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70300 化学(理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化学学科源于1958年由中科院上海分院协助创办的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先后由汪猷、黄耀曾、林国强、蒋锡夔等院士担任系主任或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培养了包括林国强和孙晋良院士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并在国内外化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上海大学化学学科为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四个二级学科方向。本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的化学高端人才。
本学科拥有应用化学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获得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上海市“085工程”、“高峰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连续支持。现拥有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和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上海大学超分子化学与催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研究生培养基地。
指导教师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三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导师队伍中70%以上拥有国外学习经历,学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
 近5年承担了30项以上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部省级科技奖励5项;在Nature、Nat Chem、Nat Commun、PNAS、Chem Rev、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Chem Sci、和Nano Energy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00篇以上;被ESI收录的TOP1%文章25篇,热点文章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0项。目前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37‰行列; 最新英国QS专业排名位居全球并列150-200名(列大陆高校并列第14名);US News排名第172位(大陆高校第27位)。

  研究方向:
  01 无机化学
  02 有机化学
  03 物理化学
  04 环境化学
  指导教师:
吴明红、张登松、曹卫国、徐甲强、许斌、罗立强、龚和贵、Julius Rebek JR、JonathanL.Sessler、成旦红、吴小余、孙丽宁、于洋、赵宏滨、谭启涛、王洪宇、施利毅、甄强、雷红、丁鹏、张久俊、赵玉峰、刘予宇、高彦峰、张建华、李辉、杨伟光、李浩源、李春举、严六明(本年度不招生)、李明星(本年度不招生)、郝健(本年度不招生)、雷川虎、柏跃玲、何海波、丁昌华、黄秋安、易金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34化学专业基础(面试,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3. 3038化学专业综合(面试,包括英语口语、研究成果介绍、研究计划等)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化学学科 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具体细则如下:
一、申请条件
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我校 2022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要求,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方针与路线。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学术不端和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从事科研领域有浓厚兴趣,并具有较为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有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本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 (或已接受发表) 1 篇中文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
3. 报考类别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优先;
4.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 425 分(折合百分制 60 分),托福(TOEFL)成绩达到80分以上、雅思(IELTS)成绩达到5.5分以上、或者GMAT、GRE 和其他语种可参照大学英语四级成绩执行,折合成百分制达到 60 分及以上。
二、申请材料
1. 《上海大学 2022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 份(报名网站下载打印,A4正反打印);
2. 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进入“学位查询”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www.chsi.com.cn),进入“学信档案”在线申请学籍验证,打印下载本人的学籍认证报告。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3. 硕士和本科期间成绩单原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主管部门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所在管理部门公章);
4. 公开发表论文的全文 1 份;
5. 获奖证书复印件 1 份;
6. 两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正高级及以上职称专家签名并密封的推荐信(模版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
7. 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1 份;
8. 考生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科学研究计划(模版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
注:申请人必须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有关证明。一经发现作伪并核实,将取消其考试资格、录取资格,且 5 年内不接受其报考。
三、申请程序
1、申请人于2021年12月20日 8:00~2022年2月10日 14:00期间登录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进行网上报名(考试方式选择“申请-考核”)。于2022年2月11日至2022年2月25日期间,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学院指定地点。
2、由化学学科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小组,根据个人成果和相关材料,提出审核意见,确定考核名单,通知进行考核(英语、专业基础、专业综合,考核时间在 2021 年4月份,具体时间请关注报考学院网站)。
3、由学科组织考核,考核科目为:英语(100 分,笔试)、专业基础知识(200 分,面试)和专业综合能力(200 分,面试)。笔试和面试总分500分,总成绩低于300分不予录取,具体录取规则另行通知。
4、根据当年博士生名额与考核综合排名,确定最终通过“申请-考核制”获得博士生预录取资格名单,并上报学校,经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核后予以公示。经商调档案和政审合格后,录取为 2022 年秋季入学博士研究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历和学位证书。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

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理学院E433,范义莲(收)

(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快递邮寄)

  参考书目:


《无机化学》(第4版)吉林大学 武汉大学 南开大学 宋天佑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
《有机化学》(第6版)李景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
