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70300 化学(理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化学学科源于1958年由中科院上海分院协助创办的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先后由汪猷、黄耀曾、林国强、蒋锡夔等院士担任系主任或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培养了包括林国强、孙晋良、吴明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并在国内外化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上海大学化学学科为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四个二级学科方向。本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的化学高端人才。
        本学科拥有应用化学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获得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上海市“085工程”、“高峰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连续支持,2022年入选上海大学化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优计划。现拥有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和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上海大学催化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上海大学超分子化学与催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研究生培养基地。

        指导教师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三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导师队伍中70%以上拥有国外学习经历,学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
        近5年承担了50余项以上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获得部省级科技奖励和国家级行业学会科技奖励6项;在Nature、Nat Chem、Nat Commun、PNAS、Chem Rev、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Chem Sci、和Nano Energy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00篇以上;被ESI收录的TOP1%文章50余篇,热点文章1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0项。目前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09‰行列; 最新英国QS专业排名位居全球并列200-250名(列大陆高校第20名);US News排名第259位(大陆高校第27位)。

  研究方向:
  01 无机化学
  02 有机化学
  03 物理化学
  04 环境化学
  指导教师:
吴明红、成旦红、张登松、ZHANG JIUJUN、徐甲强、高彦峰、施利毅、袁帅、许斌、卢世刚、甄强、丁鹏、赵宏滨、于洋、孙丽宁、赵玉峰、罗立强、李健、张志坤、严六明、郦鑫耀、王翔、刘承伟、毛小东、雷红、龚和贵、谭启涛、吴小余、REBEK JR JULIUS、丁昌华、何海波、易金、黄秋安、叶代新、唐亚、王爱勇、冯欣、付继芳、吕盈盈、王金合、周子俊、雷川虎、张建华、于圆圆、辛涵申、彭孝军、李浩源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34化学专业基础(面试,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3. 3038化学专业综合(面试,包括英语口语、研究成果介绍、研究计划等)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化学学科 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具体细则如下:
一、申请条件
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我校 2023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要求,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方针与路线。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学术不端和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从事科研领域有浓厚兴趣,并具有较为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有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本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 (或已接受发表) 1 篇中文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
3. 报考类别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优先;
4.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 425 分(折合百分制 60 分),托福(TOEFL)成绩达到80分以上、雅思(IELTS)成绩达到5.5分以上、或者GMAT、GRE 和其他语种可参照大学英语四级成绩执行,折合成百分制达到 60 分及以上。
二、申请材料
1. 《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 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 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②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看学位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位验证报告,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 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 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 硕士和本科期间成绩单原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主管部门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所在管理部门公章);
6. 公开发表(含已录用)论文的全文 1 份;
7. 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 份;
8. 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签名、密封的书面推荐书原件(推荐书需推荐人所在单位盖章,模版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
9. 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1 份;
10. 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模版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
11. 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注:申请人必须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有关证明。一经发现将取消其考试资格、录取资格,且 5 年内不接受其报考。
三、申请程序
1、申请者按照上海大学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时间进行网上报名,并按时提交材料(电子版材料在报名系统提交,纸质版材料邮寄到学院指定地点)。
2、由化学学科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小组,根据个人成果和相关材料,提出审核意见,确定考核名单,通知进行考核(英语、专业基础、专业综合,考核时间在 2023 年4月份,具体时间请关注报考学院网站)。
3、由学科组织考核,考核科目为:英语(100 分,笔试)、专业基础知识(200 分,面试)和专业综合能力(200 分,面试)。笔试和面试总分500分,总成绩低于300分不予录取,具体录取规则另行通知。
4、根据当年博士生名额与考核综合排名,确定最终通过“申请-考核制”获得博士生预录取资格名单,并上报学校,经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核后予以公示。经商调档案和政审合格后,录取为 2023 年秋季入学博士研究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历和学位证书。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

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理学院E413b,李梅(收)

(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快递邮寄)

  参考书目:

