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01英语
2. 2009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基础
3. 3009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综合
安平
(女),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视频压缩与处理、智能视觉、图像处理等。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光场数据压缩与重建、智能视频编码、沉浸式视频(光场/3D/VR/AR)内容生成与质量评价等。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访问学者,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图像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图像科学与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上海市科委/教委/经信委等项目十多项,并与华为、上海文广科技、SMG、航空电子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2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四)、科技部世博科技先进个人、以及宝钢优秀教师奖。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人机视觉协同智能网络特征编码模型与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态光场的高效编码与高质量重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3D内容制作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科委基地平台项目)、以及相关企业合作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66136283,E_mail: anping@shu.edu.cn
网 址:http://www.ci.shu.edu.cn/ap.htm
陈娜
(女),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光纤与光纤传感,研究兴趣包括特种光纤、特种光纤器件、光纤传感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等。近十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研究。2009年获上海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2010年获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与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CSC/FFCSA)资助,在法国国家科技研究院激光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从事光子晶体光纤及光纤器件的研究。2013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三等奖。2018年获全国光电信息类教师授课比赛一等奖。至今,发表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收录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
联系方式:021-66136338(O) E-mail: na.chen@shu.edu.cn
陈伟
(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光纤、先进激光与光纤传感等光电信息领域,重点从事光纤光学、新型光纤技术(包括NGF大容量通信光纤、SDM空分复用光纤、ULL超低损耗光纤、HCF空芯光纤、激光光纤、传感光纤、医疗光纤)、光纤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及工程化应用。先后承担或主持多项国家“973”项目和“863”计划项目,国家工信部强基工程重大项目、GFKG重大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累计承担与主持国家各级项目10余项,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10余项。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光纤通信年鉴》副主编、中国通信学会线路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与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光电缆专家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chenweiSD@shu.edu.cn
方捻
(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光纤传感技术;机器学习的光学实现;半导体激光器的非线性动力学;混沌激光技术等。2012-2013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从事一年光注入半导体激光器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基金等资助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近80篇,被SCI和EI收录近80篇。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已授权18项。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参与出版专著2部。
联系方式:021-66136328,E_mail:nfang@shu.edu.cn。
网 址:https://scie-ie.shu.edu.cn/info/1078/1168.htm
方勇
(男),教授,博士(香港城市大学),IEEE高级会员。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Research Fellow。主要研究领域:通信信号处理、视音频信号处理、智能信息系统。目前致力于研究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技术,视音频信号的获取与再现,以及盲源信号分离技术、无线学习控制技术等,研发智能视频系统和无线体域网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创新重点项目等多项。获2009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目前主持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自然学科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撑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66136306;E_mail:yfang@staff.shu.edu.cn
网 址:http://my.shu.edu.cn/cn/fangyong
冯国瑞
(男),教授。IEEE/IEICE 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数字媒体取证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图像视频分析和机器学习,主持和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在IEEE TIP、TIFS、TDSC、TKDE等国际期刊录用和发表SCI论文60余篇,论文SCI引用1000余次,Google学术引用2600余次,H 指数为23,担任Nature旗下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编辑,也是《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Journal of Real-Time Image Processing》、《Multimedia Systems》等SCI期刊客座编辑;以第一作者发表ESI高被引论文两篇,获得上海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
联系方式:grfeng@shu.edu.cn
管业鹏
