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01英语
2. 2015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
3. 301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
陈益钢
陈益钢 (男),教授,工学博士。1989-1998年在清华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教育。1998-2006年,先后在德国和日本的国立研究所以洪堡学者、STA研究员和CREST研究员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2006-2009年担任日本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常勤研究员。专业:材料学、材料物理和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固体薄膜材料与器件、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等。在SC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近60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授权2项),获得日本发明专利1项,曾作为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并荣获1997年度SCI系统论文数全国个人排位第二名(第一作者)。2011年入选浦江人才计划。毕业硕士生41名,博士生4名。
联系方式:021-66132807 (O),E-mail:yigangchen@shu.edu.cn
程晋荣
程晋荣(女)研究员。专业:材料物理和化学。入选2004和2008年度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7年度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2008上海市曙光学者;和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获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主要从事铁电、压电、磁电等多功能材料和原型器件的研制,材料的光、电、磁转换效应和应用的研究,包括多铁性材料与器件、高功率高温压电陶瓷及换能器、环境友好型无铅压电陶瓷、铁电薄膜/贱金属异质结构及器件、高性能微波介质陶瓷和新型铋系可见光催化材料等。熟悉多种材料体系,包括PZT、BST、钛酸铋和铁酸铋薄膜、铁酸铋-钛酸铅固溶体、PMMN-PZT大功率压电陶瓷和PNN-PZT梯度功能材料等。近5年,已负责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启明星和1项曙光计划等人才项目,1项上海市重点项目等。参加完成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在APL、JAP、J Am Ceram Soc.和PRB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SCI他引5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71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35次,做口头报告32次(含邀请报告7次)。
联系方式:021-66133592 (O),E-Mail:jrcheng@shu.edu.cn
程晓英
程晓英 (女),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钢、钛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它金属合金中的应力腐蚀与氢脆;开发各种抗氢脆敏感的新型合金;各类金属合金的裂纹扩展、断裂韧性、疲劳及DIC技术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主持负责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1项;主持企业横向项目多项。与多个企业一直有合作关系。在Corrosion Science、Applied Physics Letters、Scripta Materialia等期刊中发表论文70余篇。
联系方式:021-56336532 (O) 13641694490,E-mail:chengxy@staff.shu.edu.cn
崔苑苑
崔苑苑 (女),副教授。专业:材料学,研究领域:光热调制材料的结构调控与新材料设计。
2004-2008在北京化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2013年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上海大学任讲师、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光热调制材料的结构调控与新材料设计,已发表SCI期刊论文56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1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2件,受邀合作撰写专著1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委和企业项目10余项。获上海市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学术年会优秀海报奖、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
联系方式:E-mail: cui-yy@shu.edu.cn
丁常胜
丁常胜(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主要从事新型钠离子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制,以及其他新型电化学储能电池的开发。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Power Sourc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
联系方式: E-mail:dingcs@shu.edu.cn
董瀚
董瀚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性能钢的研发。注重钢铁材料技术基础研究:1、变形诱导相变理论(DIT理论)与技术,微晶钢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多相、亚稳、多尺度” 组织(M3)调控理论与技术,第三代汽车钢和高强塑韧低合金钢技术获201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致力于特殊钢行业技术进步。开发了多个合金结构钢(齿轮钢、螺栓钢、非调质钢、弹簧钢、轴承钢等)品种,为武器装备发展研制了多个兵器钢(装甲钢、枪炮身管钢、弹钢等)。提出了特殊钢产业发展的“材料生产-零件制造-服役评价”匹配说。创新设计并建设了中高合金特殊钢圆坯立式连铸生产工艺流程。973项目“高性能钢的组织调控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2010-2014年)首席科学家。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稀土合金分会会长;中国内燃机学会新材料分会主任委员;《特殊钢》编委会主任委员;钢铁研究学报中、英文编委;《金属学报》编委;《钢铁》编委;《中国钼业》编委。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8件,发表学术论文468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H指数19),出版专著2部、专刊2期,培养研究生30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7项。多次主办钢铁材料方面的国际会议,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核心或邀请报告。
联系方式:021-66135968(O) E-mail:13910077790@163.com
杜娟
杜娟 (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研究领域:磁性功能材料
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范德华尔兹-塞曼实验室和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磁性功能材料,在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相关的物理特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1、在磁性纳米颗粒的可控和宏量制备方面发展了几种新的工艺方法;2、澄清了纳米颗粒生长过程,并系统研究了磁性纳米颗粒自组装过程及磁性特色;3、发展了在低塑性稀土永磁纳米晶块体材料中形成织构的新方法;3、发现了几种新型高性能磁致冷材料。在国际权威杂志Nano. Lett.,Small,Phys.Rev.B等发表SCI论文80余篇,SCI引用1000余次。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11年起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等2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973和863共2项、省部级项目5项。
联系方式:Email:jducase@shu.edu.cn
冯欣
冯欣(男),副研究员。研究专长为纤维素表面化学与工程,主要方向为柔性自支撑纤维素薄膜微结构及电磁屏蔽性能研究。负责上海大学纳米纤维研究室、云南省德宏州博士专家工作站及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建设。近年来在Nanoscale、Carbohyd Polym、Cellulose、J Mater Chem、Chem Eng J、Electrochim Acta、Phys Chem Chem Phys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曾担任第3届超高性能混凝土与建筑材料纳米技术国际研讨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德国卡塞尔大学),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荣获上海大学校长奖、国家奖、光华奖、研究生创新基金及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联系方式:021-66137153(O) E-mail:fengxin@shu.edu.cn