《无机化学》(第4版)吉林大学 武汉大学 南开大学 宋天佑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
《有机化学》(第6版)李景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
《物理化学》(第5版)傅献彩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 
《分析化学》(第6版)武汉大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REBEK JR JULIUS
REBEK JR JULIUS(男),教授,博士。专业:有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超分子自组装及功能材料。现任美国著名Scripps研究所名誉教授及Skaggs化学生物学研究所主任,上海大学全职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化学家和生物有机化学家。Rebek教授长期担任众多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和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编委,已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50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 (11篇),Nature (5篇),Nature Chemistry (1篇),Proc. Natl. Acad. Sci. USA. (>27篇),J. Am. Chem. Soc. (>200篇),Angew. Chem. Int. Ed. (>31篇)。联系方式:021-66136512;E-mail:yangyu2017@shu.edu.cn。
ZHANG JIUJUN
ZHANG JIUJUN(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电极材料和电极催化剂,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50余篇,出版书籍28本,获16项美国及欧洲专利。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基省部级课题30余项。现任知名国际丛书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CRC Press)主编 ,Springer Nature期刊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主编,中国内燃机学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主任委员等。联系方式:jiujun.zhang@i.shu.edu.cn
成旦红
成旦红(男),工学博士,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曾担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上海电力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开放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工会主席。主要从事金属电沉积、金属腐蚀与防护、电容去离子、化学电源、电催化、环境催化等电化学工程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曾任上海市纳米表面处理技术服务平台负责人,中国电子学会电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上海电子电镀学会副会长。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ACS Catal、Chem Eng J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联系方式:021-66136900,E-mail:cdh@shu.edu.cn
丁昌华
丁昌华(男),副研究员,博士。专业:有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不对称催化合成。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导师:侯雪龙 研究员)。2005年至2009年先后在日本冈山理科大学 (导师:Junzo Otera教授)和京都大学 (导师:Keiji Maruoka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副研究员)。2018年6月入职上海大学化学系 (副研究员)。在国内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 Rev.,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ysis, Nat. Commun.等期刊(IF>5)发表论文20篇;被引用1300余次,h因子21;论文多次被Synfacts等国际评论期刊作为亮点介绍。受邀在Elsevier出版社的丛书撰写章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在研一项、结题两项)和青年基金项目1项(已结题),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已结题)。2015年获得德国Thieme出版社的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Email:dingchanghua@shu.edu.cn; 个人介绍:https://chem.shu.edu.cn/info/1017/2596.htm。
丁鹏
丁鹏(男),博士,研究员。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要研究领域: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基因工程。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导热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改性塑料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理事、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专家;《塑料工业》、《上海塑料》、《塑料助剂》编委。承担或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重点/重大项目、广东省省部产学研重大项目、云南省重大专项子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等;同时承担校企合作项目近20项。在Chem. Mater.、Carbon、Nano-Micro Let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他引超过3000次;制定国家标准2项:“GB/T 40006.3-2021 塑料 再生塑料 第3部分:聚丙烯(PP)材料”(已发布、第一起草人)、“GB/T 塑料 再生塑料 第X部分:聚氯乙烯(PVC)材料”(已立项、第一起草人);公开专利50余项,授权20余项。获得2013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三等奖(负责人)、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2010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上海市育才奖等。联络方式:Email: dingpeng@t.shu.edu.cn Tel:+86-21-66134726
  Web: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Peng_Ding4
冯欣
冯欣(男),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分子纳米纤维化学与先进柔性功能材料及器件,重点开展高分子纳米纤维在电磁屏蔽、应变传感及软体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近5年在J Mater Sci & Technol、Carbohyd Polym、Nano Res、Sens. Actuators, B、ACS Nano、Composites Part A、J Mater Chem C、Chem Eng J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一区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1篇,授权PCT国际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共5项,与泰国VISTEC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联系方式:021-66137153 E-mail: fengxin@shu.edu.cn
付继芳
付继芳(女),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目前新能源电池材料和先进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1)新能源电池固态聚合物电解质;(2)功能化倍半硅氧烷(POSS)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3)多功能离子液体;(4)高分散纳米材料及高分子导热绝缘纳米复合材料。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基金、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省部级项目、横向合作项目等研究项目及教育部工程中心各平台建设。现已在Chem. Eng. J, J. Power Source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Compos. Sci. Tech., Mater. & Design 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近30余项,其中授权10余项。获得2010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主要完成人)、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奖(第一作者)。联络方式:TEL:13774265416;E-mail:fjfshu@shu.edu.cn; fjfshu@hotmail.com
