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01英语
2. 2015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
3. 301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
卞建江
卞建江(男), 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介质材料的组分设计、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负责并完成过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 “低温烧结高介电常数材料的研究”,负责并完成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探测器-微间隙室的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A位缺陷型复合钙钛矿陶瓷结构协调与微波介电性能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岩盐结构陶瓷微波介电性能的研究”,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研究子项目“稀土复合钙钛矿结构陶瓷中点缺陷的调控及其微波介电性能的研究”,教育部博士点联合基金项目“无玻璃相添加LTCC的结晶化学设计及微波介电性能研究”,及企业委托项目多项。所研发的部分微波介质材料已在张家港灿勤电子元件有限公司得到规模化生产,已发表SCI论文12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联系方式:jjjbian@shu.edu.cn
卞西磊
卞西磊(男),博士,副研究员。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非晶合金及高熵合金,研究方向:研究非晶合金及高熵合金的微观结构调控、塑性流变机制、强韧化机理,微小尺寸材料的变形,增材制造,等离子喷涂。在Nature子刊NPG Asia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科技部973计划,欧洲研究理事会ERC高级项目的科研工作。获2022年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
联系方式: Email: bianxilei@shu.edu.cn
陈宏飞
陈宏飞(男),博士,副教授,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06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同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习,201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期间(2009年10月~2010年11月),获中科院“中欧联合培养”项目资助,赴德国Fraunhofer-IKTS研究所交流学习。2012年加入上海大学材料学院,主要从事特种无机热防护涂层(热障涂层、耐磨涂层等)、热管理材料相关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航空科学基金,中航商发、圣戈班(法国)横向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民口973、863,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大专项等课题。先后在Inorganic Chemist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Ceramics International,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等杂志上发表一作/通讯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6件。2014年获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
联系方式:Email:hfchen@shu.edu.cn
陈建国
陈建国(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方向:铁电压电材料构效关系与原型器件
主要从事铋系钙钛矿型压电材料构效关系与原型器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及若干横向项目。在Acta materials, Nano energy,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Applied physics Letter, Journal of European ceramics society, 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s society 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引用2400余次,在物理学报上发表的“高温压电材料与器件”论文被先后高被引论文和2021年中国物理学会最有影响力论文。在理解压电材料微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内在关联上有独特见解;首次报道了能在200-300 oC 稳定工作的压电驱动器和高性能压电传感器;通过本征和非本征协同调控获得了高居里点、高压电性能和低损耗压电固溶体。
联系方式: Email: kpfocus@shu.edu.cn
陈湘茹
陈湘茹(女),博士、正高级实验师,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加入上海大学先进凝固技术中心。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铸造协会铸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耐磨材料与铸件分会理事、《有色金属及特种铸造》和《现代铸铁》杂志编委会委员。研究领域:微合金化高性能钢铁材料研发。主要从事微合金化高性能金属材料研究,基于合金成分设计集成系统,通过控制凝固过程与纳米级碳化物析出的耦合调控,致力于汽车、冶金、矿山机械、海洋平台和离心铸管等领域升级发展所需要的高性能金属材料开发。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国际合作和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铸造专业手册1部,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获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20年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2018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
联系方式:E-mail:chenxr@shu.edu.cn
陈益钢
陈益钢 (男),教授,工学博士,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1989-1998年在清华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教育。1998-2006年,先后在德国和日本的国立研究所以洪堡学者、STA研究员和CREST研究员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2006-2009年担任日本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常勤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固体薄膜材料与器件、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等。在SC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作为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并荣获1997年度SCI系统论文数全国个人排位第二名(第一作者)。2011年入选浦江人才计划。指导毕业硕士生50余名,博士生5名。
联系方式:yigangchen@shu.edu.cn
程晋荣
程晋荣(女)研究员。专业:材料物理和化学。入选2004和2008年度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7年度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2008上海市曙光学者;和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获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主要从事铁电、压电、磁电等多功能材料和原型器件的研制,材料的光、电、磁转换效应和应用的研究,包括多铁性材料与器件、高功率高温压电陶瓷及换能器、环境友好型无铅压电陶瓷、铁电薄膜/贱金属异质结构及器件、高性能微波介质陶瓷和新型铋系可见光催化材料等。熟悉多种材料体系,包括PZT、BST、钛酸铋和铁酸铋薄膜、铁酸铋-钛酸铅固溶体、PMMN-PZT大功率压电陶瓷和PNN-PZT梯度功能材料等。近5年,已负责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启明星和1项曙光计划等人才项目,1项上海市重点项目等。参加完成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在APL、JAP、J Am Ceram Soc.和PRB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SCI他引5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71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35次,做口头报告32次(含邀请报告7次)。
