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李秋菊、任忠鸣、钟云波、付建勋、杨健、王江、鲁雄刚、高玉来、尤静林、任维丽、程红伟、余建波、雷作胜、李重河、操光辉、汪学广、于要伟、李传军、邹星礼
1. 1001英语
2. 2014冶金工程专业基础
3. 3015冶金工程专业综合
操光辉
操光辉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属间化合物塑性机理、金属和合金剧烈塑性变形、微纳合金设计、合成和结构调控、先进钢铁材料及高温热障防护涂层研究;采用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从纳米和原子尺度研究材料微观结构,诠释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精通透射电子显微术,具有多年从事TEM和HRTEM表征材料晶体结构和缺陷经验。2001年至2007年在TU Dresden及美国能源部Ames Laboratory从事研究工作,其中2003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已在Acta Mater.、Scr. Mater.、Appl. Phys. Lett.和Chem.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和德国的TU Dresden结构物理研究所、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美国能源部Ames Laboratory和Iowa State University等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和基础研究重点等项目。
联系方式:021-66136568(O) E-mail:ghcao@shu.edu.cn
程红伟
程红伟 (男),教授,博士。专业:冶金工程。研究领域:冶金物理化学。致力于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和新型能源材料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具体包括:工业固废、共伴生矿等资源中有价组元的高效提取和材料化冶金理论与技术;纳米催化、功能陶瓷膜、固态电解质和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等。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高级访问学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上海市博士后基金等近30项。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Nano Energ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Ceramics International、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被引频次总计1250次,H-index为22;以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授权8项。担任Small、Nano-Micro Letter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Electrochimica Acta等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联系方式:021-66136561(O) E-mail:hwcheng@shu.edu.cn; hwcheng@outlook.com
付建勋
付建勋 (男),教授,博士。河南焦作人,1969年,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工学博士;台湾成功大学钢铁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台湾成功大学副研究教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暨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兼任上海大学先进凝固技术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钢铁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自然基金材料与工程学部评审专家。研究方向:夹杂物调控与高品质特殊钢的开发、钢铁冶金技术。2013年至今,承担国家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6项、企业项目近30项,经费三千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0篇,申报/获批专利50余项,荣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联系方式:021-66136537(O) 13701837760 E-mail:fujianxun@shu.edu.cn
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13楼337室(200044)
高玉来
高玉来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凝固组织与控制、微纳液滴凝固特性及纳米量热研究、先进金属材料焊接组织调控与性能诊断及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中-德国际合作项目2项及企业合作项目等40余项研究计划支持。近年来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Nano Letters、Nano Energy、Acta Materialia、Carbon、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其中ESI高引论文2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72篇,总影响因子约500,篇均影响因子超过4.0。发表论文SCI总引用1500余次,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发明专利12项。担任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等50个英文学术期刊的特邀审稿人。
联系方式:021-66136536(O) Email:ylgao@shu.edu.cn
雷作胜
雷作胜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连铸及电磁连铸(如软接触电磁连铸、电磁搅拌、电磁制动等)、电磁感应加热、磁流体力学、磁重力补偿下流体物理、泡沫动力学、冶金人工智能等。2008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目前在研2项)、企业横向委托项目20余项(在研3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2010-2011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综合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个人及所在团队先后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学位论文)、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现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人工智能技术分会副秘书长。
联系方式:13818681484,E-mail:lei_zsh@staff.shu.edu.cn
李传军
李传军 (男),研究员,博士,德国洪堡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2005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物理专业。2011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钢铁冶金专业。2015~2018年在德国耶拿大学与著名材料学家Rettenmayr教授开展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材料电磁制备,重大装备用金属材料制备新技术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22项,欧盟专利1项。主持和承担国家重大仪器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计划”项目,“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相关研究工作已荣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日本磁科学协会授予的优秀报告奖,张家港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等荣誉。
联系方式:15000360617?? Email: cjli21@shu.edu.cn
李秋菊
李秋菊(女),副教授,博士。从事冶金矿物中有价金属提取;同时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新一代基于氢冶金还原技术,低碳冶炼从矿物直接制备金属的基础研究。承担及完成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项目及企业项目近10项。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联系方式:Email:liqj@shu.edu.cn