高彦峰
高彦峰(男),博士,教授。专业:材料学。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和“优秀学术带头人”,承担的“百人计划”和“浦江人才”项目结题均为优秀。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0和2021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 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教卫党委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育才奖等20余次。研究工作围绕“清洁能源“、”光热调制”和“低碳生活”的理念,从生产实际中提炼课题,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和进口替代。近五年承担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教委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h因子65(google,20221008)、授权专利100余项;编辑专著两部, 为7部书籍撰写专章, 为Nano Energy等撰写综述8篇。近年来,多篇论文遴选为杂志的亮点或热点论文,被知名专业网站如Nature、Nanowerk、Chemistry World、科学时报等专题介绍或评述。目前已培养博士20名。联系方式:yfgao@shu.edu.cn
龚和贵
龚和贵(男),博士,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10年)。2005年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化学博士学位,2005-2008年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化学系博士后,并获北卡大学优秀博士后奖。2014年获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2017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有机化学杰出校友讲座奖”,2019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独立工作后在“烷烃亲电试剂与其它亲电试剂还原偶联”领域做出了多项原创性工作,在Nat. syn. J. Am. Chem. Soc.,Angew. Chem.,Chemical Science等国际化学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论文近20篇;10余篇论文被Synfacts刊物highlight,1篇被Synform刊物专题报道,受邀为Top. Curr. Chem.书籍系列撰写综述1篇。现为Science著名刊物审稿人。并受邀为美国能源部(DOE)科研经费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5项。4名研究生获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有机合成化学、有机超分子化学。联系方式: E-mail:hegui_gong@shu.edu.cn
何海波
何海波 (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领域:(1)等离激元纳米探针的可控制备与光学传感分析应用;(2)样品前处理分离介质与农兽药残留分析。迄今为止,已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分别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Analytical Chimica Acta、Analyst、Microchimica Acta、Atmospheric Environment、Microchemical Journal等国际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受邀担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Analytical Chimica Acta、Analyst﹑Talanta等国际期刊审稿人。先后承担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创新项目1项﹑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开放基金1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项目1项﹑武汉汇仪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开发1项﹑植物多肽系列提取分析检测以及生命修复活性横向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等。指导研究生多次获国家奖学金、陈念贻奖学金、国秀奖学金、博腾创新奖学金等。联系方式:021-66132930(办公室);E-mail: hbhe2006@shu.edu.cn
黄秋安
黄秋安(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智能电池管理。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联系方式:hqahqahqa@163.com
雷川虎
雷川虎(男),副教授、特聘研究员。专业: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功能导向的扩展卟啉化学。2008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随后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14年7月-2017年12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起加入上海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超分子化学与催化研究中心”。先后在化学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和Chem. Sci.等顶级化学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和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等项目。联系方式:021-66135155;E-mail:chlei@shu.edu.cn。
雷红
雷红(男),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面向先进电子制造的新型纳米抛光材料及原子级表面平整技术。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其中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获得200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200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5)、2005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课题组在纳米磨粒、抛光液设计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科研特色。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微纳制造摩擦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平坦化技术联盟执行委员、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稀土行业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表面技术》编委。联系方式(Email):hong_lei2005@aliyun.com
李浩源
李浩源(男),博士,教授。专业: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二维材料多尺度模拟。研究方法包括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蒙特卡洛模拟、机器学习等。201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15-2016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2019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起任研究科学家,2020年在亚利桑那大学任研究科学家,2020年底加入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并任教授。在模型设计、程序开发、大体系和长时间模拟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实现了从分子水平上对器件性能和材料聚合的模拟,深入理解和揭示了相关微观机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项目资助。Email: lihaoyuan@shu.edu.cn
李健
