院特色下的设计学学科,承担以城市命名的美术学院的设计学学科责任。
       主要研究方向有:上海设计之文化传承与再生、上海设计之空间营造与重塑、上海设计之数字创新与融合,其中包括设计理论研究、设计实践研究、设计管理研究。本学位点旨在关注当代生活,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宽广理论基础、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独立进行科研和设计的高级人才。

  研究方向:
  01.上海设计之文化传承与再生
  02.上海设计之空间营造与重塑
  03.上海设计之数字创新与融合
  指导教师:
01.上海设计之文化传承与再生
王受之、陈青、章莉莉、庄小蔚(本年度不招生)、杭间、何洁(本年度不招生)、黄克俭(本年度不招生)、许平(本年度不招生)、赵健、张同(本年度不招生)、潘鲁生(本年度不招生)
02.上海设计之空间营造与重塑
程雪松、刘森林(本年度不招生)、田云庆(本年度不招生)、方晓风(本年度不招生)、王海松
03.上海设计之数字创新与融合
覃京燕(本年度不招生)、仲星明(本年度不招生)、胡洁、田少煦、汪大伟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1002日语
  2. 2019设计学专业基础
  3. 3020设计学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考核”制,凡符合报考条件的申请人需提交相关材料,学院将对考生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评价,依据综合评价结果确定差额综合考核名单,经综合考核后择优录取。

       一、申请人申请
       (一)硕博连读生
按照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上大研[2019]10号)要求申请。
       (二)公开招考博士生
       1. 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规定的报考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已经以第一(或导师以外第一)作者公开发表2篇及以上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3)具备一定外语水平(须提供各类官方认可的外语水平证明);
     (4)报考前应向报考导师发送相关材料,使报考导师了解考生的各项报考条件;
     (5)报考类别一般为非定向,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2. 申请时间
       申请人须于2020年12月8日9:00~2021年1月4日14:00期间,登录“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综合管理系统”,按相关要求完成网上报名手续,完成报名手续后进入“材料提交”环节。
       3. 材料提交
       申请人须于2021年1月15日之前,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按要求装订,邮寄到指定地点。逾期未收到材料,将视为自动放弃报考资格(网上报名视为无效,不退还报名费)。
申请材料的内容、体例与装订形式,须严格按照以下要求: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 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 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
       ②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无本科学历学位的无需提供);
     (5)硕士成绩单原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所在部门公章);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具体格式可从校研招网上下载,用A4纸打印);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外国语水平证书、成绩单或留学经历证明等,外文证明件需附中文翻译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 5000 字)(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已有科研(或创作)成果复印件。(包括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获得科技奖励以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等;所获得的各类与申请博士有关的获奖证书复印件;参展或获奖作品须附证书复印件和作品照片;个人作品集、出版物或取得具有相应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相关证明)。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 11 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 11 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截止时间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纸质)。
       4. 打印准考证
       考生可在 2021 年 3 月中旬进入网报系统查询报名状态并打印准考证。

       二、材料审查、综合考核、拟录取
       (一)材料审查
        报考博士的考生按时向上海大学提出网上报名,按时报送材料后在相关部门组织下进行审核。由学院组织专业审核小组对符合报考条件的申请人材料进行材料初审,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择优确定参加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一般在三至四月,通过上海美术学院官网公布参加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同时通过系统中预留的考生邮箱发送通知书,通知相关申请人参加综合考核。
       (二)综合考核与拟录取
        综合考核时间一般在三至四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将在四天内完成,具体时间与地点请见《通知书》。综合考核主要采取“专业测试”和“综合面试”的形式:

        1.资格审核(第一天)
        参加综合考核之前,必须进行资格审核,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不予参加综合考核。资格审查包括如下内容:
        应届考生:审查有效居民二代身份证原件、学生证原件(最晚8月底新生报到时能提供学位证书原件,否则取消录取资格)。
        往届考生:审查有效居民二代身份证原件、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在境外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还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书原件)。
        考生为本校(上海大学)在职人员的须提供学校人事处等部门的同意报考证明。
        外语水平证书原件。