联系方式:021-66133592 (O),E-Mail:jrcheng@shu.edu.cn
丁常胜
丁常胜(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主要从事新型钠离子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制,以及其他新型电化学储能电池的开发。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Power Sourc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
联系方式: E-mail:dingcs@shu.edu.cn
杜娟
杜娟 (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研究领域:磁性功能材料
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范德华尔兹-塞曼实验室和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磁性功能材料,在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相关的物理特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1、在磁性纳米颗粒的可控和宏量制备方面发展了几种新的工艺方法;2、澄清了纳米颗粒生长过程,并系统研究了磁性纳米颗粒自组装过程及磁性特色;3、发展了在低塑性稀土永磁纳米晶块体材料中形成织构的新方法;3、发现了几种新型高性能磁致冷材料。在国际权威杂志Nano. Lett.,Small,Phys.Rev.B等发表SCI论文80余篇,SCI引用1000余次。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11年起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等2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973和863共2项、省部级项目5项。
联系方式:Email:jducase@shu.edu.cn
冯鹤
冯鹤(男),博士,副研究员、博导。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无机闪烁材料的制备、性能研究及应用;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青年基金一项,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一项,企业委托项目五项,累计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与1部专著的撰写。目前主要方向为超高密度镥基闪烁材料的制备和结构性能调控及产业化应用。
联系方式:021-66138019; E-mail:fh117@shu.edu.cn
高彦峰
高彦峰(男),博士,教授。专业:材料学。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和“优秀学术带头人”,承担的“百人计划”和“浦江人才”项目结题均为优秀。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0和2021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 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教卫党委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育才奖等20余次。研究工作围绕“清洁能源“、”光热调制”和“低碳生活”的理念,从生产实际中提炼课题,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和进口替代。近五年承担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教委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h因子65(google,20221008)、授权专利100余项;编辑专著两部, 为7部书籍撰写专章, 为Nano Energy等撰写综述8篇。近年来,多篇论文遴选为杂志的亮点或热点论文,被知名专业网站如Nature、Nanowerk、Chemistry World、科学时报等专题介绍或评述。目前已培养博士20名。联系方式:yfgao@shu.edu.cn
郭晓菲
郭晓菲(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金属材料强韧化及其服役性能,高强钢抗氢脆设计,多尺度力学行为,涉及多种高强度汽车钢、不锈钢、管道容器钢、高合金钢等。2012年博士毕业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2012-2021就职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钢铁研究所;2021年6月入职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主持或参与多项德国自然科学基金(3项),欧洲煤钢联合研究基金(2项), 德国工程研究基金(1项),荷兰创新研究基金(1项),上海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及多项企业横向项目。作为德国汽车联合协会氢脆研究组成员,参与制定相关工业界检测标准。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Acta Materialia,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Journal of Materi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近30篇,英文著作2部。担任Int. J. Min. Met. Mater.杂志青年编委。
联系方式:xiaofei_guo@shu.edu.cn
何燕霖
何燕霖(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金属材料的强韧化机理研究,先进钢铁材料的集成计算、设计与研发。先后主持并参与了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企业课题等20余项科研任务。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曾获国际相图委员会工业奖,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联系方式: E-mail:ylhe@t.shu.edu.cn
侯新宇
侯新宇(男),1969年生,本硕博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航天科工集团207所副总工程师,曾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子科学实验室访问,现任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译著《频率选择表面:理论与设计》、《超材料:批判与抉择》。曾负责完成总装武器装备探索一代项目、科工局军品配套项目、装发预研项目多项,负责完成多种武器装备FSS天线罩研制项目。
当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频率选择表面、天线罩、雷达吸波材料、新型半导体薄膜材料和特殊功能微波材料等。重点研究项目包括宽带雷达吸波结构设计及应用,频率选择表面天线罩开发。
联系方式:houxy@shu.edu.cn
侯雪玲
侯雪玲(女),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吸气材料及磁性材料、半导体真空封装材料。研究方向包括:MEMS芯片器件真空封装用吸气材料、节能开关磁性材料。
项目支持方面:先后主持JUn基础研究、国防科工委、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纳米技术专项、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及其横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8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检索98篇,其中SCI收录88篇,EI收录63篇,出版教材1部《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拥有验收技术成果8项。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2项。
国际合作方面: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物理系(USF)、美国强磁场实验室和瑞士西部应用科学大学进行访学交流。
联系方式:13818117001(手机) E-mail: flybird1656@163.com
通讯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269信箱309室,邮编200072
黄健
黄健(男),博士,教授、博导。专业: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主要研究领域: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与器件、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及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在SCI、E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合作撰写中英文专著3本。