李健(男),教授,博士。专业:有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合成方法学、串联反应设计构建复杂含氮杂环化合物。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包括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Org. Lett.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他引2000多次,论文多次被Synfacts等国际评论期刊作为亮点介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授权专利5项。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挑战杯上海市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大学科研创新贡献奖、上海大学教学贡献奖等奖励。指导2名学生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指导学生中有8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资助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联系方式:021-66132701;E-mail:lijian@shu.edu.cn
郦鑫耀
郦鑫耀(男),教授,博士,德国洪堡学者,2020年参与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8/8),2022年荣获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国际学术奖。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催化合成和理论计算研究,重点研究项目包括:1.不对称光催化反应;2.过渡金属催化环化反应;3.自由基参与的氧化反应;4. DFT理论计算研究催化反应机理,以及光催化剂性能等。迄今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Che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Org. Lett.等上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他引1200余次。承接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上海市及省部级课题1项。现任理学院青联会会长。联系方式:xinyaoli@shu.edu.cn。
刘承伟
刘承伟 (男),教授,博士。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酰胺键活化、碳硫键活化、碳氧键活化、稀土金属有机、含氟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新型抗新冠病毒药物分子的全合成等。先后在新型扭曲酰胺的发现与应用、酰胺的交叉偶联、羧酸的脱羰偶联等领域做出了多项原创性工作,在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ysis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并获得三项授权发明专利。由于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和重要性,他获得了国际贵金属协会颁发的“2020 International Precious Metals Institute Student Award”、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颁发的“2019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颁发的“2021 Outstanding Dissertation Award”和“2019 Dissertation Fellowship”。目前主持上海市科研项目1项。联系方式: Email: chengwei_liu@shu.edu.cn;课题组网站:https://www.x-mol.com/groups/chengwei_liu
卢世刚
卢世刚(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锂离子电池构效关系、固态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储能锂离子电池智能传感技术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现任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曾任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稀有金属、Rare Metal期刊编委等。联系方式:Email: slu@shu.edu.cn
吕盈盈
吕盈盈(女),副教授,博士,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多孔能源材料及器件,包括(1)纳米尺寸多孔复合材料设计,(2)柔性多孔储能薄膜或器件制备。通过分子定向组装的新方法探索,创制纳米多孔材料及柔性储能器件,探究其界面特殊的孔道反应。现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1项及上海市项目3项,以及作为骨干参与多项国际合作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已在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Smal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引2000余次,H因子18, i10指数为21。联系方式:E-mail:yyinglv@shu.edu.cn
罗立强
罗立强(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传感与分析中的应用。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乳腺病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博士,2001年开始先后在日本熊本大学、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回国至今在上海大学化学系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stry of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多项课题。联系方式:luck@shu.edu.cn。
毛小东
毛小东(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先进核反应堆结构材料、复合屏蔽材料、纳米复合超高温材料、金属与纳米陶瓷相的复合技术等领域研究,在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相界面设计与优化、微尺度界面结构表征、材料在辐照和腐蚀等复杂环境下的服役性能分析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等多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建立了我国首个抗辐照耐热钢国家标准。在Acta Materialia,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等领域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联系方式:xmao@shu.edu.cn。
彭孝军
彭孝军 (男),教授,博士。1978-1982年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染料及中间体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3年考取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精细化工领域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形成了近红外比率荧光菁染料探针分子平台,为解决复杂体系荧光信息的定量获取提供了新方法,被国内外广泛应用;构建的耐候性喷墨打印染料产品体系,大规模产业化,为我国成为彩色喷墨打印耗材大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创制的荧光探针在血液细胞分析系统的产业化应用,促进了我国在血液临床分析装备领域从空白到国际一流的跨越。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70余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20余项、ISO国际标准5项。联系方式:pengxj@dlut.edu.cn。
施利毅
施利毅(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可控制备与功能化、纳米材料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技术开发,多项成果在锂离子电池、电力安全保护、轨道交通、汽车电气、个人护理、环境保护等领域获得应用。负责完成的“纳米功能粉体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无机粉体精细化及材料复合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成果分别获得2004年、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另荣获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等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8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 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世博科技专项、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纳米专项、光科技专项、标准专项、上海市科研基地建设、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玛丽居里项目,以及海内外企业合作课题80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400 项(其中 200 多项发明专利已获得授权)、国际专利10余项;发表 SCI 收录论文 400 余篇,H 指数88。现任上海大学纳米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国家科技部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负责人、国家教育部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上海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工程中心主任、上海新材料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上海市颗粒学会理事长。联系方式:shiliyi@shu.edu.cn