《物理化学》(第5版)傅献彩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 
《分析化学》(第6版)武汉大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JonathanL.Sessler
Jonathan L. Sessler(男),美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Doherty-Welch讲席教授、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专业: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主要研究领域:扩展卟啉化学。Sessler教授已发表800多篇科研论文,其中Science (1篇)、Nature Chemistry (7篇)、J. Am. Chem. Soc. (>160篇)、Angew. Chem. Int. Ed. (>30篇);Sessler教授成果的他引次数>41,000,H-指数高达111,是超分子化学领域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同时他还拥有80多个美国专利并已编辑了三本在化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书籍。Sessler教授曾是著名期刊Chem. Commun.的副主编,目前担任Acc. Chem. Res.、Inorg. Chem.以及J. Org. Chem.的编委顾问;他还开发了多个抗脑瘤药物,是Pharmacyclics及Cible制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其中Pharmacyclics公司2015年被AbbVie公司以210亿美金收购。2015年底Sessler教授组建并领导了上海大学“超分子化学与催化研究中心”。联系方式:021-66135155;E-mail:chlei@shu.edu.cn
Julius Rebek JR
Julius Rebek(男)教授,博士。专业:化学。主要研究领域:超分子自组装及功能材料。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现任美国著名Scripps研究所名誉教授及Skaggs化学生物学研究所主任,是国际著名的化学家和生物有机化学家。Rebek教授长期担任众多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和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编委,已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50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 (11篇),Nature (5篇),Nature Chemistry (1篇),Proc. Natl. Acad. Sci. USA. (>27篇),J. Am. Chem. Soc. (>200篇),Angew. Chem. Int. Ed. (>31篇)。联系方式:021-66136512;E-mail:yangyu2017@shu.edu.cn
柏跃玲
柏跃玲(女),副教授,博士。专业:无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配位化学、能源传感。多年来一直从事配位化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致力于MOFs多孔材料、金属团簇及紫精发光变色传感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先后主持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上海市教委研究项目及参与了上海市科委重大研究项目等共计9项,在包括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Commun., Inorg. chem., Chem.-A Eur. J., Dalton Trans. CrystEngComm.和Chinese Chem. Lett.等期刊在内的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5项,已授权2项。兼任新加坡维泽材料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及长期担任RSC, Elsevier和ACS等多个数据库的多本期刊审稿人。联系方式:021-66138002;E-mail: yuelingbai@shu.edu.cn。
曹卫国
曹卫国(男),教授,博士。理学院化学系主任、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专业:有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有机氟化学、药物化学。利用含氟砌块,发展了多种构建含氟杂环化合物、含氟药物中间体和前体的方法;构建了多种新型的荧光探针及有机纳米药物,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研究。至今已完成了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多项上海市科委、教委的研究项目。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包括Nature Material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Org. Lett.等发表论文300余篇,拥有十多项发明专利;是多届国际、国内氟化学会议以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的学术委员会成员;曾作为大会主席承办了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曾多次赴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大学健康合作组织、安大略癌症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曾任美国Marillion Pharmatheuticals制药公司资深研究员。联系方式:(021)-66134856 (L); 13681916892; Email: wgcao@shu.edu.cn
成旦红
成旦红(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第十一届上海市纪委委员、第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委员。曾担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上海电力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开放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工会主席。主要从事金属电沉积、金属腐蚀与防护、电容去离子、复合材料制备、纳米材料应用和化学电源等电化学工程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曾任上海市纳米表面处理技术服务平台负责人,中国电子学会电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上海电子电镀学会副会长。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曾荣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闸北区“十佳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联系方式:021-66136900 E-mail:cdh@shu.edu.cn
丁昌华
丁昌华(男),副研究员,博士。专业:有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不对称催化合成。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导师:侯雪龙 研究员)。2005年至2009年先后在日本冈山理科大学 (导师:Junzo Otera教授)和京都大学 (导师:Keiji Maruoka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副研究员)。2018年6月入职上海大学化学系 (副研究员)。在国内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 Rev.,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ysis, Nat. Commun.等期刊(IF>5)发表论文19篇;被引用1300余次,h因子21;论文多次被Synfacts等国际评论期刊作为亮点介绍。受邀在Elsevier出版社的丛书撰写章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在研两项、结题一项)和青年基金项目1项(已结题),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已结题)。2015年获得德国Thieme出版社的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Email:dingchanghua@shu.edu.cn; 个人介绍:https://chem.shu.edu.cn/info/1017/2596.htm。
丁鹏