(男),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大数据挖掘与决策、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智能信息感知与处理、多模态智能人机交互与应用、智能监控与安全防范等。上海大学十佳“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分别收入《Who is Who in the World》、《IBC Foremost Educators of the World-2008》,中国体育学会常委,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入选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高级评审专家库。 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石窟水盐运移的监测系统及规律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丝路文物数字化云平台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人类感知机理的智能指势视觉识别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移动对象异常行为自动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智能人机交互的指势视觉识别关键技术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临港地区新建海堤堤身探测方法研究(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砖雕多元信息数据库及应用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基金)、传统砖雕多元信息提取及文化解读(上海市教委-国家文物局丝路联盟重大专项)、融合三维信息人脸像貌特征生动提取、分类与合成(上海市教委曙光项目),竞技体育运动分析(高校合作项目)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7268/13917868772;E_mail: ypguan@shu.edu.cn
网址:http://www.iip.shu.edu.cn
郭海润
(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集成光子学(芯片)、非线性光子学、光学频率梳技术与应用。郭海润2014年博士毕业于丹麦技术大学,光子学工程专业。2015年加入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Kippenberg教授课题组,开展微纳光学频率梳的相关研究。2018年底加入上海大学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曾主持欧盟H2020人才专项计划“芯片化中红外光学频率梳”,参与美国DARPA “紫外到中红外的光学频率梳技术”等多项重大专项。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 Photonics,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Optica等,报导了领域内的多项开创性研究成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大会报告近20次,获国际专利公开发表2项,同时还兼任光学类期刊的审稿人。目前,郭海润在上海大学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组建超快光频梳课题组,重点研究基于新型材料的微纳光学频率梳技术,目前主持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专项等。
联系方式:hairun.guo@shu.edu.cn
黄素娟
(女),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光电信息处理、数字全息、光学涡旋、图像处理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时空频域融合的高分辨率光纤模式测量研究”、“基于数字全息的光纤三维折射率分布测量研究”、“无旁瓣光学涡旋阵列的研究”等。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5项。2015年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8年“理事会制下三维一体协同育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主编出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信息科学与电子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2019年荣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联系方式:021-66138175(O),E-mail:sjhuang@shu.edu.cn
姜之源
(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车联网、无线网络。分别于2010年、2015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在2015年到2016年,在爱立信研究院担任资源研究员;从2016年到2018年3月,在清华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从2018年3月到11月在美国英特尔公司担任无线信号处理科学家。2019年1月起,加入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工作在科研一线,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IEEE期刊论文30篇,引用超过1600次,授权专利5项,其中两项为爱立信公司5G基础专利。担任IEEE/KIC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期刊编委,GLOBECOM、WCNC、PIMRC等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获得IEEE INFOCOM 2019最佳论文展示奖,ICC 2020年度最佳论文奖,ITC杰出学术新秀奖。
联系方式:jiangzhiyuan@shu.edu.cn
金彦亮
(男),副教授。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宽带无线通信,新能源汽车等。目前致力于多层网络爆发式同步、增强学习与终身机器学习、面向机器人的图像、声音和文本融合技术以及物联网、车联网和智能机器人平台研究等。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书著2本,参与和承接国家项目2项,上海市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获上海市2016年度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二等奖1项。
联系方式:jinyanliang@staff.shu.edu.cn
李迎春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无线通信、卫星通信、高速光传输、光纤传感及信号处理等。近年来主持省部级3项课题、企业项目3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的企业项目获得了9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认定。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
联系方式:liyingchun@shu.edu.cn
刘云启
(男),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新型光子学器件及其应用、光纤传感、光纤通信。2000年在南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0至2008年分别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8年加入上海大学。目前致力于新型光纤器件及其应用研究,在研课题包括光纤模分复用通信器件研究、光纤光栅传感器研究等。已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和知名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的有150余篇,代表论文发表于Optics Express, Optics Letter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等国际著名期刊,授权发明专利4项。已被多个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为技术组委会委员和分会主席,并被IEEE和OSA的多个国际期刊邀请为论文审稿人。
联系方式:021-66136332;E-mail:yqliu@shu.edu.cn
网 址:http://www.ci.shu.edu.cn/liuyq.htm