孙丽宁
孙丽宁(女),博士,研究员/教授,德国洪堡学者。2002.09-2008.01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然后作为德国洪堡学者,在University of Regensburg进行博士后科学研究;2009年9月破格副教授入职上海大学,2016年3月晋升研究员/教授。迄今,已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115篇,被引用5200余次;Web of Science统计H指数40。公开发明专利51项,已授权23项(其中1项已转让)。参编英国John Wiley & Sons, Ltd出版社英文专著1部。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启明星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主要兼职: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欧洲稀土上转换联盟e-COST成员等。研究生培养:至2022年,培养了22名优秀的硕士/博士(已获学位),例如,葛笑千硕士获宝钢奖学金(2015年上海大学只有2位硕士生获此奖项);Solomon T. Dibaba于2019年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当年7月回埃塞俄比亚阿达玛科技大学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1. 稀土发光杂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信息存储和检测应用研究 2. 稀土上转换发光复合纳米材料及其生物成像和治疗应用研究。联系方式:E-mail: lnsun@shu.edu.cn课题组网站:https://chem.shu.edu.cn/info/1016/2601.htm,https://www.xmol.com/groups/sun_lining
谭启涛
谭启涛(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功能材料合成与应用,药物合成研究等。在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多次被Synfacts等国际评论期刊作为亮点介绍; 受邀在Elsevier和Thieme出版社出版的丛书撰写专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已授权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2项和青年基金项目1项,和一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年获得日本化学会颁发的“BCSJ Article Award”,2019年获得理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2020年获得上海大学的“卓越科研贡献奖”。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奖项。联系方式:qttan@shu.edu.cn.
唐亚
唐亚 (男),副教授,博士。博士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先后在京都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无机固体化学,主要集中于新型固体电解质的开发及基于新型固体电解质的全电池研究;除此以外还对基于混合阴离子化合物的合成氨/氨分解有深入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上海市科委项目各一项。 联系方式:tangya0709@shu.edu.cn。
王爱勇
王爱勇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多相催化,环境化学,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组织部项目1项。联系方式:aiyong@shu.edu.cn。
王金合
王金合(男),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包括:防火阻燃隔热弹性体材料和涂层材料,导热硅橡胶热界面材料和3D打印聚合物材料,耐电蚀高分子复合材料,抗菌高分子材料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包括:可瓷化高分子成瓷机理和成瓷过程、人工智能辅助功能高分子材料开发等。先后发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论文40余篇,参与撰写英文专著2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10余项已授权。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扬帆”项目、江苏省博士集聚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上海市博士后基金重点项目等基础研究项目以及立邦集团、施耐德、温州益坤电气股份等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以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云南省材料基因工程重大专项、上海大学-奥地利FFG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纳米专项产业化项目、上海市自然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等项目近10项。2012年进入上海大学以来,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余人,其中获得国家一等奖学金3人次、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1人次、上海市优秀学生1人次、上海大学优秀学生1人次、上海大学优秀研究生党员2人次。联系方式:wangjinhe@shu.edu.cn
王翔
王翔(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有机超分子化学,尤其是仿生折叠分子(foldamer)在精准分子识别、催化和自组装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在Nat. Nanotechnol.,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等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多篇文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联系方式:xiangwang@shu.edu.cn。
吴明红
吴明红(女),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新型高性能功能材料开发及污染物削减控制相关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开发,通过材料微结构调控,成功开创了碳基复合材料,在能源及工业废水等领域的环境工程综合应用。相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能源、煤化工、冶金、核电等重要工业行业。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青年科技奖1项、上海市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作为主要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8项,出版专著2部;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ure及Nature、Science子刊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200多篇论文,论文SCI他引20000余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08年入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年入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现任教育部“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Email: mhwu@shu.edu.cn
吴小余
吴小余(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不对称催化、精细化学品及医药关键中间体合成工艺开发。在国际化学权威杂志上如Acs Catal., Chem. Commun., Org. Lett., Chem. Eur. J.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主持承担国家自然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面上基金4项;目前指导博士生2名和硕士生7名,已培养硕士生20名,其中8人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获得光华奖学金;承担多门硕士生及本科生的课程教学工作。联系方式:13564723712;wuxy@shu.edu.cn
