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60200 中国史(文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上海大学中国史学科于2011 年获批设立了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 年增设了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2015 年入选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充分利用本地本校的史学资源,依据错位发展的策略,聚焦于中西社会--文化和外交的历史。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拥有教师43名,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11名,讲师10名。近五年来,中国史学科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纵向课题50余项。拥有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人,上海浦江人才计划3人,曙光计划2人,晨光计划3人。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China Quarterly、Modern China、Pacific Affairs、China Information、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History: The Journal of Historical Association、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近年来与美国亚洲研究学会、旧金山大学、美国二十世纪中国研究学会、美国宗教学会、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长期合作,并成功举办20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形成较强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师资队伍,积极推荐博士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派遣学生前往欧美、日本等大学留学和交流。目前本学科以“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近代上海工业研究中心”、“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 “国学研究中心”、“台湾研究中心”、“顾维钧近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为平台,凝炼成如下几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史。本方向聚焦中国古代史的不同时段如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元明清等专题史的研究,理论与材料并重,尤其关注古代史研究在解释学工作上的推进。
2.古代文献与学术史 本方向立足新出土文献,探讨古书的体例及形成过程,并将其与古史史料学的研究相结合,探讨建立从史料辨识到解释力重塑的全新的古史史料学理论体系;本方向同时兼顾中国古代史其他时段文献及学术史的研究。
3.近现代中西文化比较 本研究方向关注中文和外文世界中对于近现代中国与世界交流互动的理论研究和框架构建,把握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术书写以及出版的脉搏和大历史、或主议题的设置,同时强调学术阐释分析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细腻性。研究近现代中国外交体制、理念、实践和机构变迁,外人在华经历、条约口岸制度,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和文化是如何成为全球史的一部分,中国如何看待自身与国际理念和国际机构相遇的历史,外部世界又是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在全球体系形成中的角色。
4.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 本方向着重关注中国社会近现代转型过程中若干重大的学术与思想文化问题:一是研究传统思想文化在近现代的嬗变,二是新思想输入进程中的接受和排斥,三是关注中国传统学术在近现代的赓续和发展。本方向注重古代和近现代学术互动的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注重在打通古代与近现代、中国和世界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分隔的多重视野中来研究和展现中国学术与思想的发展进程。
5.近现代中国社会史。本方向着重考察近代以来城市社会转型进程的历史趋势和运动规律。其一、关注近现代城市发展和城市转型研究。尤其是通过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研究,考察城市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民众的生活状态、职业经营、文化教育、团体组织、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与上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各种结构性社会问题。其二、关注对近代上海为首的口岸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乃至与中外城市,在城市社会、社会生活等维度的比较研究;在多维学科视野下长期开展对长三角的区域研究,通过个案的、实证的和比较的方法,探寻中国社会长期性的历史变迁对于地方的特定意义以及对于全球的普世意义;其三、在大量搜集、运用各种中外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的基础上,辩证地分析近现代中国转型的深层次社会根源,为认知评价历史发展提供社会史的依据。
6.上海史 本方向主要研究1949年以后的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7.中国佛教思想史 本方向主要研究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印佛教文献与思想比较研究,佛典汉译与理解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思想史研究,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思想比较研究,当代世界佛教与中国佛教现状、趋势研究,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研究等。


  研究方向:
  1 中国古代史
  2 古代文献与学术史
  3 近现代中西文化比较史
  4 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
  5 近现代中国社会史
  6 上海史
  7 中国佛教思想史
  8 中美关系史
  9 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
  指导教师:
01.中国古代史
宁镇疆、陈菊霞、张安福、肖清和、郭红
02.古代文献与学术史
宁镇疆、陈菊霞、郭红
03.近现代中西文化比较史
陶飞亚(本年度不招生)、YUN XIA、郭红
04.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
严泉、YUN XIA、刘长林
05.近现代中国社会史
忻平、廖大伟、王敏
06.上海史
忻平、王敏、徐有威(本年度不招生)
07.中国佛教思想史
程恭让、陈菊霞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1002日语
  2. 2004中国史专业基础
  3. 3004中国史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为贯彻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则
我院博士研究生普通招生考试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考生须根据学校和学院要求提交证明其基础知识,学习和研究能力、创新潜质等方面的申请材料,经审核通过后,参加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学校择优录取。
二、组织管理
1.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系)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各项工作。
2.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制定本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细则。
3、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成立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负责组织成立综合考核小组,对通过材料审核评议的考生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小组按照一级学科组织,至少由本学科5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能力强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
三、申请条件
1、申请者须满足我校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和招生院(系)规定的其他条件。

2、 不招收定向在职博士生。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四、申请程序
