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上海设计之文化传承与再生
白明、陈青(本年度不招生)、杭间(本年度不招生)、郝大鹏(本年度不招生)、何洁(本年度不招生)、胡明哲(本年度不招生)、黄克俭(本年度不招生)、金晖、潘鲁生(本年度不招生)、提姆·格鲁希(本年度不招生)、王受之(本年度不招生)、吴海燕、许平(本年度不招生)、章莉莉、张同(本年度不招生)、赵健(本年度不招生)、庄小蔚(本年度不招生)
02.上海设计之空间营造与重塑
程雪松、方晓风(本年度不招生)、李永浮(本年度不招生)、刘森林、田云庆(本年度不招生)、王海松
03.上海设计之数字创新与融合
胡洁(本年度不招生)、覃京燕(本年度不招生)、宋钢(刚)(Song Gang)、田少煦(本年度不招生)、汪大伟、仲星明(本年度不招生)
1. 1001英语 或 1002日语
2. 2019设计学专业基础
3. 3020设计学专业综合
白明
白明(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陶瓷艺术系主任、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画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AC会员;《中国陶艺家》杂志主编。是具有国际影响的陶艺家、学者,建立了中国现、当代陶艺的理论基础。
2004年在人民大会堂获“中国现代陶艺推广贡献奖”。《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一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出版《世界现代陶艺概览》、《外国当代陶艺经典》、《世界著名陶艺家工作室》(八卷本)、《另说陶艺》等著作18部。个人作品集20余种。国外重要出版社出版白明作品集9种。并因个人突出贡献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上虞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多次受法国、美国、韩国、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时的重要博物馆、美术馆邀请作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举办个人展览。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礼“红韵——环绕飞扬”的创作者。是中国新陶瓷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杰出代表。
baimingart@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陈青
陈青 (女),教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平面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
研究方向:公共视觉传达设计,研究重点围绕“中国传统手工技艺都市再生”相关问题。
主要研究成果和实践项目包括:出版了20多部专业教材或著作,曾获得教育部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奖等奖励。发表了《城市彩妆》《宗教的救赎和文化的复兴——柳宗悦与张道一民艺思想比较研究》《论传统剪纸技艺的时代再生》等30多篇专业论文,多篇论文获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文明到都市新生——民间手工技艺发展研究”。主持了“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装饰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上海艺术设计展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上海音乐学院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等多个设计实践类科研项目,包括“上海艺术设计展视觉形象系统设计”“ ‘上海设计10×10’展览视觉系统设计”等多件作品入选国家、省市级展览并获奖。参与策划、主持策划了包括“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百年上海设计”“上海设计10×10”等多项国家及地方重大专业展览与学术活动。
联系方式:qingchen@shu.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程雪松
程雪松 (男),博士,教授,博导,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上海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设计学科组召集人。环境设计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理事,2020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中国馆专家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城镇环境更新设计和上海设计史研究。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教材、论文集八部,主持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文教结合、教育部新文科改革等科研、教研课题及相关工程实践多项。作品入选文化旅游部和中国美协多项展览,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担任2019米兰三年展中国国家馆上海大学展区执行策展与艺术设计。
联系方式:gerard_cheng@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方晓风
方晓风 (男),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间、中国传统造园理论与实践。出版专著有:《写在前面》(著2014)、《中国园林艺术——历史 技艺 名园赏析》(主编2010)、《建筑风语》(著2007)、《材料悟语——装饰材料应用与研究》(联合主编2007)、《建筑设计数据手册》(主译2007)等。主要策展和获奖:2003年以杭州雷峰塔(新塔)获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一等奖、2004年以杭州雷峰塔(新塔)获建设部部级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2007年《建筑风语》获评“中国最美的书” 、2008年获清华大学2007年度“学术新人奖” 、2008年策划“装饰?中国路——新中国设计文献展” 、2009年策划“艺之维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邀请展”。
联系方式:fangxf@tsinghua.edu.cn
杭间
杭间(男),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总馆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文物与博物馆研究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等;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工艺与文化研究、设计历史和理论研究。他是中国工艺美学史系统性研究的开创者,9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转向设计历史和理论,通过“设计的善意”提出“设计的民主价值”理论,发起“中国设计史体系的研究与写作”,并通过策划国际国内重要设计展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国本土设计的发展。主要著述有:《设计的善意》《中国工艺美学史》《中国工艺美学史》《手艺的思想》《新具象艺术》《中国传统工艺》《视觉革命——观看的艺术史》《原乡设计》《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与中国》等。曾任《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副校长。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首席专家。