辛涵申
辛涵申(男),副教授,博士。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领域:有机电子学、微电子材料化学2013年6月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1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Tim. Swager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以及先进光刻胶材料的研发。近年来在新型有机光电功能分子的创制及其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有机太阳能电池(OPV)等器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多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于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等领域内权威期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回国后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联系方式:xinhanshen@shu.edu.cn。
徐甲强
徐甲强(男),教授,博士。专业:无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固体化学。兼任中国电子学会全国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智能传感器联盟常务理事,中电元协科技委委员、上海市安全生产专家、Chin. Chem. Lett.、功能材料等期刊编委。2019-2022年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化学),获得上海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20多项;拥有发明专利35项,转化10项;“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可控制备及其增敏机理研究”获得2015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包括Adv Funct Mater、Angew Chem、J Mater Chem(A、C)、Sens Actuators B、ACS Appl Mater Interf、J Hazard. Mater.和Inorg. Chem.等期刊在内的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篇,被引用12000次,先后有18篇论文入选ESI高引用文章,1篇入选ESI hot paper,H因子58。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卡耐能源有限公司、上海摇撸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委托课题4项。联系方式:021-66132663(O);66138002(L);E-mail: xujiaqiang@shu.edu.cn;课题组网站:www.xujiaqiang.top
许斌
许斌 (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药物设计与合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非共识”项目以及重点项目等30多项。在Chem. Soc. Rev., Angew. Chem., J. Am. Chem. Soc., J. Med. Chem.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多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曾担任以色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ISF)海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评审专家;获得了ACP Advanced Research Network Lectureship Award、Asia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上海市侨界杰出人物提名奖、上海市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已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指导的研究生获得了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学业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等荣誉30多项。联系方式:xubin@t.shu.edu.cn。
严六明
严六明(男),研究员,博士。专业:物理化学。主要研究方向:(1) 计算化学,重点研究与新能源开发应用有关的物理化学问题、与乏燃料干法处理和太阳能储热有关的熔盐物理化学问题。(2) 水质分析传感器的研究,重点是荧光法测量溶解氧、pH等水质传感器的研制。主持完成或正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完成上海市科研项目3项,主持完成或正在进行横向科研项目9项。已经在本领域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著2章,获授权专利9项。目前是中国化学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评审专家。联系方式:liuming.yan@shu.edu.cn。
叶代新
叶代新(女),特聘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纳米酶生物分析与传感、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纳米电催化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及省部级项目2项。联系方式:daixinye@shu.edu.cn
易金
易金(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金属空气电池、多价金属电池、锂/钠离子电池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联系方式:jin.yi@shu.edu.cn
于洋
于洋(女)教授,博士。专业:有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超分子仿生识别与催化。兼任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亚洲化学(CAJ)客座编辑、中国化学快报(CCL)和绿色合成与催化(GSC)青年编委。2017年获聘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2018年-2021年,连续三次获上海大学科研卓越贡献奖。截止目前,作为通讯作者已在Chem (1篇),Proc. Natl. Acad. Sci. USA. (2篇),J. Am. Chem. Soc. (4篇),Angew. Chem. Int. Ed. (2篇)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省部级项目2项。联系方式:021-66136512;E-mail:yangyu2017@shu.edu.cn。
于圆圆
于圆圆(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一、拟基于开发抗体工具,实现不同翻译后修饰(尤其是泛素化修饰)在重要信号通路及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功能解析。具体包括:1)翻译后修饰构象识别抗体工具的开发及功能解码;2) 绘制泛素密码在组织特异性和疾病特异性的“指纹图谱”,用于开发选择性调控或监测分子试剂。二、泛素相关蛋白质机器的酶学机制和化学调控研究。代表性成果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Nat. Chem. Biol.,Nat. Struct. Mol. Biol., Nat.Commun.,Angew. Chem. Int. Ed. 等化学、化学生物学领域顶级杂志。联系方式:yuyy@shu.edu.cn。
袁帅
袁帅(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1)高性能电极材料、膜材料及固体电解质材料;(2)微纳结构材料的电荷传输/转移行为;(3) 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化学储能器件。曾承担国家、部级项目10余项等,并作为骨干人员参与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培养研究生曾获上海市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已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CS Nano, Nano Energ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被引4700余次,H-index 42。为两部英文专著撰写章节。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得WO国际专利4项,及40余项中国授权专利。获省部级奖励1项。担任理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以及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上海颗粒学会秘书长、Research on Chemical Intermediates (Springer), Batteries (MDPI) 期刊编委等学术职务等。联系方式:s.yuan@shu.edu.cn