联系方式:021-66136126; E-mail: jianhuang@shu.edu.cn
贾延东
贾延东(男),博士,副研究员,博导,专业:材料学。2015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2014年在德国德累斯顿莱布尼茨研究所留学深造。主要研究领域:增材制造高熵合金,高熵合金成分探索,高熵合金涂层制备等。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在Acta Mater., Composites Part B, J. Mater. Sci. Technol., Scripta Mater., Mater. Des., Mater. Res. Lett.等主流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自然基金1项,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博士后基金1项,负责军工和横向课题10余项,合计经费1400余万,申请专利10余项,授权8项,转化专利1项。
联系电话:13761079156;E-mail:yandongjia@shu.edu.cn
黎军顽
黎军顽(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金属材料强韧化及其服役性能,材料加工工艺仿真及优化,金属材料 力学行为的多尺度研究,生物可降解锌合金开发及其应用,先进模具材料开发及其应用技术。2010年毕业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并获理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在上海大学材料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7月起在上海大学材料学院任教。先后承担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高性能工模具钢及应用”子课题“模具钢服役过程的组织演变规律及失效机理”(项目编号2016YFB03004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教委项目、上海大学创新基金及企业横向课题60余项,取得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工业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在《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Journal Applied Physic》、《Materials Letter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Materials and Designs》,《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金属学报》和《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50余篇, EI检索60篇,获授权专利2项。
联系方式:13681751883,E-mail:lijunwan@shu.edu.cn
李爱军
李爱军 ,男, 博士,教授。研究领域:致力于电池领域、化学气相沉积领域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及碳碳、碳陶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具体包括:燃料电池、铅酸电池、非均相催化、CVD等化学反应流多尺度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高电导率石墨双极板、C/Ti3SiC2双极板、C/C双极板;C/C复合材料、SiC/SiC复合材料的快速低成本制造;高熵陶瓷的制备及生物医用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973项目课题、航空科学基金、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上海市高新工程项目以及上海市科技攻关等在内的科研项目近20项。2021年获中国内燃机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高性能长寿命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开发研制,第四完成人)、2022年获河南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CVD-SiC涂层材料在半导体行业的应用技术攻关)。迄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申请专利60余项。 担任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副主编、上海市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内燃机协会特种发动机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联系方式:aijun.li@shu.edu.cn
李红
李红(女),研究员,博士,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专业:材料学。1997-2001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1-2007年,就读于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至今,在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工作。主要研究领域:碳基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增强碳、陶瓷、金属多元基体复合材料等。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GF科工局、JW装发部和JW科技委等科研项目和复合材料研发任务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香港桑麻纺织科技一等奖。兼任《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上海市复合材料学会和SAMPE中国大陆总会理事。国家科技专家库、教育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库和上海市科技专家库专家。
E-mail:lihong2007@shu.edu.cn
李谋成
李谋成(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研究领域:腐蚀电化学、金属材料腐蚀;坚持产学研用结合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目前重点为燃料电池、汽车、热水器、海洋工程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及培育项目4项、联合承担重点项目1项;主持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上海市教创新项目以及宝钢、上海电气、美的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等企业委托课题多项;曾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工973、科技部863及支撑计划等项目。已发表期刊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7项。曾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二,2020年)、上海市教委脱贫攻坚嘉奖(2019年)。现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腐蚀与防护》、《装备环境工程》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编委。
联系方式: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269信箱,邮编200072
电话:021-56334167; E-mail:mouchengli@shu.edu.cn
李文
李文(女),教授,博士。专业:高分子材料。2004年于郑州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0年于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到上海大学任教,2016-2018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1)拓扑结构高分子的合成,(2)仿生智能高分子材料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3)液滴微流控技术。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和教委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包括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和Macromolecule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面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总被引用超2100次。合作出版英文专著2本。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
联系电话:021-66138044;E-mail:wli@shu.edu.cn
课题组网站:https://polychem.shu.edu.cn
