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01英语
2. 2012机械工程专业基础
3. 3013机械工程专业综合
SUN YU
(男),上海大学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Member,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加拿大微纳米系统研究领域主席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Micro and Nano Engineering Systems),美国电气与电子协会会士 (IEEE Fellow)、美国机械工程协会会士(ASME Fellow)。主要从事微纳机器人系统、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研究,7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5次获得多伦多大学技术创新奖(University of Toronto Connaught Innovation Award),美国生殖医学会技术成就奖 (ASRM-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First Prize for Technical Achievement),加拿大自然科学基金委NSERC E.W.R. Steacie Memorial Fellowship等。担任多个IEEE Transactions期刊编委、两个Nature期刊(Scientific Reports;Microsystems& Nanoengineering)编委。
联系方式:sun@mie.utoronto.ca
XI FENGFENG
(男),博士,加拿大瑞尔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航空系教授,瑞尔森大学航空所所长 (Director for Ryerson Institute for Aerospace Design and Innovation),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飞机装配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及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机构和机床,串并联机构,可重构机构。发表了论文140多篇,编著专业书一本,编著特刊6期,专利2项,获奖数次:包括最佳国际会议(FAIM)论文奖,瑞尔森大学研究主席奖,瑞尔森大学工程学院研究奖等。二十多研究项目包括加拿大国家(NSERC,CFI,Precarn,Auto21,FedDEV),省(OCE,FRBC,CRIAQ),研制出三套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铆接,抛光,测量),一套并联机器人和一套可重构机器人。参与组织多个重要国际会议,如ASME/IFToMM ReMar, IEEE/ICMA,CIRP,担任FAIM 2004国际会议主席。
联系方式:1-416-979-5000 x 7091, E-mail:fengxi@ryerson.ca
Zhou Xiaobo
(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轴承技术,材料技术。毕业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获博士学位,于SKF荷兰研究与工程中心从事轴承研发工作长达20多年,上海大学兼职教授。
联系方式:963754859@qq.com
ZU JEAN W
(女),博士,教授,加拿大工程院(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AAS fellow)院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 fellow)会士、加拿大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CSME fellow)。现任多伦多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系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传动系统及结构振动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振动能量采集分析与装备设计、离体心脏灌注系统设计、振动执行器设计与驱动系统分析、燃料电池技术等。学术兼职: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理事会理事、声学和振动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oustics and Vibration)副主编、加拿大机械工程学会(CSME)主席(2006-2008)、ASME系列杂志振动与声学杂志的副主编(2007-2013)、加拿大工程联合会主席(2012-2014)。祖武争院士曾主持完成几十项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基金项目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际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150多篇学术论文。
联系方式:(416)978-7198; Email:zu@mie.utoronto.ca
蔡红霞
(女),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智能制造系统中相关技术的研究,特别是智能工业软件的研发工作。主持完成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10余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与PTC公司、中国商飞等单位保持着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关系。主持项目有“大型客机协同研制平台研究与应用”、“面向飞机行业的物料集成管理系统”、“面向大型客机的主制造商-供应商协同制造过程工艺文件管理研究与应用”、“EMC能耗计量与风险控制数据模型研究”、“挤压研磨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多参数下微细孔磨料流加工机床的控制研究”、“提升飞机研制能力的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乘用车零部件精密加工智能车间的示范应用”等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EI索引20余篇,获得专利近10多项,已获软件著作权10多项。
联系方式:13641670598 hxcai@shu.edu.cn
蔡艳
(女),副研究员,于2014年9月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华为比利时研究院,并在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任客座研究员。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硅光子器件以及硅光工艺平台的集成,并且积极致力于推动硅光技术在光通信、传感以及成像等领域的产业化。
注:微电子学院
方明伦
(男),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制造系统自动化和机器人研究及应用开发。曾任教育部第一、二、三届科技委委员,国家“863”计划第一、二、三届CIMS主题中的“质量控制”专题和“先进制造及自动化”专题专家组成员。主持研制“上海二号工业机器人”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制“上海五号工业机器人”并获上海市科技振兴一等奖;“桑塔纳汽车汽缸盖浇注模”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机械专业” 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荣誉称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高校优秀导师。至目前已培养20余名博士生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五十余名硕士生获得工学硕士学位。目前承担和参与的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种新的制造过程多目标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海市重点基础攻关项目“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仿生组织制造方法研究”;国家“863”计划和上海市科委的“服务机器人”和“机器人关键部件”项目;企事业委托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021-56333060; 021-56331235
高洪跃
(女),超精密光电检测与信息显示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专业:精密仪器及机械、机械工程。
2007 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期间,已在特制液晶显示屏中实现了全息图刷新时间在毫秒量级的实时动态全息显示,突破了光学材料中全息3D 显示无法做到快速刷新的技术瓶颈。未来全息三维显示器或全息三维投影需要大尺寸,高分辨率,全视差的全息视频显示,基于光学材料的实时动态全息显示是这一技术的关键环节和最可行的方向。以研制未来全息真三维显示为重点目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于 2008-2010 年在复旦大学继续开展全息3D 显示和全息存储光盘研究,期间获得刷新时间~1 ms 的超快全息动态 3D 显示成果和 3D 全息图高亮度(衍射效率接近 100%)、高清晰,大景深的静态全息图存储成果。2012 年,全息视频显示成果被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国际信息显示学会)评为 2012 年显示领域 11 大亮点技术之一。2013 年被美国光学学会邀请在美国举行的 Digital Holography and 3-D Imaging 上作大会特邀报告,会议报告连续 2 年成为 Top download 5 Digital Holography and 3-D Imaging OSA Meeting papers。美国 MIT 的 Media lab 负责人 Michael Bove 教授评价“Dr. Gao?s work on holographic liquid crystal films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development of holographic video, and she has become quite well known among the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It is not usual for researchers to be skilled in materials science, optics, and holographic computation, but developing dynamic holographic displays requires all these kinds of knowledge. Dr Gao?s past work demonstrates her abilities in all the areas needed to create the future of visual displays. I have great confidence in Dr. Gao?s skills and future. ” 2015 年筹建上海大学超精密光电检测与信息显示技术研究中心。2016 年,静态 3D “光克隆”真3D图制作实现低成本,高成品率可重复复制,为 3D 全息图市场化奠定重要基础。2019年,研制出基于上转换荧光的真3D空间幻影显示装备。2020年,利用超快全息液晶屏研制出非像素化的“光克隆” 3D 电视装备,为未来大尺寸、高分辨率“光克隆”真 3D 显示器的研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近年,受邀在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新加坡、台湾及中国举行的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近 30 次。现任上海大学超精密光电检测与信息显示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职上海科委技术预见专家,工信部下属中国虚拟现实产业联盟专家,美国光学学会(OSA)Display Technology Committee 执行委员,主持10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及重大横向项目,发表SCI、EI文章近40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真3D虚拟现实、“光克隆”真三维显示装备、智能3D显示终端和针对芯片制造,真三维医学诊疗应用的纳米制作技术研究。