课题组网址:http://my.shu.edu.cn/cn/fengxin
高彦峰
高彦峰(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 研究领域:光热调制材料。
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先后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武藏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工作面向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以节能降碳为导向,为推进若干关键节能降耗、增效提质新材料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从生产实际中提炼课题,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和进口替代。研发了热致/电致/光致变色的薄膜和器件的化学/物理镀膜技术,用于墙面屋顶的低热导和反射面层材料,用于建筑内墙的调温调湿砖,用于地面的调热地板材料,全方位实现建筑的低碳节能。设计和开发了兼具智能调温和自清洁功能的体感舒适面料,成功阻断太阳辐射并辅助人体进行散热。为石化、半导体和国防开发了多种热管理材料并实现了实际应用。近五年承担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重点项目等20余项,经费超1000万元,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300余篇、h因子57(google,20210729)、授权专利100余项;编辑专著两部,为7部书籍撰写专章,为Nano Energy等撰写综述4篇,多篇论文遴选为杂志的亮点或热点论文,被知名专业网站如Nature、Nanowerk、Chemistry World、科学时报等专题介绍或评述。
联系方式:021-66138005(O) E-mail:yfgao@shu.edu.cn
郭丽雅
郭丽雅(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1) 钢铁的腐蚀机理;(2)磁场下磁制冷合金的腐蚀与防护。在英参与4个“英国工程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英国商业、能源与产业战略部”项目。在《Corrosion Science》,《Chemical Communications》,《Scripta Materialia》,《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联系方式:E-mail:liya_guo@shu.edu.cn
郭晓菲
郭晓菲(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1) 金属材料微观组织调控与强韧化机制; (2) 金属材料氢致断裂机理; (3) 材料力学行为的多尺度研究。提倡以应用为导向,通过多尺度表征方法对材料失效行为的机制进行深入理解,探讨有效的金属材料微观组织和性能设计方案。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主持并参与多项德国自然科学基金,欧洲煤钢研究基金, 德国国家工程基金等研究项目。在其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及应力场对氢致断裂的影响方面,通过对不同结构钢 (高强度汽车钢,不锈钢,管道容器钢) 的研究,阐述氢与不同相结构、晶格缺陷及析出物的交互行为,并提出几种积极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法,如晶粒细化、相稳定性/形貌控制、合金化设计,析出相设计等,在有效提高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保证其较好的抗氢脆性能。相关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Acta Materialia》、《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Materi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及《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杂志,为所列杂志的独立审稿人。并作为德国汽车联合协会氢脆研究组成员,参与制定相关工业界检测标准。
联系方式:E-mail:Xiaofei_guo@shu.edu.cn
何燕霖
何燕霖 (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从事先进钢铁材料设计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解决材料设计过程中实现“系统寻优”的科学问题。2010以来,负责和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在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973子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主持在研1项)及十余项企业项目(主持在研3项)的研发。已在SCI、E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曾获国际相图委员会工业奖,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联系方式:021-56331472(O) E-mail:ylhe@t.shu.edu.cn
侯新宇
侯新宇(男),1969年生,本硕博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航天科工集团207所副总工程师,曾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子科学实验室访问,现任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译著《频率选择表面:理论与设计》、《超材料:批判与抉择》。曾负责完成总装武器装备探索一代项目、科工局军品配套项目、装发预研项目多项,负责完成多种武器装备FSS天线罩研制项目。
当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频率选择表面、天线罩、雷达吸波材料、新型半导体薄膜材料和特殊功能微波材料等。重点研究项目包括宽带雷达吸波结构设计及应用,频率选择表面天线罩开发。
联系方式:houxy@shu.edu.cn
侯雪玲
侯雪玲(女),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吸气材料及磁性材料、半导体真空封装材料。研究方向包括:MEMS芯片器件真空封装用吸气材料、节能开关磁性材料。
项目支持方面:先后主持JUn基础研究、国防科工委、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纳米技术专项、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及其横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8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检索98篇,其中SCI收录88篇,EI收录63篇,出版教材1部《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拥有验收技术成果8项。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2项。
国际合作方面: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物理系(USF)、美国强磁场实验室和瑞士西部应用科学大学进行访学交流。
联系方式:13818117001(手机) E-mail: flybird1656@163.com
通讯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269信箱309室,邮编200072
黄健
黄健(男),博士,教授、博导。专业: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主要研究领域: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与器件、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及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在SCI、E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合作撰写中英文专著3本。
联系方式:021-66136126; E-mail: jianhuang@shu.edu.cn
黄晓
黄晓(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化学与物理。国家特聘专家(千人计划,2012),中科院百人计划(2011)。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高分子所,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美国Georgetown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2000,2006-2010年先后在深圳吉光电子有限公司、美国Waters公司从事研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1)液相陶瓷前驱体、超细陶瓷粉体、多孔陶瓷和陶瓷纤维的制备研究,(2)新型文物保护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3)多孔微球材料制备及其在纯化分离领域的应用研究等。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总装预研加强项目等十余项。成功开发了硅胶基、树脂基多孔微球的制备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成功开发了连续莫来石陶瓷纤维干法纺丝制备技术,并完成中试。作为研究骨干参与我国首个文物保护领域973项目,并先后获得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2016)、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9)。迄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他引850余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14项获授权。