刘斌
刘斌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云南省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和企业项目10余项。针对航空发动机和第四代核反应堆对先进结构陶瓷材料的广泛需求,在复杂氧化物结构性能关系领域和原子/电子尺度材料设计领域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已经发表SCI论文120余篇,SCI引用2200余次,多次应邀共同组织国际会议陶瓷计算分会场并作邀请报告。当选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理事,任J. Am. Ceram. Soc.副主编和J. Mater. Sci. Technol.编委。
联系方式:18501726781; E-mail: binliu@shu.edu.cn
刘剑
刘剑(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加工。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1,磁性功能材料。2,固态相变材料。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浙江省重大/杰青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2018/2019/2021年Acta Materialia杰出审稿人,2020年Chinese Physical B杰出审稿人。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ial、Acta Materialia(14篇)、Scripta Materialia(17篇)、NPG Asia Mater.、The Innovation等刊物发表论文150篇,被引用6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1000余次,H因子44。获权发明专利15件。
联系方式:liujian@shu.edu.cn
刘丽
刘丽(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博士后,北京服装学院学士,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高分子材料,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技术基础研究,1)鞋材,曾作为863计划聚合物基复合发泡材料关键技术课题上海大学负责人,参加完成民用休闲鞋试制一个品种;2)抗菌剂合成及抗菌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制备,上海大学负责人,3)功能性聚合物基纤维及纺织品,“轻质、高强、抗紫外线老化、阻燃纤维和织物的研制”课题曾在200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校企合作,成立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负责人,培养研究生30+人。
联系方式:021-66133928(O) E-mail:liuli2002@shu.edu.cn
刘文庆
刘文庆(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1,金属辐照。2,金属材料中的析出相。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30余项科研任务;参与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发表期刊学术论文150余篇,大部分为SCI收录。
联系方式:手机:18930623992;邮箱:wqliu@staff.shu.edu.cn
鲁晓刚
鲁晓刚(男),教授、博士,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相图和扩散的实验测定、结合第一性原理的材料热力学计算、相变动力 学模拟、材料物性建模、材料数据库开发,以及金属材料(包括Fe基、Ni基、Zr基及高熵合金等)的多尺度集成计算模拟和设计。全程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关于“材料基因组”重大咨询项目的咨询报告编撰工作。在国际权威期刊(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Philosophical Magazine、CALPHAD等)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材料基因组分会秘书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材料基因组领域标准化工作技术委员会委员;亚洲材料数据委员会(AMDC)委员;《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编委会委员等。承担的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共性技术及关键设备、材料研究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专项,负责、参与课题各 一项;企业横向课题多项。欢迎有较强材料、物理、数学和软件编程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方式:E-mail:xglu@t.shu.edu.cn
吕战鹏
吕战鹏(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长期从事金属腐蚀与防护工作,主要从事核电材料环境促进开裂性能及安全可靠性评价研究工作。现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核学会理事及核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环境促进开裂国际合作组织上海大学代表、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以及《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腐蚀与防护》和《装备环境工程》期刊编委。曾在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冶金所、上海材料研究所、日本东北大学的材料腐蚀与防护相关专业学习或工作。 2001-2003在日本东北大学任JSPS海外特别研究员;2003-2005任日本文部省21世纪COE研究员;2005-2011年任日本东北大学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科研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任务、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二十余项科研课题,与日本东北大学和牛津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 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其中中科院SCI Q1区三十余篇。
联系方式:021-56336107(O) E-mail: zplu@t.shu.edu.cn
闵永安
闵永安(男),副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上海大学本硕博,瑞典Karlstad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金属材料相变与强韧化;汽车用钢、工模具钢、军工材料及应用技术;材料表面改性和镀/涂层技术。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瑞国际合作、国防科工局等多项国家级项目。与宝钢、上汽集团、航天八院等企业横向合作紧密。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1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联系方式:E-mai: mya@staff.shu.edu.cn
彭景光
彭景光(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专业:材料加工工程。2018-2019年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粉末冶金结构材料及器件,粉末冶金软磁复合材料,金属激光增材制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等国家、省部级项目9项,承担横向项目30 余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授权专利 10余项,发表论文 20 余篇。担任上海市有色金属学会理事。
联系方式:15921245327 Email:pengjg@shu.edu.cn
施思齐
