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83000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学制:3 年
  专业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教育部创新团队。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以吴明红、钱光人、王勇、焦正、李辉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依托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射线应用研究所、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为培养基地。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与积累,在有机污染物检测及相关环境行为、有机及纳米颗粒物的生物健康效应、生态毒理、有机物污染控制及高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绿色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在新兴、潜在及非传统污染物表征与检测、污染与健康效应评估及以石墨烯材料对有机复合污染的集成控制和治理等研究方向成果突出,已经形成学科特色,在石墨烯环境功能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表征检测、迁移转化、健康效应及综合治理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学科优势。

  本学科点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目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人才5人,省市级人才20余人,具有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重大和上海市等地方重大、重点及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目前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上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年科研经费达到1亿元以上,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


  研究方向:
  01 环境污染物高效治理
  含“城市更新”交叉学科方向,由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培养。
  02 大气污染控制
  03 固体废物的处置与资源化
  04 环境污染修复与控制
  05 环境污染物归趋、迁移及健康效应
  06 流域物质循环与环境效应
  07 环境管理与规划
  08环境毒理
  09 碳达峰与碳中和理论与技术
  指导教师:
贝毅桦、吴明红、焦正、何池全、汪福顺、程平、刘建勇、刘强、王杨君、许云峰、阮秀秀、相明辉、杨明、黄鑫、李辉、李莉、石国升、唐量、李小伟、赵军、赵微、肖俊杰、杜东书
其中,“城市更新”交叉学科方向指导教师焦正、黄鑫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16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
  3. 3017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具体细则如下:

一、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要求,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 申请者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以第一作者(或除导师以外的第一)在核心或SCI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其他研究成果等。

3.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 425 分(折合百分制60分),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英文国际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4. 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二、申请材料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

②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下载);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 SCI、EI 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和专业,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截止时间递交所有报考材料。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三、申请考核程序

1.网上报名

   报名程序以及时间节点按照《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统一执行。

2. 报考材料上传及邮寄

  请考生务必于上海大学研究生院规定时间内,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学院指定地点。

  电子版需内容清晰,按照A4纸张正常大小,扫描成PDF版本在报名系统上传;纸质材料需按照要求顺序整理好,以指定邮寄方式邮寄到本学院指定地址。学院未收到材料或考生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3. 材料审查

 由学科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小组按照一级学科专业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核意见,确定面试名单,通知进行面试(具体时间请关注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以及报考学院网站)。

4.综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

各一级学科点组织至少5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交流能力强的所在学科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招生考核小组,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对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英语考核100分、专业基础面试100 分、专业综合面试100分、综合能力面试200分四个部分,满分为500分。主要考核考生的学习动机、科研和学术潜力,以及考核考生的外语听力、口语能力,综合评价考生的科学素养、个人品性、创新能力和培养潜力等。

考核阶段还应重视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考察,包括申请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方面。

5. 根据当年博士生名额与综合排名,按照一级学科专业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录取,确定最终通过“申请考核制”考生名单,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的60%者不予录取。

6. 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7. 通过综合考核的考生,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级部门审核。

四、其他说明

其他未尽事宜,由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解释。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环化楼,200444,张晓磊老师收,13166001749(只接收顺丰快递)

  参考书目:

可参考环境化学、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等方向相关教材。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贝毅桦
贝毅桦(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生理科学会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Translational Research副主编、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 PLUS编委。研究工作聚焦心肌细胞存活、增殖与心肌保护策略,近5年以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在Molecular Therapy、Advanced Science、Circulation、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npj Regenerative Medicine、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参与撰写运动与心血管基础研究的专家共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作为子课题单位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获得2022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2020年第十四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20)第七届东方新星提名奖、2018年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
  联系方式:beiyh36@shu.edu.cn
程平
程平(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2年3月在Keele大学英国皇家学会会员David Smith教授的质谱实验室进行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皇家学会的合作项目研究;2003年10月至2006年7月在加拿大York大学质谱与空间科学中心进行离子化学相关的博士后研究;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在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质谱实验室并进行高分辨质谱仪器的应用研究;2009年7月至今在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从事质谱仪器的研制及其在环境科学、大气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86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参与开发了气溶胶质谱仪(SPAMS), 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SPI-TOF),质子转移质谱仪(PTR-TOF)等多种质谱仪器。到目前为止共发表SCI研究论文50篇, 申请专利10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7753;Email: pingcheng@shu.edu.cn
杜东书
杜东书(男),博士、教授(破格)、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东方学者。2013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获生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加盟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至今。主要从事环境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神经调节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和重点横向攻关课题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Redox Biol、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 Neuroinflammation和CNS Neurosci Ther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约10项。2023年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组织“Science Father”授予“Best Researcher Award”奖。目前兼任Front Physiology和Frontiers?in?Neuroscience杂志编委。
  联系方式: 021-66135193;Email: sdhzdds@163.com; dsdu@shu.edu.cn
何池全
何池全(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获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农业与生态研究所环境科学专业并获博士学位。2000年9月入职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6年赴新加坡在南洋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中心进行高级访问学者研究。现任中国生态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自然资源委员会湿地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曾指导学生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荣获三等奖、“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一等奖;曾获荣获上海市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宝字第2015100072号)、上海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大学优秀师德标兵等,同时,先后两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负责)、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及其他横向合作项目;现从事受损环境的生态修复、环境微生物、湿地生态、外来种的化感效应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47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1部。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50名,博士后1名,在读博士生1名,硕士生9名。
  联系方式:021-66137765, Email: cqhe@shu.edu.cn
黄鑫
黄鑫(男),博士,教授,200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市政工程(给水排水)专业,获博士学位。2013年-2014年美国蒙特克莱尔(Montclair)大学环境系访问学者。在研承担(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水务局项目和上海城投水务集团课题。在Water Research,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十篇,授权专利7项。聚焦高品质饮用水,针对新型氧化材料、工艺与消毒副产物研究水中有机微污染处理和安全消毒技术。已毕业硕士研究生9名,在水处理领域相关国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发、设计、运营等相关工作。
  联系方式: 021-66137748; Email: l: huangxin2008@shu.edu.cn
焦正
焦正(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领域:环境功能材料。服务国家碳中和战略,面向环境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材料科学为基础,开展吸附材料、催化材料、传感材料、生物复合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与环境领域应用研究,聚焦环境污染监测、工业污染治理、CCUS等工程技术前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效吸附与催化材料、传感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工业废气治理技术、CCUS技术、先进环境监测技术
  联系方式:021-66135160;Email:zjiao@shu.edu.cn
李辉
李辉(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博士学;2009至2010年间在香港大学生态多样性与环境毒理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至2018年间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2014年获博导资格,2016年晋升研究员。2018年4月起在上海大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从事环境基准研究、环境生物技术、生态毒理及健康风险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工业废水处理与再生水资源化;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修复技术;污染环境的生态毒理与健康风险。主持在研和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环境基准研究重点专项、上海市科委创新行动计划社发领域重点项目课题和上海市环保局科研重大项目等;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的SCI 论文36篇,ESI刊源的I区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16项,转让4项;参编英文专著1 部,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获得多项省部级人才称号: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等。现已培养硕士学生9人,博士研究生3人。
  联系方式:021-66137736 E-mail:huili2018@shu.edu.cn
李莉