1. 申请者须按照上海大学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时间进行网上报名,并按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②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看学位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位验证报告,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点击下载: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doc);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点击下载:上海大学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书.doc);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CI、E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五、考核和录取程序
1.学院收到考生的申请材料后,组织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学院按一级学科进行审核,并根据材料审核评议结果确定并公布进入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
2.综合考核采取面试,面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综合考核从外语水平、专业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
3、申请-考核成绩总分500分,初审材料占200分(标准分/科研分各100分),综合考核面试占300分(外语/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各100分)。录取时,学院根据招生计划数,按照一级学科方向录取,即在同一专业内按照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录取,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60%者不予录取。
4.学院须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申请考核细则、招生名额等提出拟录取考生名单,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级部门审核。
6.如有拟录取考生自动放弃入学资格,优先按一级学科递补。一级学科考生录满有名额空余,由学院根据生源情况再行分配递补。
六、监督和复议
1.实行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学院按规定将“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工作方案、院系工作细则、报考资格审核通过名单、进入综合考核名单、录取名单等重要信息进行公开和公示。
2.监督和申诉联系方式
受理部门: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电 话:021-66133632;
电子信箱: wxyzsb@126.com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

(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
收件人:周薇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文学院104办公室
邮编:200444
电话:021-66133632

  参考书目:

01《周代家庭形态》,谢维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01《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01《中国考古学通论》 孙英民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02《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中华书局1994年
02《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李零,三联书店2004年
02《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02《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赵声良,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02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周振鹤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
02《明代卫所“民化”:法律 区域》,郭红等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
03《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卷本,马士,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03《边缘的历史》,陶飞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04《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04《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下),钱穆,商务印书馆1997年
04《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陈勇、谢维扬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04《西方哲学史》,(英)罗素,商务印书馆1997年
04《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严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04《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杨天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05《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忻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2004年
05《全息史观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忻平,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05《社会转型过程中一种极端行为研究:1919-1928爱国运动中的自杀与社会意义》,刘长林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05《近代上海社会史论》,刘长林等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05《自由的限度与解放的底线:民国初期关于“妇女解放”的社会舆论》,刘长林等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05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1-1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05 熊月之著《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05熊月之主编“上海城市生活丛书”(25卷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2011年
06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11—1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06 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上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07《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上海书店出版,1991年12月
07《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程恭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12月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YUN XIA
(女),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系及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双学士,美国University of Oregon(俄勒冈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晚清法律改革以来的中国法律、犯罪与社会。于2019年秋季加入上海大学,此前先后在美国Seattle University (西雅图大学) 和Valparaiso University(瓦尔帕莱索大学)任教,并于Valparaiso University 取得终身教授职位(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 , 在该校任教期间还担任中日研究系主任,驻浙江大学海外教育中心负责人,孔子学院理事等行政职位。现任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w & History (中國法律與歷史國際協會)国际会议部委员,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国际学者咨询委员会顾问,Twentieth-Century China 等多种同行评审学术期刊(peer-reviewed journals)特邀审稿人。
  联系方式:66133632(O)E-mail:yunxia_shu@shu.edu.cn
陈菊霞