刘志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图像与视频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多媒体通信。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显著性检测、人眼注视点预测、对象检测/识别/分割/跟踪、图像/视频分割、工业检测与测量、视频编码、图像/视频缩放、流媒体传输等。目前担任国际学术期刊Signal Processing: Image Communication的编委(Area Editor)。现为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和青年科学家俱乐部成员。先后在英国Brunel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法国IRISA/INRIA-Rennes从事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项目、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等科研项目。与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及博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包括IEEE Trans.论文31篇)。论文累计被Google学术搜索引用5500余次,SCI引用3100余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4篇。出版专著1本,授权发明专利22项。担任20余种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以及多个知名国际学术会议(如ICME、PCM、VCIP等)的技术委员会委员。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1)、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5)、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4、2011)。当选了上海大学研究生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2018),所指导的8名研究生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毕业研究生就职于高校、科研院所及腾讯、阿里、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
联系方式:021-66137270,E-mail: liuzhi@staff.shu.edu.cn
网址:http://www.ivp.shu.edu.cn
牟成博
(男),教授。长期从事新型光纤激光器、纳米光子学及新型先进光纤器件的激光应用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英国第二大光学研究中心阿斯顿大学光子技术研究所学习和工作期间完成了由美国空军实验室(US Air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及波音公司联合资助的可用于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及相干合成的全光纤偏振器件的设计、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等工作。近期通过使用新型纳米材料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器件,在超快激光器的偏振动力学及全光纤超快激光器的实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共参与英国政府及欧盟项目7项,在Opt.Lett., Opt.Express., Photon.Technol.Lett., Appl.Phys.Lett., Light:Science&Application,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等国际知名期刊共发表SCI文章10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肯定,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及国际著名实验室做相关学术报告。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2016-2018年应邀作为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ensor大会的程序委员会委员;2017, 2018 CLEO PR激光分会共主席,2019-2021国家先进光纤激光会议(AFL)程序委员会委员,2019-22年BGPP国际光纤光栅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拥有英国专利1项(已公布);应邀撰写英文书籍2章。获英国物理学会学生基金,英国文化委员会旅行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基金,教育部优秀海外留学生奖。《光电子激光进展》编委,《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中国激光》青年编委。2017年《中国激光》杂志社优秀论文奖,2017年国家平板显示中心优秀论文奖。2017年ICOCN国际大会青年科学家奖,2019年PIERS国际大会青年科学家奖。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得2018年上海大学校长奖;指导的研究生多次在CLEO,CLEO PR,BGPP,ACP,ICOCN等知名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张贴报告并获得研究生、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联系方式:mouc1@shu.edu.cn
庞拂飞
(男),教授,主要从事特种光纤、光纤传感、光纤通信及光波导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省部重点科研项目4项。目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已授权11项。2013年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2014年获上海市“育才奖”。
联系方式:ffpang@shu.edu.cn
彭章友
(男),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无线通信与微弱信号处理、智能技术。目前,致力于空中移动目标检测、卫星信号处理、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移动OFDM系统子载波干扰的协同控制方法研究”、主持“基于多天线的微弱信号抵消提取方法和性能极限研究”、主持“车载LTE信号干扰抑制转接系统开发”、主持上海市重点支撑项目“多标签RFID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等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6007(O); E-mail:zypeng@shu.edu.cn
任艳丽
(女),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安全、公钥密码学、安全云计算、区块链安全、AI安全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表刊物包括信息安全重要国际期刊IEEE Trans. Cloud Computing、Trans. Multimedia、Trans. IFS、Computers& Security、IPL、JSS、CMA、SCIENCE CHINA及密码学知名国际会议ASIACCS、INDOCRYPT、ICICS。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联合项目、青年项目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并荣获2018年密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省部级)。目前是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委员、中国密码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会员、全国高校密码数学挑战赛组织委员会委员,并长期担任IEEE TCC、TSC、TDSC、TIFS等国际期刊,以及中国科学、通信学报、计算机学报等国内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021-66137267(O) E-mail: renyanli@shu.edu.cn
沈礼权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图像处理、面向人眼视觉的视频压缩和处理、面向机器视觉的视频智能压缩与处理、虚拟现实(点云、高动态和3D)、深海水下成像与压缩传输。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深海水下成像与压缩、新一代视频压缩标准(VVC)、智能压缩、高动态宽色彩(HDR)视频处理、点云视频压缩与质量评价等。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担任Neurocomputing等多种国际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主持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并以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论文发表于IEEE Trans. IP、IEEE Trans. MM、IEEE Trans. CSVT、IEEE Trans. II、IEEE Trans. ETCI、ACM Trans. MM、IEEE Trans. Broadcasting、IEEE SPL、Signal Processing等国际著名期刊。论文累计被Google学术搜索引用4000余次,SCI引用2800余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5篇,论文单篇最高引用超450次。出版专著2本,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培养的研究生就职在阿里巴巴达摩院,高通、字节跳动、华为、海康、思科等IT公司。