联系电话:021-66136593;E-mail:xhuang@shu.edu.cn
黎军顽
黎军顽(男),教授,博导。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金属材料强韧化,金属材料服役性能,材料加工工艺仿真及优化,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的多尺度研究,先进模具材料开发及其应用技术。2010年毕业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并获理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在上海大学材料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7月起在上海大学材料学院任教。先后承担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工模具钢及应用”子课题“模具钢服役过程的组织演变规律及失效机理”(项目编号2016YFB03004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教委项目、上海大学创新基金及企业横向课题60余项,取得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工业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在《Journal Applied Physic》、《Materials Letter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Materials and Designs》,《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金属学报》和《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40余篇, EI检索45篇,获授权专利2项。
联系方式:13681751883,E-mail:lijunwan@shu.edu.cn
李爱军
李爱军 ,男, 博士,教授。研究领域:致力于电池领域、化学气相沉积领域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及碳碳、碳陶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具体包括:燃料电池、铅酸电池、非均相催化、CVD等化学反应流多尺度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高电导率石墨双极板、C/Ti3SiC2双极板、C/C双极板;C/C复合材料、SiC/SiC复合材料的快速低成本制造;高熵陶瓷的制备及生物医用研究。科研成果: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973项目课题、航空科学基金、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上海市高新工程项目以及上海市科技攻关等在内的科研项目近20项。目前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授权 项。学术任职:担任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副主编、上海市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内燃机协会特种发动机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联系方式:aijun.li@shu.edu.cn
李浩源
李浩源(男),博士,教授。专业: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二维材料多尺度模拟。201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15-2016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2019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起任研究科学家,2020年在亚利桑那大学任研究科学家,2020年底加入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并任教授。在模型设计、程序开发、大体系和长时间模拟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实现了从分子水平上对器件性能和材料聚合的模拟,深入理解和揭示了相关微观机制。以第一作者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项目资助。Email: lihaoyuan@shu.edu.cn
李红
李红(女),研究员,博士,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专业:材料学。1997-2001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1-2007年,就读于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至今,在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工作。主要研究领域:碳基复合材料。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GF科工局、JW装发部和JW科技委等科研项目和复合材料研发任务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香港桑麻纺织科技一等奖,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获全国纺织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复合材料杰出青年工程师奖和上海市复合材料学会青年科技奖。兼任《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上海市复合材料学会和SAMPE中国大陆总会理事。国家科技专家库、教育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库和上海市科技专家库专家。
E-mail:lihong2007@shu.edu.cn
李谋成
李谋成(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研究领域:腐蚀电化学、金属材料腐蚀;坚持产学研用结合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目前重点为燃料电池、汽车、热水器、海洋工程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及培育项目4项、联合承担重点项目1项;主持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上海市教创新项目以及宝钢、上海电气、美的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等企业委托课题多项;曾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工973、科技部863及支撑计划等项目。已发表期刊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7项。曾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二,2020年)、上海市教委脱贫攻坚嘉奖(2019年)。现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腐蚀与防护》、《装备环境工程》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编委。
联系方式: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269信箱,邮编200072
电话:021-56334167; E-mail:mouchengli@shu.edu.cn
李文
李文(女),教授,博士。专业:高分子材料。2004年于郑州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0年于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到上海大学任教,2016-2018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1)拓扑结构高分子的合成,(2)仿生智能高分子材料及其在传感器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3)液滴微流控技术。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和教委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包括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和Macromolecule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面共发表论文68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41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总被引用1800余次。合作出版英文专著2本。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
联系电话:021-66138044;E-mail:wli@shu.edu.cn
课题组网站:https://polychem.shu.edu.cn
李瑛
李瑛(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开展各种功能材料,如能源(电极)材料、光(电)催化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等的制备、微观组织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强磁场下一些功能材料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等的研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一百六十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各约一百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专著一部。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1项、上海市经信委项目及各种横向科研项目等十余项。