         2.专业测试(第二天)

        专业测试的形式和方式由专业审核小组确定,具体专业测试方案以复试通知为准。

         3.综合测试(第三天)
         综合测试包括外语面试和专业面试两项,两项满分各100分,合计每位考生约30分钟。专业面试采用考生PPT汇报(不超过15分钟,须包含个人研究基础、研究方向与研究设想,以“研究计划书”内容为主)与考官问答的方式,注重考核考生的外语能力、基础理论,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等。面试按照一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组成面试小组,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每位评委独立打分,平均分为最终面试成绩。

        4.综合考核计分方式
        专业综合成绩=专业测试×1.5+外语面试×0.5+专业面试×3,总分500分。各项成绩中有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公布结果与拟录取(第四天)

        各项成绩合格者,根据本年度博士生招生名额指标情况和上海美术学院导师招生排序规则,按最终成绩在各申报导师名下从最高分向最低分顺序录取。拟录取结果(通过考核人员名单)一般在综合测试后第二天公布,通过者须于结果公布当天办理相关手续。
       (三)培养方式
          通过上述审查和考核后拟录取的考生,须于八月末至九月初完成报到入学手续。本学位点学制为四年,以导师制为主,结合导师组、联合培养等模式进行培养。博士入学第一年实行末位淘汰制,末位淘汰制将根据第一学年课程完成情况、科研成果情况综合排序评定。
博士报名成功则视为认同本学位点培养及淘汰方式。

        三、招生及培养环节
       环节一:“申请-考核-入学”

       由博士生招生工作专家审核小组,对申请人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确定入围名单;
       由导师及导师组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成绩排序,结合当年招生名额,根据成绩排序,确定拟录取名单,报上海大学研究生院;
       通过“申请-考核”的考生准予入学;
       环节二:“入学-入读”
       第一学年完成博士所有公共课程学习,学期末依据综合能力进行积分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具体细则详见入学后相关文件)。
       考核合格者于第二学年进入“入读”环节,由导师全面负责培养工作,进行公共课和导师课的学习;
       第三学年初,可申请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由导师组组织论文开题答辩,开题通过者进入下一环节。不通过者,下年度重新开题;
       第四学年初,由导师组组织进行中期考核,考核通过者,可申请毕业论文预答辩。不通过者,下年度重新中期考核;
       第四学年中旬,对预备提交预答辩的学位论文学术规范等进行审核,达标者,由导师组组织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者进入下一环节;预答辩有条件通过者,下年度重新进行预答辩。审核不达标者,下年度重新送审。
       环节三:“毕业答辩申请、学位申请”
       预答辩通过者可申请毕业论文送交双盲评审和同行评阅,通过后申请毕业论文答辩;
       第四学年结束前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授予毕业证,申请学位科研成果达到学位量化指标要求者可申请学位,通过后授予学位证;毕业论文答辩不通过者不授予学位,视论文完成情况核发结业证。
 

       四、其他
       有招生条件的导师(见后附导师名单),原则上每人每年招收不超过1名博士生;
       非特聘导师原则上不接受定向报考,特聘导师的定向报考录取人数不超过特聘导师拟录取博士生总数的10%,录取顺序将参考导师排序;
       当导师人数或拟录取人数超过学校下达的招生名额时,最终录取结果将根据综合评价成绩由学校或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综合考虑后决定。

        五、信息查询及联系方式
        1.招生信息网址:
        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http://yjszs.shu.edu.cn/
        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http://www.arts.shu.edu.cn/Default.aspx?tabid=19802
        2. 微信公众号:“上美导师”
        3. 上海美术学院博士招生咨询电话:021-56510906(工作日:8:30~11:00,13:00~16:00)

  纸质材料材料接收人:

       报考材料邮寄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长路149号电机楼216室,邮编:200072,联系人:芮老师,收件联系电话:021-56510907转802。收件时间:1月15日前(以邮戳时间为准,国定假日与双休日除外) 8:30~11:00,13:00~16:00。顺丰快递和EMS快递均可(不收到付件) 