联系方式:13816413512,E-mail:jsslq@shu.edu.cn, jsslq@163.com
网址:http://www.ci.shu.edu.cn/shenlq.htm
施俊
(男),教授。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机器学习方法、医学影像智能计算、医学信号处理等。目前研究兴趣包括小样本机器学习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分析与辅助诊断、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成像技术等。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合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主持上海市科委等多项项目。已发表国际期刊和MICCAI等国际会议论文70余篇,包括高被引论文1篇,授权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曾任MICS委员会轮值主席,现任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图象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仪器工程开发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信息协会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分会医学人工智能学组常务委员、中国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委等。
联系方式:021-66137269(O),E-mail:junshi@shu.edu.cn
网 址:https://scie.shu.edu.cn/Prof/shijun.htm
宋英雄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光通信与宽带光接入技术。主要开展光纤通信、卫星光通信及下一代光接入网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在高速光传输器件、电路及系统研制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已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或参与完成的项目已获10余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认定。近期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及重要横向项目多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先进通信与智能网络学科组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等3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联系方式:herosf@shu.edu.cn
汪敏
(男),教授。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主要开展数字通信关键技术和基于三网融合的光纤接入网的研究,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社会兼职: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上海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基金会评专家。科技成果:主持完成了国家863“九五”重大项目“全业务网(FSN)多媒体系统”,主要研究基于HFC网络的多媒体接入系统。主持完成了上海市“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蓝牙应用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基于Bluetooth技术规范的无线HomeNet进行研究。主持完成了上海市“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基于IPv6的宽带接入汇聚与服务系统研究”, 主要研究EPON系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主要在下一代光接入网、宽带无线接入网等方面开展研究, 同时还与英国班戈大学等高校开展紧密的国际科研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近期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多个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包括:“OFDM—PON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一代高效光接入网架构及多址接入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光束轨道角动量复用机理及多维调制光传输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前瞻性研究项目)等。目前主持“基于基础架构抽象的自适应光接入网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已发表SCI/EI论文百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4789;E_mail: wangmin@shu.edu.cn
网 址:http://www.ci.shu.edu.cn/wm.htm
王潮
(男),教授,博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网络信息安全与密码学、人工智能与社会网络、量子计算密码分析与设计。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产业联盟计划等项目、国防创新项目等,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人工智能应用、无线传感网安全及轻量级密码学、工业控制安全、大数据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监测与态势感知、椭圆曲线密码设计与分析、量子计算密码设计与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是2015年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为中国电子学会信息安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第六届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成员、Secretary of IEEE Shanghai Section ,Vice Chair of IEEE Shanghai CAS Chapter, Vice Chair of IEEE Shanghai Computer Chapter,参与筹建IEEE Shanghai Communication Chapter。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全国专委会委员,中国自然计算与数字智能城市全国专委会委员、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是《IEEE Spectrum》(中文版)编委、《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编委。
联系方式: wangchao@shu.edu.cn
王春华
(女),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光纤光电子器件及宽带接入网等。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光纤非线性效应的偏振特性及其与光纤双折射的相互影响,及相关应用研究;生物及新型材料中的偏振Mueller成像。 分别在法国圣埃蒂安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各进行一年访学研究。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参加“特种光纤研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项目“全光纤低相干传感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中兴科技合作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共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获国家发明及新型实用专利授权10项。现为IEEE、SPIE会员,被多个国际期刊邀请为审稿专家.