电话:13671973358,邮箱:gaohylet@shu.edu.cn。
古元冬
(男),博士,现担任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简称“工研院”)高级副总经理,负责公司的产品与技术研发。归国后,古博士已攻克了高性能压电氮化铝(含高掺钪)薄膜沉积 、刻蚀、图案化等工艺难题,实现了超声芯片和水听器的技术突破。该开放平台也为国内5G和4G射频滤波器公司提供了重要工艺支撑。古博士也作为创院院长,主导了工研院和上海大学共建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建设。归国前,古博士担任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下属微电子学院(IME)的执行副院长。在此之前,古博士曾在国际顶尖传感器企业霍尼韦尔国际集团公司(美国)担任首席科学家。古博士在传感器和微电子领域有近二十年丰富的技术研发、科技管理及产业化经验。最近7年的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8英寸压电氮化铝(AlN)薄膜工艺及相关MEMS核心元器件的研发,如4G/5G射频滤波器、压电MEMS超声换能器、压电MEMS水听器等。
古元冬博士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PhD, 2003)。拥有 24项美国授权专利,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及专业顶级会议发表论文140 余篇。
邮箱:Alex.Gu@shu.edu.cn
注:微电子学院
郭红卫
(男),工学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工程检测中的光学方法、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技术。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一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基金一项。已在《光学学报》、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Applied Optics、Optical Engineering、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领衔项目“大尺度及复杂形貌光学三维测量理论及关键技术”获得 2011 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联系方式:13917179209; E-mall:hw-guo@yeah.net
郭帅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上海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任中国康复医学产业促进学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产业促进联盟常委、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委会委员和上海市机器人学会理事等。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1项,完成国家科技部863重点项目3项(前三),主持上海市重大机器人科技攻关项目12项和企业科技攻关专项课题22项。发表SCI论文15篇、英文专著1部,获发明专利授权7项。在机器人机构、控制、感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较深厚的基础,具有稳定的机器人学术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13818243678 guoshuai@shu.edu.cn.
何斌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围绕着智能机器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农机装备等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需求,重点展开碳中和技术、智能设计、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经信委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学会理事、长江流域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SCI国际著名期刊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ngineering副主编、ASME机器人标准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江苏省科技厅、湖南省科技厅、江西省科技厅等部委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近五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SCI国际期刊论文近5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十余项,除机械工程专业外,也欢迎控制工程、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
本年度只招收全脱产考生。
个人主页:http://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Bin_He19
联系方式:Email: mehebin@shu.edu.cn
何永义
(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机器人控制及应用工程、数控技术、嵌入式控制(ARM、DSP、MCU应用开发)。目前主要从事机器人、专用数控磨床的测控软件的研究、汽车电子测试装置的研制等。在研的国家课题有大型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的控制与补偿(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的子课题)和高精度滚珠丝杆及螺母成套磨削设备的控制、检测与补偿(重大科技专项“高精度滚珠丝杆及螺母成套磨削设备”的子课题)、曲轴、凸轮轴磨床工艺数据库开发及砂轮在线修整、异型轮廓通用磨削软件开发(重大科技专项“汽车发动机生产线用数控曲轴磨床、凸轮轴磨床”子课题)、工业机器人对比测试平台研究(国家863项目“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器和电机工程化研究”子课题)。
联系方式:021-66132940(O);E-mall:heyongyi@shu.edu.cn
胡庆夕
(男),博士 研究员。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3D打印与快速模具技术、生物3D打印技术等3D打印与快速模具技术、生物3D打印技术等。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工程实践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增材制造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机械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华东高校工程训练/金工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学科组成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程训练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顾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生物医学理事会理事,<<仪器仪表学报>>、<<机械工程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20余项。出版著作4部,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6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被SCI/EI收录130多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88人。
联系方式:huqingxi@shu.edu.cn
华子恺
(男),工学博士,上海大学智能基础件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骨科植入物与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Orthotek Lab,ISO17025 certified)主任,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ointsInSilico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美国Accutek Testing Laboratory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副院长(2015~2017)。现任中国食药监总局医疗器械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外科植入物与矫形外科器械标准化委员会委员(SAC/TC 110/SC1),中国生物材料先进制造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关节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青工委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康复工程专委会委员等;是Frontier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SCI)期刊编委。长期与国内医院开展医工结合工作,研究转化医学中的工程问题,在康复工程、外科植入物等医疗器械方面进行合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市市民创造发明成果奖等。近三年,在相关领域国际刊及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参编专著3本、主持完成国家及企业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
联系方式:zikai_hua@shu.edu.cn
蒋蓁
(男),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工程、微机电系统及应用、公共安全系统、新能源等。先后负责或参加了十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包括:“十五”863预启动项目“微型飞行器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微小型飞行机器人”;上海市高等学校科技基金项目“微型旋翼飞行器电子变距系统研究”;“十五”“863”计划项目“民用飞行机器人系统研究”;上海市科技攻关重大专项“超小型无人飞行器实用系统开发”,国防预研――航天支撑技术基金“碟型飞行器研究”;“863”计划项目“基于探测机器人的立体监测监控系统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变姿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及控制研究等。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近期完成及在研的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智能自适应的SUAV机翼损伤下的重构控制研究与验证”和无人驾驶等。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本,已被受理或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联系方式:021-66130823(O)
E_mail: zhjiang@shu.edu.cn
解杨敏
(女),副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系统的智能感知及自动化控制,主攻无人系统复杂环境建模、机器视觉及自主导航技术,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前沿理论应用于星球巡视器、战场环境感知、海底采矿、水面无人系统等领域。现主持装备发展部基金、上海科委人才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委员、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及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获得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
联系方式:xieym@shu.edu.cn
荆建平