联系方式:com.hang@qq.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郝大鹏
郝大鹏(男),特聘教授,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专业方向设计学。主要研究领域: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的地域特性与本土化语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在研项目:“传统风貌民居—洪崖洞”(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独语南乡”(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川美虎溪校区”(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在研课题:主持科技部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技术集成。招生方向:地域化建筑与景观设计
联系方式: E_mail: Liushanshan@scfai.edu.cn
何洁
何洁 (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上海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设计分委员会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视觉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手工艺发展研究等,重点围绕现代视觉艺术设计、手工艺创作及设计教育等问题,探究其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价值与意义。
曾获全国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三等奖、科技兴俭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光华腾龙-中国设计贡献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奥运设计特别奖等。主持《中国现代手工艺发展研究》、《民国时期设计实践研究(1912-1949)》、《文化产业背景下手工艺产业转型与发展研究》、《计算机艺术设计课程与教材创新研究》《山东民间吉祥鱼纹样的挖掘、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省部、校级研究课题。出版《广告与视觉传达》、《广告设计》、《图形设计》、《汉字字体设计》等著作、教材,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任:北京奥运会文化活动部形象与景观专家;北京奥运会核心图形与体育图标设计小组设计总监、官方海报修改设计小组组长;第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形象景观专家;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指挥部彩车专家委员会主任等。策划组织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暨大学生视觉艺术设计大展;界尚-全国陶艺作品邀请展暨学术研讨会;现代手工艺学院展;中国国际大学生设计双年展等专业活动。
联系方式:010-62798160,hejie@tsinghua.edu.cn
胡洁
胡洁(男),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设计形态学研究”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执行院长,创新设计研究院院长,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挂职),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创建院长。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研究、交互设计研究、设计形态学,指导博士生25名。以项目负责人主持了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课题(结题优秀)、1项国家863计划、1项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等,累计经费6208万元。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61篇,google学术他引1078次。
联系方式:hujie@sjtu.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胡明哲
胡明哲(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理事。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创建人,首任工作室主任。
主编“岩彩绘画语言研究系列教程”8本一套。《中国岩彩绘画概论》《色面造形—岩彩绘画形式骨架》《龟兹面壁—岩彩绘画语法解析》《迹象表意—岩彩绘画创作案例》《格物致知—岩彩绘画材质觉悟》《似与不似—岩彩绘画写生课程》6本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主编“溯源 重生—岩彩绘画课程轨迹画册”:《平面造形》《色彩配置》《经典摹写》《岩彩质觉》《似与不似》《本土拓展》《平凡物语》《青瓷之青》,已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联系方式:noya212001@126.com
黄克俭
黄克俭 (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1981年1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专业、1982年就读于该校计算机科学研究生班、1987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语言学系、POLA研究室实验语音学博士研讨班学习。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计算机设计的中文字体设计及生产研究。2004年开始和王敏教授一起在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开始中文文字设计研究,12年来推动了中文字体设计的学科建设并培养了一批该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主要成果和在研项目:自1991年成立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历经25年成功开发出一系列的高精度的中文电脑字库,在国内、外建立了广大的用户群:1996年,华文字库被美国苹果公司选作其字库的专业级字库、2002年成为Mac OS10.2以后的系统字库、2005年华文细黑、华文黑体成为Apple iOS的标配字库,广泛用于iPhone、iPad、iPod;1996年,华文字库成为美国奥多比(Adobe)公司唯一系统中文字库;1998年,华文字库被中国金山电脑有限公司选作WPS的高级专业字库;1999年,美国微软公司为其Office2000选配的12套中文字体中有10套是华文字库、17年来已成为中国办公室电子化的标准字库;2000年,华文字库被美国IBM公司选定为系统字库;2009年,华文字库被国防科技大学选定为其军方麒麟操作系统系统字库;2013年,华文字库被亚马逊公司选为其Kindel阅读器的系统字库;2013年,华文字库被深圳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选定为其Vivo手机系统字库;2012年,与美国Adobe、Google合作,参与思源黑体的研究及标准制定工作,并组织完成中文汉字部分制作。中国工业设计学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字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多次担任国家重大活动的总策划、评审工作。
