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特种光纤理论与技术
肖中银
02.天线理论与技术
杨雪霞、杨广立、谢亚楠(本年度不招生)
03.微波毫米波太赫兹理论与技术
肖诗逸、周永金
04.电子材料与器件
林敏、张金艺、胡挺、董渊、钟其泽、郑少南、李喜峰、贾连希
1. 1001英语
2. 2036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
3. 3040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
董渊
(男),博士,教授。专注于集成光电子芯片、超构表面光学芯片等领域的研究,拥有多年的8英寸/12英寸晶圆工艺经验。曾领导和参与了多个海外企业、政府研究项目。 在SCI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在半导体器件、光通信顶级会议(IEDM、VLSI Symp.,OFC等)发表第一作者论文7篇,并多次在顶会上做口头报告。主要研究领域:应用于光通信、光传感、光计算的集成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
联系方式:dongyuan@shu.edu.cn
胡挺
(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分别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过博士后研究。曾就职于新加坡科技局微电子研究院(IME,A*star),任研究员、光传感器团队负责人。2020年11月回国,加入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组建集成光子芯片研究团队。从事集成光子学领域的研究,通过基础理论、器件功能与结构以及基于 8 英寸、12英寸工艺线芯片制程的研究,探索集成光子芯片在高光谱成像、3D传感、高速光通信/光互连、气体与生化检测等领域的应用。目前发表了SCI论文50余篇,引用1400余次(谷歌学术),H因子 22,第一作者ESI高被引论文1篇;授权专利2项。2012年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
联系方式:hu-t@shu.edu.cn
贾连希
(男),正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硅光子学,重点研究项目包括基于CMOS工艺的硅光子器件加工,硅光子加工平台的工艺设计工具包开发,硅光子器件开发包括高速光通信器件以及激光雷达等,拥有公司内部专有技术(knowhow)11项,专利9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共60篇,其中SCI收录40篇,h指数13。兼任上海微工业技术研究院硅光子研发总监。目前有一项科技部重大专项在研。
联系方式:Larry.Jia@sitrigroup.com。
李喜峰
(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薄膜电子器件与传感器件。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北京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真空学会常务理事,真空电子与显示专委会主任,获上海真空学会“青年创新奖”,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申请发明专利46项,授权发明专利19项。
联系方式:021-56334778;Email:lixifeng@shu.edu.cn
林敏
(男),教授,无线通信及高可靠集成电路设计专家。2004年至2008年,在日本OKI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和设计经理,成功完成ETC、WiFi、UWB等无线通信芯片的研发和量产工作。2008年至2012年,回国担任苏州灵芯微电子公司联合创始人和CTO,领导团队成功研发出GPS,GPS/BD双模双通道,WiFi等RF及SoC芯片。其中,GPS芯片和WiFi芯片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公司的水准,并被国内整机系统厂商及平台芯片厂商采用。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被聘为研究员和博导。长期致力于模拟、射频及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的设计研究。在十余年的研究和工作经历中,林敏教授在片上无源器件的全局优化、低噪声高线性度射频前端设计、全集成低噪声频率综合器设计以及宽带低功耗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做出了性能优异的产业化的技术成果。2012年后,林敏教授专注于PDSOI高可靠集成电路工艺设计平台的研发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及国家SOI重大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近年来,林敏教授在代表世界高可靠集成电路研究和定制类集成电路设计国际一流水平的国际会议IEEE Custom Integrated Circuit Conference(CICC)及IEEE NSREC上,在高可靠集成电路设计研究领域国际一流水平的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Nuclear Science上陆续发表论文多篇,累计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林敏教授有学术专著一本已出版。
联系方式:mlin99@shu.edu.cn
肖诗逸
(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电磁超材料(metamaterials)、纳米光子学(nanophotonics)、光子自旋霍尔效应(photonic spin-hall effect)。研究方向:基于超构表面的新型微波器件研究、基于微纳结构的新型光电器件研究、超构表面与纳米光学相关理论和现象研究。共发表SCI收录论文43篇,其中包含1篇Nature Materials,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等,2篇Nanophotonics,论文共被引用3700余次。其中,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的论文是电磁超表面领域的奠基性论文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5),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中国光学重要成果等奖项。并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横向项目若干。
联系方式:13764531863,E-mail:phxiao@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syxiao.htm
肖中银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微波与毫米波电路、超材料与太赫兹器件、平面波导与传感技术。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微波毫米波器件、超材料中太赫兹波的传输及应用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其中1篇论文被ESI数据库收录为高被引论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Optics Express、Applied Physics Express、Plasmonics、Progress In?Electromagnetics?Research、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Journal of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Optics Communications、Electronics Letter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申请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2项。目前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
联系方式E-mail:zhyxiao@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zhyxiao.htm