联系方式:13521490910(O) E-mail:liying62@shu.edu.cn
刘斌
刘斌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云南省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和企业项目10余项。针对航空发动机和第四代核反应堆对先进结构陶瓷材料的广泛需求,在复杂氧化物结构性能关系领域和原子/电子尺度材料设计领域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已经发表SCI论文120余篇,SCI引用2200余次,多次应邀共同组织国际会议陶瓷计算分会场并作邀请报告。当选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理事,任J. Am. Ceram. Soc.副主编和J. Mater. Sci. Technol.编委。
联系方式:18501726781; E-mail: binliu@shu.edu.cn
刘丽
刘丽(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博士后,北京服装学院学士,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高分子材料,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技术基础研究,1)鞋材,曾作为863计划聚合物基复合发泡材料关键技术课题上海大学负责人,参加完成民用休闲鞋试制一个品种;2)抗菌剂合成及抗菌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制备,上海大学负责人,3)功能性聚合物基纤维及纺织品,“轻质、高强、抗紫外线老化、阻燃纤维和织物的研制”课题曾在200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校企合作,成立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负责人,培养研究生30+人。
联系方式:021-66133928(O) E-mail:liuli2002@shu.edu.cn
刘文庆
刘文庆(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1,金属辐照。2,金属材料中的析出相。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30余项科研任务;参与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发表期刊学术论文150余篇,大部分为SCI收录。
联系方式:手机:18930623992;邮箱:wqliu@staff.shu.edu.cn
吕盈盈
吕盈盈(女),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多孔能源材料及器件,包括(1)纳米尺寸多孔复合材料设计,(2)柔性多孔储能薄膜或器件制备,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基础。2014年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获优秀毕业生称号,并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美国芝加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多年。曾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1项、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项目1项,以及作为骨干参与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已在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Smal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引2000余次,H因子18, i10指数为21。
E-mail:yyinglv@shu.edu.cn
吕战鹏
吕战鹏(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长期从事金属腐蚀与防护工作,主要从事核电材料环境促进开裂性能及安全可靠性评价研究工作。现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核学会理事及核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环境促进开裂国际合作组织上海大学代表、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以及《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腐蚀与防护》和《装备环境工程》期刊编委。曾在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冶金所、上海材料研究所、日本东北大学的材料腐蚀与防护相关专业学习或工作。 2001-2003在日本东北大学任JSPS海外特别研究员;2003-2005任日本文部省21世纪COE研究员;2005-2011年任日本东北大学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科研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任务、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二十余项科研课题,与日本东北大学和牛津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 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其中中科院SCI Q1区三十余篇。
联系方式:021-56336107(O) E-mail: zplu@t.shu.edu.cn
罗宏杰
罗宏杰(男),上海大学伟长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才(1998)、上海市“领军人才”(2007)。
历任陕西科技大学(原西北轻工业学院)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校长(2012-2015)、书记(2015-2017)。先后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第七届、第八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第五届、第六届)。任AIM主编,Nano Energy以及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等杂志编委。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文化遗产保护、节能材料及功能陶瓷粉体合成等。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率先引入多元统计分析与数据库技术,开展了古陶瓷等硅酸盐质文物的物理化学基础及科技保护研究工作;在节能材料方面开展了节能材料粉体及节能膜的研究。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50余篇,出版专著4部,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试点项目、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陕西省政府优秀出国留学人员奖(2001)、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奖(2008)、“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2016)、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等奖项。
联系电话:021-66136586;E-mail:hongjieluo@shu.edu.cn
骆军
骆军(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领域:热电材料
1999和2002年先后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物理系洪堡学者,2007年2月入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副研究员、博导、课题组长。2013年10月起任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目前主要从事新型热电材料的探索、高通量制备与表征一体化、结构与性能调控等研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含Science Advances、Energy Environ Sci、Acta Mater等),被SCI引用超过4100次,其中他引3900余次。曾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国际Ludo Frevel晶体学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等。
E-mail: junluo@shu.edu.cn
马啸
马啸(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2020),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20)。2009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材料工程系,获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国家艺术馆科学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美国国家博物馆史密森学院博物馆保护中心、盖蒂文物保护所科学部等地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1)文物保护材料与自然仿生材料,侧重于包括古代砖石质建筑保护材料、骨角类文物保护材料等方向(2)文化遗产材料裂解老化机理、(3)分析化学(4)古代建筑材料科技史等方向。