联系方式:021-66136327(O) E-mail: lizawch@staff.shu.edu.cn
王瑞
(男),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专家委员会委员、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信息学部函评专家,上海市科技专家库专家。主要研究领域:物联网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几何代数。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1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SCI检索20余篇,创新实践教材2本,获国家专利授权3项,软件著作权4项。指导学生科创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2017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8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联系方式:021-66130058, E-mail:rwang@shu.edu.cn
王涛
(男), 教授,博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系统优化设计,绿色节能无线信号处理与通信系统设计。曾获得2013年IEEE International Conf.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Signal Processing会议最佳论文奖、担任2014年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特邀专家等。现任IEEE高级会员、国际期刊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SCI收录)副主编。主持或参与完成十余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作为第一作者出版英文专著一部(德国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出版社)、在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等三大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联系方式:13052507238,E_mail: twang@shu.edu.cn
网 址:http://blog.lehu.shu.edu.cn/twang
王廷云
(男),教授。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光纤与光电技术、光纤传感、光电检测及信息处理技术。现任上海市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王宽诚育才奖获得者,《应用科学学报》主编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3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波段、低噪声光纤放大器”、NSFC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量子点特种光纤探针的微纳尺度原位温场检测仪”、NSFC重点项目“面向高温环境的特种传感光纤研究”、 NSFC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铋铒镱共掺超宽谱石英光纤研究”、NSFC仪器专项“晶体半导体芯光纤激光拉丝仪”、国家973子项目“石英掺杂闪烁光纤机理及发射性感知网络研究”、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高速光背板互连技术及光通信功能示范样机”等。同时,与华为、中兴、中石油、电力公司等企业合作,承担了多项企业合作的重点研发项目,开展宽带有源光纤、特种光纤器件、光纤传感、光互连等的研发工作。发表SCI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特种光纤与光纤通信》1部,参编著作1部。与国外多所大学开展项目合作及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包括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美国克莱门森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获2012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联系方式:021-66138177;E-mail:tywang@shu.edu.cn
王永芳
(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高级访问学者,澳大利亚UTS访问学者。目前是中国图象图形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中国人工智能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信息学部函评专家,上海市科技专家库专家,教育部/上海学位论文函评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智能图像/视频处理、分析及理解,视觉计算,机器学习,工业视觉及AI驱动的2D/3D/VR视频编码及传输。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十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的论文有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7项,授权12项;软件著作权3项;提交MPEG国际标准化提案2项;出版著作1部;2011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ICME2018最佳学生论文奖,获ChinaMM2018最佳论文海报奖,获IEEE VCIP2019 Top 10 paper award。
联系方式:021-66137275,E-mail:yfw@shu.edu.cn
网 址:https://scie.shu.edu.cn/Prof/wangyf.htm
文建湘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光纤结构设计与制备,光纤传感,光纤通信、单频激光器、新型光子学器件及其应用。包括应用于太空恶劣环境的抗辐射光纤;超宽谱、高增益有源光纤及涡旋光纤结构设计;应用于高功率激光单频激光源的晶体衍生光纤;应用于核物理、核医学成像与工业探测等闪烁晶体光纤;应用于大电流光纤传感的磁光光纤等。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光纤预制捧产业化技术开发”,国家863“保偏光纤”项目,其产品应用于“神舟七号”飞船的惯导系统,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际合作交流紧密,多次受邀参加国际重要会议OFS/CLEO/ACP/APOS等。发表研究论文六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五十多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国际专利3项。最近几年承担科研项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重点项目:XXX光纤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重点项目;军委科技委预研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与面上项目等十余项。承担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如Photonics Research,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Optics Letter等。受邀参与撰写三本英文书籍多章节(Bismuth,ISBN 978-953-51-6012-0),并担任英文书籍Bismuth-Fundamentals and Photonic Applications(ISBN: 978-1-83968-243-8) 联合主编。目前担任上海市先进光波导智能制造与测试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副主任;上海市惯性技术学会副秘书长;2020 ACP国际会议TPC委员。