联系方式: 010-51195009,curthuang@sinotype.com.cn
金晖
金晖(男),教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教育背景:南京师范大学学士、清华大学硕士、上海大学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美术学院传统工艺研究所执行副主任、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副主任。学术兼职: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工艺美术协会漆艺委员会副主任、亚洲漆艺交流项目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兼职硕导、长三角职业艺术教育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长三角艺术设计产教联盟副理事长等职。
研究方向:传统工艺与物质文化、当代漆画表现语言研究等。
作品多次受邀、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包括2020年“海平线”展、2019年中国漆画西班牙展、2018年中国漆画剑桥大学展、2017亚洲漆艺(蒲甘)交流展、2016年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2013中韩漆画交流展等,作品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并被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重要机构收藏。曾担任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主持和参与策划多项国际性展览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2019亚洲漆艺交流项目(上海)展、2018第五届全国漆画展、2018首届传统工艺研究论坛、2019上海美院手工艺剑桥展、2018上海美院手工艺泰国巡回展等。此外,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项目1项、横向课题多项以及撰写论文数30余篇,其中CSSCI刊物论文10篇。
联系方式:jinhui0909@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李永浮
李永浮(男),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城市理论与公共治理。重点围绕“社会转型与空间重构”、“城市治理与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城市空间营造、社区治理、土地利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治理、制度分析和政策建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等研究。
科研项目: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16YJA8400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6BSH00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1100105)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等。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编号2012BAJ22B03)、国家“九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省市地方城乡规划和咨询课题等。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00年)、北京市水利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9年)、第4届国际城市化论坛(IFOU)优秀论文奖(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教学论文奖(2008年) 等。
联系方式:liyf@shu.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刘森林
刘森林(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设计史。
已经完成的科研与教学课题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华民居——传统住宅建筑分析》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辞海》第六版主要撰稿人,《大辞海》第二版主要撰稿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项目《中华聚落——村落市镇景观艺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第四期)子项目《中华装饰——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世界银行贷款资助项目《公共艺术设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度人文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明清大运河流域人居环境艺术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明清大运河流域人居环境艺术研究》。共出版专著17种,发表论文251篇。
主要获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二等奖,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三等奖,中国第七届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铜奖,中国室内设计成就奖,中国室内设计卓越成就奖(2013),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导师)(上海市教育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2013),中国政府出版奖。
社会职务: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第三、第四、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典家具》编委。教育部一流学科《环境设计》专业上海大学带头人,上海大学《设计学理论》专业带头人。
目前招收博士生方向为:明代江南设计史(欢迎历史学、文博、科学史、美术史、设计史、工艺美术史及设计专业背景的同学报考)
联系方式:Nathaile@vip.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潘鲁生