((女)教授,历史学博士(兰州大学)。专业:中国古代史。主要研究领域:敦煌文献、佛教石窟图像。出版专著《敦煌翟氏研究》、《世博丛书:敦煌与隋唐城市文明》(合著)、《莫高窟史话》(合著),发表论文40余篇。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和敦煌研究院院级课题。兼任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2004- 2006年,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研修二年。2009-2010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访学半年。2012年6月和2017年5月两度赴法国东亚文明研究所访学。一部专著和二篇论文分别获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敦煌研究院第四届优秀青年学术成果二等奖、敦煌研究院第五届优秀学术成果奖社科类二等奖。
  联系方式 661333632(O)E-mail:cjxskt@163.com
程恭让
(男),教授,哲学博士(北京大学)。专业: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领域:梵语佛典研究,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中国佛教史及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中国哲学思想研究,明清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研究,人间佛教问题研究,中华民间宗教研究等。自2017年3月,受聘任职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曾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师、教授(1996-2010),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2010-2017)。曾兼任清华大学宗教与伦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04-2008),台湾华梵大学东方思想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2010)。现兼任台湾佛光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佛光学报》编委、《人间佛教》艺文编委,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任、南京古鸡鸣寺同泰佛学研究院梵语佛典研究中心主任、宜兴大觉寺云湖书院院长、保定大佛光寺道安书院院长,杭州佛学院研究生俱舍专业导师。主要学术代表性著作,有《欧阳竟无佛学思想研究》(2000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抉择于真伪之间:欧阳竟无佛学思想探微》(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梵之间》(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研究》(2015年,台湾佛光文化有限公司),《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等。曾获得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曾获得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并于2010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津贴的学者。
  联系方式:66133632(O),Email:chenggr1966@sina.com
郭红
(女)教授,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专业:中国古代史。主要研究领域:历史人文地理、晚清新教文字事工。出版专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明代卫所“民化”:法律 区域》(合著),主编《上海市明清海防遗址调查报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朝中期法律视野中的卫所民化研究”(已结项)、“基于GIS的明代卫所时空地理研究”(在研),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子课题一项。2007-2008年,赴英国牛津中华基督教研究院访学。现为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66133632(O)电子邮箱:guohongg@163.com
廖大伟
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二级教授,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太平天国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近代中国》(cssci集刊)主编。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领域:民国史、上海史及中国近代纺织史、中国近代人物研究。
  发表《论民初帮会与社会的紧张——以共进会与刺宋案为中心》《辛亥革命:低烈度与大业绩》《归国与开局: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心路行迹释意》等百余篇,出版《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转型》《海上风云:辛亥革命在上海》《近代人物研究:社会网络与日常生活》等。个人和集体成果曾获国家图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图书奖、上海社会科学院优秀论文奖。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纺织史资料整理与研究”(19ZDA213)、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通史·第九卷”(17ZDA203)。
  电子邮箱:liaodawei1961@163.com
刘长林
(男)教授,法学博士(上海大学)。专业: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领域: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曾完成国家社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哲社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完成地方志专项1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要论著有《生命与人生》、《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陈独秀、胡适、粱漱溟人生哲学研究》、《近代上海社会史论》、《自由的限度与解放的底线:民国初期关于“妇女解放”的社会舆论》、《社会转型过程中一种极端行为研究:1919-1928爱国运动中的自杀与社会意义》等,主编《上海市级专志 · 上海大学志》。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哲学年鉴》等转载或介绍。曾获上海市历史学会第三届学会奖、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等。曾赴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研究。现任上海大学教授,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陈独秀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上海新四军研究会理事。
  联系方式:66133632(O);liuchlin@shu.edu.cn
宁镇疆
(男) 教授,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专业:中国古代史。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先秦史、中国古代文献及学术史,尤其重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书形成问题研究”(2019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重大项目1项。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汉学研究》(台湾)《史学理论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二等奖各一次。
  联系方式:66133632(O), E-mail: shdtchxj@163.com
陶飞亚
(男) 教授,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专业: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史,基督教史和近现代中西文化。曾主持国家教委项目“基督教与中西文化”和“中国自立教会运动研究”,参加并组织过有关义和团运动和近代基督教史的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关于基督教与中西文化的研究有一定影响。著有《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世界宗教研究》、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优秀成果奖、《文史哲》2003年度“名篇奖”、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论文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各1项、承担国家清史编纂计划《基督教志》等课题。曾经多次赴美、英、日、南非等地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现为上海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兼职教授,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上海大学中国史高原学科带头人、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学术总监。
  联系方式:66133632(O);E-mail: feiyatao@163.com
王敏