谢亚楠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领域:遥感信号获取与处理,传感器射频前端设计。上海市科委遥感与导航定位组专家,上海市红外与遥感学会常务理事。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主持完成总装备部和总参谋部国家级项目3项、前国防科工委项目2项。作为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完成上海市科委创新项目4项。主编博士生教材1部,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项。目前承担的课题有上海市气象局攻关项目“基于误差分析的遥感通道组优选方法”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高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反演降雨分布精度的关键问题研究”等。
联系方式E-Mail: yxie@shu.edu.cn
网址:http://scie.shu.edu.cn/Portals/264/xieyn.htm
杨广立
(男),教授,博士。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领域:5G通信天线和射频前端,微波传感和成像。200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电子工程专业,之后在美国摩托罗拉等公司从事现代天线和射频电路技术研究和产品预研工作。2014年加入上海大学以后,建立天线暗室和射频技术实验室,分别在4G和5G通信天线、射频电路和MIMO系统,民用雷达传感和成像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到目前为止,申请美国和中国专利21项,发表学术论文和报告100余篇, 研究成果获得IEEE iWAT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上海市陈嘉庚发明奖、全国研究生电子竞赛一等奖等,是国际多家著名刊物如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等的审稿人。目前承担华为、ECT、3M等国内外企业前沿技术合作课题。
联系方式:021-66136291,E-mail:guangli.yang@shu.edu.cn
网址:http://blog.lehu.shu.edu.cn/guangliyang/
杨雪霞
(女)教授,博士。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领域: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微波输能技术、微波毫米波电路和计算电磁学;研究方向包括:5/6G终端和基站天线、波束扫描天线、低成本卫星通信天线、毫米波太赫兹天线、微波毫米波整流天线与阵列、电磁能量收集技术、微波输能系统优化、能信并行传输理论与技术等。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美国IEEE高级会员,Radio Science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编委,《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主持完成军委科技委重点项目1项,总装科技部863及国防科工局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项目、华为等企业预研项目12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是IEEE Trans. AP, IEEE AWPL, IEEE Trans. MTT, IEEE MWCL,电子与信息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在以上国际国内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论文8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华为等企业研发项目2项。
联系方式:021-66136292;E-mail:yang.xx@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yangxx.htm
张金艺
(男)研究员,博导(博士),高校任教32年,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伴随型机器人技术、智慧路灯与物联网技术、纳米级SoC/NoC高可靠性研究。
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集成电路与信息通信)技术预见专家;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十二五”技术路线研究课题组成员;上海市经信委与市科委的项目评审专家;上海市科协、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法律技术鉴定专家;还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Systems、半导体学报、复旦大学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计算机学报和上海大学等EI源刊或学术期刊的论文审稿专家。
科技成果:2001年至今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AM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3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0篇余篇,出版教材2本;申请及授权各类专利40余项;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正主持开展的项目有:“深空测控通信中软件无线电应用开发与验证”、“集群分布式智慧型LED照明组网系统”项目、“VR运行空间多维复合参数动态捕获与处理系统”等。
联系方式: E-mail:zhangjinyi@shu.edu.cn
郑少南
(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集成光子学及集成化学传感器芯片等。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Photonics Research等。
联系方式:snzheng@shu.edu.cn
钟其泽
(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微纳平面光学与基于CMOS工艺的光子器件研究工作。器件设计主要面向光通信、智能车载传感等领域。目前共发表50多篇期刊和会议论文,其中以一作(含共同)或者通信作者身份在 《Advanced Materials》(1篇)、《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篇)、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1篇)、Nanophotonics(1篇)等著名学术期刊/光学会议上发表论文11篇;所发表论文共被引用2800余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H因子为23 (数据来源于Google Scholar);已有9项发明专利授权,包括1项美国专利。
联系方式:zhongqize@shu.edu.cn
周永金
(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超材料传感与成像、智能超表面天线、超表面电磁防护等。2012年以来2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次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主持2项教育部课题、5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若干企事业横向课题。近年来已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 Optics Express等)论文30余篇。IEEE会员,OSA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ACES Journal客座编辑,Current Materials Science副编委。是国际多家著名刊物如Nature Electronics, Photonic Research, Optics Letter, Optics Express, Appl. Phys. Express, IEEE MTT, IEEE MWCL等的审稿人。组织多个国际会议专题并担任多个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指导的研究生多人次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
联系方式:021-66136293 E-mail: yjzhou@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