潘鲁生 (男),艺术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现任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担任教育部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方向:工艺美术研究方向,民艺学研究方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首席专家。出版学术专著,《民艺学论纲》、《设计论》、《手艺农村》、《设计艺术教育笔谈》、《匠心独运》等;主编教材:《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12部)。
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联系方式:art086@126.com
宋钢(刚)(Song Gang)
宋钢(男),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1986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1982-1986,现中国美术学院),1997年毕业于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1992-1997),艺术学博士。
研究方向:网络艺术设计学、网络艺术社会学、实验艺术理论与实践、网络艺术批评学、当代水墨。
学术主张:设计学,以切入网络形态的研究方向,探讨智能场景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艺术学,介入社会现场,探究网络时代数字艺术线上与线下的依承关系。
学术任职:现为意大利罗马艺术大学校長助理,教授。意大利卡坦扎洛国立美术学院院长助理。2017年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学术出版:专箸《网络艺术社会学一现场与在场》(中、英双语,2020),《穿越·回溯一网络、艺术学、批评、双年展的视角》(2018),《艺术一迭网与破网》(2017),《艺术经验》(2009.)。
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前卫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而享有国际声誉。是中国“85思潮”的推动者,在“85思潮”期间,他先后在国内多所高校举办“区分现代艺术思潮与中国现代艺术”的一系列讲座。并于1989年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 1991年参加美国亚太博物馆“我不与塞尚打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 2011年举办由中国美术馆、意大利拉齐奥大区文化艺术体育部、意大利罗马艺术大学主办的《Nuove Avanguardia Cinesi》中意文化年罗马个人作品展,201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14年《水+墨:宋钢作品回顾展1984-2014》上海,2016年“推动力”雕塑代表意大利装置于杭州“G20”峰会。
获奖:“意大利共和国金奖”(1993),“教皇——保罗二世,国际和平奖”(1994)等多项国际奖项。
联系方式:3497513977@qq.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覃京燕
覃京燕 (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清华大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剑桥大学CRUCIBLE网络国际联盟会员,台湾华梵大学客座教授。特色课程:交互设计、信息设计、游戏设计。主要课程:信息可视化、信息图表、交互设计、信息设计、界面设计、游戏设计、网络设计。主要研究课题:交互设计研究,可持续设计研究,信息可视化研究。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建设评审专家,北京设计学会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人机交互分会委员,YOCSEF委员,CCF,YOCSEF以及美国ACM高级会员,北京原创设计推广协会理事,国际交互设计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韩国艺术设计学会会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国联资源网行业评审专家,国家科技科技支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包装工程》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及《重庆邮电大学学报》审稿专家,《中国可持续设计网》指导专家,国际可持续设计LeNs-China指导专家。在可持续创新设计、文化创意产业、交互界面设计等领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项目2项,参与联合国可持续设计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部公共文化建设项目、863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横向项目50余项。发表科研期刊论文60余篇,会议论文10余篇,SCI、EI等检索论文1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36次。申请发明专利1项,外观专利2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任职13次。十余年来获得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韩国国际网络展总统优胜奖、韩国卡通动漫国际邀请展优胜奖、国际工业设计展优秀作品奖、美国通用汽车设计比赛铜奖等10余个国际国内设计奖项。
联系方式:qinjingyanking@foxmail.com
提姆·格鲁希
提姆·格鲁希(Tim Gruchy)(男),特聘教授,毕业于昆士兰大学,曾任教昆士兰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互动媒体设计,博物馆设计等。主要教学情况:多媒体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承担的科研项目与获奖:悉尼科技大学/“旁观者”研究项目/悉尼/设计、咨询顾问/2005、昆士兰科技大学/美术学院/布里斯班/建立交互实验室/ 1993、昆士兰科技大学/戏剧部/布里斯班/互动研究项目/ 1992、'Mandala'/布里斯班/资助创新研究开发/1992年6月、Govett Brewster艺术博物馆和Len Lye中心/新普利茅斯/ 2007 – 2013、Museum of the Giant Salamander/张家界博物馆/中国/多媒体顾问/ 2010、现代美术馆/悉尼/展览展示设计、咨询/ 2001、堪培拉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堪培拉/二战改装项目影音顾问// 1998、房屋信托历史悉尼/ AV 顾问/1995~2005年、悉尼博物馆/悉尼/互动系统集成/1994~2004、Te Papa,新西兰博物馆/惠灵顿/视频,投影顾问/ 1994、伍伦贡大学多媒体系和美术馆/伍伦贡/影音顾问/ 2004、国家戏剧艺术学院/多媒体写作课程/ 2003、剑桥大学电影学院/基督城/数字视频咨询/ 1993、昆士兰技术大学/艺术学院/布里斯班/咨询委员会/ 1992、昆士兰教育部/布里斯班/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咨询/ 1992、TAFE/布里斯班/课程评估委员会/ 1992;出版论著及论文发表:VJ-Audio Visual Art & VJ Culture / D-Fuse / Laurence King – UK / 2006、Interzone, Media Arts In Aust / Darren Tofts / Craftsman House / 2005、Mesh-Altered States / feature / Melb / Issue#11 