施思齐(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年)。2004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师从陈立泉院士和王鼎盛院士。2004年8月至2013年5月先后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和美国布朗大学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储能材料计算与设计、材料数据库与机器学习,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研发。2001年率先在国内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已在Nat Catal、Chem Rev、Prog Mater Sci、Natl Sci Rev、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电化学储能中的计算、建模与仿真》专著。创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化学储能材料计算与数据平台(https://www.bmaterials.cn)。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2项。目前是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分会委员。担任《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Informatics》、《储能科学与技术》、《硅酸盐学报》、中国物理学会“四刊”和《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等期刊(青年)编委。已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2名,硕士23名,学生获得优秀学位论文/口头报告奖/海报奖11人次。与国外相关的著名研究所和大学有较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优秀的学生有机会出国联合培养1-2年。
联系方式:021-66133141(O) E-mail:sqshi@shu.edu.cn
施鹰
施鹰(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光学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任日本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STA访问学者(半年),2002年任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COE研究员(半年)。现任上海硅酸盐学会理事及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的特约审稿人。负责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委托项目等各类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Materials Letter、Optical Materials和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8项。参与了四部辞典和著作的编写和翻译工作。目前主要科研方向为高密度多晶闪烁材料的制备和结构性能调控。负责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两项、上海市基础重点研究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各一项。
联系方式:021-66133339; E-mail:yshi@shu.edu.cn
石晓超
石晓超(男),上海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13年在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2013-2016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特别研究员),于2017年加入上海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目前,本课题组旨在设计并合成专属稀土金属催化剂,制备具有特殊微观性能的可持续性高分子材料。目前,已在包括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Macromolecules、Organometallics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xcshi@shu.edu.cn
宋长江
宋长江(男), 博士,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2008年曾到美国田纳西大学和普渡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先进凝固技术及新材料,目前聚焦于凝固亚稳相新材料制备工艺与材料研发:包括高强轻质钢、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钢(ODS钢)、高熵合金等材料的制备与开发,曾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钢铁联合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上海市科委和教委及企业技术开发等项目30余项,在Acta Materialia,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和Composite:Part A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30多篇,被SCI和EI收录100多篇次。于2009年、2017 年、2020年共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原冶金部科技奖)”一等奖3项,2023年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兼任《钢铁研究学报》(中英文版)编委委员、中国铸造协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理事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钢铁近终形制造技术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联系方式:021-66136569 (O) E-mail:riversxiao@163.com,riversong@shu.edu.cn
王刚
王刚(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离子辐照对非晶合金表面的影响;高能同步辐射研究非晶合金的原位变形行为和低温结构转变;非晶合金弹-塑性变形行为,特别是宽温度范围内的弹-塑性变形服役行为;玻璃材料断裂损伤和撞击行为,轻质高熵合金开发,高熵合金涂层等离子制备。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20余项科研任务。发表期刊学术论文190余篇。
联系方式:手机:13501897156;邮箱:g.wang@shu.edu.cn
王林军
王林军(男),教授。专业: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现任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真空学会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属学会半导体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才培养计划(启明星)、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与器件、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晶体制备、光电器件的设计和工艺、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SC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
联系方式:021-66138023 (O), E-mail: ljwang@shu.edu.cn
王庆
王庆 (男) 研究员,博士。 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金属玻璃、高熵合金
于上海交通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访问学者;法国Grenoble国立理工学院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金属玻璃、高熵合金的合金设计、微观结构和性能,重点涉及两类合金的形成、热稳定性、物理、化学(催化)和力学性能,及其与原子团簇结构和动态弛豫行为的本征关联关系;金属合金材料的3D打印及其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项上海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合作项目,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973”项目和中德合作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Materials Toda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ano Letter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杂志上发表近90多篇论文,论文引用千余次。先后获得上海大学年度科研创新贡献奖 两次最佳论文一等奖、一次二等奖。
联系方式:手机:15800417995; Email: qingwang@shu.edu.cn
吴晓春