  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
陈青
陈青 (女),教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平面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
  研究方向:公共视觉传达设计,研究重点围绕“中国传统手工技艺都市再生”相关问题。
  主要研究成果和实践项目包括:出版了20多部专业教材或著作,曾获得教育部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奖等奖励。发表了《城市彩妆》《宗教的救赎和文化的复兴——柳宗悦与张道一民艺思想比较研究》《论传统剪纸技艺的时代再生》等30多篇专业论文,多篇论文获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文明到都市新生——民间手工技艺发展研究”。主持了“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装饰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上海艺术设计展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上海音乐学院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等多个设计实践类科研项目,包括“上海艺术设计展视觉形象系统设计”“ ‘上海设计10×10’展览视觉系统设计”等多件作品入选国家、省市级展览并获奖。参与策划、主持策划了包括“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百年上海设计”“上海设计10×10”等多项国家及地方重大专业展览与学术活动。
  联系方式:qingchen@shu.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程雪松
程雪松 (男),博士,教授,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助理,设计系副系主任,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环境设计方向硕士导师组召集人,2020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中国馆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展览空间与博物馆建筑环境设计、城镇环境更新设计和上海设计史研究。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教材、论文集八部,主持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等省部级科研、教研课题及相关工程实践多项。出版专著《城市空间与环境设计演进:从美学城市到定制城市》,主编教材《家具设计基础》获上海市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作品入选“2007世博想象——上海美术大展·设计艺术展”(中国美协)、“第八届为中国而设计——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中国美协)、“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文化旅游部)。获“2011上海美术大展——上海设计展”(上海文联)铜奖,上海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宝钢教育奖。参加2010上海世博会上海馆主题演绎和设计咨询,主持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2020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整体方案设计国际招标分获第二名。担任2019米兰三年展中国国家馆上海大学展区执行策展与艺术设计。
  联系方式:gerard_cheng@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方晓风
方晓风 (男),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间、中国传统造园理论与实践。出版专著有:《写在前面》(著2014)、《中国园林艺术——历史 技艺 名园赏析》(主编2010)、《建筑风语》(著2007)、《材料悟语——装饰材料应用与研究》(联合主编2007)、《建筑设计数据手册》(主译2007)等。主要策展和获奖:2003年以杭州雷峰塔(新塔)获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一等奖、2004年以杭州雷峰塔(新塔)获建设部部级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2007年《建筑风语》获评“中国最美的书” 、2008年获清华大学2007年度“学术新人奖” 、2008年策划“装饰?中国路——新中国设计文献展” 、2009年策划“艺之维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邀请展”。
  联系方式:fangxf@tsinghua.edu.cn
杭间
杭间(男),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总馆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文物与博物馆研究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等;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工艺与文化研究、设计历史和理论研究。他是中国工艺美学史系统性研究的开创者,9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转向设计历史和理论,通过“设计的善意”提出“设计的民主价值”理论,发起“中国设计史体系的研究与写作”,并通过策划国际国内重要设计展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国本土设计的发展。主要著述有:《设计的善意》《中国工艺美学史》《中国工艺美学史》《手艺的思想》《新具象艺术》《中国传统工艺》《视觉革命——观看的艺术史》《原乡设计》《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与中国》等。曾任《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副校长。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首席专家。
  联系方式:com.hang@qq.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何洁
何洁 (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上海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设计分委员会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视觉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手工艺发展研究等,重点围绕现代视觉艺术设计、手工艺创作及设计教育等问题,探究其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价值与意义。
  曾获全国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三等奖、科技兴俭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光华腾龙-中国设计贡献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奥运设计特别奖等。主持《中国现代手工艺发展研究》、《民国时期设计实践研究(1912-1949)》、《文化产业背景下手工艺产业转型与发展研究》、《计算机艺术设计课程与教材创新研究》《山东民间吉祥鱼纹样的挖掘、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省部、校级研究课题。出版《广告与视觉传达》、《广告设计》、《图形设计》、《汉字字体设计》等著作、教材,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任:北京奥运会文化活动部形象与景观专家;北京奥运会核心图形与体育图标设计小组设计总监、官方海报修改设计小组组长;第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形象景观专家;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指挥部彩车专家委员会主任等。策划组织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暨大学生视觉艺术设计大展;界尚-全国陶艺作品邀请展暨学术研讨会;现代手工艺学院展;中国国际大学生设计双年展等专业活动。