李重河
李重河 (男),教授,博士,上海特种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开展新材料设计、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新型化合物及其性能的预报等研究工作,在高性能合金材料设计,钛合金冶炼以及其铸造等领域,有着叁十多年的经验和积累。多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国家863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国防军工配套基金和国外研究基金的资助。近年来,自主研究开发出一系列高稳定性耐火材料,在钛冶炼及其精密铸造领域广泛应用,并在TiAl合金的单晶制备领域引起关注。承担和参加的课题有:863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 余项。共有150多篇论文在材料领域著名的刊物上发表,如Chemistry of Materials、Intermetallics和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授权专利5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联系方式:021-56332934(O) E-mail:chli@staff.shu.edu.cn
鲁雄刚
鲁雄刚 (男),博士,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领域为氢冶金与低碳技术。具体包括高炉富氢冶炼、电化学短流程冶金、激光冶金、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清洁冶金新技术与新工艺开发。现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分会第六届副主任委员,上海大学氢冶金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低碳冶金基础理论、短流程冶金过程调控、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主持了包括国家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碳达峰碳中和专项项目等课题 30 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500 余篇,他引近 5000 次。出版专著及编著4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及人才称号10余项。
联系方式:E-mail: luxg@shu.edu.cn
任维丽
任维丽 (女),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电磁过程,镍基高温合金组织、缺陷和性能的控制,具体内容涉及多种构型静磁场控制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组织、缺陷和力学性能、高温合金蠕变疲劳氧化交互作用下的损伤断裂机制和寿命模型。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和企业委托等多项项目,发表了多篇论文,授权多项专利。
联系方式: wlren@staff.shu.edu.cn
任忠鸣
任忠鸣(男),教授,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111”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引智基地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电磁场下冶金与材料制备,合金净化,连铸与凝固,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叶片精密制造,强磁场对材料的多尺度影响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与法国、德国等国开展了长期科研合作,联合承担科研项目5项,共同培养博士5名。已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得专利30余项。两次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培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项,提名奖2项。
联系方式:13917322680? E-mail:zmrenb@163.com,zmren@shu.edu.cn
汪学广
汪学广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纳米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氮化物以及多孔无机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多相催化反应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如加氢脱硫或脱氮、加氢还原和氧化等。发表SCI论文80余篇,他引超过3000次。
联系方式:15921971425 E-mail:wxg228@shu.edu.cn
王江
王江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磁场控制金属凝固过程及其可视化研究,磁场控制增材制造(3D打印)金属构件凝固组织研究。自2006年起从事电磁冶金相关研究至今,先后在法国、英国从事相关领域学习、研究工作。2015年8月获得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人才计划后回国工作。在《Scientific Report》、《Applied Physics Letters》、《Acta Materialia》等杂志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0余篇,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7次,荣获“2016 International LIMTECH Young Scientist Award”。这一奖项是表彰在电磁冶金、电磁流体力学应用领域取得杰出成果的青年科学家(40岁以下),每年全球唯一获奖人。参与法国ANR、英国EPSRC、国内自然基金面上、重点项目、国家973、863项目十余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电磁场下冶金相变机理研究”主要负责人之一,国家“两机”重大科技专项,单晶/柱晶涡轮叶片成形控形控性技术基础研究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晨光”计划、“扬帆计划”、“启明星”等数项人才项目,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
联系方式: jiangwang@i.shu.edu.cn
王坤
王坤(男)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冶金物相理化性质的模型,集成数据库和计算软件的开发。基于开发的计算技术,将其应用于如下工业流程和工艺:(1) 核能和太阳能热发电用新型多元熔盐热工介质和耐熔盐腐蚀与抗中子辐照的新型高熵合金开发;(2) 高效节能熔盐电解铝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联系方式:Email:wangkun0808@shu.edu.cn
杨健
杨健 (男),博士,教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工程系主任,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钢铁冶金新技术重点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金属学会冶金人工智能分会副主任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炼钢分会委员,冶金反应工程分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在钢中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英国《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日本《ISIJ International》,中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钢铁》,《炼钢》,《连铸》,《冶金自动化》期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炼钢,连铸和夹杂物控制技术。目前主要研究课题是汽车外板炼钢连铸技术、低成本高效转炉脱磷技术、氧化物冶金技术、冶金人工智能技术。已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项,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5项。于2002年、2007年两度获日本铁钢协会《ISIJ International》泽村最佳论文奖,2010年入选上海市“侨界十杰”,2010年和2014年两度入选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2012年评选为“十一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获日本铁钢协会西山纪念奖,2017年获韩国金属与材料协会国际期刊《Metals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最佳论文奖,2018年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联系方式:15821334017 E-mail:yang_jian@t.shu.edu.cn