p4 / 1997、Aust Multimedia Mag / feature / Syd / Vol2NO4 p4 / 1995、Aust Digital Mag / cover & feature / Syd / Issue No5 p2 / 1995、The VRCasebook / Carl Loefler / Reinhold / USA:Japan / ISBN 0-442-01776-6 p5 / 1994、Electronic Arts In Aust / Nick Zurbrugg / Continuum / Vol8NO1 / ISSN:1030-4312 p12 / 1994、Eyeline / QAA / Brisbane p2 / 1987;参加重要学术会议及展览:(会议)IAPA/奥克兰/论文递交/ 2015年7月、动量/悉尼/论文递交、参会/ 2010年5月、颗粒与像素/奥克兰/参会/ 2005、语言的互动性/悉尼/参会、演出/1996年4月、SIGGRAPH /拉斯维加斯/会议代表/ 1992、sisea /格罗宁根/代表,表演者/ 1990、佛罗里达登记代理商协会/乌得勒支/会议代表1988;(展览):3×建筑投影/塔拉纳基艺术节/新普利茅斯/ 3周/个人/ 2017、 “风暴”/温州双年展/ 2周/个人/2016年12月、短暂的痕迹/昆士兰大学美术馆/布里斯班/2016年4月、 “卡德的认知/ Trish Clark美术馆/奥克兰/ 5周/个人/2016年2月、风暴/中国美术馆/上海/ 2周/个人/2015年8月、深红色的房子/ De La Villette剧院/巴黎/2014年4月、她嘴里的石头/洛杉矶/2013年、侦察/ takutai平方/奥克兰/永久数字公共艺术品/个人/ 2012----至今、外观告诉心/ 4face空间/北京/ 1个月 /双人展/2011年10月、2010”元视图/看不见的城市/上海/ 1个月/2010年9月、“clesthyra的毁灭/第二届亚洲艺术双年展/台中/ 4个月/个人/2009年11月、Luminous’ Richard Tognetti & Bill Henson /马里博尔节/ 洛文尼亚 /2008年9月、在“太空时代/安特卫普/ 10天/个人/ 1993年9月、Vision Four 5 /巡回演出和录音技术/ 1991----至今、“毛刺”//利物浦/个人/1991年4月、“毛刺”/荷兰/个人/1991年11月。
网站:www.grup.tv、视频媒体:https://vimeo.com/timegru
联系方式:tim@grup.tv
田少煦
田少煦(男),设计学二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设计、交互设计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主持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获教育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出版学术专著和国家规划教材等10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联系方式:tshaoxu@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田云庆
田云庆 (男),教授,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访问教授。专业:设计学。主要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艺术、公共艺术等。主要成果和在研项目:“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古典园林”,“现代景观与环境设计”、“现代环境雕塑与建筑环境”,“长寿公园文化广场设计”,“ 中航办公大楼室内设计”,“梨缘农家乐室内设计”,“临洮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设计”等项目。编译著《中庭建筑—开发与设计师》、《室外环境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等。现任上海市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景观设计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yqtian79@hotmail.com
汪大伟
汪大伟 (男),1954年1月生于上海,籍贯安徽歙县。现任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副主席,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数码艺术,公共艺术专家。1978-82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分别于1982年和1989年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院)获学士,硕士学位。1994赴日本大阪艺术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七 、八届理事,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办第七届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会副任委员,上海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第八届主席团 副主席 ,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 创会主席,《公共艺术》创刊主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获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上海市领军人物称号。
从事数码艺术,公共艺术研究。著作“新语言:数码艺术与艺术设计”;教材“设计素描”;远程交互作品“寻桃花源记”参加2002上海双年展;五行——金木水火土”获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创新奖(最高奖);《城市百态》世博想象2007上海美术大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古代美术》(多媒体光盘)获上海市高校教材一等奖;“公共艺术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担任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会博物馆”总体设计,担任“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展陈总体设计;担任上海自然博物馆媒体集成总体设计;担任上海轨道交通1、2、4号线车站公共艺术总体设计,主持的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车站视觉形象设计规范,车站导示设计规范成为上海市轨道交通法规文件。主持了上海轨道交通4、6、7、8、9、13、18号线车站总体以及青岛6号线车站一体化设计,主持的上海地铁南京路下沉广场设计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展设计金奖,地铁8号线车站方案获第十届全国美展设计银奖。
联系方式:daweiba118@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王海松