张登松
张登松(男),研究员,伟长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大学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奖励推荐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委员。担任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副主编、ACS ES&T Engineering顾问编委、Chemical Physics Impact高级编委、《中国化学快报》高级编委。主要研究领域:能源环境催化科学与技术。主持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合作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稀土新材料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石油化工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以通讯作者在Chem Rev、ES&T、Adv Mater等国内外期刊发表210余篇SCI论文,H指数为81。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与国际发明专利70余项。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5项。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主题报告/邀请报告40余次,并作为大会主席成功举办多次国际国内会议。E-mail: dszhang@shu.edu.cn
张建华
张建华(女),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智能显示与微电子、AMOLED/Micro LED新型显示、柔性显示与薄膜封装,薄膜晶体管显示与传感等技术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973计划、上海市重大基础项目、上海市战新重大项目等5项,科研经费逾6000万,并致力于其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型显示、柔性电子等)中的应用,在大面积高分辨微纳制造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获得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领衔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6/2020)。近五年SCI期刊论文90余篇(第一/通讯53篇),SCI他引54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6项。联系方式:jhzhang@shu.edu.cn
张志坤
张志坤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元素有机化学和催化,主要研究重要有机含氟、含硅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地合成和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特别是发展有效的催化方法,包括均相催化和非均相催化等。先后在Nat. Che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ACS Catal.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翻译英语专业书1本,承担上海市人才项目1项(2022.03-202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1项(2023.01-2025.12)。 联系方式:zhangzhikun@shu.edu.cn。
赵宏滨
赵宏滨(男),教授,博士。专业: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学、电催化与储能材料与器件,包括燃料电池、锂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等方面的研究。上海浦江人才,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技术大会理事、国际电化学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上海市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完成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省级重点重大研发计划项目1项,上海市级面上项目5项,企业委托课题5项。荣获2021年中国内燃机学会自然科学奖1等奖1次,上海大学年度科研贡献奖1等奖1次,2等奖3次。在Applied catalysis B, J. Mater. Chem. A., Anal.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共12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8篇,HOTPAPER论文3篇,他引总次数超过5000次,H-因子35。副主编Springer出版专著1本,参编Springer出版专著3章。参与本科工程化学系列教材3本。申请及授权专利15项。JACS, AM, AFM, Angew, Nano Energy等期刊评审人。目前承担项目包括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中船重工X所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项。联系方式:021-66132701, 邮箱:hongbinzhao@shu.edu.cn.课题组网站:https://www.x-mol.com/groups/zhaohongbin
赵玉峰
赵玉峰(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锂/钠/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超级电容器、电催化剂、先进碳材料开发制备、二维过渡金属化合物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现任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先进电极材料中心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等。联系方式:yufengzhao@shu.edu.cn
甄强
甄强(男),博士,研究员。专业:冶金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功能陶瓷、超高温陶瓷、耐火材料的多尺度结构调控与效应,冶金工业二次资源的高温物相重构与高值化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上海市优秀带头人项目负责人;上海大学基础研究与国际合作处处长、“上海先进陶瓷结构设计与精密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主任、“古陶瓷多元信息提取技术及应用”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先进功能材料实验室负责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常务理事、《功能材料》期刊编委、中国金属学会耐火材料分会理事。先后负责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总装备部预研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上海市科委人才计划项目等科研课题近40项。以第一作者在Springer-Nature出版专著1部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Next 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Vol.3:《Advanced Battery and Supercapacitor》;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hemistry of 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 & Interfac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批国际专利、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荣获省级先进个人1项;为主要参加人的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联系方式:021-66137276(办公室),021-66136057(实验室);电子邮件:qzhen@shu.edu.cn
周子俊
周子俊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物医药中间体合成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可见光催化、不对称碳氢胺化、主族元素硼、磷催化、有机电化学合成等。参与研发多种合成手性含氮杂环分子的新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到天然产物、药物分子的全合成研究。先后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hem、JACS、Angew发表学术论文4篇,累计发表SCI科研论文15篇,H-index: 1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上海市省部级课题1项。联系方式:zhouz@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