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812J5 新药物与新材料(医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新药物与新材料”交叉学科是在新医科背景下,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综合运用药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材料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和解决诸如药物设计与合成、药物作用机制、医药相关新材料制备以及大数据驱动的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学科主要涉及以下领域:一、药物设计与合成,通过科学的构思和理性的策略,构建具有预期药理活性的新药实体;二、纳米材料与药物递送,通过分子识别引导递药系统主动寻靶,依据载体材料对机体微环境或生理变化的感知响应,发展定位释药或控制释药的前瞻性递药系统;三、分子药理与靶向干预,从分子水平发掘疾病治疗靶点、阐述药物与靶点的作用机制,并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智能材料实现对疾病的靶向干预;四、大数据药物分析,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来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系的相互作用、药物作用通路及靶点、药物质量及疗效评价;五、生物材料设计与应用,通过生物材料结构功能化设计、细胞微环境构筑及药物协同作用,开发具有调控细胞分化、启动机体再生系统、模拟细胞外基质生化结构和环境的再生医学材料,实现缺损组织的重建。
本交叉学科主要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与新药物和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密切相关的一级学科,旨在培养具备该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该交叉学科学术骨干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并且具有合理的学科背景和年龄结构,整体实力雄厚。

  研究方向:
  01.数据科学与应用
  02.海量网络信息处理
  03.机器学习,软计算,多媒体与数据挖掘
  指导教师:
谢江(本年度不招生)、骆祥峰(本年度不招生)、岳晓冬(本年度不招生)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30新药物与新材料专业基础
  3. 3031新药物与新材料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医学院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具体细则如下:
一、报考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要求,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学术不端及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除导师以外的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3. 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4. 身心健康,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能顺利完成博士阶段学习科研任务。
二、报名程序
1. 网上报名及缴费
报名及缴费时间:以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官网通知为准。
报名费人民币250元,必须网上缴费,缴费时间同报名时间,未在报名截止前缴费的考生视为报名未成功。请考生报名前仔细查看报考条件,确定符合报考条件后再报名缴费。报名费一经缴纳,不予退还。
2.报考材料上传及邮寄
请考生务必以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官网通知的规定时间内进行材料递交,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上海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3号楼315室,200444,张老师收,021-66786700)。电子版需内容清晰,按照A4纸张正常大小,扫描成PDF版本在报名系统上传;纸质材料需按照要求顺序整理好,邮寄到医学院。学院未收到材料或考生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报考材料如下: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②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看学位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位验证报告,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原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管理部门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保管部门公章);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学术成果,包括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 SCI、EI 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截止时间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纸质)。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三、考核和录取
1. 本学科成立申请资格审核小组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核意见,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参加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具体资格审核通过名单、考核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请关注学院网站);
2. 本学科组织不少于5人的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专家组成综合考核专家组,对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英语100分、专业基础100分、专业综合100分、综合能力面试200分四个部分,满分为500分;
3. 英语考核形式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另行通知;综合考核面试环节主要考察考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学习(工作)态度、相关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学术潜力以及外语听说能力等方面。
4. 学院根据本年度博士生招生名额及考生综合成绩排名确定录取名单,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的60%者不予录取。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不合格者不予录取。通过综合考核的考生,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上报上级部门审核。通过后最终录取为2023年秋季学期入学博士研究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历和学位证书。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

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3号楼315室,200444,张老师收,021-66786700

  备注:
本专业学生主要依托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参考书目:

不提供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骆祥峰
骆祥峰(男),博士,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智能感知与认知、智能无人系统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军民融合及产学研课题等。本人是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副主编(associated editor), Human-Centric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编委;应用科学学报副主编;ACM Tra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与Int. J. Cognitive Informatics and Natural Intelligence客座编委。中国仿真学会社会计算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控制与指挥学会大数据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常委;创建了“上海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智能信息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其在本领域权威期刊如ACM Trans. on Information System, 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 Information Science 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System,IEEE Tra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EEE Trans. on Human Machine System, IEEE Trans. on Cybernetics等,相关国际会议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60余篇。研究成果二十余次进入ESI高被引和热点高被引论文,并应用于智慧金融、智能感知等相关领域。
  联系方式:021-66135776(O) E-mail:luoxf@shu.edu.cn
谢江
谢 江(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生物学,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高性能计算。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委会执行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委会秘书长;是多个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作为访问副研究员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数学与计算生物学中心(CMCB)和数学系访问。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其中近五年以来一作/通信SCI/EI检索论文29篇(包括JCR Q1论文8篇)。主编国际会议论文集2部,其中1部由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出版。在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机器学习与并行计算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研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海洋动力环境三维温盐大数据分析预报技术”,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属性依赖网络的特异性比较算法及应用研究”等。作为第二/第三责任人参与的横向课题经费累计144万元。另获得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
  联系方式:021-66135516 ,E-mail:jiangx@shu.edu.cn
岳晓冬
岳晓冬(男),副教授,博士。2010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后进入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曾于2008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担任研究助理,2017年在香港理工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2011-2012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于2013年进入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工作。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软计算、图像分析与数据挖掘。已在相关领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40余篇JCR 1-2区期刊论文,3篇ESI热点引用论文,H指数18。作为项目承担人主持/完成国家级研究项目4项,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国家级研究课题6项,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IEEE 计算智能学会成员,国际粗糙集学会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委员、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常务委员。任领域知名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roximate Reasoning》,《Array》领域编辑(Area Editor)。长期任AAAI, PAKDD, ICONIP等多个智能领域知名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曾参与组织ICME2012,DSAA2014 等多个领域知名学术会议;长期参与TFS,PR,CVPR等领域顶级期刊会议论文评审工作。
  联系方式:021-66135509(O),E-mail:yswantfly@shu.edu.cn,个人主页:https://xiaodongml.githu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