男,工学博士,教授。专业:机械工程。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模态与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部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电站、舰船汽轮机、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核主泵等旋转机械动力学及在线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管路、叶片等结构流致振动与可靠性,滑动轴承动特性与测试技术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目、总装预研基金重点项目1项,预研基础项目3项,国家863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防973子课题1项,主持多项省部委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课题。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在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Transactions of the ASME,Gas turbine and power engineering 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SCI检索5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一部。
联系方式:021-34206332转824(办)
Email: jianpj@sjtu.edu.cn
个人网页:http://me.sjtu.edu.cn/teacher_directory1/jingjianping.html
雷静桃
(女),教授。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医用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模块化技术等。2007~200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博士后,2009年至今,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师,2015~2016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系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委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 863 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机器人模块化体系结构设计”1项。参与完成国家 863 计划重点项目“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平台开发”,承担“Modularity on Service Robots”国际标准和“服务机器人模块化设计总则”国家标准制订工作。参与完成国家 863 计划项目子课题“智能骨科诊疗装备研究及应用示范”1项。主持完成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上海市创新基金1项。近期承担的主要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四足仿生机器人骨骼肌肉协调跳跃机理及类生物刚度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 “远程骨创伤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国内外期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 8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16件,发布国家标准 1件。
联系方式:021-66130621(O);E-mail: jtlei2000@163.com
李桂琴
(女),上海大学上海市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西北工业大学博士毕业,任中国图学学会计算机图学专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上海机器人学会会员。分别于2010年和2017年被邀为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UGA)访问教授,与其 G-SCOP研究所共同培养博士生,已毕业1名。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和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攻关、863计划,以及多项新产品开发项目,通过省部级鉴定;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多项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经信委产学研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上海市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及企业合作项目。长期从事智能设计与机器人、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等理论与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机械工程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太阳能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等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索引5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版权4项。是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等多个SCI期刊论文审稿人,获2014年上汽技术创新奖、2016年中国包装总公司科学技术奖等。在研项目包括智能船舶集成系统研发、智能制造MES系统、装卸机器人、非传统复杂装备等。
联系方式:邮箱leeching@shu.edu.cn
李恒宇
(男),副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与导航、多机器人协同控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教委项目1项以及多项横向课题;另外,作为骨干人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3项。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EI检索7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项,目前已授权专利50余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2011年、201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15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2项(2013年、2009年),第三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和2014年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近期负责及参与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型旋翼机自主着艇仿人头眼协同注视控制机理, No. 62073209”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仿灵长类高机动机器人环境状态感知与导航,No.2018YFB1304503”。
lihengyu@shu.edu.cn ,18501751587
李静
(女),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高端数控装备及工业软件研发、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应用,近几年在智能制造装备及工业机器人技术方面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区市级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多项,参与的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与三大检索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现任上海大学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机器人学会会员,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会员。
联系方式:ian1982@shu.edu.cn
李龙
(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硕博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结构机构领域著名专家邓宗全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智能结构、智变机构、柔性机器人及智能感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Nature子刊在内的高水平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上海机器人学会会员,上海机器人产业协会会员,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等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lil@shu.edu.cn
李明
(男),研究员。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员、上海市模具行业协会特种加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从事几何数字检测与质量控制、机电一体化及数字化设计制造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过包括国家863、上海市重大和重点攻关项目,并且十分重视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参与了30多个国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制订。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发明专利5项。
联系方式:021-56334248(O);Email:robotlib@shu.edu.cn
李喜峰
(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薄膜晶体管、印刷显示技术、传感器件等设计与制造。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国家科技部863、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经信委,以及广东省科技厅等多项科研课题。与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上海天马、上海凯世通等企业合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有40余篇被SCI收录, 20余篇被EI收录。授权发明专利19项。
联系方式:021-56334778;Email:lixifeng@shu.edu.cn
李小毛
(男),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现任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总工。2003年7月获沈阳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士学位,2008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在南京中电14所从事雷达软件总体和雷达数据处理方面工作,2014年至今在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从事无人艇总体及其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排名第5),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排名5)。
联系方式: email:lixiaomao@shu.edu.cn.
