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传兵、曹世勋、陈玺、戴晔、邓振炎、ELENA VOLOSHINA、葛先辉、龚永勇、马国宏、任伟、申明、田立君、颜明、尹鑫茂、查国桥、张爱林、张永平、邓冬梅、李永乐、张弘、张赛锋、刘俊杰
1. 1001英语
2. 2001物理学专业基础
3. 3001物理学专业综合
ELENA VOLOSHINA
ELENA VOLOSHINA(女),上海市高层次人才,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学,主要包括表面物理学和计算材料科学;研究重点为探索新型二维材料,研究其奇异特性,探寻合理操纵和调控二维材料特性的有效途径,以期将二维材料应用于现代微纳米电子学和自旋电子学。同时,课题研究与国内外许多实验和理论研究组保持长期密切的合作。发表 80 多篇国际期刊论文,并应邀撰写了数本专著的重要章节,截至 2018 年 10 月,论文H-因子为 21。2017 年加入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ICQMS)。
联系方式:183 21000754;E-mail:voloshina@shu.edu.cn
蔡传兵
蔡传兵(男),教授 现从事低维异质结器件物理、非常规超导体及其电磁性能、高温超导涂层导体及其电力应用等方面研究。曾先后在中科院、日本大阪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莱布尼茨固体和材料研究所从事超导SQUID结器件、超导磁悬浮、氧化物超导薄膜及其涂层导体磁通钉扎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包括国家863项目、中德科技合作、上海市科委及发改委重大项目等。国内主流期刊上共发表论文近380篇,获得专利20余项。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超导分会委员,中国材料委员会超导分会常务委员。国内外学术机构或学术大会上作邀请报告40余次,作为大会主席,主办了第4届IEEE应用超导与电磁装置国际会议。2013年度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18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工作者;团队被中国侨联授予“创新团队”称号,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曾三次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Email: cbcai@t.shu.edu.cn, 手机:13524190269
曹世勋
曹世勋(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氧化物功能晶体材料设计与制备,磁性、磁电、超快光与量子物质相互作用、多铁性与自旋电子学研究。2003届上海市曙光学者。2006/2020年度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7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课题项目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和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2018年,作为共同通信作者与美国Rice大学Kono教授团队等合作在凝聚态磁性系统中发现了第一个迪克协同作用的实例,这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发表于著名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2021-2022年3篇国际合作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Science, Nature Commun., 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30余篇,被引用4800余篇次,H-index = 37,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与美国、德国、瑞士、日本、澳大利亚等保持长期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Email: sxcao@shu.edu.cn
查国桥
查国桥(男),教授,博士,现主要从事非常规超导体系中的新奇量子态等基础问题研究,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分别在比利时Antwerp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任博士后和高级研究学者;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在研面上项目一项,2022-2025)以及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和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各一项,已在国际物理类重要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Email:zgq_1981@shu.edu.cn。
陈玺
陈玺(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量子调控、量子计算和量子光学。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A,Optics Letters 等上发表论文130余篇,Google论文引用7000余次, H因子41。2008和2017年先后获得西班牙Juan de la Cierva和Ramon y Cajal奖学金。2013和2018年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和跟踪计划。入选2020、2021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浦江、青年科技启明星及跟踪、晨光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量子调控专项等项目30余项。近年来,与西班牙、法国日本等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提出了量子绝热捷径的概念,并研究与之相关的量子控制和量子算法,部分理论被法国尼斯大学、意大利比萨大学等实验小组验证。Email:xchen@shu.edu.cn
戴晔
戴晔(男),教授。2008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和上海光机所联合培养项目,曾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访学。主要从事于先进激光制造、光量子存储技术的研究,包括飞秒激光在透明材料内部诱导功能纳米晶体的析出,飞秒激光直写自组织微纳结构以及超快时空整形脉冲制造光子学器件等方向。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OM、APL、OL、OE、PRA等光学主流领域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5项,参与编写专著1部。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10余次,已培养博士生2人(与巴黎萨克雷大学联合培养1人),硕士生20余人,担任《Frontiers in Physics》客座编辑、《光学精密工程》编委。目前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企业横向项目在研。
联系方式:yedai@shu.edu.cn
邓冬梅
邓冬梅(女),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表征,及其在传感器上的应用。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近5年来以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15篇;2008年以来3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有一项在研。国际合作方面曾先后获日本埼玉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表面界面研究室任博士后;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访学。
联系方式:dmdeng@shu.edu.cn
邓振炎