  联系方式:010-62798160,hejie@tsinghua.edu.cn
胡洁
胡洁(男),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设计形态学研究”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执行院长,创新设计研究院院长,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挂职),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创建院长。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研究、交互设计研究、设计形态学,指导博士生25名。以项目负责人主持了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课题(结题优秀)、1项国家863计划、1项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等,累计经费6208万元。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61篇,google学术他引1078次。
  联系方式:hujie@sjtu.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黄克俭
黄克俭 (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1981年1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专业、1982年就读于该校计算机科学研究生班、1987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语言学系、POLA研究室实验语音学博士研讨班学习。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计算机设计的中文字体设计及生产研究。2004年开始和王敏教授一起在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开始中文文字设计研究,12年来推动了中文字体设计的学科建设并培养了一批该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主要成果和在研项目:自1991年成立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历经25年成功开发出一系列的高精度的中文电脑字库,在国内、外建立了广大的用户群:1996年,华文字库被美国苹果公司选作其字库的专业级字库、2002年成为Mac OS10.2以后的系统字库、2005年华文细黑、华文黑体成为Apple iOS的标配字库,广泛用于iPhone、iPad、iPod;1996年,华文字库成为美国奥多比(Adobe)公司唯一系统中文字库;1998年,华文字库被中国金山电脑有限公司选作WPS的高级专业字库;1999年,美国微软公司为其Office2000选配的12套中文字体中有10套是华文字库、17年来已成为中国办公室电子化的标准字库;2000年,华文字库被美国IBM公司选定为系统字库;2009年,华文字库被国防科技大学选定为其军方麒麟操作系统系统字库;2013年,华文字库被亚马逊公司选为其Kindel阅读器的系统字库;2013年,华文字库被深圳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选定为其Vivo手机系统字库;2012年,与美国Adobe、Google合作,参与思源黑体的研究及标准制定工作,并组织完成中文汉字部分制作。中国工业设计学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字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多次担任国家重大活动的总策划、评审工作。
  联系方式: 010-51195009,curthuang@sinotype.com.cn
刘森林
刘森林 (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环境设计与设计史。已经完成的科研与教学课题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华民居——传统住宅建筑分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辞海》第六版主要撰稿人,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大辞海》第二版主要撰稿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项目《中华聚落——村落市镇景观艺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第四期)子项目《中华装饰——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世界银行贷款资助项目《公共艺术设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主要获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二等奖,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三等奖,中国第七届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铜奖,中国室内设计成就奖,中国室内设计卓越成就奖(2013),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导师)(上海市教育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 (2013),中国政府出版奖。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度人文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明清大运河流域人居环境艺术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明清大运河流域人居环境艺术研究》。社会职务: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第三、第四、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典家具》编委。
  联系方式:nathaile@vip.163.com
潘鲁生
潘鲁生 (男),艺术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现任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担任教育部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方向:工艺美术研究方向,民艺学研究方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首席专家。出版学术专著,《民艺学论纲》、《设计论》、《手艺农村》、《设计艺术教育笔谈》、《匠心独运》等;主编教材:《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12部)。
  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联系方式:art086@126.com
覃京燕