李育文
(男),特聘教授,本科(2000年)、硕士(2003年)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2008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机械工程系。于2008年获加拿大安大略省科技创新部(Ministry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博士后基金,进入多伦多瑞尔森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从2011至2016年在加拿大普惠公司工作,期间获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的工业研发基金(Industrial R&D Fellowship)。于2016年入选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引才项目,加入上海大学机械自动化工程系。主要的基础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学、制造自动化、多体动力学、飞行动力学、流固耦合等,研究对象对应用包括机器人钻铆、多机器人协作、并联机器人、自由曲面定位、飞艇等。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东方学者项目1项、以及上海市科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专项项目1项。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WOS引用超120次),所发表期刊包括AIAA Journal、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 and Dynamics、ASM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Nonlinear Dynamics、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以及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等航空航天和机器人领域的主要期刊,另外获授权美国专利2项。担任ASME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Journal of Aircraft、IEEE Transaction on Robotics 等 10余种国际SCI 期刊的审稿人。
个人网页:http://my.shu.edu.cn/cn/liyuwen
联系方式:13918894309;liyuwen@shu.edu.cn
梁斌
(男),教授,博导,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导航与控制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智能机器人及遥操作、智能传感技术、智能测试与测量技术、航天控制。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研究项目主要有:舱外自由移动机器人系统研究、空间机器人双臂协调柔顺控制研究、异地遥操作实验系统、空间机器人地面演示系统试验及应用研究。
联系方式:bliang@tsinghua.edu.cn。
刘建影
(男),博士,国际电子封装领域的著名专家,主要研究微纳电子集成材料和工艺,包括3D 互连,碳纳米管互连,石墨稀散热,界面散热材料,纳米连接材料在电子封装、生物电子和生物工程中的应用。主持国家02专项课题,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欧盟第六、七次框架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和Intel、华为,汉高,JCAP等国际知名公司有企业项目合作。
联系方式:Email: johanliu@shu.edu.cn
刘丽兰
(女),博士,教授,博导,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包括数字孪生建模与分析、制造过程智能决策、生产健康诊断预测,主要在航空航天、汽车、钢铁领域。
主持省部级及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专利与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联系方式:lancy@shu.edu.cn
刘娜
(女),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微纳米尺度的自动化操控技术、生物信号检测、生物图像处理。于2016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机械电子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微纳机器人领域的微纳米操控及检测方法研究,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完成了多项有关微纳操控检测方法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单细胞生物物理特性检测、微流控芯片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多篇国际顶级期刊学术论文(如:Lab on a chip,Scientific reports等),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科委扬帆人才项目资助,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联系方式:liuna_sia@sina.com
刘树林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机电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振动利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负责完成国家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负责完成企业合作研究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国家CAI优秀软件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出版著作及教材7部,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现任全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理事,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企业合作项目3项。
联系方式: 021-66136653;E-mail: lsl346@shu.edu.cn;lsl346@126.com
通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81号上海大学东区9号楼1019室,200444
刘媛媛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余年来一直围绕生物制造与生物3D打印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军事医学工程与卫生装备研究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用生物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基础与材料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数字化学组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和参与军委科技委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及医院委托项目二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牵头研制的生物 3D 打印综合成形机(DEC Bio 3D printer)、原位光交联细胞打印机(E-repair Bio printer )获得了第20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特等奖,第20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等,得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日报的报道,多项生物3D打印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美国物理联合会报道、highlight,并被 ScienceDaily、ScienceNews转载报道。
联系方式:yuanyuan_liu@shu.edu.cn
陆利新
(男),教授级高工,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工厂自动化非标装备、工业机器人技术、先进在线检测技术及仪器、智能网络化制造集成系统。目前负责的课题主要有:“Rt系列按摩椅电控柜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油气装备精密零部件数控线智能升级开发”、“先进钻完井井下工具量产及测试装备技术开发”(重大横向项目)、“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装备协同制造系统软件开发”(上海市经委纵向项目)等。历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完成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市经委下达的纵向科研课题和企业委托横向课题20几项,具有20几年国有大型企业技术中心主任、总工程师、总经理的企业任职经历。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和EI收录的论文近20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几项,在工业自动化智能装备及系统集成领域有一定建树。
联系方式:13004117682 Email:lulixin@shu.edu.cn
吕丽军
(男),教授。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真空紫外、软 X 射线光学及仪器技术。“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室加速器光束线实验站”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1997 负责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光学技术、相关光束线的研制工作;2004~2006 参与上海同步光源光束线工程建设。1991~1993年被意大利同步辐射中心 Elettra 聘为 XUV 光学组的技术顾问;1997~1998 被日本同步辐射研究所 SPring-8 聘为研究协力员;2001~2003 被加拿大光源 CLS 聘为访问科学家。在短波段光学理论及仪器设计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上领先的创造性成果。近期完成与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研基金 2 项“建立真空紫外软 X射线多元件光学系统的研究平台”和“XUV 光学系统的波像差理论及高分辨成像研究”、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XUV 光学系统的像差衍射理论及显微成像的研究”、上海光源合作项目“XUV 单色仪设计”等。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 SCI 和 EI收录的论文几十篇。
Email: lulijun@shu.edu.cn
罗均
(男),博士,上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等多项课题,并担任 “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 国家一流学科和上海市高原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在学科范围内布局智能无人装备的研究工作。近三年来,罗均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7),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2017),国家百千万人才(2017),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上海市领军人才(2015),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5),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2016),上海市师德标兵(2016)等学术和荣誉称号。罗均教授作为团队负责人,领衔的“无人艇”教师团队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所在负责筹建实验室先后获得上海市无人艇工程技术中心和海洋智能无人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
罗均教授提出了以机械为基础的机器人或高端装备中的灵巧机构;以控制为基础的机器人运动载体对环境力载荷的抗干扰;以光学和声纳图像处理为基础的复杂背景图像解析三大机器人共性技术,特别重视机器人技术和国家战略计划相结合,为国家海洋战略计划、极地战略、国家重大活动、国家文物考古、国防建设等提供了机器人方面的技术支撑,为国家做出了科技贡献,是国家优秀的科技人才,罗均教授的很多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包括被央视、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进行报道。
主要社会兼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第十四届专家评审 组成员,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 863 计划机器人技术专题会评专家,中国 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等学术杂志编委,国家体育总局空中项目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市机器人产业联盟专家委专家等。
联系方式: luojun@shu.edu.cn
马立
(女),研究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精密装配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工况下的精密系统、精密运动控制与装备、微/纳操作技术、智能制造、精密检测与控制方法等。以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项、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2项及企业委托项目4项,现在研科研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获项目应用证明2项。
联系方式:021-66130916(O);Email: malian@shu.edu.cn
马书根