尤静林
尤静林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原子和分子光谱应用。主要研究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i) 极端条件下物质结构的分子光谱检测技术;(ii)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变及其熔体结构定量化研究与应用;(iii)冶金连铸保护渣低氟和无氟化研究与应用;(iv) 微观结构和光谱波谱计算机模拟。现任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谱学会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冶金物理化学、冶金材料制备以及原子和分子光谱、波谱和计算模拟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开发的高温拉曼光谱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展的熔体结构实验研究,具国际前沿水平。运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和密度泛函等理论方法,确立高温熔体中微观结构基元的光谱散射截面,完成高温光谱的定量解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沟通微观结构和宏观物性的熔体团簇模型,沟联和解析了宏观物性与熔体微结构之间的关系,为阐明冶金反应机理奠定了基础。2010-2011年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高温化学和辐照研究所受邀工作。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60余篇,主持或参加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
联系方式:jlyou@staff.shu.edu.cn;jlyou@163.com
于要伟
于要伟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铁素资源综合利用、炼铁新技术、特钢冶炼、DEM+CFD冶金应用。先后承担或参与了欧盟RFCS、芬兰创新局项目、芬兰金属学会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外专局、上海市外专局、上海市人才项目、上海市海外引智项目、塔塔欧盟研发中心项目、宝钢、攀钢、南钢等40余项。目前研究课题主要有冶金固废造块基础研究、固废低温脱锌技术、高炉布料新方法、镍基合金设计等。已发表论文8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担任芬兰奥卢大学、爱博学术大学、荷兰TU delft 大学等国外名校博士答辩委员,担任欧盟RFCS项目评审专家、有色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会员、内蒙古大宗工业固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协会冶金固废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特钢企业协会标准化分会理事,芬兰爱博学术大学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留学奖学金评审专家等。是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特约研究员,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芬兰爱博学术大学,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并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生。
联系方式:15800719515?? E-mail:yaoweiyu@shu.edu.cn
余建波
余建波 (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金属凝固、组织控制和夹杂物去除的相关研究,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基金委、上海市等研究项目多项,总经费达2000万。2014年获教育部高等院校优秀成果二等奖(自然科学类),2015年获上海市科技发明1等奖, 2014年获上海大学校长奖(科研创新贡献二等奖),2016年获全国高校冶金院长提名奖。
联系方式:jbyu@shu.edu.cn
钟云波
钟云波 (男),研究员(正高二级),博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冶金及材料电磁加工、超高强磁场(--35T)下(金属)材料制备、钢铁及有色金属及合金精炼、金属及合金的凝固及连铸、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备、高性能工模具钢冶金过程、磁控电渣重熔/连铸、大尺寸金属连铸坯/铸锭凝固组织控制、高性能功能材料制备、电沉积、高硅钢材料制备等。中国金属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委员、纯净钢及二次精炼分会委员、全国冶金工艺及理论分会委员、上海市金属学会复合材料分会委员、日本铁钢协会(2006-2008)及美国TMS学会海外会员(2014)。出版/参编专著各1本,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6项(另33项获受理),在Science、Materials Today、Nature Communications、JMST、Electrochimica Acta、Applied Physics Letter、Materials & Design、Scientific Report、MMTB、ISIJ Int.、金属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10余篇,被SCI/EI收录190篇次,总他引大于1000次。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0)、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5)、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第六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8TMS Nagy El-Kaddah Best Paper Award、国际会议“Excellent Young Scientist Award”、国际会议最佳Poster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等16项。同时获得上海市启明星、启明星跟踪、上海市曙光学者、江苏省创新人才等人才称号6次。获邀在国际会议上担任分会主席9次,任大会主席或大会秘书6次;获邀在国际、国内会议做大会邀请、主题或邀请报告三十余次。主持或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2项、面上3项、863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百优博士论文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重大重点攻关项目及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重点项目近三十项,2017年实现上海大学技术成果转化此前为止单项最高金额项目的签约。
联系方式:021-66136562(O) Email:yunboz@shu.edu.cn
邹星礼
邹星礼(男),研究员,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博士。现任上海大学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副主任。主要从事电化学冶金新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旨在开发电化学冶金精细化控制技术,用于制备高纯高性能金属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等,具体包括高纯钛/硅材料及合金制备、复杂矿可控提纯、微纳新材料及储能器件及应用、电化学原位解析方法、光电化学制绿电/绿氢及半导体器件等。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展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计划项目、上海市曙光学者项目等多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担任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等7期刊编委/青年编委,2021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
联系方式:13816680205 E-mail:xlzou@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