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817J5 新药物与新材料(医学院)
  学制:3 年
  专业介绍:

  “新药物与新材料”交叉学科是在新医科背景下,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综合运用药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材料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和解决诸如药物设计与合成、药物作用机制、医药相关新材料制备以及大数据驱动的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学科主要涉及以下领域:一、药物设计与合成,通过科学的构思和理性的策略,构建具有预期药理活性的新药实体;二、纳米材料与药物递送,通过分子识别引导递药系统主动寻靶,依据载体材料对机体微环境或生理变化的感知响应,发展定位释药或控制释药的前瞻性递药系统;三、分子药理与靶向干预,从分子水平发掘疾病治疗靶点、阐述药物与靶点的作用机制,并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智能材料实现对疾病的靶向干预;四、大数据药物分析,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来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系的相互作用、药物作用通路及靶点、药物质量及疗效评价;五、生物材料设计与应用,通过生物材料结构功能化设计、细胞微环境构筑及药物协同作用,开发具有调控细胞分化、启动机体再生系统、模拟细胞外基质生化结构和环境的再生医学材料,实现缺损组织的重建。
  本交叉学科主要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与新药物和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密切相关的一级学科,旨在培养具备该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该交叉学科学术骨干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并且具有合理的学科背景和年龄结构,整体实力雄厚。

  研究方向:
  01. 纳米医学材料及肿瘤靶向治疗
  02. 代谢性疾病药理
  03. 纳米载药系统抗肿瘤转移与克服肿瘤耐药
  0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重建,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中的作用
  05. 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基础与临床
  06. 多肽药物与材料研发
  07.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新药物新材料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
  08. 干细胞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09. 免疫细胞调控人类疾病的机制研究
  10. 成体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
  11. 肿瘤生物医学
  12. 骨代谢平衡与肿瘤细胞转移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指导教师:
陈付学、张勇、李佳、苏佳灿、胡宏岗、赵春华、魏滨、高洁、陈雨、冯炜、郭爱克、贝毅桦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30新药物与新材料专业基础
  3. 3031新药物与新材料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医学院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具体细则如下:
一、报考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要求,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学术不端及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除导师以外的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3. 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4. 身心健康,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能顺利完成博士阶段学习科研任务。
二、报名程序
1. 网上报名及缴费
报名及缴费时间:以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官网通知为准。
报名费人民币250元,必须网上缴费,缴费时间同报名时间,未在报名截止前缴费的考生视为报名未成功。请考生报名前仔细查看报考条件,确定符合报考条件后再报名缴费。报名费一经缴纳,不予退还。
2.报考材料上传及邮寄
请考生务必以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官网通知的规定时间内进行材料递交,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上海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3号楼315室,200444,张老师收,021-66786700)。电子版需内容清晰,按照A4纸张正常大小,扫描成PDF版本在报名系统上传;纸质材料需按照要求顺序整理好,邮寄到医学院。学院未收到材料或考生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报考材料如下: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②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原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管理部门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保管部门公章);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学术成果,包括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 SCI、EI 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截止时间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纸质)。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三、考核和录取
1. 本学科成立申请资格审核小组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核意见,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参加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具体资格审核通过名单、考核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请关注学院网站);
2. 本学科组织不少于5人的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专家组成综合考核专家组,对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英语100分、专业基础100分、专业综合100分、综合能力面试200分四个部分,满分为500分;
3. 综合考核面试环节主要考察考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学习(工作)态度、相关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学术潜力以及外语听说能力等方面。
4. 学院根据本年度博士生招生名额及考生综合成绩排名确定录取名单,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的60%者不予录取。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不合格者不予录取。通过综合考核的考生,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上报上级部门审核。通过后最终录取为2024年秋季学期入学博士研究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历和学位证书。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3号楼315室,200444,张老师收,021-66786700

  参考书目:

1. 《高等有机化学:结构、反应与机理》 (杨定乔、汪朝阳、龙玉华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12年11月)
2. 《基础医学导论》第一版(俞小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5年10月)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贝毅桦
贝毅桦(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生理科学会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Translational Research副主编、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 PLUS编委。研究工作聚焦心肌细胞存活、增殖与心肌保护策略,近5年以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在Molecular Therapy、Advanced Science、Circulation、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npj Regenerative Medicine、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参与撰写运动与心血管基础研究的专家共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作为子课题单位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获得2022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2020年第十四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20)第七届东方新星提名奖、2018年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