丁鹏(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化学、高分子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导热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改性塑料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理事、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专家;《塑料工业》、《上海塑料》、《塑料助剂》编委。承担或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重点/重大项目、广东省省部产学研重大项目、云南省重大专项子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同时承担校企合作项目10余项。在Chem. Mater.、Carbon、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他引超过2500次;制定国家标准2项:“GB/T 40006.3-2021 塑料 再生塑料 第3部分:聚丙烯(PP)材料”(已发布、第一起草人)、“GB/T *****.*-**** 塑料 再生塑料 第3部分:聚氯乙烯(PVC)材料”(立项中、第一起草人);公开专利50余项,授权20余项。获得2013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三等奖(负责人)、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2010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等。联络方式:Email:dingpeng@t.shu.edu.cn Tel:+86-21-66134726 Web: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Peng_Ding4
高彦峰
高彦峰,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和“优秀学术带头人”,承担的“百人计划”和“浦江人才”项目结题均为优秀。研究工作围绕“光热调制”和“低碳生活”的理念,从生产实际中提炼课题,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和进口替代,为保障产业链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已培养博士18名,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教卫党委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育才奖等20余次。近五年承担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重点项目等20余项,经费超1000万元,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300余篇、h因子57(google,20210729)、授权专利100余项;编辑专著两部, 为7部书籍撰写专章, 为Nano Energy等撰写综述4篇。近年来,多篇论文遴选为杂志的亮点或热点论文,被知名专业网站如Nature、Nanowerk、Chemistry World、科学时报等专题介绍或评述。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0“顶尖科学家榜单”,上海大学材料领域的上榜学者中,高彦峰教授的年度科学影响力排名第一,终生科学影响力排名第二。曾担任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协会薄膜与涂层分会理事,国际期刊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Chinese Advanced Materials Society 编委。联系方式:yfgao@shu.edu.cn
龚和贵
龚和贵,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10年)。2005年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化学博士学位,2005-2008年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化学系博士后,并获北卡大学优秀博士后奖。2014年获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2017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有机化学杰出校友讲座奖”,2019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独立工作后在“烷烃亲电试剂与其它亲电试剂还原偶联”领域做出了多项原创性工作,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Chemical Science等国际化学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论文15篇;10余篇论文被Synfacts刊物highlight,1篇被Synform刊物专题报道,受邀为Top. Curr. Chem.书籍系列撰写综述1篇。现为Science著名刊物审稿人。并受邀为美国能源部(DOE)科研经费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5项。4名研究生获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有机合成化学、有机超分子化学。联系方式: E-mail:hegui_gong@shu.edu.cn
郝健
郝健(男),教授,工学博士。专业:含氟药物化学与含氟功能材料。主要研究领域:ADCs药物中含氟Linker的分子设计与合成以及特种含氟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与产业化。曾师从国际知名氟化学家、美国弗罗里达大学化学系教授、氟化学杂志主编W.R.Dolbler教授,国际知名氟化学家、日本岡山大学宇根山健治教授;国际知名氟化学家与金属有机化学家、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三上幸一教授;国际知名氟化学家、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胡昌明教授、国际知名理论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吴云东教授。多次获得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多地高端人才称号,长期从事新一代生物靶向药物ADCs Linker的分子设计与合成研究以及特种含氟树脂及特种镀膜封装技术的产业化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项目及军工项目研究,迄今已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70余项。承担本科生与研究生化学基础与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博士研究生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联系方式:021-66132065(O);18621972357(同微信);课题组微博:郝健教授;Email:jhaocn@qq.com、jhao@shu.edu.cn。
何海波
何海波 (女),副教授,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博士毕业,曾至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访学。主要研究领域:(1)等离激元纳米探针的可控制备与光学传感分析应用;2)样品前处理分离介质与方法的开发。迄今为止,已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分别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Analytical Chimica Acta、Analyst、Microchimica Acta、Atmospheric Environment、Microchemical Journal等国际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受邀担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Analytical Chimica Acta、Analyst﹑talanta等国际期刊审稿人,并获评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期刊的优秀审稿人称号。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青年)、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上海市创新项目﹑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开放基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项目﹑武汉汇仪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开发等课题。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No.21974085, 2020/01-2023/12)。指导硕士研究生多次获国家奖学金﹑陈念贻奖学金及国秀奖学金等。联系方式:021-66132930(办公室);E-mail:hbhe2006@shu.edu.cn
黄秋安