吴晓春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内耗与力学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热处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工模具钢及表面处理技术、材料相变及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首席专家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工模具钢及应用”项目,提出了贝氏体预硬型塑料模具钢生产新技术、热作模具钢生产新工艺、冷作模具钢和高速钢中莱氏体碳化物控制技术等,开发出高品质热作、冷作和塑料模具钢等新产品并产业化,所带领的团队长年服务于我国主流特钢企业(宝特、东特、中信泰富、长城特钢、中原特钢等10余家企业),引领我国模具钢的研究发展方向,其技术成果直接影响国内高端模具钢产品质量,深受特钢企业和模具制造业的欢迎。年均在研科研项目达4~5项,经费充足;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曾获英特尔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王宽诚育才奖、上海市育才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联系方式:021-66136539 (O) 18621902029 E-mail:wuxiaochun@shu.edu.cn
课题组网站:http://www.sdxl-china.com
夏爽
夏爽(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1,金属材料晶界工程研究及其工业应用,晶体界面结构,晶界网络拓扑分布。2,金属材料的相变、形变、再结晶及晶粒长大等显微组织控制技术及先进显微表征方法。3,镍基合金及不锈钢的氧化、腐蚀行为及性能评价。4,核能用先进结构材料及服役性能。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30余项科研任务。发表期刊学术论文80余篇,大部分为SCI收录,被SCI论文引用1000余次;获得授权专利5项。为十余个国际期刊审稿,担任《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期刊编委,担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扫描电镜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上海市电子显微学学会理事。
联系方式:手机:18019322802(同微信);邮箱:xs@shu.edu.cn
肖学山
肖学山(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从事能源工程极端环境下使用的新金属材料和先进健康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已负责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或参与完成叁项上海科委重点攻关项目、负责完成叁项上海教委项目、负责完成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一项、江苏省产学研重大载体建设项目一项和二十余项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与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工程技术中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关论文壹佰余篇,其中SCI或EI收录七十余篇,已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近二十余项,转让发明专利5项。
联系方式:13641620578, E-mail:xsxiao@mail.shu.edu.cn
徐晖
徐晖(男),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1.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2.高熵合金; 3. 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 4. 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 5. 块体非晶合金。1992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1998年3月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4月到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工作,200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5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11月-2010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Ames国家实验室研究访问。2007年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二完成人)。201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Scripta Materialia、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联系方式:13641621979(手机) E-mail: huixu8888@shu.edu.cn
杨伟光
杨伟光(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1)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形貌及结构构筑、设计、合成;(2)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组装及性能研究;(3)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的电极材料设计、异质结构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兼任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近几年在该半导体纳米材料合成、薄膜制备及光电器件设计、性能研究方向上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总引用频次超过1200次,其中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本人近年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项目3项。申请发明专利1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项。联系方式:E-mail: wgyang@shu.edu.cn
姚美意
姚美意(女),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核反应堆用关键材料锆合金和耐事故容错燃料(ATF)包壳材料的服役行为研究,以及高性能锆合金和ATF包壳材料的研发等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项目二十余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4项;近5年来,在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金属学报、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核动力工程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6项,2项专利实现了知识产权转让。现任核学会核材料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上海核学会核材料专委会秘书长。
联系方式:021-56338586,E-mail:yaomeiyi@shu.edu.cn
尹静波
尹静波,博士,教授。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研究方向:生物医用和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包括诱导活性材料及缺损组织重建、组织再生智能响应体系等。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与器械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高分子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 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新材料协会可降解材料及循环利用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高性能医疗器械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生物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带领研究团队在国内外率先开展聚氨基酸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并实现关节软骨、半月板、髁突骨、牙槽骨、骨不连、脂肪等缺损组织的重建。先后主持科技部支撑项目子课题,国家863二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2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 、Bio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cta Biomaterialia、Biomacromolecules等发表SCI论文124篇, H指数为35,被引3762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7项,编写著作1部。先后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工标兵等荣誉称号。课题组网址:https://polymers.shu.edu.cn联系方式:尹静波,jbyin@t.shu.edu.cn
俞成丙
