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本学科是我国1981年第一批博士、硕士授予点,国家211工程建设学科,上海市高峰高原建设学科。旨在培养学风严谨,具有强烈事业心和科学献身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学科现有教授、副教授构成师资队伍20余名,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目前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项目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特种光纤理论与技术、天线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太赫兹理论与技术、电子材料与器件等。研究领域直接服务于国家航空航天和电子类研究所、国防和其他电子通信类行业。欢迎有志从事上述领域研究的同志报考相关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01特种光纤理论与技术
  02天线理论与技术
  03微波毫米波太赫兹理论与技术
  04电子材料与器件
  指导教师:
01.特种光纤理论与技术
陈伟
02.天线理论与技术
杨雪霞
03.微波毫米波太赫兹理论与技术
周永金、肖诗逸
04.电子材料与器件
林敏、张金艺、胡挺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36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
  3. 3040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一、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4、只能取得硕士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的考生,报名时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否则不得报考。
5、持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的报考者,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名时须提交认证报告复印件。
6、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
7、有至少两名与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8、现役军人报考,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9、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及以上水平。
10、硕士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已经以第一(或除导师以外的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二、申请程序
申请者须按照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时间进行网上报名,并按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②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看学位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位验证报告,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保管部门公章);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需亲笔签名,具体格式可从研招网下载,用A4纸打印);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具体格式可从研招网下载,用A4纸打印);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CI、E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袋背面请标注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纸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规定的时间递交所有的报考材料(电子/纸质)。

三、考核和录取程序
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复试和录取的各项工作,负责组织成立申请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负责组织成立综合考核小组,对通过材料审核评议的考生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小组至少由本学科5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能力强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
1、学院收到考生的申请材料后,组织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学院按报考导师进行审核,并根据材料审核评议结果确定并公布进入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
2、综合考核采取面试的方式,从外语水平、专业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核总成绩满分为500分,包括:英语(100分,考核申请考生的科技英语掌握能力)、专业基础(100分,学习和研究工作情况)、专业综合(100分,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详细科学研究计划)、综合能力(200分,综合考核小组对考生的专业水平、从事科研能力和培养潜力等综合素质,进行个性化多元评价,并给出面试评价成绩)。面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同一学科的各平行复试小组面试方式、时间、试题难度和成绩评定标准保持一致。
3、录取时,学院根据招生计划数,按照导师录取,即在同一导师内按照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录取,复试考核成绩相同的考生,依次按照:1)专业基础,2)专业综合,3)外语考核,4)综合能力 降序排列。综合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低于成绩满分的60%者)不予录取。
4、学院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申请考核细则、招生名额等提出拟录取考生名单,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级部门审核。

四、信息公开
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咨询联系方式:
学院联系电话:021-66138157,郭老师
电子信箱:guoqi97@shu.edu.cn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邮寄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上海大学(通信学院)83信箱
     邮编:200444
     联系人:郭琦
     联系电话:021-66138157
     邮箱:guoqi97@shu.edu.cn