黄秋安(男),工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理学院/可持续能源研究院,电化学阻抗谱人工智能团队负责人。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1997年6月获北京化工大学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7.7~2018.9年在湖北大学电子工程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并于2004年和2009年分获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期间前往美国、加拿大、瑞典、韩国和香港等地学习工作近五年。2018年10月加盟上海大学理学院/可持续能源研究院,工作至今。曾获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省优秀本科论文指导奖,Applied Energy最佳审稿人。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近40篇,被引1300余次。主持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省教育厅青年基金、省教育厅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主要研究兴趣:电化学阻抗谱理论建模/仿真、快速测试/辨识以及智能诊断/分析,应用于电化学能源存储及转换领域,如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太阳能电池等。联系Email:qiuan_huang@shu.edu.com;QQ:8890638。
雷川虎
雷川虎(男),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专业: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主要研究领域:扩展卟啉化学。2008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随后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14年7月-2017年12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起加入上海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超分子化学与催化研究中心”,先后获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启明星称号;在化学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和ACS Catal.等顶级化学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他引超500次。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1项、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东方学者、启明星计划和教委青年教师科研专项。联系方式:021-66135155;E-mail:chlei@shu.edu.cn
雷红
雷红(男),博士,研究员。专业:应用化学、纳米摩擦学。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抛光材料及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兼任第一届微纳制造摩擦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第一届中国平坦化技术联盟执行委员、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稀土行业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2005-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ociety》、《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Applied Surface Science》、《Wear》、《Ceramics International》、《Friction》、《机械工程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摩擦学学报》等本领域重要期刊的论文评阅人、核心期刊《表面技术》编委。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制造)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以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纳米专项、企业项目等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作为负责人或主要骨干,获200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200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5)、2007年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第一作者)、2005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联系方式:021-66137104 Email: hong_lei2005@163.com
李春举
李春举(男),博士,教授。专业:有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新型超分子主体和主客体基元的构筑;基于分子识别及自组装的生物医药应用;超分子智能材料。已在Nat. Commun.(2)、Angew. Chem. Int. Ed.(6)、Chem. Sci.(4)等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研究工作被ACS 的“Noteworthy Chemistry”、RSC 的“ChemistryWorld”和Wiley的“ChemViews”等知名学术媒体评价报道;论文累计共被他人引用4600多次,H指数为42;先后有1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用文章,3篇入选ESI热点文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和横向项目十余项。获得全国大环芳烃超分子化学新星奖、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人才计划和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目前担任《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和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委会委员。指导的本科生两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一等奖,并获“挑战杯”累进创新奖;指导的团队获得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指导的博/硕士研究生12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联系方式:cjli@shu.edu.cn;课题组网站:www.legocycle.cn
李浩源
李浩源(男),博士,教授。专业: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二维材料多尺度模拟。201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15-2016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2019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起任研究科学家,2020年在亚利桑那大学任研究科学家,2020年底加入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并任教授。在模型设计、程序开发、大体系和长时间模拟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实现了从分子水平上对器件性能和材料聚合的模拟,深入理解和揭示了相关微观机制。以第一作者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项目资助。Email: lihaoyuan@shu.edu.cn
李辉
李辉(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化工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污染物行为、生态毒理、健康风险和修复机理及技术等。现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兼任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副主编,Applied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编委;兼任国家生态环境基准委员会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水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科创启明星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环境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壤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主持在研和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环境基准研究专项课题、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包括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nvironment Pollution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SCI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实施转让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5项,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和教育部高校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各1项;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和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等。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生态环境部重点专项2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2项。联系方式:13564631808;E-mail:huili2018@shu.edu.cn。