覃京燕 (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清华大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剑桥大学CRUCIBLE网络国际联盟会员,台湾华梵大学客座教授。特色课程:交互设计、信息设计、游戏设计。主要课程:信息可视化、信息图表、交互设计、信息设计、界面设计、游戏设计、网络设计。主要研究课题:交互设计研究,可持续设计研究,信息可视化研究。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建设评审专家,北京设计学会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人机交互分会委员,YOCSEF委员,CCF,YOCSEF以及美国ACM高级会员,北京原创设计推广协会理事,国际交互设计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韩国艺术设计学会会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国联资源网行业评审专家,国家科技科技支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包装工程》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及《重庆邮电大学学报》审稿专家,《中国可持续设计网》指导专家,国际可持续设计LeNs-China指导专家。在可持续创新设计、文化创意产业、交互界面设计等领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项目2项,参与联合国可持续设计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部公共文化建设项目、863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横向项目50余项。发表科研期刊论文60余篇,会议论文10余篇,SCI、EI等检索论文1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36次。申请发明专利1项,外观专利2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任职13次。十余年来获得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韩国国际网络展总统优胜奖、韩国卡通动漫国际邀请展优胜奖、国际工业设计展优秀作品奖、美国通用汽车设计比赛铜奖等10余个国际国内设计奖项。
  联系方式:qinjingyanking@foxmail.com
田少煦
田少煦(男),设计学二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设计、交互设计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主持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获教育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出版学术专著和国家规划教材等10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联系方式:tshaoxu@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田云庆
田云庆 (男),教授,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访问教授。专业:设计学。主要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艺术、公共艺术等。主要成果和在研项目:“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古典园林”,“现代景观与环境设计”、“现代环境雕塑与建筑环境”,“长寿公园文化广场设计”,“ 中航办公大楼室内设计”,“梨缘农家乐室内设计”,“临洮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设计”等项目。编译著《中庭建筑—开发与设计师》、《室外环境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等。现任上海市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景观设计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yqtian79@hotmail.com
汪大伟
汪大伟 (男),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文学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联副主席、教育部艺术专业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公共艺术》杂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数码交互艺术研究。学术主张:数码艺术的本质是交互。数字化信息技术使人与人、人与机、人与空间以及人在跨时空中交互都成为可能。如何将数字化信息技术赋予艺术表现功能并转换为艺术语言,为丰富多彩地信息化数字时代创造一门新兴艺术是数码交互艺术研究的任务。
  主要成果和在研项目:“公共艺术实践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视觉形象规划与分项规范指导手册编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重大工程咨询二等奖三次)。主持上海地铁M8线文化主题与视觉形象规划设计,上海地铁人民广场换乘大厅室内装修设计,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车站总体设计,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博物馆总体设计,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总体设计等项目。编著《新语言——数码艺术与艺术设计》、《寻桃花源记》、《中国古代美术》CD-ROM(多媒体光盘)等。
  联系方式:daweiba118@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王海松
王海松(男),教授、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创新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建筑学会乡村建设专委会主任、建筑设计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UACF城市文化论坛理事会理事、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在建筑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领域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ILIA2014第四届IDEA-KING艾景奖年度杰出设计奖。主编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上海古建筑》。2006年获上海市优秀文艺人才奖,2007年度获上海大学教学名师奖,2013年获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作为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获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上海海平线公共艺术展(2008年)、上海设计展(2011年、2013年)等,并曾在上海当代艺术馆、M50、罗中立美术馆、武汉美术馆、韩国弘益大学等地展出。
  联系方式:3067469113@qq.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王受之
王受之(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现代设计史专家,从事过多年的工艺美术设计工作,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美国史专业,师从刘绪怡、吴于廑,毕业之后进入广州美术学院,担任工业设计研究室主任,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研究工业设计史的学者。1988-1990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深造,之后受聘于洛杉矶Pasadena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1993年出任全职教授,负责现代设计史教学工作,直到2012年,之后受聘担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2019年开始担任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他的主要著作有《世界现代设计史》国内考研必修)、《世界现代建筑史》、《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联系方式:yjszhaosheng_safa@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许平