(男)日本立命馆大学机器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自强教授,兼职博导。1988年、1991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师从于日本机器人大师、蛇形机器人研究开创者东京工业大学广濑茂男教授。2011年当选为日本机械工程学会会士(JSME Fellow),2010年当选为IEEE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并获得IEEE日本关西支部奖章。2003年被聘为IEEE Transaction on Robotics的副编辑,2007年被聘为Advanced Robotics的编辑,主持IEEE ROBIO2004和ROBIO2010国际会议,并多次负责IEEE等学术会议的组织及领导工作,在日本的学术组织长期担任重要职务,培养博士生18名,指导博士后4名。主持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学术振兴会、中国国家863计划、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项目20余项,开展了仿生机器人、新型机器人机构和控制、救灾救援机器人系统等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发明了多种机器人机构和控制方法,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EI收录150余篇。42次担任IEEE国际学术会议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副编辑、程序委员,4次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获得的奖项如下: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知识创新工程冠名奖——前沿研究奖”;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人才培养奖”;1992 年度日本计测自动控制学会(SICE)优秀论文奖;IEEE 国际会议ROBIO 2005 T.J.TARN 优秀机器人论文奖;IEEE 国际会议ROBIO 2005 C.M.HO 优秀仿生学论文奖Finalist;中国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奖;IEEE 国际会议ROBIO 2007 优秀论文奖Finalist;中国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2项);IEEE国际会议ICIA2009 优秀Automation论文奖Finalist;IEEE国际会议ICMA2009 Toshio Fukuda Mechatronics优秀论文奖Finalist;IEEE国际会议ROBIO2009 优秀论文奖Finalist;IEEE国际会议ICIA2010 优秀论文奖Finalist。
联系方式:021-56337304(O);Email: shugen@se.ritsumei.ac.jp
彭艳
(女),博士,研究员(破格),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智能无人艇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专家组专家。研究方向包括海洋无人艇、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海洋传感器以及海洋保障系统,主持项目二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奖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10余项。带领团队研制海洋生态浮标、化学需氧量传感器、海浪在线监测系统、海洋XX保障系统、“精海”9个系列海洋无人艇等,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极地战略和海上重大事故应急探测与救援等。精海无人艇装备于中国海事局海巡船,探测南海岛礁海域;装备于“雪龙号”科考船,探测南极罗斯海;装备于国家海洋局海监船,探测东海岛礁海域;搭载于海洋地质调查船,进行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急国家之所急,成功完成东海“桑吉号”海上撞船溢油探测与处置等;长江口水下考古中发现20世纪40年代军舰和清中期沉船,是上海作为世界航运中心、一带一路重要城市的重要实证,丰富了上海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和“黄金水道”交汇点战略地位的历史文化内涵,获我国海洋无人艇方面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
联系方式:pengyan@shu.edu.cn
蒲华燕
(女),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破格),博导,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智能无人艇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曙光计划学者,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负责研制的海洋无人艇完成了2018年东海桑吉号碰撞爆燃沉船事件中应急处置和监测,为航运史上首次大规模轻油泄露事件评估和处置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极端环境下机器人探测装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2017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还获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4次获得IEEE最佳论文奖等。
联系方式: phygood_2001@shu.edu.cn
钱晋武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先进机器人技术、智能机械与系统。1987 年“仿生载重步行机器人”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2000 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目前负责的课题主要有:下肢神经康复机器人的人-机耦合建模和患者主动控制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下肢康复机器人动力学和智能控制(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等。学术兼职: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会(IFToMM)微机械分会委员、上海市机器人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机器人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理事等。
联系方式:021-66136116(O);Email:jwqianc@online.sh.cn
邱维宝
(男),198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兼职研究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12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深圳市超声成像与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孔雀计划B类引进人才,2016年深圳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王宽诚教育基金获得者, “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杰青基金/中科院前沿重点等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核心成员,广东省引进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国医学超声装备协会超声换能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超声分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仪器工程开发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显微仪器分会理事,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学术分会副主任委员;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TUFFC)副主编;IEEE国际超声年会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TPC) Member。已发表JCR二区以上SCI文章39篇,其中IEEE Trans文章21篇,共申请26项发明专利(已授权16项)。多项生物医学超声技术完成产业转化。项目组定位于新型医学超声关键技术,组建了深圳市超声成像与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内容涵盖超声换能器、超声成像算法和超声仪器装备;面向新型的临床疾病诊疗需求,开展高分辨率超声成像和低强度超声治疗等技术研究,并推动相关技术的产业转化,带动我国医学超声技术发展。
欢迎精密测试仪器及机械、通信与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工程光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计算机等领域的优秀学子报考硕士、博士,欢迎海内外优秀博士来做博士后或任教。
联系方式:021-66130801,0755-86392284
Email:? wb.qiu@siat.ac.cn
http://teacher.ucas.ac.cn/~qiuweibao
任彬
(女),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香江学者, 现为香港学者协会会员。2016年入选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现为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特种机器人、航天测试、医疗装备、人机交互。围绕着特种机器人、航天测试、医疗装备、建筑装备等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展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系统、并联机器人和人机交互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6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另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并完成香港政府资助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SCI/EI刊源)发表论文23篇,专著2部。除机械工程专业外,也欢迎控制工程、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86-13916297236;E-mail:binren@shu.edu.cn;
个人网页:http://my.shu.edu.cn/cn/renbin
通信地址:上海市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9号楼909室(200444)
沈南燕
(女),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教授,长期从事先进磨削技术研究、工业机器人复杂应用技术研究、混联机器人研发、数字孪生技术研究、数字化制造应用软件研发。近年来,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近10项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与三大检索论文40余篇,其中一级学报及SCI检索论文近2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软件著作权多项。现任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大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中心负责人,上海市机器人学会会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专项资金项目评审专家。
联系方式:shny@shu.edu.cn
孙涛
(男),工学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振动与噪声控制、系统动力学与联合仿真、虚拟样机技术等。
长期致力于重大装备系统的振动噪声控制与动力学研究,在系统动力学和虚拟样机仿真方面形成了研究特长。多年来从事航空、船舶、核电、国防等领域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及所研制软件已成功应用于航天、船舶、军工等领域的系统设计改进。作为论证专家,多次参与型号设备低噪声设计技术论证等,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Mechanism Machine and Theory》、《机械工程学报》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担任多种期刊论文审稿人和国际学术会议分会场主席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防专利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专项等国家级项目多项。
目前主要从事声隐身领域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021-66136653(O);Email: suntao@shu.edu.cn
孙翊
(男),博士,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特聘副研究员,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机器人、振动控制。2003与2006年分别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士与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学位,2013年获日本立命馆大学机器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6年任日本立命馆大学综合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电系统工程、振动分析与控制、机器人学等。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海军装备部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项。现为IEEE机器人协会会员,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IEEE Robotics & Automation Magazine、Robotica、Mechatronics等SCI杂志的审稿人。
联系方式:yisun@shu.edu.cn