李明星
李明星(男),教授。专业:无机化学。主要研究方向:配位化学。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曾任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得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导师奖、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各一项,以及其它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十项。长期从事功能配位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杂多酸化学等研究工作,在Inorg Chem、J Mater Chem、Cryst Growth Des、Angew Chem、Dalton Trans、Polyhedron等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担任无机化学、大学化学、配位化学、先进无机材料等教学工作。联系方式:66131074;E-mail: mx_li@mail.shu.edu.cn。
刘予宇
刘予宇,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2003年毕业于日本国立山口大学(Yamaguchi University)大学院环境工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11年)、日本九州环境管理协会、大阪工业大学、东京农工大学、Imagineering株式会社、横滨国立大学,从事研究员与教员工作。2010-2016年期间,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大学院先后担任助教授和副教授。2015年入选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2018受聘为中共山西省委服务高级专家。在环境/电化学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20多年的研发经历,先后主持过中国国防预研项目、主要参与承担过日本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环境省和文部省资助的多项重大研发项目。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先后发表70多篇研究论文(包括Chem Soc Rev, Coord. Chem. Rev., Appl. Catalysis B: Environ., J. Mater. Chem. A, Green Chem., Appl Energy等),20多场会议邀请报告,受邀请撰写编著包括《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Fundamentals and Technology》by CRC Press《Environmental Bioengineering: Volume 11》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y Humana Press等3部/7章节。曾担任日本水环境学会、日本废弃物资源可再生学会会员与主干事,目前是中国化学会以及中国化工学会会员。入职上海大学5年,已经主持完成广西科技计划项目1项,正在主持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以及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1项。担任Nature、Energy Environ. Sci.、Nature Commun.、等能源与环境领域40多个重要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曾经担任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和上海市科委项目评审专家。联系方式:187-21521461;E-mail:liuyuyu2014@126.com;课题组网站:https://www.x-mol.com/groups/CO2
罗立强
罗立强(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传感与分析中的应用。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乳腺病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博士,2001年开始先后在日本熊本大学、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回国被引进到上海大学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Chemistry of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Nanoscale,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多项课题。联系方式:021-66132404(O);E-Mail: luck@shu.edu.cn
施利毅
施利毅(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制备及工业化应用。兼任上海市颗粒学会理事长、上海发明协会环保新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纳米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纳学会委员,上海市教委“纳米材料化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材料学”高峰学科学术带头人。科技部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负责人、教育部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主任、上海新材料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项目、国家世博科技专项、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863项目2项、欧盟第七框架“玛丽-居里”项目中方协调人、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纳米专项、光科技专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基地建设项目等多项、法国依视路(ESSILOR)集团、奥地利TDK-EPCOS、安集微电子、金冠电气、新安化工等行业骨干企业委托课题20余项。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0余项(其中200余项已获得授权)、国际专利12项,转化近20项;发表SCI论文400多篇,H因子70左右,2020年全球高被引学者,编著出版“物理化学”、“纳米科技”、“纳米材料”、“多孔材料”、 “技术价值评估”、“技术信用评估”等书籍;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8项。联系方式:021-66137208(O);E-mail:shiliyi@shu.edu.cn
孙丽宁
孙丽宁(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2002.09-2008.01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2008.03-2009.09作为德国洪堡学者,在雷根斯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科学研究;2009年9月破格副教授入职上海大学,2016年3月晋升教授/研究员。迄今,已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02篇,引用共5000余次;Web of Science统计H指数40。公开发明专利51项,已授权20项(其中1项已转让)。参编英国John Wiley & Sons, Ltd出版社英文专著1部。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3 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省部级以上项目。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2021年获2019-2020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主要兼职: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光电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分子材料与超分子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会员;欧洲稀土上转换联盟e-COST成员。担任Frontiers in Chemistry杂志特刊客座副主编,Current Chinese Science杂志特邀编辑,及EI收录杂志《发光学报》编委等。研究生培养:至2021年,培养了19名优秀的硕士/博士(已获学位)。研究领域:1. 稀土多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发光、防伪和检测应用研究2. 稀土上转换发光杂化纳米材料及其生物成像和治疗应用研究联系方式:021-66134726(O),E-mail: lnsun@shu.edu.cn课题组网站:https://www.x-mol.com/groups/sun_lining