俞成丙(男),博士,副教授。专业:材料学。长期从事先进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1)先进材料和高性能涂层,(2)功能材料开发和纺织应用,(3)复合材料及界面,(4)高分子功能化和污水处理。先后主持项目有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子项目、上海市科委专利再开发项目和太仓领军人才等项目,和包括Pulcra、SEB、SUPOR、宏亿集团、太仓兰燕等国内、外诸多企业的产学研项目。近几年在Adv. Sci., Angew. Chem. Int. Edit., ACS Nano, Chem. Eng. J., Text. Res. J.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有2篇);国家科技成果3项;申报软件著作权2项,申报国家专利86项,已授权54项,转让13项,许可5项,同时有一系列成果实现产业化,如水性船用甲板阻尼涂层和减振钢板用的环氧基阻尼涂层等。
联系方式:手机:15802135349;邮箱:ycb101@shu.edu.cn
俞鸣明
俞鸣明,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0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2017年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长期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自润滑复合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工程化应用,在《Carbon》、《Composite Structur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近5年主持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XX工程课题等国家级项目4项,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省部级项目5项,军工配套及企业合作项目8项,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带领团队突破多项航空航天用复合材料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中国优秀专利奖、2019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5项省部级奖励。现担任中国纺织行业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中国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创新联盟理事、上海市“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大赛评委、上海“宝山杯”创新创业大赛评委等社会职务。
联系方式:mmyu@shu.edu.cn
翟启杰
翟启杰(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获奖人,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担任中国材料研究 会凝固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铸造学会副理事长、上海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以及《钢铁研究学报》和《China Foundry》等6种学术期刊编委会副主任。研究领域:金属凝固过程与组织细化及均质化技术。主要成果有:基于特征单元热相似性,提出了金属凝固过程热模拟技术,用数百克钢离线再现生产条件下数十吨钢凝固过程,解决了生产条件下铸坯及铸锭凝固过程实验研究难题,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中国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获奖人)和日内瓦发明展金奖。揭示了脉冲电流细化金属凝固组织的机制和条件,提出了脉冲磁致振荡凝固均质化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多加企业连铸生产,为解决铸坯均匀性这一国际冶金界产品质量瓶颈问题做出了原创性贡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获奖人)和中国专利优秀奖(第一获奖人)。开发出离心铸造双金属复合辊圈等9项新产品,相关工艺技术跻身国际铸造界前列,获得省部及地方科技奖9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80余项,美国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570余篇,出版专著3部。有11项技术成果投入应用。承担课题:先后主持了国家863、973、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6563(O) E-mail:qjzhai@shu.edu.cn
张阿方
张阿方(男),研究员,博士,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入选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9年-2002年先后在德国塑料材料研究所及柏林自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2009年在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任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1)新型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2)仿生/智能高分子材料,(3)超分子(手性)组装。科技部国家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海外优青及面上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等评审专家,美国化学会、Wiley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英国皇家化学会等三十余种化学及高分子刊物审稿专家。主持完成三十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瑞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八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三十余项。合作出版中英文专著共七部。在包括ACS Nano,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Chem. Commun., J. Am. Chem. Soc., Macromolecules和Nat. Commun.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联系电话:021-66138053;E-mail:azhang@shu.edu.cn
课题组网站:https://polychem.shu.edu.cn
张继业
张继业(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领域:热电材料
2002年和2005年先后在内蒙古大学物理系数理基地专业及凝聚态物理专业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7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晶体生长、半导体光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2015年1月调动至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副研究员,2020年3月晋升教授。目前主要从事高性能热电材料设计与探索、打印柔性热电器件设计与集成,以及热电材料电-热-磁输运协同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任务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项,横向项目1项。在Energy Environ Sci、J Mater Chem A、Mater Today Physic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引用超过2000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600次。
联系方式:15618725185 E-mail: jychang@shu.edu.cn
张坤玺
张坤玺 (男),副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功能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骨软骨/创面/角膜/心肌/结肠等组织修复、干细胞治疗、 3D 生物打印、癌症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基于天然大分子和合成大分子开发了多种功能化生物材料,包括多孔支架、智能化水凝胶、高性能凝胶、微纳凝胶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BIOMATERIAL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BIOFABRICATION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20 余篇。
联系方式:13052076935 E-mail:zhangkunxi@shu.edu.cn
张齐贤