主持或承担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方向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行业顶级期刊如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nalytical Chemistry,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曾获Ralph C. Altman Award, R.E. Taylor Best Poster Award, Martin J. Aitken Best Poster Award, Charles E. Culpeper Fellowship in Conservation Science, Sidney S. Williston Memorial Fund Award等多项荣誉。
联系电话:13166260943; E-mail: maxiao@shu.edu.cn
施思齐
施思齐 (男),教授。2012年聘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跟踪计划(东方学者);2014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主要从事基于电化学的能量存储材料的计算材料学研究,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计算,结合其他计算材料科学方法和材料信息学手段(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研究电子-原子分子-纳米-介观尺度上的物质结构-性能关系和材料物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高性能材料的跨尺度计算和设计。率先在国内开展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和电极材料及其界面离子输运、电子/离子输运协同调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设计。已在Adv. Mater.、Joule、J. Am. Chem. Soc.、Nature Commun.、Adv. Sci.、Phys. Rev. B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他引4200余次,H因子34,ESI高倍引论文2篇,2015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多尺度材料计算方法”专题综述文章被全文下载43193次,位列《科技导报》历年下载排行榜首位。申请软件著作权4项,合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20余次。搭建了融合多精度算法的固态电解质高通量筛选平台(SPSE)并开放使用(平台网址: https://www.bmaterials.cn)。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组项目2项。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上海市物理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编委、《中国科学:技术科学》青年编委、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CSTM标准委员会)材料基因组领域通则标准化工作技术委员会委员。已培养博士后1名、硕士13名,学生获得优秀学位论文/口头报告奖/海报奖10人次。与国外相关的著名研究所和大学有较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优秀的学生有机会出国联合培养1-2年。承担《固体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全国高等院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和《热学》教学研究会理事。主持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发表教学研究文章2篇。
联系方式:021-66133141(O) E-mail:sqshi@shu.edu.cn
施鹰
施鹰(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光学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任日本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STA访问学者(半年),2002年任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COE研究员(半年)。现任上海硅酸盐学会理事及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的特约审稿人。负责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委托项目等各类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Materials Letter、Optical Materials和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8项。参与了四部辞典和著作的编写和翻译工作。目前主要科研方向为高密度多晶闪烁材料的制备和结构性能调控。负责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两项、上海市基础重点研究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各一项。
联系方式:021-66133339; E-mail:yshi@shu.edu.cn
宋长江
宋长江 (男), 博士,教授,博导。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2008年曾到美国田纳西大学和普渡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先进凝固技术及新材料,目前聚焦于凝固亚稳相新材料开发研究:包括高强轻质钢、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钢(ODS钢)、高熵合金等,曾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钢铁联合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上海市科委和教委及企业技术开发等项目20多项,在Acta Materialia,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和Composite:Part A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被SCI和EI收录100多篇次。于2009年、2017年、2020年共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原冶金部科技奖)”一等奖3项,兼任《钢铁研究学报》(中英文版)编委委员、中国铸造协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铸铁及熔炼委员会委员等。
联系方式:021-66136569 (O) E-mail:riversxiao@163.com,riversong@shu.edu.cn
王刚
王刚(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离子辐照对非晶合金表面的影响;高能同步辐射研究非晶合金的原位变形行为和低温结构转变;非晶合金弹-塑性变形行为,特别是宽温度范围内的弹-塑性变形服役行为;玻璃材料断裂损伤和撞击行为,轻质高熵合金开发,高熵合金涂层等离子制备。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20余项科研任务。发表期刊学术论文190余篇。
联系方式:手机:13501897156;邮箱:g.wang@shu.edu.cn
王林军
王林军(男),教授。专业: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现任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真空学会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属学会半导体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才培养计划(启明星)、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与器件、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晶体制备、光电器件的设计和工艺、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SC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
联系方式:021-66138023 (O), E-mail: ljwang@shu.edu.cn
韦习成
韦习成 (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1)与服役(疲劳、磨损)相关的组织调控和表面处理技术;(2)汽车钢板可制造性应用技术。作为负责人或主要承担人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点基金在内的国家、省部级项目20多项,完成横向项目5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在某型装备上成功应用,一项表面强化技术已在企业应用20多年。在包括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A, B、MATERIALS DESIGN、APPLICED SURFACE SCIENCE、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J. ALLOYS AND COMPOUNDS等杂志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60多篇,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7项。参编/著4本、专著2本。目前担任中国内燃机学会新材料与表面技术分会秘书长。
联系方式:021-66136551(O) Email:wxc1028@shu.edu.cn
吴广新