谭启涛
谭启涛(男),教授,博士。专业:有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药物及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研究。在Nat. Commun., iScience, Angew Chem. Int. Ed.,Org. Lett.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引用次数800次以上,论文多次被Synfacts等国际评论期刊作为亮点介绍; 受邀在Elsevier和Thieme出版社出版的丛书撰写专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授权专利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无锡捷化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委托课题2项。2009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协会(JSPS)资助为“JSPS 学者”,2012年首次合成氮杂的碗状芳香分子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2018年获得日本化学会颁发的”BCSJ Award“,2019年获得理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2020年获得上海大学的“卓越科研贡献奖”。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奖项。联系方式:E-mail: qttan@shu.edu.cn; 课题组网站:https://www.xubin.shu.edu.cn/。
王洪宇
王洪宇(男),副教授,博士,2019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兴趣包括有机多孔聚合物、超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和生物荧光探针等。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等课题10余项。目前主持在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Chem. Sci.和J. Mater. Chem. A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项,已转让1项。目前是Org. Lett., Chem. Commun., ACS Appl. Mater. Inter., Dye and pigments等期刊审稿人。E-mail: wanghy@shu.edu.cn;网页介绍:https://chem.shu.edu.cn/info/1017/2363.htm
吴明红
吴明红(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长期从事环境多介质中有机污染物削减控制的相关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开发,通过材料微结构调控,成功开创了碳基复合材料在工业难治理废水等领域的环境工程综合应用。相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煤化工、冶金、核电等重要工业行业以及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等国家重大活动的复合污染治理工程。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青年科技奖1项、上海市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作为主要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8项,出版专著2部;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ure及Nature、Science子刊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200多篇论文,论文SCI他引20000余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08年入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年入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获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现任教育部“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吴小余
吴小余(男),教授,博士。专业:有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不对称催化、精细化学品及医药关键中间体合成工艺开发。在国际化学权威杂志上如Acs Catal., Chem. Commun., Org. Lett., Chem. Eur. J.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持承担国家自然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面上基金4项、骨干参与上海市仿生与智能高分子材料创新项目;目前指导博士生2名和硕士生7名,已培养硕士生16名,其中8人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获得光华奖学金;承担多门硕士生及本科生的课程。联系方式:13564723712;wuxy@shu.edu.cn
徐甲强
徐甲强(男),教授,博士。专业:无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固体化学及其能源与传感应用。兼任中国电子学会全国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智能传感器联盟常务理事,中电元协科技委委员、上海市安全生产专家、Chin. Chem. Lett.、功能材料等期刊编委。2016年获得《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和上海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20多项;拥有发明专利25项,转化10项;“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可控制备及其增敏机理研究”获得2015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包括Adv Funct Mater、Angew Chem、J Mater Chem(A、C)、Sens Actuators B、ACS Appl Mater Interf、J Hazard. Mater.和Inorg. Chem.等期刊在内的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篇,被引用11000次,先后有16篇论文入选ESI高引用文章,1篇入选ESI hot paper,H因子58。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子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联合基金重大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上海卡耐能源有限公司、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上海摇撸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委托课题4项。联系方式:021-66132663(O);66138002(L);E-mail: xujiaqiang@shu.edu.cn;课题组网站:www.xujiaqiang.top
许斌