许平 (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并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民盟北京委员会文化委员会主任、北京设计学会会长等。曾主持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应用研究》(2010-2015)等多项部省级科研项目;长期在中国设计历史及现当代问题、设计管理与设计公共政策、创新教育与社会发展等领域从事研究;出版有《2008——2012中国高等设计教育版图》、〈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2012)、《青山见我》(研究文集,2010)、《造物之门》(研究文集,1998)等研究成果以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获2008年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工作荣誉”奖。
  联系方式:x5ping@vip.sina.com
张同
张同 (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1984年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毕业,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产品系统战略设计、设计思维与方法。主要成果和在研项目:出版《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实务》,《产品系统设计》,《字体创意与表现》, 《空间与造型》,《设计思维与方法》等著作计16部;发表“生活形态与产品形态开发”,“品牌设计经营”,“设计哲学——城市健康、人类美好的基石”等论文计70余篇;论文获国家轻工业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论文金奖,中国流行色协会论文二等奖等;为中外五十多个企业完成产品开发设计和品牌系统设计策划项目,设计作品获1999年上海国际创新设计博览会创新设计奖等;主持的“基于新技术开拓的创新产品设计教学共享平台”项目获上海市教委2008教学成果三等奖;《空间与造型》教材2011年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现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上海市第六届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主任;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设计》杂志编委。
  联系方式:021-67822529,zt9505@163.com
章莉莉
章莉莉(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任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副主任兼运营总监,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非遗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理事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青年创意人才协会理事,曾为法国巴黎艺术城特邀访问学者、奥地利总理府特邀访问学者。曾从事多年的地铁空间视觉设计实践及研究工作,出版《地铁空间设计》《公共导向设计》等十余本专著及教材。
  2015年以来,致力于非遗活态传承与跨界创新设计实践与研究。获2018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8“非遗年度人物”提名、2019中国传统工艺振兴“非遗活力致敬人物”称号、2020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称号等。负责上海大学承办的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探索出“非遗跨界创新设计”的教学模式,推动非遗手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跨界设计实践,策划及参加五十余次非遗展览。
  目前负责上海市哲社、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采访百余次。担任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2017年文旅部非遗司设立)负责人,协助推进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2016年文旅部非遗司设立),积极促进上海对口援建青海果洛和贵州遵义地区的非遗扶贫项目,探索上海老字号企业与非遗传统工艺跨界创新合作,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等获奖。2020年项目成果入围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推选活动”、获“上海设计100+”等奖项。
  联系方式:lili79089@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赵健
赵健(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计划学、设计行为学、设计整合学;历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广东省美协设计委员会主任,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要专业经历:2010 广州亚运会整体视觉形象与景观系统设计专家组组长、2011 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整体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专家组组长、2010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览展示设计顾问;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性设计和科研成果:广东省委会议中心、湖南省委会议中心、毛泽东遗物馆、红线女艺术中心、白天鹅酒店艺术品系统设计等;主要获奖: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国室内装饰20年杰出贡献奖、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特等奖等。
  联系方式:kenmian@vip.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仲星明
仲星明(男),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设计学。主要研究领域:艺术教育、数码艺术,艺术设计,影像艺术,文化产业,佛教艺术,公共艺术,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等。
  编撰出版了《印刷工艺与装潢设计》、《现代印刷工艺学》、《工艺制作实践》、《美的创造》、《印刷设计》、《佛教艺术》、《苗绣密码——战神的召唤》等学术著作及主编了《二维动画艺术与数码技术》、《网络信息检索与运用》、《数码图形设计》、《数码漫画》、《数码立体造型》、《电脑游戏基础设计》等丛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在有关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数码时代的中国包装设计》、《构筑中国数码艺术基础教育体系》、《计算机美术设计基础及应用》、《‘塔’与‘树’的思考》、《艺术与设计基础》、《易学图形概念研究》、《论莫高窟壁画中的“能量波纹”佛像背光》等专业论文十多篇。先后完成了“中国网络文化研究现状分析”、“普通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研究”等研究课题,主持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数码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目前正在负责省部级课题“数码艺术教育模式探索”。