邓振炎(男),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能源与环境材料、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与物性研究,目前主持国家基础重点项目1项和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固体能带理论的研究,提出的用Al2O3表面改性Al粉体用于产氢的方法曾被美国Science Daily、教育部和科技部等国内外科技网站报道。同时,研究组在单壁碳纳米管和一维碳纳米线的研究方面也处于领域前列。获美国专利1项、日本专利2项、中国专利3项,已在SCI收录的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发表的论文被SCI总引用超过3470次,其中第一作者论文被SCI引用超过100次的有5篇。
联系方式:021-66134334(O) zydeng@shu.edu.cn
葛先辉
葛先辉 (男),教授,博士,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规范场/引力对应的应用研究;全息原理、强关联体系输运性质和相变; 强耦合量子多体理论;引力论和宇宙学;弯曲时空中的量子信息;Seiberg-Witten理论。2010年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第3完成人)。在研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基金项目。 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引用2000余次。担任《中国物理快报》、《中国物理B》、《物理学报》、《物理》等刊物的青年编委,是《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Physics Letters B》、《Nuclear Physics B》、《European Physics Letters》等多个国际著名期刊的审稿专家。目前主持的课题:规范场/引力对偶与强耦合量子多体系统的输运性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指导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多人多次获得各种冠名奖学金。联系方式: 021-66136202(办公室);E-mail:ge_xh@hotmail.com
龚永勇
龚永勇(男),研究员。 现从事脉冲物理外场的产生及在金属熔体中的传播、外场下的金属凝固过程以及多种物理与材料交叉学科方向的研究。涉及的研究领域可更好的解决冶金及焊接领域金属凝固组织细化和均质化的技术瓶颈,加速凝固控制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金属凝固过程的多样性及复杂性以及电磁波对金属熔体及其凝固过程的多种作用都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大量的有待探索的题目。曾先后在中科院、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和理学院从事材料科学及冶金学科方面的基础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及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十三五重点项目及各大企业的横向重大项目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得专利30余项。国内外学术机构或学术大会上多次作学术报告,获得一次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一次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Email:gyy@shu.edu.cn,手机:15900735952
李永乐
李永乐 (男),副教授/博导,物理系副主任。现从事量子动力学、分子铁电、合金材料相变、人工智能辅助电子结构计算等研究。上海市量子超导新物态前沿科学基地成员、特种光纤创新团队骨干成员。近年来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包括国家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上海市高水平人才项目等。发表论文50余篇,近三年内发表一区文章9篇,H-因子为20。课题组目前获得四项软件著作权。2019年-2021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访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3个月。
邮箱:yongleli@shu.edu.cn电话:15221130246
主页:https://www.scicol.shu.edu.cn/szdw/faculty/lyl.htm
刘俊杰
刘俊杰 (男),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开放量子体系和量子器件理论,目前重点关注量子热机和量子因特网的量子器件理论。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一项,上海市科委项目一项。联系方式:jj_liu@shu.edu.cn。
马国宏
马国宏(男),教授,博导。研究方向:超快光子学,超快太赫兹光子学。2001年复旦大学光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1至200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Research Fellow。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在Scie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ACS Photonics, Appl. Phys. Lett. Phys. Rev. B, Opt. Lett., Opt. Express,和 J. Phys. Chem. Lett.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近5年,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20余人,多名毕业生获得上海市、上海大学优秀毕业生和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招收动手能力强,思想活跃,对光学和太赫兹光子学实验相关感兴趣的博士研究生。
邮箱:phymagh@shu.edu.cn;电话:021-66132513;
网页:https://www.scicol.shu.edu.cn/szdw/faculty/mgh.htm
任伟
任伟(男),教授,上海大学量子中心创建者。香港大学物理系博士,曾任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和美国阿肯色大学研究助理教授。至2022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包括12篇Phys. Rev. Lett.,50多篇Phys. Rev. B,1篇Nature,1篇Science,2篇Adv. Mater.,6篇Nature子刊等)。出版科普图书《玩转量子世界》一套共五册。担任国际晶体学会数理分会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凝聚态物理专委会主任、上海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Nature和PRL等评审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级科研基金十多项。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上海市教委、科委等人才项目,参与国家科技部青年973、上海市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团队国际接轨、经费充足、课题丰富,在物理、化学、材料、纳米、电子工程、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量子科技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展开前沿研究。Email: renwei@shu.edu.cn
申明
申明(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2002-2007年在上海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毕业后留在上海大学工作,曾先后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台湾省清华大学进行交流访问。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空间光孤子、非线性导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多篇,其中在Phys. Rev. A、Phys. Rev. E、Opt. Lett.、Opt. Express等物理杂志上发表20多篇,引用近千次。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E-mail: shenmingluck@shu.edu.cn
田立君