谈士力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主要研究领域:特种机器人技术、机器人应用工程、先进制造装备、机器视觉。完成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市经委高新技术攻关项目等,发表科研论文26篇,获专利16项。曾获上海市教委优秀党员、曙光学者、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2001、2002连续两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3、2008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获上海市优秀产学研二等奖2次、上海市优秀新产品奖二等奖1次。目前承担的课题:微小型壁虎仿生机器人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壁面清洗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轿车座椅滑道模块化柔性装配线关键技术研制(市汽车工业基金项目);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电控、电池能量系统、自动辅助驾驶控制器等汽车电子产品自动装配与测试智能生产线研制;汽车燃油系统各种控制器、传感器装配及测试生产线等。
联系方式:18621851385;E-mail:2691637952@qq.com
通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罗东路1555号(200949)
田应仲
(男),工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柔性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先进机构设计、图像处理技术。上海机器人学会理事,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理事,德国纽伦堡大学访问学者,加拿大瑞尔森大学高级访问学。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先后公开发表包括《Nature》杂志子刊论文在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80篇;转让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担任《Soft Robotics》、《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Journal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s-Transactions of the ASME》、《Applied Sciences》等多种著名期刊论文审稿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获“2020年加快科创中心建设主题立功竞赛”二等奖1项;主持上海市精品课程一项。
联系方式:13764924929; troytian@shu.edu.cn
屠大维
(男),博士,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检测及装备、机器视觉及智能控制、人机交互及人机混合智能系统等。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海生物数字化原位观测记录系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激光高速线扫描3D生物测量相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步扫描光场成像术及水下三维视觉传感应用”、上汽科技基金会产学研项目:“基于车内外视线聚焦的眼球识别技术预研”等多项。博士论文课题可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围绕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技术开发等不同层面来深化和展开。欢迎机械工程专业,及相关的光学工程专业、测控专业、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
Email:tdwshu@staff.shu.edu.cn
王驰
(男),教授,博导;上海市“晨光学者”(2012),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获得者(2019),上海大学机自学院“首届青年英才奖”获得者(2019)。2009年6月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7月在上海大学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光学检测与融合传感方面的工作,研究方向有微小光纤内窥技术、声-光融合探雷技术和微光夜视监测技术等。目前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理事、常务副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实验室仪器分会理事,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近地面探测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近期完成与承担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以及国防科技课题等,发表SCI/EI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1部。
联系方式:021-66130801(O);Email: wangchi@shu.edu.cn
王文
(男),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滑动轴承技术及流体动力润滑理论,滚动轴承技术,特种轴承研发。1999年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发表了10余篇国际刊物论文,目前承担一项国家级项目、一项部级项目和多项横向科研项目。
联系方式:mewwang@shu.edu.cn
王小静
(女),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滑动轴承与转子系统,流体润滑理论,轴承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项目40余项。在三维瞬态热弹流体动力润滑理论、轴承转子非线性动力学等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研究。
联系方式:xjwang@shu.edu.cn
王永国
(男),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导。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先进制造工艺与刀具技术、加工工艺与切削大数据。主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单项国拨经费790万)等国家项目以及发动机用户企业加工工艺及刀具优化项目和刀具生产企业委托高速高效精密刀具的开发项目合同经费2000余万。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30余篇,国际期刊和国内机械工程学报、金属学报等一级学报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版权2项;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书籍一部,参编教材一部。西安交通大学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技术协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曾担任德国蓝帜金属加工技术集团(LMT)汽车行业经理,德国玛帕(MAPAL)公司设计经理、工厂经理等。多次到德国、法国和奥地利等刀具公司以及德国各大机床公司总部进行先进制造工艺与刀具的学习和交流。拟招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加工工艺和刀具、加工工艺与切削大数据方向感兴趣,制造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扎实、英语基础好(通过六级,口语流利),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
联系方式:bobwyg(微信);Email:ygwang@shu.edu.cn
王志明
(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太阳电池检测技术与装备、光机电检测技术、气动伺服与电伺服控制技术。
邮箱:suwangzm@sina.com
魏斌
(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超高亮度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有机半导体激光、白光OLED照明以及柔性OLED器件。日本筑波大学和信州大学双博士,2002-2007日本信州大学研究员。2006.12至2007.1,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访问教授,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2008)。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国家工信部、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以及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第二负责人)、国家“863”计划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曾被日本每日新闻、日经新闻等十余家媒体报道,曾获IEEE学会最佳论文奖。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有50余篇被SCI收录, 20余篇被EI收录。其中包括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Optics Express,Optic Letters,Organic Electron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影响因子大于3.0的文章13篇。目前担任国际SCI期刊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光学领域的编委,以及一些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人。参与编译著作2部,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3项,其中4项已经获得授权。
联系方式:021-56334331 Email:bwei@shu.edu.cn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143信箱,200072
吴智政
(男),博士,教授。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精密机电系统设计与控制、微纳操作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主动振动控制等。多伦多大学机械学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博士,2004-2010为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员,获加拿大政府工业研究员基金,2011年获浦江人才基金。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项目,以及重大横向项目等。在IEEE Transactions、ASME Transaction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SCI/EI科研论文130余篇,担任多个SCI期刊的编委、客座编辑和审稿人,出版Springer学术专著1本。
联系方式:021-56331783 (office) Email:zhizhengwu@shu.edu.cn
武震宇
(男),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传感技术实验室主任,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首席工程师。本科(2004)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硕士(2006)、博士(2011)毕业于德国乌尔姆大学。2011年2月至2018年10月年任德国博世公司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负责MEMS传感器芯片微纳加工工艺,开发并交付量产多种车用芯片和智能手机用芯片。2018年10月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ACS Nano, Adv. Func. Mater.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国际专利10项,出版专著、译著3部。2010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9年入选国家及上海市高层次人才计划。
邮箱:zhenyu.wu@sitrigroup.com
注:微电子学院
谢少荣
(女),博士学位,属天津大学与南开大学联合培养。曾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2012-2014)、日本东京 工业大学客员研究员(2005)、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Research Fellow(2011-2012)。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现为上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一直在科研第一线从事智能与自主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工 作,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主题项目和面上项目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 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3项,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千万级项目4 项(分别为世博局、中国海事局、国家海洋局)等科研 项目近40项,将机器人的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国家战略计划相结合,创新 性地提出不断适应国家新形势、符合机器人领域前沿发展趋势的特种机器人技 术。研究成果: (1) “复杂岛礁水域无人自主测量关键 技术及装备”,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排名第一;(2)“基于探测机器人技术的水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2011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一; (3)“无人艇智能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201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4) “精海号”无人测量艇,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5)“水面无人智能测量平台(艇)研制”获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大学第二完成人;(6)获得了3项省部级二等奖。 担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mpact factor: 2.428) 的 Associate Editor;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编委。大百科 全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编委。国际会议ICUAS的Associate Editor、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ics and Applications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担任十余次 IEEE Robio、ICMA、IROS、ICIRA等国际学术会议的 Workshops and Tutorials Chair和 Session Chair 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科技部 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上海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等、上海市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专家委专家、中 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普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 机械分会会员、上海市机器人学会会员。 入选了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曙光计划、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及跟踪 计划、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等各类人才计划,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