吴广新 (男),研究员,博士。中国金属学会金属涂镀层技术分会副秘书长/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美国TMS协会会员。专业: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冶金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界面现象、计算材料学。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上海科委重点项目、宝钢、宝钢湛江、本钢、首钢、上海通用等10余项,现正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热成形过程中锌基镀层诱导高强钢基体的开裂行为及机理研究”、上海科委自然基金“热浸镀过程中熔体微结构与界面反应相关性研究”等项目。开发了一系列Al-Zn-Si-M(M=Ti、Mg...)新型镀层体系,提出了镀铝锌线锌花控制技术,并研究了基板中的合金元素,如Mn、Si等对热浸镀过程中可镀性的影响规律,并取得突出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有30篇被SCI、EI或ISTP收录,是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Journal of Alloy and Compounds等期刊审稿人,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6项。
联系方式:021-56337547(O) E-mail:gxwu@t.shu.edu.cn
吴晓春
吴晓春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内耗与力学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热处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工模具钢及表面处理技术、材料相变及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近期作为首席专家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工模具钢及应用”项目,提出了贝氏体预硬型塑料模具钢生产新技术、热作模具钢生产新工艺、冷作模具钢和高速钢中莱氏体碳化物控制技术等,开发出高品质热作、冷作和塑料模具钢等新产品并产业化,所带领的团队长年服务于我国主流特钢企业(宝特、东特、中信泰富、长城特钢、中原特钢等10余家企业),引领我国模具钢的研究发展方向,其技术成果直接影响国内高端模具钢产品质量,深受特钢企业和模具制造业的欢迎。年均在研科研项目达8-10项,经费充足;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曾获英特尔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王宽诚育才奖、上海市育才奖,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联系方式:021-66136539 (O) 18621902029 E-mail:wuxiaochun@shu.edu.cn
课题组网站:http://www.sdxl-china.com
夏雷
夏雷,男,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非晶态金属合金的形成及其热力学机理、非晶态金属合金的热稳定性和可控纳米晶化、非晶态金属合金的物性及其应用前景。2004年以来主持七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一项973项目的研究工作。总计在Appl. Phys. Lett., Acta Mater., J. Alloy Compd., J. Appl. Phys.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总引用超过1900次(去除自引1570余次)。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担任重庆市巴渝学者计划讲座教授。国际合作方面,作为Co-I先后获得五项香港RGC和ITF项目的资助。
联系方式:13601860721(手机) E-mail:xialei@shu.edu.cn
夏爽
夏爽(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1,金属材料晶界工程研究及其工业应用,晶体界面结构,晶界网络拓扑分布。2,金属材料的相变、形变、再结晶及晶粒长大等显微组织控制技术及先进显微表征方法。3,镍基合金及不锈钢的氧化、腐蚀行为及性能评价。4,核能用先进结构材料及服役性能。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30余项科研任务。发表期刊学术论文80余篇,大部分为SCI收录,被SCI论文引用1000余次;获得授权专利4项。为十余个国际期刊审稿,担任《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期刊编委,担任上海市电子显微学学会理事。
联系方式:手机:18019322802(同微信);邮箱:xs@shu.edu.cn
肖学山
肖学山(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从事能源工程极端环境下使用的新金属材料和先进健康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已负责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或参与完成叁项上海科委重点攻关项目、负责完成叁项上海教委项目、负责完成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一项、江苏省产学研重大载体建设项目一项和二十余项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与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工程技术中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关论文壹佰余篇,其中SCI或EI收录七十余篇,已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近二十余项,转让发明专利5项。
联系方式:13641620578, E-mail:xsxiao@mail.shu.edu.cn
辛涵申
辛涵申(男),副教授,博士。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领域:有机电子学、微电子材料化学
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Tim. Swager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以及先进光刻胶材料的研发。近年来在新型有机光电功能分子的创制及其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有机太阳能电池(OPV)等器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近20篇,其中多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于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等领域内权威期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2021年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联系方式:Email: xinhanshen@shu.edu.cn
徐晖
徐晖(男),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1.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2.高熵合金; 3. 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 4. 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 5. 块体非晶合金。1992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1998年3月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4月到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工作,200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5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11月-2010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Ames国家实验室研究访问。2007年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二完成人)。201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Scripta Materialia、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联系方式:13641621979(手机) E-mail: huixu8888@shu.edu.cn
许茜
许茜(女),博士,教授。中国金属学会熔盐化学与技术分会副主任会员、中国金属学 会冶金物理化学分会委员。曾在挪威科学技术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主要 研究领域:冶金与材料制备物理化学,熔盐化学与技术,绿色冶金工艺。目前开展熔盐技术 进行金属和碳材料的制备、二氧化碳捕获、富集和高能转换研究,以及绿色化冶金的理论和工艺术研究。以及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并完成 2 项国家 973 课题,6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1 项重点,5 项面上,1 项国际合作)以及多项企业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140 余余篇,其 中被 SCI 收录 120 余篇;多次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出版译著《不可逆过程 热力学理论及应用》。承担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材料与社会发展、专业英语等课程。
联系方式:qianxu@shu.edu.cn 电话:021-66136560;13621745449
颜世峰