王海松(男),教授、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创新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建筑学会乡村建设专委会主任、建筑设计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UACF城市文化论坛理事会理事、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在建筑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领域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ILIA2014第四届IDEA-KING艾景奖年度杰出设计奖。主编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上海古建筑》。2006年获上海市优秀文艺人才奖,2007年度获上海大学教学名师奖,2013年获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作为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获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上海海平线公共艺术展(2008年)、上海设计展(2011年、2013年)等,并曾在上海当代艺术馆、M50、罗中立美术馆、武汉美术馆、韩国弘益大学等地展出。
联系方式:3067469113@qq.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王受之
王受之(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现代设计史专家,从事过多年的工艺美术设计工作,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美国史专业,师从刘绪怡、吴于廑,毕业之后进入广州美术学院,担任工业设计研究室主任,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研究工业设计史的学者。1988-1990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深造,之后受聘于洛杉矶Pasadena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1993年出任全职教授,负责现代设计史教学工作,直到2012年,之后受聘担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2019年开始担任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他的主要著作有《世界现代设计史》国内考研必修)、《世界现代建筑史》、《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联系方式:yjszhaosheng_safa@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吴海燕
吴海燕(女),中国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后导师、纺织服装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会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荣誉委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监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服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理事长等,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等。
研究方向:染织与服装设计,主要集中在“‘传统活化、设计转化、东方范式’路径与方法研究”、“纺织服装设计趋势与体系研究”、“品牌创意与规划、设计与整合、艺术与营商研究”、“东方图案研究与应用设计”等。
从事高等专业教育三十七载,融责任与追求、传承与理想、实践与教育为一体,始终以中国民族精神与文化为教育的根本,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活化当下的科学认知,以独特的视角与判断把传承文化活化当下为教育的核心和理想追求,提出并建立“有序·有形·有型·多维·多元”的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染织设计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定位链,以“在矛盾中平衡,在平衡中发展”剖析我国的高等设计教育发展;以国际前沿设计趋势为动态研究的依据,首创全方位的家用纺织品等国家级流行趋势研究发布并构建设计趋势的研究发布体系,并运用到专业教学之中;参与政府、行业、产业的战略规划与策划,为影视剧等设计服装及主持数十家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产品设计,并以实践成果和经验反思完善高等设计教育;擅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改革制度完善教育,以艺术创意为核心、以设计先锋为标杆,用望闻问切方法始终在教学前沿,以设计教育、研究与实践多元引领并践行论证,坚持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模式培养设计教育人才高端团队;把多年积淀的设计和教育的实践创新提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东方设计学理论建构”并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首届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唯一金奖,首届、第二届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中国服装设计“金顶奖”,中国家纺杰出贡献奖,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中国设计红星奖特别奖。主持并担任2022年亚运及残亚运颁奖礼服的总设计师、2019年国庆彩车(浙江)的总设计师、2018年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志愿者服装总设计师、上海进博会志愿者服装总设计师、2016年G20峰会志愿者服装总设计师等。
联系方式:6wxc@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许平
许平 (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并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民盟北京委员会文化委员会主任、北京设计学会会长等。曾主持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应用研究》(2010-2015)等多项部省级科研项目;长期在中国设计历史及现当代问题、设计管理与设计公共政策、创新教育与社会发展等领域从事研究;出版有《2008——2012中国高等设计教育版图》、〈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2012)、《青山见我》(研究文集,2010)、《造物之门》(研究文集,1998)等研究成果以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获2008年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工作荣誉”奖。
联系方式:x5ping@vip.sina.com
张同