(女),教授,历史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7-2008年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上海史(侧重租界制度与近代来华外国人以及上海城市生活史)、近代报刊史以及晚清政治、思想和人物研究。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目(“历史与记忆:苏报案研究”(青年项目,2006);“国际视角下的‘上海问题’:费唐报告研究(一般项目,2012)”;“‘苏报案’前《苏报》辑佚与研究”(重点项目,2019)。出版专著《上海报人社会生活》(2008)、《苏报案研究》(2010)、《上海城市公共空间(1843-1949)》(2011)等。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史林》、《二十一世纪》(香港)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苏报案研究》获得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论文《西方列强与苏报案关系述论》、《中英关系变动背景下“费唐报告”的出笼与搁浅》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第二、三等奖。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联系方式: 电话:66133632(O); 邮件:wangmin63@126.com
肖清和
(男),教授,安徽潜山人,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荣誉副研究员。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参加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博士培养计划,2009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博士论文奖(第四届)以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1年度)。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末清初天主教史、宗教哲学等。曾赴香港中文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学术机构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学术工作坊。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多项,著有《20世纪宗教观研究》(合著)、《<铎书>校注》(合校)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书评、译文三十余篇,论文曾被《光明日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曾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联系方式:66133632(O);E-mail::qinghexiao@gmail.com
忻平
(男)教授,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专业: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现代化进程、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海史、城市社会生活史、中日关系史等。先后主持国家社会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多项。2009年任上海市哲社系列项目首席专家。在《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二十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要著作有:《全息史观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灾难与转折:1937》、《王韬评传》等7本和译著1本,主编多本。其中,《从上海发现历史》一书,因其提出全息史观用新方法研究条约口岸城市社会史而受到学术界重视。《灾难与转折:1937》一书获得2009年度华东地区学术专著图书一等奖。曾于1996年、1997年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美国进行交流和讲学,1999-2000年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学者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一年。现为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211工程”三期《转型时期的中国民间文化生态》项目负责人,兼任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民俗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等。
  联系方式:021-66133632; E-mail: p_xin@126.com
徐有威
(男)教授。专业:中国史。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目前主持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的资料整理与研究》。主编有《洋票与绑匪--外国人眼中的民国社会》,《民国时期的土匪》(合译)和《近代中国的犯罪,惩罚与监狱》(合译)等。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Modern China》(美)、《The China Quarterly》(英)、《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韩),《近代中国研究汇报》(日)和《中国研究月报》(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60多篇论文和译文。小三线建设方面主要成果包括《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1)》(第一主编),《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主编),《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副主编)等,在《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杂志发表有关小三线建设论文数十篇。
  联系方式:66133632(O);E-mail: xuyouwei1964@163.com
严泉
(男)教授,历史学硕士,法学博士,法律史博士后。研究专长为民国宪政及政治史、当代台湾史。代表性论著有《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新星出版社2014年版)、《民国国会与近代中国法制建设》(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等。自2002年起,在《二十一世纪》(香港)、《学术月刊》、《台湾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南方周末》、《新京报》、《经济观察报》等媒体发表书评、随笔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现为上海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近年来先后在美国、港台地区大学作访问学者,并兼任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师大—UBC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心研究员。曾获得全国台湾研究会第二、四、五届台湾研究优秀论著三等奖。
  联系方式:66133632(O)、E-mail:yanquan@shu.edu.cn
张安福
(男),教授,山东临沭人,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要从事丝绸之路文化史、汉唐西域史研究。多年在塔里木盆地、伊犁河流域、河西走廊进行田野调查与遗存整理。主要研究项目有: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完成2011年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环塔里木盆地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代以来新疆屯垦与国家安全研究》(2008)《塔里木屯戍遗存与唐代西域边防》(2017)、主持完成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新疆屯垦史》(2013)、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屯垦开发与唐代西域发展研究》(2009)和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新疆通史·汉唐屯垦卷》(2012)。先后撰写《唐代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2010)、《汉唐屯垦与吐鲁番社会变迁》(2011)《西域屯垦与新疆发展研究》(2016)《远略雄心:西域两千年》(2019)《唐蕃古道:文成公主的西行路》(2020)《玄奘之路:玄奘所看到的世界》(2020)《汉唐塔里木遗存》(2021)等十余部。
  著述《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调查与研究》和《天山廊道军镇遗存与唐代西域边防》分别入选2017年、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西域屯垦与新疆发展研究》被评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017)。
  社会兼职有: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外文化交流会副会长。
  联系方式:66133632(O);E-mail:4050755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