颜世峰 (男),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要研究生物医用材料(包括聚氨基酸和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设计与修饰改性、组织再生以及新型药物载体设计、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可注射水凝胶的结构设计及组织再生;2)粘附性高分子水凝胶创口修复材料与止血材料;3)生物医用智能型高分子药物载体。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1项。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Bio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编著作1部。
联系方式:021-66138049(O) E-mail:yansf@staff.shu.edu.cn
杨伟光
杨伟光(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1)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形貌及结构构筑、设计、合成;(2)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组装及性能研究;(3)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的电极材料设计、异质结构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近几年在该半导体纳米材料合成、薄膜制备及光电器件设计、性能研究方向上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总引用频次超过1000次,其中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本人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项目2项。申请发明专利1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项。
联系方式:E-mail: wgyang@shu.edu.cn
杨弋涛
杨弋涛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研究领域:先进金属材料、铸造。1997年3月博士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材料学专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理事、《精密成形工程》、《现代铸铁》、《铸造工程》等杂志编委、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兼节能与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铸造合金与工艺、不锈钢、耐热钢及铝合金材料与相关工艺研究,先后获得福州市优秀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上海大学优秀导师奖等个人奖项10余项,迄今先后主持40个国内外科研项目,取得授权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312篇,三大索引收录150余篇,单独完成出版学术专著1部。10年来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单项学科竞赛获奖30余项,获奖134人次。
联系方式:021-66136550(O) E-mail:yangyitao@shu.edu.cn
姚美意
姚美意(女),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核反应堆用关键材料锆合金和耐事故容错燃料(ATF)包壳材料的服役行为研究,以及高性能锆合金和ATF包壳材料的研发等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项目二十余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4项;近5年来,在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金属学报、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核动力工程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6项,2项专利实现了知识产权转让。现任核学会核材料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上海核学会核材料专委会秘书长。
联系方式:021-56338586,E-mail:yaomeiyi@shu.edu.cn
尹静波
尹静波,博士,教授。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研究方向:生物医用和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包括诱导活性材料及缺损组织重建、组织再生智能响应体系等。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与器械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高分子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新材料协会可降解材料及循环利用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高性能医疗器械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生物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带领研究团队在国内外率先开展聚氨基酸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并实现关节软骨、半月板、髁突骨、牙槽骨、骨不连、脂肪等缺损组织的重建。先后主持科技部支撑项目子课题,国家863二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2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Bio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15余篇, H-index为31,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5项。参编著作1本。先后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工标兵等荣誉称号。课题组网址:https://polymers.shu.edu.cn联系方式:尹静波,jbyin@t.shu.edu.cn
袁帅
袁帅(男),华东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大阪大学博士后,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上海颗粒学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1)高分散纳米材料及功能薄膜;(2)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通过阐明材料的微纳结构与电荷传输/转移行为的构效关系,开发高性能电极材料、膜材料及固体电解质材料,提升电化学储能器件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注重国际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曾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等,并作为骨干人员参与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培养研究生曾获上海市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已在Nano Energ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被引2600余次。为两部英文专著撰写章节。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WO国际专利4项,及27项中国授权专利。
联络方式:E-mail:s.yuan@shu.edu.cn
网站:http://my.shu.edu.cn/en/yuanshuai/
翟启杰
翟启杰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担任中国材料研究会凝固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铸造学会副理事长、上海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以及《钢铁研究学报》和《China Foundry》等6种学术期刊编委会副主任。研究领域:金属凝固过程与组织细化及均质化技术。主要成果有:基于特征单元热相似性,提出了金属凝固过程热模拟技术,用数百克钢离线再现生产条件下数十吨钢凝固过程,解决了生产条件下铸坯及铸锭凝固过程实验研究难题,荣获中国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获奖人)。揭示了脉冲电流细化金属凝固组织的机制和条件,提出了脉冲磁致振荡凝固均质化技术并成功应用于连铸生产,为解决铸坯均匀性这一国际冶金界产品质量瓶颈问题做出了原创性贡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获奖人)。开发出离心铸造双金属复合辊圈等9项新产品,相关工艺技术跻身国际铸造界前列,获得省部及地方科技奖9项。申报及获得发明专利8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有11项技术成果投入应用。承担课题:先后主持了国家863、973、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有: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传统制备加工工艺优化原理与方法——低缺陷低偏析铸造成形加工工艺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PMO在特殊钢立式连铸过程中的物理和力学冶金行为”,以及企业合作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021-66136563(O) E-mail:qjzhai@shu.edu.cn
张阿方