许斌 (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药物设计与合成、惰性化学键精准转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以及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非共识”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30多项。已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了130余篇SCI论文,包括Chem. Soc. Rev., Angew. Chem., J. Am. Chem. Soc., J. Med. Chem.等国际顶级论文,研究工作已被国际经典化学教科书收录。担任了以色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ISF)海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评审专家;曾荣获Asia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上海市侨界杰出人物提名奖、上海市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浦江学者、上海大学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十佳典型案例,连续获得上海大学科研卓越贡献奖和科研创新贡献奖等荣誉,参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指导的研究生获得了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学业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等荣誉20多项;指导本科生团队荣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和二等奖等。联系方式:021-66132830 (O),Email:xubin@shu.edu.cn课题组网页:https://www.xubin.shu.edu.cn
严六明
严六明(男),研究员,博士,上海市浦江人才。专业:物理化学。主要研究方向:(1) 理论化学,特别是利用理论化学方法研究与新能源有关的科学问题。(2) 熔融盐物理化学,特别是与乏燃料干法处理和太阳能储热有关的熔盐物理化学问题。(3) 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有关的质子迁移机制和质子交换膜的设计、燃料电池仿真。已经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完成上海市科研项目3项,主持完成横向科研项目8项。在J. Mater. Chem. C, Phys. Chem. Chem. Phys., J. Phys. Chem.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著2章,获授权专利8项。目前是中国化学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评审专家。联系方式:021-66132405(O),email: liuming.yan@shu.edu.cn
杨伟光
杨伟光(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1)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形貌及结构构筑、设计、合成;(2)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组装及性能研究;(3)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的电极材料设计、异质结构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兼任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近几年在该半导体纳米材料合成、薄膜制备及光电器件设计、性能研究方向上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总引用频次超过1200次,其中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本人近年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项目3项。申请发明专利1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项。联系方式:E-mail: wgyang@shu.edu.cn
易金
易金 (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A类)。专业:物理化学(电化学),主要研究领域:电化学储能电池材料与技术。主持(在研/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发表SCI论文6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1篇,ESI热点论文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Joule (IF: 41.2)、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IF: 38.5)、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IF: 29.3)、ACS Energy Letters (IF: 23.1)、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 18.8)、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IF: 17.7),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IF: 12.7)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SCI引用33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兼任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IF: 15.122),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IF: 8.2),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IF: 6.7)等国际期刊青年编委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审稿人(具体信息详见:https://publons.com/researcher/1585525/jin-yi/)、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上海市科技专家库入库专家。2019年获上海大学科研创新贡献奖(理工类)最佳论文二等奖 ,2020年获上海大学理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E-mail: jin.yi@shu.edu.cn。
于洋
于洋(女)教授,博士,东方学者。专业:化学。主要研究领域:超分子仿生识别与催化。兼任中国化学快报(CCL)和绿色合成与催化(GSC)青年编委。2017年获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荣誉称号;2018年-2021年,连续三次获上海大学科研卓越贡献奖。截止目前,已在Chem (1篇),Proc. Natl. Acad. Sci. USA. (2篇),J. Am. Chem. Soc. (5篇),Angew. Chem. Int. Ed. (4篇)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联系方式:021-66136512;E-mail:yangyu2017@shu.edu.cn。
张登松
张登松(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8-2020年连续三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爱思唯尔),2020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科睿唯安)。现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副主编、Chemical Physics Impact高级编委、ACS ES&T Engineering顾问编委、《中国化学快报》高级编委。主要围绕环境催化科学与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合作重点专项等国家级项目8项。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以通讯作者发表170余篇SCI论文,H因子71。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联系方式:021-66134330(E417)/021-66137152(实验室),E-mail:dszhang@shu.edu.cn。
张建华
张建华(女),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微电子材料、显示与传感材料等。现任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英国Herriot-Watt大学从事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组建国内领先的光电显示与微纳制造研究团队,自主组建国际先进的8英寸半导体显示中试线,相关技术转让应用于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等产业。获上海市科技一等奖3项(均排名第一)。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上海科创中心重大基础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5项专著,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
  联系方式:Email: jhzhang@shu.edu.cn。
张久俊