联系方式:srxie@shu.edu.cn
严天宏
(男),教授,1999 年 3 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师从于黄文虎院士,一直从事高速高精机器与复杂设备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一体
化优化、结构工程及振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小卫星中心、微纳制造装备的龙头企业—国际先进半导体设备集团亚太研究中心(ASM Singapore)、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暨国家光刻设备工程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工作多年。实际工作中已陆续参加和主持了国内外(科技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科院重大知识创新、新加坡政府、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封装设备供应商 ASM 亚太研究中心,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等) 多项大型高新项目的研究,参加和承担过国家十五与 863 重大专项,承担 2 项有关的重大专项的子项目,开展如水下无人巡航机器人、后道微电子封装设备(如引线键合机、注塑封装机等)、前道制造设备(100nm光刻机)等研究工作,在业内从事超精密半导体制造设备研制工作多年,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对各种精密运动平台自身运动与外界干扰产生对精密伺服控制产生影响的误差特性掌握丰富的经验。2009 年以来与中国海洋大学水下机器人项目组合作,担任合作教授,成功开展了第一代水下航行器的设计与研制,并通过了第一代水下无人机的相关海洋试验测试,已积累较多的工程经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8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30 余篇(其中第一作者 20 余篇),申请了近60 项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其中 30 余项业已授权,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举办的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并受邀为国际有影响的学术杂志,如 IEEE Transactions onMagnetics 、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 Technology 与 IEEE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IEEE Trans onIndustrial Electronics 等多种知名杂志之特约审稿人等。于 2006 年 8 月获上海浦江人才计划资助的项目“双轴驱动高速高精工件台研制”(A 类),在 2008年 8 月获评“出色地”完成;2008 年 1 月曾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个项目奖。2014/03-2014/09 在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做访问教授进行合作研究,通过磁流变材料与系统开展精密隔振系统的原理探讨,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与突破,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联系电话: 13606803891(手机) E-mail:thyan@163.com。
杨连乔
(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电子封装与可靠性。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科技部支撑计划子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企业委托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发表期刊论文4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
联系方式:yanglianqiao@i.shu.edu.cn
杨绪勇
(男),上海市“东方学者”(跟踪)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随后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10月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计划加入上海大学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发光显示器件的研究,尤其专长纳米发光器件的设计与构筑。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Letters, ACS Nano, Smal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授权5项国家发明专利。曾获得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科学技术发明奖、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一系列奖励。目前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上海市地方院校能力建设、上海市启明星计划等项目。
联系方式:021-56337025(O);Email: yangxy@shu.edu.cn
杨扬
(男),博士,上海市高校青年东方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博士生导师。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机器人创新结构设计、软体机器人、新型执行器等。现为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特聘副研究员。2015年3月于日本立命馆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15-2016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3月回国到上海大学任教。在日本工作期间先后参与了多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课题,包括: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重大专项课题“大坝探查机器人研发”、“桥梁探查机器人研发”;日本文部科学省课题“野外机器人信息化机械系统基础技术研究”;东芝企业研发中心课题“气动人工肌肉驱动轻型仿人灵巧手研发”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次获得IEEE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及提名奖。注重机器人实物制作与技术实现,具有丰富的实用化机器人开发经验。
联系方式: yangyang_shu@shu.edu.cn
杨毅
(男),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进行为期一年访问学习。以海面无人艇技术、机械设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大横向课题1项;发表SCI/EI论文20多篇,多次获得IEEE最佳论文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联系方式:yiyangshu@shu.edu.cn
于瀛洁
(女),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主要研究领域:精密测量技术及仪器智能化、在线在位检测技术及装备等。完成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光科技专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等。目前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在光学检测、全息显示等领域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精密机械分会常务理事和秘书长等。
联系方式:021-66130822(O);Email: yingjieyu@staff.shu.edu.cn
俞涛
(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机电一体化集成技术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平台技术。获奖:SBW-CE项目组2001年获得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先进集体”称号,SDAAC—CIMS项目获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获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 年“基于 PC 平台的 AR 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6月,提出“制造网格”(MG: Manufacturing Grid)的概念、定义、系统架构,并进行了初步应用示范,主持完成的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 基于SMVPN 的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系统建立及其在快速制造中的应用”是上海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8月,在多年前混合磨料水射流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新的磨料射流类型——磨料浆体射流——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拥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开发成功数控切割机床、油嘴油泵内孔表面加工专用设备等多种应用装备。目前承担的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世博科技专项“世博适用技术研究与普及”、针阀体高精度智能研磨设备研发等。目前担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专家组副组长,IFIP/ TC5 (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第五技术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021-5383 1702, Email: yutao@shu.edu.cn
袁光杰
(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新型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微纳制造、力触觉人机交互。201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材料工程系并获博士学位,至今主持(负责)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已发表SCI/EI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1本,授权发明专利8项。
联系方式:guangjie@shu.edu.cn
袁建军
(男),1975年5月出生,工学博士,上海大学教授,博导,IEEE高级会员,上海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浦江人才。清华大学本科及硕士学位,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学术领域为创新机构设计、机器人动力学。主要应用领域为机器人及自动化非标设计、协作机械臂及工业机器人协作化、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重大专项3项,上海市科委项目3项,企业横向课题三十余项,发表英文专著1篇,SCI、EI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形成多项机器人产品研发成果,包括全地形三维移动路探机器人、盾构机换刀机器人、全向移动机器人、多功能智能床椅一体化机器人、导盲犬机器人等,部分已经成功产业化应用。
联系方式:terabit@shu.edu.cn
岳涛