张同 (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1984年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毕业,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产品系统战略设计、设计思维与方法。主要成果和在研项目:出版《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实务》,《产品系统设计》,《字体创意与表现》, 《空间与造型》,《设计思维与方法》等著作计16部;发表“生活形态与产品形态开发”,“品牌设计经营”,“设计哲学——城市健康、人类美好的基石”等论文计70余篇;论文获国家轻工业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论文金奖,中国流行色协会论文二等奖等;为中外五十多个企业完成产品开发设计和品牌系统设计策划项目,设计作品获1999年上海国际创新设计博览会创新设计奖等;主持的“基于新技术开拓的创新产品设计教学共享平台”项目获上海市教委2008教学成果三等奖;《空间与造型》教材2011年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现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上海市第六届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主任;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设计》杂志编委。
联系方式:021-67822529,zt9505@163.com
章莉莉
章莉莉(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任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副主任兼运营总监,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非遗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理事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青年创意人才协会理事,曾为法国巴黎艺术城特邀访问学者、奥地利总理府特邀访问学者。曾从事多年的地铁空间视觉设计实践及研究工作,出版《地铁空间设计》《公共导向设计》等十余本专著及教材。
2015年以来,致力于非遗活态传承与跨界创新设计实践与研究。获2018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8“非遗年度人物”提名、2019中国传统工艺振兴“非遗活力致敬人物”称号、2020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称号等。负责上海大学承办的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探索出“非遗跨界创新设计”的教学模式,推动非遗手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跨界设计实践,策划及参加五十余次非遗展览。
目前负责上海市哲社、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采访百余次。担任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2017年文旅部非遗司设立)负责人,协助推进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2016年文旅部非遗司设立),积极促进上海对口援建青海果洛和贵州遵义地区的非遗扶贫项目,探索上海老字号企业与非遗传统工艺跨界创新合作,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等获奖。2020年项目成果入围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推选活动”、获“上海设计100+”等奖项。
联系方式:lili79089@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赵健
赵健(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计划学、设计行为学、设计整合学;历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广东省美协设计委员会主任,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要专业经历:2010 广州亚运会整体视觉形象与景观系统设计专家组组长、2011 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整体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专家组组长、2010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览展示设计顾问;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性设计和科研成果:广东省委会议中心、湖南省委会议中心、毛泽东遗物馆、红线女艺术中心、白天鹅酒店艺术品系统设计等;主要获奖: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国室内装饰20年杰出贡献奖、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特等奖等。
联系方式:kenmian@vip.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仲星明
(男),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设计学。主要研究领域:艺术教育、数码艺术,艺术设计,影像艺术,文化产业,佛教艺术,公共艺术,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等。
编撰出版了《印刷工艺与装潢设计》、《现代印刷工艺学》、《工艺制作实践》、《美的创造》、《印刷设计》、《佛教艺术》、《苗绣密码——战神的召唤》等学术著作及主编了《二维动画艺术与数码技术》、《网络信息检索与运用》、《数码图形设计》、《数码漫画》、《数码立体造型》、《电脑游戏基础设计》等丛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在有关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数码时代的中国包装设计》、《构筑中国数码艺术基础教育体系》、《计算机美术设计基础及应用》、《‘塔’与‘树’的思考》、《艺术与设计基础》、《易学图形概念研究》、《论莫高窟壁画中的“能量波纹”佛像背光》等专业论文十多篇。先后完成了“中国网络文化研究现状分析”、“普通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研究”等研究课题,主持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数码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目前正在负责省部级课题“数码艺术教育模式探索”。
现任文化部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4)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国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委,《艺术教育》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数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历任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数码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数码艺术教育委员会会长,住建部建筑文化中心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常委及华东区秘书长,《中国设计年鉴》编委,中国数字图形图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学院奖常务理事及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画学会理事,中国玩具协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委,嘉定区人大代表,嘉定区政协委员等职。