久俊(JiujunZhang),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The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 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The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Canada),国际电化学会会士(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lectrochemistry),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cience)创始人、主席兼总裁,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滑铁卢大学,中国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巴西联邦玛瑞昂大学等18所大学和学术机构荣誉/兼职教授,张久俊教授具有30多年的电化学研究,分别担任中国、美国以及加拿大核心资历团队负责人。从2014年起,连续7年选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之一,2018年被第四届国际电化学能源和技术大会(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年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已发表500多篇同行评审论文,论文他引超50000余次,H指数91;编著28本专著,获16项美国及欧洲专利 ,并在2021年荣获上海市白玉兰奖,中国内燃机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研究领域为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换,包括燃料电池、高能电池、H2O/CO2/N2点解和超级电容器等。张久俊教授现为知名国际丛书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CRC Press)主编,Springer Nature期刊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主编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副主编等。张久俊教授发起和创立了非营利性的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nternationalAcademy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cience (IAOEES)),并担任该组织的主席/总裁 。 E-mall:jiujun.zhang@i.shu.edu.cn
赵宏滨
赵宏滨(男)博士,博导。专业: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学、电催化与储能材料与器件,包括燃料电池、锂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等方面的研究。上海浦江人才,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技术大会理事、科技部和上海市项目评审专家、国际电化学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完成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上海市级项目5项,参与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2项,横向课题2项。荣获中国内燃机学会自然科学奖1等奖1次,上海大学年度科研贡献奖1等奖1次,2等奖3次。在Applied catalysis B, J. Mater. Chem. A., Anal.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共12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8篇,HOTPAPER论文3篇,他引总次数超过3000次,H-因子30。副主编Springer出版专著1本,参编Springer出版专著3章。参与本科工程化学系列教材3本。申请及授权专利15项。JACS, AM, AFM, Angew, Nano Energy等期刊评审人。目前承担项目包括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中船重工X所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项。联系方式:021-66132701, 邮箱:hongbinzhao@shu.edu.cn.课题组网站:https://www.x-mol.com/groups/zhaohongbin
赵玉峰
赵玉峰(女),上海大学理学院/可持续能源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专业: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领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包括钠离子电池、氢能的制备及应用(包括制氢、氢燃料电池等)、金属空气电池等。获河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等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北省优秀青年基金等20余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经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获2020年度Nano Research新锐青年科学家奖、2021年被皇家化学会导师零距离栏目作女性科学家特别报导。迄今为止在Angew Chem、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Energy Enviorn Sci、Nat Commun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引用7000余次,其中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余篇,热点论文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经授权9项。兼任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理事、第八届有色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Arab J Basic Appl Sci、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期刊编辑、Journal of Nanoelectr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客座编辑、Rare Metals编委。联系方式:邮箱yufengzhao@shu.edu.cn;课题组网站:http://www.polymer.cn/ss/yufengzhao/index.html。
甄强
甄强(男),博士,研究员。专业:冶金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功能陶瓷、超高温陶瓷、耐火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高效综合利用。基础研究与国际合作处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江西省赣鄱英才人才计划(现为江西省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上海先进陶瓷结构设计与精密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主任,“古陶瓷多元信息提取技术及应用”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先进功能材料实验室负责人。现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常务理事、《功能材料》期刊编委;中国金属学会耐火材料分会理事。2000年,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2002年,香港大学访问学者;2005年5月-2012年12月,6次赴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任访问教授;2010-2012年经中组部、团中央选派担任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科技副区长,党组成员。先后负责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预研基金、国际合作计划、上海市科委人才计划项目等科研课题30余项。现已在Springer-Verlag Gmbh Heidelberg,Nature(施普林格,自然)出版专著1部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Next 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Vol.3:《Advanced Battery and Supercapacitor》Qiang ZHEN,Bashir,Jingbo Louise LIU;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已获授权10余项。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作为主要参加人的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荣获省级先进个人1项。联系方式:021-66137276(办公室),021-66136057(实验室);电子邮件:qzhen@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