联系方式:+8621-66136335 E-mail: wenjx@shu.edu.cn
网 址:https://scie.shu.edu.cn/Prof/wenjx.htm
徐树公
(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无线通信(5G+ 以及下一代WiFi等)协议及系统、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有20多年无线通信前沿研究经验 (含15年以上国际领先企业研究院经历), 已授权美国及国内专利4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 80余篇。主持领导过多项国际、国内重大研发计划。2017年获得IEEE 通信协会”通信领域重大进展”论文奖。
联系方式:shugong@shu.edu.cn
叶楠
(男),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通信/传感用光子芯片。 于2011年09月在中科院半导体所获得硕士学位;于2017年02月在爱尔兰丁达尔国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02月至2019年08月,作为研究员及副研员在欧洲微电子中心-根特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于2019年9月,加入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长期从事III-V族有源无源光芯片(如:波导阵列光栅、波导光耦合器、激光器、调制器等),硅基有源无源光芯片(如:含氮化硅波导器件)以及基于这些器件实现封装模块儿并接入光纤通信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1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项目1项;作为骨干参与成员,完成欧盟FP7、欧盟H2020、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以及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管理局(DARPAR)等重大研究基金支持的项目。在国际知名光子学SCI/EI期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近40篇论文/会议文章。包括,《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邀请文章1篇,业内顶尖学术会议欧洲光纤通信会议(ECOC) Post-Deadline-Paper邀请报告1篇。Google他引300多次,H-index指数为9。其中,基于微转印方法实现高效率异质集成光电探测器的成果被收录入《半导体与半金属·硅基光子学》一书。基于光波导器件实现2微米波段光纤通信系统的工作成果也被《自然·光子学》杂志引用。
联系方式:021-66138150; E-mail: aslanye@shu.edu.cn
曾丹
(女),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均面向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点需求开展,主持和完成国家相关部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18项,科研成果成功运用于主持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参、中国移动咪咕、上海流利说信息技术(NSDQ:LAIX)等产学研项目。近年来在国际期刊及国际会议,如Information Science、Remote Sensing、Neurocomputing、 Cognitive Computation、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等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函审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视频监控与安全专委会委员,多次担任IEEE ICME、IEEE VCIP等国际会议领域主席、事务主席等,担任多家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E-mail:dzeng@shu.edu.cn
曾祥龙
(男), 研究员、博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光纤、超快光纤激光及非线性超短激光控制的研究。200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至2007年期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学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在日本东京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1至2013年获得欧盟委员会第七研发框架计划玛丽居里国际来访学者在丹麦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2007年起至今在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目前致力于新型光纤器件及其、激光技术应用研究,在研课题包括光纤模式器件、光纤纳米光栅、多模锁模激光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四项。已在国内外主流期刊Nanoscale, Photonics Research,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JLT, OL/OE等国际著名期刊50余篇,发明专利5项。
联系方式:021-66136330 (O);E-mail:zenglong@shu.edu.cn
张海燕
(女),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超声检测,声信号处理,超声成像,结构健康监测。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综合波场信息的超声兰姆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基于超声导波理论的管道缺陷层析成像研究”、“复合材料缺陷的压电-光纤混合传感器兰姆波检测方法研究”、“超声兰姆波与复合材料脱层缺陷相互作用研究”、“板类结构非对称缺陷的超声兰姆波衍射层析成像方法研究”、“超声兰姆波逆散射拓扑成像方法研究”,上海市教委发展基金项目“超声无损检测缺陷智能识别系统的研究”,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声/光混合超声兰姆波无损检测方法的研究”。目前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复合材料褶皱缺陷的超声扩散场阵列成像方法研究”、无砟轨道结构粘接界面缺陷的超声兰姆波检测方法研究”。
联系方式:13512106408; E-mail:hyzh@shu.edu.cn
张俊杰
(男),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拟态安全,网络通信以及网络信息处理。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上海市2016年度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项目2项,主持上海市科委项目1项,主持企业以及研究所合作项目12项,在FPGA开发深耕20年,具有丰富的FPAG/ASIC开发工程经验。近期主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先进通信与智能网络学科组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攻关项目等。