  备注:
1. 本专业实行“申请-考核”制,具体实施流程参照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招生 “申请-考核”制实施流程及复试要求执行。 2.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原则上不接收定向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 3.招生计划数会按照实际报考人数及导师名额进行微调。
  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陈伟
(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光纤、先进激光与光纤传感等光电信息领域,重点从事光纤光学、新型光纤技术(包括NGF大容量通信光纤、SDM空分复用光纤、ULL超低损耗光纤、HCF空芯光纤、激光光纤、传感光纤、医疗光纤)、光纤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及工程化应用。先后承担或主持多项国家“973”项目和“863”计划项目,国家工信部强基工程重大项目、GFKG重大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累计承担与主持国家各级项目10余项,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10余项。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光纤通信年鉴》副主编、中国通信学会线路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与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光电缆专家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chenweiSD@shu.edu.cn
胡挺
(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分别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过博士后研究。曾就职于新加坡科技局微电子研究院(IME,A*star),任研究员、光传感器团队负责人。2020年11月回国,加入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组建集成光子芯片研究团队。从事集成光子学领域的研究,通过基础理论、器件功能与结构以及基于 8 英寸、12英寸工艺线芯片制程的研究,探索集成光子芯片在高光谱成像、3D传感、高速光通信/光互连、气体与生化检测等领域的应用。目前发表了SCI论文50余篇,引用1800余次(谷歌学术),H因子 25,第一作者ESI高被引论文1篇;授权专利2项。
  邮箱:hu-t@shu.edu.cn
林敏
(男),教授,无线通信及高可靠集成电路设计专家。2004年至2008年,在日本OKI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和设计经理,成功完成ETC、WiFi、UWB等无线通信芯片的研发和量产工作。2008年至2012年,回国担任苏州灵芯微电子公司联合创始人和CTO,领导团队成功研发出GPS,GPS/BD双模双通道,WiFi等RF及SoC芯片。其中,GPS芯片和WiFi芯片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公司的水准,并被国内整机系统厂商及平台芯片厂商采用。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被聘为研究员和博导。长期致力于模拟、射频及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的设计研究。在十余年的研究和工作经历中,林敏教授在片上无源器件的全局优化、低噪声高线性度射频前端设计、全集成低噪声频率综合器设计以及宽带低功耗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做出了性能优异的产业化的技术成果。2012年后,林敏教授专注于PDSOI高可靠集成电路工艺设计平台的研发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及国家SOI重大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近年来,林敏教授在代表世界高可靠集成电路研究和定制类集成电路设计国际一流水平的国际会议IEEE Custom Integrated Circuit Conference(CICC)及IEEE NSREC上,在高可靠集成电路设计研究领域国际一流水平的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Nuclear Science上陆续发表论文多篇,累计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林敏教授有学术专著一本已出版。
  联系方式:mlin99@shu.edu.cn
肖诗逸
(男),教授,长期从事电磁超材料(metamaterials)、纳米光子学(nanophotonics)等领域的研究。共发SCI收录论文41篇,其中第一/通信作者一区论文7篇(1篇ESI高被引),包含1篇Nature Materials,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Nanophotonics等,论文共被引用2300余次(Web of science索引)。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5)等。电子邮件:phxiao@shu.edu.cn
杨雪霞
(女)教授,博士。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领域: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微波输能技术、微波毫米波电路和计算电磁学;研究方向包括:波束扫描天线、低剖面卫星通信天线、5/6G终端和基站天线、智能反射面、毫米波太赫兹天线、微波毫米波整流天线与阵列、电磁能量收集技术、微波输能系统优化、能信并行传输理论与技术、时域有限差分法等。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美国IEEE高级会员,Radio Science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编委,《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主持完成军委科技委重点项目1项,总装科技部863及国防科工局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项目、华为等企业预研项目14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是IEEE Trans. AP, IEEE AWPL, IEEE Trans. MTT, IEEE MWCL,电子与信息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在以上国际国内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论文9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华为等企业研发项目2项。
  联系方式:021-66136292;E-mail:yang.xx@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yangxx.htm
张金艺
(男)教授,博士。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领域: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微波输能技术、微波毫米波电路和计算电磁学;研究方向包括:波束扫描天线、低剖面卫星通信天线、5/6G终端和基站天线、智能反射面、毫米波太赫兹天线、微波毫米波整流天线与阵列、电磁能量收集技术、微波输能系统优化、能信并行传输理论与技术、时域有限差分法等。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美国IEEE高级会员,Radio Science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编委,《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主持完成军委科技委重点项目1项,总装科技部863及国防科工局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项目、华为等企业预研项目14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是IEEE Trans. AP, IEEE AWPL, IEEE Trans. MTT, IEEE MWCL,电子与信息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在以上国际国内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论文9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华为等企业研发项目2项。
  联系方式:021-66136292;E-mail:yang.xx@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yangxx.htm
周永金
(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超材料传感与成像、智能超表面天线、超表面电磁防护等。2012年以来2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次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主持2项教育部课题、5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若干企事业横向课题。近年来已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 Optics Express等)论文30余篇。IEEE会员,OSA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ACES Journal客座编辑,Current Materials Science副编委。是国际多家著名刊物如Nature Electronics, Photonic Research, Optics Letter, Optics Express, Appl. Phys. Express, IEEE MTT, IEEE MWCL等的审稿人。组织多个国际会议专题并担任多个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指导的研究生多人次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
  联系方式:021-66136293 E-mail: yjzhou@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