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50300 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制:3 年
  专业介绍:

       上海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国家 “211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学校。新闻传播学院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上海大学双共建学院。2006年获批设立传播学博士授予点,2009年获批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形成了完整的学科培养体系。

  新闻传播学科现有教职员工105名,其中教授25名,副教授23名,博士生导师32名(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导师7人)。该学科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30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一般项目10余项。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国际知名院校开展了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和双学位等方面的合作。本学科近年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6项,在智能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史与媒介制度、国际传播、广告与会展、新闻传播教育等学科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

  研究方向:
  1. 新闻学
  2. 传播学
  3. 广告学与会展学
  4. 智能传播研究
  指导教师:
01.新闻学
李建新、王晴川、齐爱军、朱清河
02.传播学
沈荟、李喜根、周宇豪、孙藜
03.广告学与会展学
杨海军、牛盼强
04.智能传播研究
严三九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27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
  3. 3028新闻传播学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新闻传播学2023年以“申请-考核”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具体细则如下:

一、申请条件
申请考生必须满足我校 2023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要求,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方针与路线。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学术不端和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 申请考生对学科研究应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二、申请材料
(1)材料目录(注明申请人姓名、报考专业和导师);
(2)《上海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一份,完成网上报名后,从网上报名系统直接打印,盖章签字须齐全);
(3)身份证复印件;
(4)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位认证报告。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看学位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位验证报告,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www.chsi.com.cn),进入“学信档案”在线申请学籍验证,打印下载本人的学籍认证报告。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5) 硕士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成绩单或复印件(需加盖成绩管理部门公章);
(6)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7)外语水平证书或成绩单的复印件;
(8)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
(9)两封具有正高职称专家签字出具的推荐信(模版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
(10)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科研成果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最多5项;
(11)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已完成部分的论文文稿);
(12)本人陈述(含学习经历、学术志向、自我评述、已有成果简介);
(13)博士期间详细研究计划(模版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
(14)其他可以证明申请人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的证明文件或申请人认为有价值的其他申请材料。
考生提供的申请材料务必保证真实有效,一经发现材料造假,即取消其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或学籍。

三、申请程序
1、网上报名
申请人根据《上海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详见学校研招网),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
2、寄送材料
须按照《上海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交纳报名考试费、打印报名表、寄(送)报名材料和申请材料。
3、资格审核
(1)新闻传播学院成立博士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2)在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资格审核小组,资格审核小组负责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核。
(3)资格审核小组对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对考生做出评价,明确资格审核结果,择优确定通过资格审核的名单。资格审核通过名单在新闻传播学院网站上公示。资格审核通过者才可参加综合考核。
资格审核的遴选标准如下(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申请人有较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
2)申请人有较高水平专著出版(主编及教材不算)。
3)申请人获得过校级及以上科研奖励。
4)申请人在新闻传播专业领域内做出重要贡献。
5)申请人获得省级及以上优秀硕士论文。
6)申请人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学术发展潜能,愿意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具有培养潜力。
4、综合考核
在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综合考核小组,综合考核小组负责对申请者进行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前申请人需出示(1)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2)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在境外取得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原件)进行核对。
综合考核由综合考核小组负责,按专业方向分组对申请人的外语水平、专业基础、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综合考核分为英语、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新闻传播学专业综合三门科目(每门科目满分为100分)以及综合能力考核(满分200分),总分为500分。
任意一门科目出现不及格(低于满分的60%),即不予录取。

四、录取公示
按照学校下达的招生名额确定拟录取名单。通过综合考核的考生,经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公示无异议上报上级部门审核通过后最终录取为2023级博士研究生。

五、其他
关于以上细则未尽之处,由新闻传播学院博士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

邮寄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行健楼1024室;邮编:200072;联系人:蒋安;联系电话:65876018

  参考书目:

略。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李建新
男,博士,教授。 工学学士、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史论;全媒体理论与实务;国学及智力文化传播;传播与社会;文化创意产业传播研究等。主要成果:独立完成国际课题1项;完成教育部委托课题2项;承担国家哲社重大项目研究2项(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哲社项目1项;完成省部级项目5项;完成横向科研项目30多项。出版专著10部,合作出版著作11部; 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50多篇,《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中心《新闻与传播》、《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外书摘》等转载13篇;在美国《圣路易新闻》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改革报》、《中国企业报》、《新民晚报》、《中国象棋大师网》、《广东象棋网》等发表各类新闻作品400多篇, 2016年获得“碧桂园杯”全国征文比赛一等奖 。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ljx9499@sina.com;手机: 13764354446
李喜根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领域:媒体信息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网络传播行为及其社会效应、媒体使用与传播效果,以及全媒体传播与健康行为。李喜根198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1年起在国内从事新闻工作。1989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得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3年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由论坛新闻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1999年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以定量研究方法研究网络媒体、网络传播行为和媒体效果。截至2021年12月,在国际传播学期刊发表英文论文34篇,包括国际主流新闻与传播学学刊《传播学学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广播与电子媒体学刊》(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计算机传导传播学刊》(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新媒体与社会》(New Media and Society),以及《传播学年刊》(Communication Yearbook) 等;著有《新兴媒体使用与活力》(Emerging Media: Uses and Dynamics);曾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阿肯色州立大学、南伊利诺大学任教。2008年至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任教,2019年7月受聘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自1999年起,从事传播学理论和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教学20余年。
  联系方式:E-mail: lixigen@shu.edu.cn
  注:李喜根老师2023年只招收直博生。
牛盼强
男,博士、副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具有管理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背景。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交媒体的科学传播、智能传播与文化产业、广告与会展经济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哲社基金项目、上海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文创扶持资金等5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SSCI期刊英文文章1篇;以第1作者身份发表CSSCI核心期刊文章2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文章2篇。是国际核心SSCI期刊《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和国内一些CSSCI权威核心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出版专著3部。获Emerald评选的年度论文高度推荐奖;获省部级奖励3项;获上海大学科研创新贡献奖(人文社科艺术类高端论文)二等奖1项、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1项。
  联系方式:18017122377,E-mail:panqiangniu@163.com
齐爱军
女,博士,专业:新闻传播学。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传播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理论、媒介文化。近年来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舆情分析与社会治理、新媒介产品开犮与运营等专业领域。主要成果: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的知识演进和创新路径研究》 和《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的生产路径和演进规侓》2项,省社科专项项目《新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参与完成马工程教材《新闻编辑》的撰写工作。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本,《新时期新闻周刊的生存与发展》(2005),《社会转型期中国主流媒体发展路径分析》(2013年)和《回到马克思》(2019)。论文《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的知识逻辑和创新路径》获山东省第三十三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西方有关主流媒体研究的多元理论视角分析》获山东省市第三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联系方式:18615004067 电子邮箱:ytuqiaijun@163.com
沈荟
女,博士,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史、国际传播、人际传播。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及上海市教委课题,聚焦于民国时期美国驻华记者及其报道的探究;国家重大课题《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子课题,从人际传播视角关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参与完成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新闻事业史》、马工程《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的撰写工作。先后在《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大学》、《新闻记者》等新闻传播学权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2014-2015年,连续两年获上海大学科研论文二等奖。2007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问学者;2008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主要承担新闻史、传播理论前沿及质性研究的教学工作。
  联系方式:021-56333264;E-mail: shenhui71@hotmail.com
孙藜
男,博士、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媒介理论、媒介技术与社会、中国近代媒介史。出版专著《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发表论文10余篇,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介化实践——中国现代城市媒介史”,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近年致力于从媒介理论探索新闻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和新媒体研究,代表性论文包括《重塑“基点”:作为开放传播想象触媒的“后现代”》、《We Chat:电子书写式言谈与熟人圈的公共性重构》等;同时致力于探索“新报刊(媒介)史书写”新路径,代表性成果包括:论文《书写与密码:晚清皇朝“灵晕”的离散》、《真实性的媒介化生成:近代中国都市现代性中的图像实践》等,论文集《范式的变更:中国报刊史书写》(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担任教育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传播学卷“媒介史”分支的编委会成员,撰写主干词条“媒介史”。
  联系方式:021-56333264;E-mail:iemoney@163.com
王晴川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本科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系(1988-1991);硕士就读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部(1991-1994);博士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998-2001)。现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曾任安徽电视台记者、编导,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机要秘书,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党委书记,上海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等职务。在权威和核心等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著有《媒介法规教程》(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参与著作《现代传媒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承担并主持国家广电总局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历年来主创和策划的电视纪录片、新闻片、文献片等共计300多部(集);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奖、第四届中国电视“南方杯”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上海市闸北区“优秀青年人才”、2021年度“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2021年5月,指导的《红色传承》创新团队荣获第17届“挑战杯”红色专项大赛全国一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媒介发展战略、文化传播等。
  联系方式:021-65871722 电子信箱:wqcdoc@126.com
严三九
男,博士,二级教授。2003年以来,多次应邀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做主题演讲。撰写120多万字的新闻稿件和策划10多个电视节目,有丰富的新闻传播和电视实践经验。曾经获得“第六届广东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二等奖”、“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文化领域的价值理念及国际传播方案研究与设计》;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研究——以媒介生产融合为例》等。出版著作教材(含合著)1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承担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
  联系方式:65876018/18616163939
杨海军
男,博士,教授。专业: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领域:广告理论与广告史、品牌理论与文化产业、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等。近五年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上海近代百年广告史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当代广告舆论传播与话语变迁研究》,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研究》子课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集群发展研究》,上海市委宣传部专项委托项目《民国时期公益广告研究》等。学术著作《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史》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中外广告通史》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在《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广告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中外广告史新编》《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史》、《世界商业广告史》、《广告创意》、《传媒经济学》、《品牌案例教程》等14部。近年来重点关注广告舆论传播、公益广告与中华文化传播、新媒体社会治理、广告战略与国家形象传播等研究领域。
  联系方式:65876018, E-mail: yhjem@163.com
周宇豪
男,教授。2015年以来,作为首席专家和主持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研究(1919-2018)》(18ZDA315)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思想研究》(15AXW006)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另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0部,在《现代传播》、《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学术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17年5月,参加由中央召开的第十三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
  联系方式:zyhaocn@126.com/15721111213
朱清河
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特色新闻学,舆论学,跨文化传播,媒介文化,比较新闻传播学,跨文化传播等。出版《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大众传媒公共性研究》、《中国传统新闻报道观念的合法性构建》、《典型报道论刚》等6本学术专著,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期刊上发表科研成果120余篇(包括CSSCI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9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传播学卷》、《读者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或简要转载。主持国家与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共8项,主要为基金项目1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教育部项目3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话语发展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资助项目:社会文化学视野下“群众办报”研究:历史、实践与理念,育部人文社科年度一般项目:跨文化传播背景下中国新闻报道观念的合法性构建),以及财政部博士后基金一等面上资助及特备资助共2项(特别资助项目:大众传媒公共性研究;面上资助项目:风险社会大众传媒的应然角色应对),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1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发展与当代启示)等。
  电话:15029292830;email:zhucleanrive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