联系方式:zjj@staff.shu.edu.cn
张亮
(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光纤激光器,光纤传感技术,非线性光纤光学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50多篇,包括PRL, OL, OE, JLT, JSTQE 等物理与光电子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研究成果曾被《Science》杂志网站专题报道,相关成果入选“中国光学年度重要成果奖”。在CLEO、OFC、OFS、Photonics West等光电子学与光通信领域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会议论文多次做邀请及口头报告,曾荣获亚太光子与光通信国际会议(ACP)“最佳学生论文一等奖”。科研项目经验丰富,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拿大NSERC等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等。现为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员,担任美国光学学会(OSA)、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与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旗下十余种国际学术期刊专业评阅人。
联系方式:021-66132576;E-mail: liangzhang@shu.edu.cn
张麒
(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医学图像分析、智能医学诊疗等。2005年、2010年分获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博士学位。2008至2009年公派至美国杜克大学,2017年公派至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任上海市医疗图像与医学知识图谱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
联系方式:zhangq@t.shu.edu.cn
张舜卿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及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5G/5G+移动通信系统、绿色无线通信、下一代WiFi网络、异构计算技术等。拥有10余年的无线通信前沿研究经验,在各类国际知名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 拥有美国及中国授权专利50余项,第一发明人超过20项,主持/参与过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和国家“973计划”A类项目等国家级研究项目。现任IEEE协会高级会员,并获得2017年度IEEE协会通信分会颁发的“通信领域重大进展”论文奖。
联系方式:shunqing@shu.edu.cn
张小贝
(男),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通信学院副院长、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特种光纤器件、光学谐振腔和光纤传感研究。2009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曾受国家公派资助在英国剑桥大学联合培养。2009年加入上海大学,2014-2015年在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2017年晋升教授。现任IEEE Photonics Journal AE、《应用科学学报》副主编、《应用光学》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口项目、省部级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十余项。提出谐振腔内耦合空芯光纤激发回音壁模式的传感新结构,融合光学谐振腔与特种光纤技术优势,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特邀报告10余次。
联系方式:021-66138172(o),xbzhang@shu.edu.cn
网址:https://scie.shu.edu.cn/Prof/zhangxb.htm
张新鹏
(男),教授,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多媒体内容安全与信息隐藏,AI安全,加密域信号处理,网络虚拟机器人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德国康斯坦茨大学Humboldt学者资深研究员。担任IEEE Trans. Information Forensics & Security等多种国际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ACM IH&MMSec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连续七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并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部委项目、上海市重点基础等多项科研项目。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200余篇,代表论文发表于IEEE Trans.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 Information Forensics & Security、IEEE Trans.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IEEE Trans. Cloud Computing 、IEEE Trans. Multimedia、IEEE Trans. CSVT、IEEE SPL、IEEE CL等国际著名期刊,被引用10000余次。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社交网络虚拟用户塑造及信息隐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神经网络水印关键技术(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以及国家有关部委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66137263(O),E-mail:xzhang@shu.edu.cn
网 址:http://www.ci.shu.edu.cn/zhangxp.htm
张之江
(男),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基于RGB-D的三维重建、基于结构光的动态目标三维重建)。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及企业委托等2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经委产学研等项目的研究工作。获上海市育才奖、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持的研究课题包括:多视点自动立体显示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合RGB-D信息的高质量三维重建研究(企业委托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56332312 (O), E-mail:zjzhang@staff.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