  联系方式:beiyh36@shu.edu.cn
陈付学
陈付学(男),教授,1993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遗传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2003年间在美国Georgia State University从事细胞与分子生理学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科技部“973”项目、上海市教委、农委项目多项。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目前主要从事儿童自闭症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以采集患病儿童家庭采样入手,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筛选儿童自闭症候选基因,从分子、细胞与基因编辑小鼠等层次阐明其在神经元可塑性、突触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在小鼠神经环路中的功能,进而解析患病儿童与自闭症易感基因的关联及机制。在Circ Res.、Cell Physiol.、Biol Chem.、NeuroReport.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联系方式:021-66135167 Email:chenfuxue@staff.shu.edu.cn
陈雨
陈雨(男),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项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百人计划”入选者。陈雨是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子影像及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委员、《Science Bulletin》Executive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Materials Today Chemistry》Editorial Board Member、《无机材料学报》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等。陈雨的主要研究工作围绕生物医用微/纳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生物学效应及其在生物医学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包括分子影像、药物靶向输运、脑神经疾病、组织工程、肿瘤诊疗等,发展了多种新型的制备方法获得了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体系,并发展了多种高效的肿瘤治疗模式(光热、光动力学、磁热、声动力学、放疗增敏、催化医学、免疫治疗、协同治疗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150余篇(IF>10的论文9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3), Advanced Materials (26), Chemical Reviews (1),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1), J. Am. Chem. Soc. (4), Angew. Chem. Int. Ed. (3), Nano Letters (2),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6), ACS Nano (8), Nano Today (4), Chem. (1), Small (3), Biomaterials (15),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1)等,论文被引用17000余次,H-index为68,连续入选2018年和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30余篇论文入选ESI高引用论文(Highly Cited Paper)。曾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5)、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4/5,2014)、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015)、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2015)、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4)、中科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18)、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4)、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2014)、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2017)、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12)、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青年五四奖章(2015)、上海市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2016)等。
  联系方式:021-66133201 Email: chenyuedu@shu.edu.cn
冯炜
冯炜(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2021)。2016年3月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4月至2019年11月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8月加入上海大学。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Materials Toda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Today、ACS Central Science、Advanced Science和Biomaterials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智能响应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疾病诊疗;(2)功能微生物的设计、构建及生物医学应用。
  联系方式:办公室电话:021-66135163;Email: fengw@shu.edu.cn
高洁
高洁(男),博导,课题组长,副教授,生物医用材料专家,聚焦“抗肿瘤和促修复仿生智能纳米材料”方向,面向实体瘤安全有效防治的重大临床难题,基于“精准化肿瘤防治和组织修复”的治疗理念和“源自天然的仿生化、超越自然的智能化”的设计理念,为实体瘤安全有效防治提供新策略;以通讯和第一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Biomaterials, Bioactive Materials等杂志发表78篇SCI论文,5篇>15,20篇>10,总计640;ESI高被引1篇(Composite Part B),封面4篇(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Nano Research, J Control Release);引用次数2832,H指数32,i10指数58;主持10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包括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含3个面上项目),总计367万元;授权专利9项;主编《生物医用材料:组织修复与肿瘤治疗》(上海交大出版社);担任Asian J Pharm Sci (中科院1区,IF: 10.2)第二届青年编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神经损伤修复材料研究学组副组长;担任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IF: 6.273)和Gels (IF:4.6)客座主编;担任Small, Biomaterials,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等杂志审稿专家;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晨光学者”等称号;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药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联系方式:jmsx2021@shu.edu.cn。
郭爱克