主持承办了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数码艺术大展暨专家论坛、全国数码艺术教育成果展及高峰论坛、中国包装联合会第九届华东大奖、中国学院奖数字出版设计论坛、国际数字创意与工业设计大赛暨第七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学院奖第六届影视动漫大赛颁奖典礼暨教育论坛等大型学术活动。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包装设计师,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A级。其中,“兰贵人”、“靓妃”化妆品系列包装设计分别获世界包装组织“世界之星”大奖;“国庆五十周年江苏进京彩车”总体设计获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表彰;“中国第六届艺术节”主要场馆、奖杯及系列礼品设计获组委会表彰;“APEC世纪科技盛会”展示设计等十多件设计作品分别获得“中国之星”金奖、银奖、铜奖及“华东大奖”金奖;主持研制的“智能割草机器人”获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西安大唐芙蓉园总体艺术规划设计及艺术品设计制作”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上海嘉定上大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一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国十佳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奖;主持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政要安全警卫系列徽章设计获得了世博会表彰;还荣获2011年中国学院奖年度人物“数字艺术教育贡献奖”、2012年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中国数字影像年度人物奖”,2018年全国德艺双馨活动“优秀高校艺术教育名师”。
主持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国家文化地理信息库建设重大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村寨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系列项目,其中作品《赛装节》在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数字电影节暨数字艺术博览会中荣获“最佳数码纪录片”奖;担任数码电影《良心作证》、《生死诺言》制片,哈尔滨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幕式《青春·未来》大型文艺演出策划、视频监制;主持了第六届中国戏剧艺术节、亚太经济APEC中国馆、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南京市地铁1号线、南京市中央公园、南京市栖霞山文化旅游景区、栖霞寺三论宗祖庭主题公园、常州市宝林禅寺、扬州市宝应泰山殿、重庆市潼南大佛寺、江阴市军事文化主题公园、上海嘉定老城区改造、上海东方国贸天地城、北京751文化产业园区、南京市紫东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连云港海州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锦屏山风景区等大型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艺术设计。主持组建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上大数码艺术产业基地、常州市动漫产业园实践教育基地、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文化产业委员会企业人才孵化基地、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数字内容产业研发基地、中国玩具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数字艺术研究中心等。目前,仲星明教授正致力于艺术教育、艺术科技、艺术禅和佛教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文化旅游的规划设计。同时致力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大型项目数据库建设、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项目子课题——图形符号标识规范;主持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数码图像研究中心、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中美人类想象力研究数码艺术工作室”及“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中韩VR技术研发与国际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室”等学术科研工作。
联系方式:zhongxm@shu.edu.cn
(本年度不招生)
庄小蔚
庄小蔚 (男),教授、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美术设计学院玻璃艺术系(School of Art, 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硕士,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荣誉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玻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日用玻璃协会理事长特别助理、中国建筑和工业玻璃协会专家、欧美同学会上海文艺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玻璃艺术。作品被英国苏格兰皇家博物馆、爱尔兰国立美术设计学院美术馆等20余家机构收藏。在香港、伦敦、桑德兰、慕尼黑、都柏林、芝加哥和纽约的玻璃艺术展览得到关注和评论,美国《时代周刊》整版报道了相关的艺术成就。2011年被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授予“荣誉教授”称号,这是一所大学授予在学术界做出突出贡献学者的最高称号。学术著作《铸造诗意:玻璃艺术创作方法论研究》。主要展览:2017年《颠覆性:学院玻璃的实验》。2016年《Ahead of the Curve:New China from China》英国布里斯托博物馆。2015年《国际玻璃双年展》澳大利亚阿德雷德。2013年《韩国青州国际手工艺双年展》。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展》国家博物馆。2011年《手工艺的诗歌:来自当代中国庄小蔚的玻璃艺术》爱尔兰国立美术设计学院、《亚洲玻璃艺术文化交流计划》香港理工大学、2010年《当代玻璃艺术的视觉经验与创造力》德国Alexander Tutsek-Stiftung 艺术基金会。2008年《玻璃路径:从Wolverhampton到中国》英国Wolverhampton大学、2006年《SOFA国际雕塑和装饰艺术博览会: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特别展》芝加哥。2000年《Be:英国Wolverhampton大学美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展》。
联系方式:zxwglas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