(男)博士,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青年东方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研究方向:微纳机器人与微纳操作、微流控芯片、智能微机电系统。2003年至2010年在同济大学学习,获得机械工程本科和硕士学位。2014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微纳米系统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机器人专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Toshio Fukuda(福田敏男)教授。2014年至2018年先后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目前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9项,承担经费500多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2019年带领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机电系统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nce子刊等。在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20余次,获IEEE最佳会议论文奖、IEEE 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日本协会青年奖。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会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委员。担任Lab on a Chip, 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等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电话:18516685973 邮箱:tao_yue@shu.edu.cn
张钢
(男),研究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滚动轴承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滑动轴承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磁悬浮轴承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工程摩擦学与摩擦学设计、现代设计理论及其知识获取。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参与过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其中一项是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两机重大专项,主持过一项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和一项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研究,还主持过多项横向(军工)课题研究,目前在研的高端轴承包括高铁滚动轴承(重点自然基金)、燃气轮机滑动轴承(两机专项)和高速大功率电机磁悬浮轴承(天使基金)。学术兼职: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信息学部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磁悬浮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等。拟招收高端轴承理论及其在主机中的应用技术、工程摩擦学与摩擦学设计、现代设计理论及其知识获取、机械设计和力学性能分析等方面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博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Email: zg@shu.edu.cn;手机:13818004787;电话:021-56332862
通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宝山东校区9号机自大楼917室(200444)
张建华
(女),博士,研究员,国务院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半导体显示及微纳制造,智能显示及芯片,半导体装备,微电子材料等。
现任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主任,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国际显示学会(SID)北京分会副主席等。
获得奖项及荣誉称号:获得上海市科技一等奖3项(2014,2016,2020)均为第一完成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8),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19),上海市领军人才(2019),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016),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6)等。
在AMOLED及装备,柔性显示及传感,硅基微显示等方面具有重要学术和技术基础。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上海市重大专项等。
联系方式:021-56331976(Office);021-56331977(Fax);
Email: jhzhang@shu.edu.cn
张泉
(男),副教授,博导,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运动控制,压电驱动微纳操控系统,无人装备智能控制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装发“十三五”装备预研领域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探索类等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多篇被JCR分区Q1区期刊收录;申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
联系方式:lincolnquan@shu.edu.cn
张顺琦
(男),工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专业: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多场耦合建模与计算、智能结构设计与建模,智能结构主动控制、高端机电装备设计、结构动态测试等。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索引20篇,EI索引10篇。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国内外著名期刊《Composite Structures》,《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机械工程学报》等。担任多种著名SCI期刊论文审稿人,多次担任国际会议/研讨会等分会场主席。公开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4项,参与其它国家级课题和重大横向课题十多项。担任第四届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锯刨床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第七届理事会办公室主任。
联系方式:021-66130801,15821799664,Email: zhangsq@shu.edu.cn
个人主页:http://my.shu.edu.cn/cn/shunqi
通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9号楼114B,邮箱200444
张曦
(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测量、在机检测与全生命周期刀具数据管理、AGV导航技术,在智能制造、工业测量、精准医学和深海探测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4项,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课题等,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制订国家标准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学术兼职: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学术期刊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人等。
联系方式:xizhang@shu.edu.cn
张旭
(男)博士,副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05年6月于东北大学获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获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后就职于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曾在通用电气(GE)中国研究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2007.3-2007.12)和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及生物医学系(2010.9-2011.3,2013.12-2014.3)进行访问研究。在《Applied Optic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Machine Vision and Applications》,《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等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EI收录3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2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合作项目3项。
联系方式:xuzhang@shu.edu.cn。
张在房
(男),博士,副教授。201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智能设计、智能制造系统等。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Computers & Industry Engineering》、《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目,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2项,企业研发与技术服务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现任机械自动化工程系科研副主任。
联系方式:13901847320; E-mail: zaifangzhang@shu.edu.cn
张震
(男),副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多机器人规划,车辆路径规划,电池状态预测等。1998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2002年硕士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导师:钱晋武教授),留校任教。2004~2005年日本香川大学国际交流研究生(导师:吴景龙教授),2011~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国内访问学者(导师:朱向阳教授),2012~2013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导师:Ou Ma教授)。IEEE/RAS、AIAA、ISBE会员。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研发计划、国家863高科技计划、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等课题10多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其中在Optics Express、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10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0602,Email: zhangzhen_ta@shu.edu.cn
章亚男
(女),教授。主要从事精密工程与机器人、光机电一体化系统、数字医疗技术与装备研究。
邮箱:ynzhang@shu.edu.cn
赵其杰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光机电智能检测及控制、机器视觉、人机交互与智能系统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面向深海生物探测、民机装配制造、汽车智能驾驶、产品质量智能检测及控制等领域,作为主持人和项目骨干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专项、上海市科委等省部级基础研究项目4项,已完成国家部委和企事业应用项目30余项。研究成果累计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担任国家商用飞机产业计量测试联盟“智能传感器及大数据技术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zqj@shu.edu.cn
周文静
(博士后/副研究员/博导),女,汉族。200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研究方向包括:微纳光学成像与精密测量、数字全息测量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光学信息处理方法,等,在研以及完成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合作项目、上海科委重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上海教委创新基金、上海市博士后基金、高新技术委托项目等。研究成果在国内国际光学领域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0项,同时受邀担任多家光学领域国内外著名期刊相关论文发表的审稿工作。获2017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联系方式:021-66130801;Email:lazybee@shu.edu.cn
周晓君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流体传动及控制、多相流理论与应用。荣誉称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技项目8余项,主持完成企业合作研究项目20余项,负责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专利5项;出版著作及教材2部。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会员、《船舶工程》杂志编委。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项目1项、企业合作项目3项。
联系方式:021-66130825;E-mail: sdzhouxj@shu.edu.cn;sdzhouxj@sohu.com
通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机自学院精机系,2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