郭爱克(Aike Guo),男,(1940-),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19-)。1965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 1979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Dr. rer nat, Summa Cum Laude)。1982年至1984年、1987年、1993年至1994年为德国马普学会生物控制论研究所和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访问学者。1965年至今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视觉信息加工研究室主任,学习记忆实验室主任,神经生物学室主任,视觉信息加工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至2020历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学习记忆实验室组长,副所长。1999年至2001年任亚太IBRO理事。历任973计划“脑发育和可塑性基础研究”、973计划“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研究”、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脑科学前沿与交叉研究项目“脑功能联结图谱”的首席科学家,上述项目结题评价皆为优秀。曾任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第十四届至第十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是脑-智科学。他是我国果蝇认知研究领域和生物控制论研究的开拓者。他在1993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果蝇为模式动物研究学习与记忆的实验室。从演化和选择的视角,从基因-脑-行为的结合上,在分子、细胞、回路和行为等多个层次上,揭示了果蝇的学习记忆、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图形-背景相对运动感知、群体飞行控制和自组织、雄性果蝇之间同性求偶行为等的分子、细胞、环路和系统水平的脑机制,特别是他开创了果蝇基于价值的两难抉择研究,跨模态学习记忆和多巴胺介导脑认知等研究。提出了在果蝇复眼高速及动态视觉仿生的基础上研发自主智能无人飞行器集群的学术思想;发展了以电子显微镜和超薄连续切片结合为手段的微观神经联结组研究方法等。曾获亚太神经网络协会杰出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以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多项奖励。当下主要聚焦在受到脑启发的类脑智能研究,长远的目标:从微观、介观、宏观乃至宇观的尺度上来“求索大脑智慧本质,照亮类脑智能之路”。
  联系方式:akguo@ion.ac.cn
胡宏岗
胡宏岗(男),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药学学士学位;2007年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留学1年,师从国际知名糖化学家郭忠武教授;2008年获第二军医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3年赴清华大学化学系刘磊教授课题组从事访问研究1年,2018年从军队转业进入上海大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军科委重点项目等10余项;在包括Chem Rev、Nat Protoc、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及Cell Discov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专著及教材8部,获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担任Journal of Functional Biomaterials编委、Nano Research青年编委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刊物通讯审稿专家。
  联系方式:hhu66@shu.edu.cn
李佳
李佳(男),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研究领域:创新药物发现及评价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和新靶点研究;细胞识别和细胞命运调控化学生物学研究。研究成果:李佳研究员致力于代谢性疾病分子机制与创新药物的研究。围绕糖尿病和肿瘤等代谢性疾病,关注其病理发生发展机制,结合高通量筛选发现新分子实体,开展作用机制和创新药物研究。已发现数百个新活性化合物,有15个候选新药进入系统临床前研究,其中6个候选1类新药实现转移转化,3个候选1类新药已经进入临床研究。已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01项,申请94项。在Chem Soc Rev、Advanced Materials、Nat Commun、Diabetes、Diabetologia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23篇,其中通讯作者文章207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700,总引用超过8000次,h因子为43。
  联系方式:jli@simm.ac.cn
苏佳灿
苏佳灿(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新型生物材料(细胞衍生物、水凝胶,镁基人工骨等)研发与应用;骨/软骨类器官研发与转化。获得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防创新特区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及集成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8000余万元,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Advanced Material、Advanced Science、JACS、ACS Nano、Bone Research、Nano Letters、Biomaterials、Bioactive Materials等材料学及骨科学国内外顶级杂志。申请并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主编主译25部专著。
  联系方式:jiacansu@126.com
魏滨
魏滨(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科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19年起被聘为上海大学生命学院特聘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和面上项目,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子课题。主要研究免疫系统代谢紊乱与人类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国际著名期刊Immunity,Nature Microbiology,、Science Advances, Autophagy, PNAS,Cell Reports,和国际著名临床医学杂志J Clin Invest、EMBO Mol Med等期刊发表三十多篇SCI论文。
  联系方式:021-66130717, Email:weibinwhy@shu.edu.cn
张勇
张勇 (男),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在微纳米光功能材料和器件制备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Chemical Reviews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50多篇,论文引用超过11000次,有28篇文章的单篇引用超过100次,H指数55,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受邀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分会主席或作大会特邀报告40余次,研究成果被媒体广泛报道,获颁多项科研奖励和学术荣誉,并和美国、瑞典、法国等多个国家建立合作研究关系。目前主要从事新型高效发光纳米材料编码技术和基于手机平台检测系统的开发研究工作。指导的博士后和研究生中,部分人已成为浙江师范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副教授、新加坡科技局材料研究与工程所研究员、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员、斯坦福大学和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等。
  联系方式:021-66136279;Email:yongzhang@shu.edu.cn
赵春华
赵春华(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四届国际老化和疾病大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Aging and Disease)主席,国际《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杂志亚太区主编。致力于干细胞生物学、药学与临床研究30余年,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上提出了“亚全能干细胞学说”概念和“间充质干细胞系统”概念,国内外发表论文466篇(SCI论文215篇),被《Nature》等杂志他引5000余次,H指数71。2014~2022年连续9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2022年和2023年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及‘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主编中英文专著四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获国家药监局(SFDA)首个干细胞新药临床批件,国家首款且唯一一款完成临床II期、进入临床III期试验的药品(适应症:针对血液病、治疗急慢性 GVHD、恢复造血能力),实践了干细胞新制品临床安全有效治疗疾病,获得了干细胞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建立了集成体干细胞基础理论、关键科学技术、临床试验治疗研究为一转化医学体系。现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联系方式: zhaochunhua@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