田立君(女),教授,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学位与学科点建设办公室主任、理学院物理系教授、博导。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所,师从著名理论物理专家葛墨林院士。科研上主要从事非线性物理、量子代数和量子物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项目,在Physics Letters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等国际SCI知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教学上主要讲授《热力学统计物理》、《大学物理》和《热学》等本科课程、及《群论在物理中的应用》研究生课程。曾获上海市教育系统“教学新星”称号、上海大学师德标兵、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联系方式:021-66131058(O);E-mail: tianlijun@shu.edu.cn。
颜明
颜明(男),教授, 2004年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分别在2004-2006年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2006-2012年于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今为上海大学物理系“东方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自旋电子学、微磁学,发表SCI论文30余篇,现有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研。E-mail: myan@shu.edu.cn
尹鑫茂
尹鑫茂(男),教授,国家级人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海外)项目,获得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现任物理系副主任,超导与凝聚态物理所所长。曾获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一等奖,并因此被保送到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之后以浙大物理专业前三的成绩拿到博士全额奖学金而留学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在新加坡同步辐射光源(国家实验室)工作十余年。曾指导研究生发表影响因子15以上的高水平论文10多篇,包括一篇影响因子60的。本组优秀学生可推荐去新加坡留学或深造。研究领域为量子材料的光谱学研究,曾在Wiley(国际三大学术出版商)出版此领域顶级英文专著。团队多项研究成果被国际专业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并多次被高水平期刊选为封面文章特别报道。
团队主页:https://www.x-mol.com/groups/yinxinmao/;
E-mail: yinxinmao@shu.edu.cn;TEL:021-66134079
张爱林
张爱林(男),教授,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1999~2001)和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2002~2003)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5月加入上海大学物理系。已主持完成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和一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基金。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2023)。研究领域为粒子物理理论的唯象学(Particle Physics Phenomenology)和量子色动力学非微扰理论(Non-perturbative QCD)。研究兴趣集中于QCD求和规则、势模型、手征微扰理论、重夸克有效理论和基于QCD的其它唯象理论。在强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奇异态粒子的性质和重味物理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胶子球、混杂态、多夸克态和重味强子谱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Email: zhangal@shu.edu.cn
张弘
张弘(男),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硕士、博士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物理系。先后在(日本)中央大学、(韩国)西江大学、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及台湾师范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3月加入上海大学任副教授(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研究围绕基础引力理论:一方面从理论角度,研究作为量子引力理论最有力候补的超弦理论,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利用近年引力波的观测数据来检验修正天体与粒子模型。具体在AGT猜想(规范场论/共形场论对偶)的证明与推广、量子代数与可积性、解释并预测引力波观测事件等一系列前沿问题上进行了开拓。 邮箱:kilar@shu.edu.cn
张赛锋
张赛锋(男),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复旦大学物理系获光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2017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9年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A类)。主要从事二维半导体光学非线性、宽禁带半导体微纳结构多维光谱、超快时间分辨动力学光谱研究,在二维纳米半导体非线性光学领域系统开展了层状过渡金属硫化物和黑磷等三阶光学非线性的研究工作,在非线性特性、物理机制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研究成果。在ACS Nano, Nature Commun., Laser Photon. Rev. (Inside Cover), Optics Letters, Nanoscal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2篇入选“ESI高引论文”,被Nature Commun., Phys. Rev. Lett.等期刊正面他引22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5次,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A类),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上海市激光学会会员,国际学术期刊Photonics Research, Optics Express等审稿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启明星、自然科学基金(探索类),中科院仪器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在研3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中科院战略先导B子课题等项目,曾在日本东北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等交流访问,与国内外部分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欢迎对超快光谱等光学实验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联系我。
联系方式:sfzhang@shu.edu.cn
张永平
张永平 (男),教授,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有过近七年博士后研究经历,以“青年千人计划”和“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人才引进,荣获“曙光学者”称号。在国际物理主流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物理学顶级期刊PRL发表的论文5篇,目前正在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E-mail: yongping11@t.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