  现任文化部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4)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国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委,《艺术教育》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数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历任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数码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数码艺术教育委员会会长,住建部建筑文化中心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常委及华东区秘书长,《中国设计年鉴》编委,中国数字图形图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学院奖常务理事及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画学会理事,中国玩具协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委,嘉定区人大代表,嘉定区政协委员等职。
  主持承办了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数码艺术大展暨专家论坛、全国数码艺术教育成果展及高峰论坛、中国包装联合会第九届华东大奖、中国学院奖数字出版设计论坛、国际数字创意与工业设计大赛暨第七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学院奖第六届影视动漫大赛颁奖典礼暨教育论坛等大型学术活动。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包装设计师,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A级。其中,“兰贵人”、“靓妃”化妆品系列包装设计分别获世界包装组织“世界之星”大奖;“国庆五十周年江苏进京彩车”总体设计获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表彰;“中国第六届艺术节”主要场馆、奖杯及系列礼品设计获组委会表彰;“APEC世纪科技盛会”展示设计等十多件设计作品分别获得“中国之星”金奖、银奖、铜奖及“华东大奖”金奖;主持研制的“智能割草机器人”获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西安大唐芙蓉园总体艺术规划设计及艺术品设计制作”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上海嘉定上大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一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国十佳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奖;主持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政要安全警卫系列徽章设计获得了世博会表彰;还荣获2011年中国学院奖年度人物“数字艺术教育贡献奖”、2012年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中国数字影像年度人物奖”,2018年全国德艺双馨活动“优秀高校艺术教育名师”。
  主持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国家文化地理信息库建设重大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村寨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系列项目,其中作品《赛装节》在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数字电影节暨数字艺术博览会中荣获“最佳数码纪录片”奖;担任数码电影《良心作证》、《生死诺言》制片,哈尔滨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幕式《青春·未来》大型文艺演出策划、视频监制;主持了第六届中国戏剧艺术节、亚太经济APEC中国馆、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南京市地铁1号线、南京市中央公园、南京市栖霞山文化旅游景区、栖霞寺三论宗祖庭主题公园、常州市宝林禅寺、扬州市宝应泰山殿、重庆市潼南大佛寺、江阴市军事文化主题公园、上海嘉定老城区改造、上海东方国贸天地城、北京751文化产业园区、南京市紫东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连云港海州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锦屏山风景区等大型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艺术设计。主持组建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上大数码艺术产业基地、常州市动漫产业园实践教育基地、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文化产业委员会企业人才孵化基地、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数字内容产业研发基地、中国玩具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数字艺术研究中心等。目前,仲星明教授正致力于艺术教育、艺术科技、艺术禅和佛教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文化旅游的规划设计。同时致力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大型项目数据库建设、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项目子课题——图形符号标识规范;主持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数码图像研究中心、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中美人类想象力研究数码艺术工作室”及“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中韩VR技术研发与国际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室”等学术科研工作。
  联系方式:zhongxm@shu.edu.cn
庄小蔚
庄小蔚 (男),教授、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美术设计学院玻璃艺术系(School of Art, 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硕士,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荣誉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玻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日用玻璃协会理事长特别助理、中国建筑和工业玻璃协会专家、欧美同学会上海文艺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玻璃艺术。作品被英国苏格兰皇家博物馆、爱尔兰国立美术设计学院美术馆等20余家机构收藏。在香港、伦敦、桑德兰、慕尼黑、都柏林、芝加哥和纽约的玻璃艺术展览得到关注和评论,美国《时代周刊》整版报道了相关的艺术成就。2011年被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授予“荣誉教授”称号,这是一所大学授予在学术界做出突出贡献学者的最高称号。学术著作《铸造诗意:玻璃艺术创作方法论研究》。主要展览:2017年《颠覆性:学院玻璃的实验》。2016年《Ahead of the Curve:New China from China》英国布里斯托博物馆。2015年《国际玻璃双年展》澳大利亚阿德雷德。2013年《韩国青州国际手工艺双年展》。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展》国家博物馆。2011年《手工艺的诗歌:来自当代中国庄小蔚的玻璃艺术》爱尔兰国立美术设计学院、《亚洲玻璃艺术文化交流计划》香港理工大学、2010年《当代玻璃艺术的视觉经验与创造力》德国Alexander Tutsek-Stiftung 艺术基金会。2008年《玻璃路径:从Wolverhampton到中国》英国Wolverhampton大学、2006年《SOFA国际雕塑和装饰艺术博览会: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特别展》芝加哥。2000年《Be:英国Wolverhampton大学美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展》。
  联系方式:zxwglas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