张齐贤(男),博士,研究员,博导。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可穿戴柔性传感器、自修复材料、纳米材料电化学、新能源材料、碳基高导热材料、芯片封装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发表SCI收录文章5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2008年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2013年获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主持国家国防科工局军工配套项目3项(JPPT-125-XX、JPPT-2016-XX、JPPT-2022-XX),总装备部“十二五”研究项目1项(40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1375124),吉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20150204065GX),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0170101183JC)。
联系方式:13578931588;E-mail:zqxciac@163.com
郑红星
郑红星(男),1978年5月生,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凝固技术与新材料。近年来开展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微电子材料高效提纯、新型金属基复材制造及物理场数值模拟软件研发等。2006年1月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2月至2009年9月先后在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德国波鸿大学(洪堡学者)及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博士后)工作,2009年10月加入上海大学先进凝固技术中心。现担任中国机械学会铸造分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理事。已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云南省基因组工程重大科技专项2项,企业横向课题6项。已发表期刊学术论文1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2项。
联系方式:13761356748,Email:hxzheng@shu.edu.cn
郑强
郑强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研究领域:磁性功能材料
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曾在荷兰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和Utrecht University德拜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磁性功能材料,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稀土永磁材料和磁制冷材料。在稀土永磁材料和磁制冷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相关的物理特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1、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物理制备方面发展了几种新的工艺方法;2、化学包覆制备纳米复合永磁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3、在强织构纳米永磁材料方面,采用新的热变形工艺在织构化和高性能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4、对于高性能磁制冷材料,包括哈斯勒合金和非晶/纳米晶磁制冷材料等发展了新的工艺方法以提高其性能,同时开发了多种新型高性能磁制冷材料。
在国际权威杂志Small,Green Chemistry,Materials Today Physic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Scripta Materialia,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SCI他引13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企业合作项目多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
联系方式:Email:qzheng@shu.edu.cn
钟庆东
钟庆东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化学。主要研究领域:钢铁材料表面电化学、纳米材料应用、冶金资源综合利用、钢铁新材料、腐蚀防护新技术。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发改委攀西试验区科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企业科研项目十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收录95篇, EI收录75篇。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第四;2008,第十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第一;2006年,第六;2009年,第一),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年,第三),第一届“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2006年),2006年度上海市曙光优秀学者奖。等荣誉和称号。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4年),第七届上海市曙光学者(2001年),2003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8年)。现为《腐蚀与防护》、《The Open Corrosion Journal》、《ISRN Corrosion》、《物理化学进展》编委,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协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德国马普钢铁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联系方式:13391312191 E-mail:qdzhong@shu.edu.cn
朱波
朱波(男),教授,博士,材料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专业:高分子化学。2004年9月获日本国立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日本国立东京工业大学先后任客座研究员、产学官连携特别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08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日本国立理化学研究所先后任特别研究员、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2013年4月起任研究员。2013年9月至2016年11月任东华大学教授,2016年12月起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研究专注于有机电子材料及器件的可控表界面和高性能电子-离子导电性能的构建,在有机电子材料及器件于复杂生物环境下实现与蛋白和细胞的高选择性高效率作用和固液界面的高效率电子-离子耦合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建立了有机电子材料及器件研究平台,成功掌握了该领域的跨学科方法和手段(涉及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纳米技术、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目前主要研究项目包括:基于外周血的生物传感材料及芯片、可植入柔性仿生生物电子材料及器件、可穿戴生物传感器件及技术、柔性化学传感阵列器件、电控药物快释材料及器件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ized Materials、Macromolecule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2篇,被引用4712次,H指数为35;申请发明专利17项,其中授权5项;合著中英文专著各一册;作为会议主席或会议副秘书长举办EMRS 2017 Spring Meeting- Symposium K和上海材料前沿论坛2020年春季会议;获BioEL2015、PAT2015、EMRS 2019 Fall Meeting等国际会议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20次;曾任欧洲材料研究学会(EMRS)仿生及生物集成前沿纳米材料分会的科学委员会成员(2013-现在)、国际生物电子冬季学校(BioEL)的国际顾问委员(2013-2017)、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及第三方向学术带头人之一(2014-2016)。联系方式:021- 66136160(O) E-mail:bozhu@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