张阿方(男),研究员,博士,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9年-2002年先后在德国塑料材料研究所及柏林自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2009年在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任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1)新型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2)仿生/智能高分子材料,(3)超分子组装。科技部国家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海外优青及面上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等评审专家,美国化学会、Wiley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英国皇家化学会等二十余种化学及高分子刊物审稿专家。主持完成三十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瑞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合作出版中英文专著共七部。在包括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Chem. Commun., J. Am. Chem. Soc.和Nat. Commun.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联系电话:021-66138053;E-mail:azhang@shu.edu.cn
课题组网站:https://polychem.shu.edu.cn
张继业
张继业(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领域:热电材料
2002年和2005年先后在内蒙古大学物理系数理基地专业及凝聚态物理专业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7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晶体生长、半导体光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2015年1月调动至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副研究员,2020年3月晋升教授。目前主要从事高性能热电材料设计与探索、打印柔性热电器件设计与集成,以及热电材料电-热-磁输运协同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任务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项,横向项目1项。在Energy Environ Sci、J Mater Chem A、Mater Today Physic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引用超过2000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600次。
联系方式:15618725185 E-mail: jychang@shu.edu.cn
张玉文
张玉文(男),博士,教授。研究领域:氢冶金/低碳冶炼理论与技术、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的表面熔覆强化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Fuel、Fuel & Energy、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正式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0项。
联系方式:springzyw@shu.edu.cn
张志军
张志军 (男)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的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课题组组长、无机材料教研室副主任、《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Current Chinese Science: Electronic and Crystal structures》和《发光学报》编委,中国晶体学会和中国物理学会会员。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U/e)从事博士后研究 (合作导师:P. Dorenbos, H.T. Hintzen)。2012年9月-2014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2014年4月至今任上海大学特聘研究员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机功能材料(单晶、陶瓷、薄膜)与器件的制备,主要包括闪烁发光材料、大功率激光照明与显示、应力发光材料、光谱转换材料以及相关器件应用。主持和参与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联合基金、青年基金)和上海市重大研发计划项目等。至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近140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Phys. Rev. B、J. Mater. Chem. C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他引22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授权14项。
Email:zhangzhijun@shu.edu.cn
钟庆东
钟庆东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化学。主要研究领域:钢铁材料表面电化学、纳米材料应用、冶金资源综合利用、钢铁新材料、腐蚀防护新技术。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发改委攀西试验区科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企业科研项目十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收录95篇, EI收录75篇。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第四;2008,第十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第一;2006年,第六;2009年,第一),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年,第三),第一届“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2006年),2006年度上海市曙光优秀学者奖。等荣誉和称号。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4年),第七届上海市曙光学者(2001年),2003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8年)。现为《腐蚀与防护》、《The Open Corrosion Journal》、《ISRN Corrosion》、《物理化学进展》编委,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协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德国马普钢铁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联系方式:13391312191 E-mail:qdzhong@shu.edu.cn
朱波
朱波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9月获日本国立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日本国立东京工业大学先后任客座研究员、产学官连携特别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08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日本国立理化学研究所先后任特别研究员、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2013年4月起任研究员。2013年9月始任东华大学教授,2016年12月起任上海大学教授。研究专注于有机电子材料及器件的可控表界面和高性能电子-离子导电性能的构建,在有机电子材料及器件于复杂生物环境下实现与蛋白和细胞的高选择性高效率作用和固液界面的高效率电子-离子耦合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有机电子材料及器件研究平台,拥有该领域的跨学科方法和手段(涉及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纳米技术、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目前主要研究项目包括:基于外周血的生物传感材料及芯片、可植入柔性仿生生物电子材料及器件、可穿戴生物传感器件及技术、柔性化学传感阵列器件、病原体快速检测芯片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ized Materials、Macromolecule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2篇,被引用4712次,H指数为36;申请发明专利32项,其中授权7项;合著中英文专著各一册;作为会议主席或会议副秘书长举办EMRS 2017 Spring Meeting-Symposium K和上海材料前沿论坛2020年春季会议;获BioEL2015、PAT2015、EMRS 2019 Fall Meeting等国际会议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20次;曾任欧洲材料研究学会(EMRS)仿生及生物集成前沿纳米材料分会的科学委员会成员(2013-现在)、国际生物电子冬季学校(BioEL)的国际顾问委员(2013-2017)、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方向学术带头人之一(2014-2016)。
联系方式:021- 66136160(O) E-mail:bozhu@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