李莉(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环化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田纳西大学、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开展合作项目研究;2004年7月至2018年11月在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从事大气污染成因与防控研究;2018年11月至今在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从事大气污染成因、来源与控制政策研究;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总理基金)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保部公益性项目、上海市重大科研专项80余项。研究成果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先后在EST、ACP、JGR、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余项。先后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首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等,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021-66137732;Email: Lily@shu.edu.cn
李小伟
李小伟 (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材料与器件科学智库环境材料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2021年全国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高峰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2016年进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4年、2018年分别在德国达姆斯特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进行访学和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泥生物处理与资源化、污泥微塑料环境风险与防控技术,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特别资助及国际交流(学术会议)等课题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工程院“新冠疫情”应急攻关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标志性成果总结凝练等,在Water Research、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参编《城市污泥厌氧消化理论与实践》、《环境微塑料概论》等著作或教材4部。兼任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上海市科技奖励及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上海学位评审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联系方式:021-66137746;Email:lixiaowei419@shu.edu.cn
刘建勇
刘建勇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2年、2014年分别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行访学和合作研究。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元金属LDH“核化”加速厌氧污泥颗粒化协同产甲烷菌激活”(21377079)、“利用剩余污泥厌氧发酵液调控合成SCFAs-LDH作为生物反硝化缓释碳源” (51578329)、上海市科委“高压脉冲预处理强化餐厨垃圾厌氧产甲烷性能”(16010500200)等课题的研究。在Water Research,Bioresource Technolog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环境领域国外主流SCI源刊发表论文近50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160,被引次数超过850次,3项国家发明专利被授权。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废物、废水的资源/能源回收利用,LDH作为环境功能材料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污水中生物营养物质的去除。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已有18人毕业,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10人、博士研究生1人、博士后1人。
  联系方式:021-66137769,liujianyong@shu.edu.cn
刘强
刘强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进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城市矿产的开发利用、产业生态及气态污染物控制方面的研究;重点关注生物质废弃物的高附加值资源和能源转化、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及政策推进机制探索、挥发性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及降解材料开发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以及教育部生物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Bioresource 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
  联系方式:021-66137743;Email:qliu@shu.edu.cn
阮秀秀
阮秀秀(女),教授。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保研,硕博连读。200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14.11-2015.11,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项目资助,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访学。合作导师为土壤矿物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Ray. L. Frost教授。合作发表多篇SCI论文。目前承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577085、废弃生物质水热炭化过程中环境持久性自由基的形成机理及其反应活性研究、2016/01-2019/12;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ZR1415600、电镀废水中碳黑多元 LDO 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2014/07-2017/06。研究方向:废弃生物质的资源化、功能型生物炭材料的开发及环境应用、新型LDH类污染控制材料。培养学生情况:已毕业学硕4人,专硕2人,硕转博1人。在读硕士5人。
  联系方式:021-66137742/15026973679 ;ruanxiuxiu@shu.edu.cn
石国升
石国升(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 聊城大学理学学士。2008年获得吉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在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先后从事博士后和副研究员工作,现为上海大学环化学院研究员、博导,上海市净水协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复杂离子溶液中生物分子和碳基结构的特性研究。以第一(含并列)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 Chem., Phys. Rev. Lett.,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多篇,引用1000多次,此外,还获得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10多项。构建了水合离子-π作用经典力场生成软件,开发出了全新的材料“反晶”,研究成果颠覆了教科书里面的一些传统看法,部分文章被Nat. Chem.,Chemistry World等作为亮点报道,其在水处理、药物分子设计、新材料开发、储能等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现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此外还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
  联系方式: gsshi@shu.edu.cn
唐量
唐量(男),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现任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2012-2013年起在意大利特伦托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13年回上海大学任教。长期从事(新)污染物环境行为及其高效控制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基金,承担重大产学研项目10余项,累计进校金额1000余万元,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等。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Appl. Catal. B-Environ.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篇,热点论文1篇。指导的学生获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一等奖和一等学业奖学金等。主讲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研究兴趣:1)(新)污染物环境行为及效应;2)基于功能材料的环境污染物高效控制技术;3)基于双碳目标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系统。
  联系方式:021-66137508;Email: tang1liang@shu.edu.cn
汪福顺
汪福顺(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起在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至2007年参加中国第二十三次南极科学考察。曾多次访问加拿大、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负责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有:水库运行与温室气体产生、 生源要素水坝拦截效应、 水生生态系统演变与流域物质循环的水坝效应、水库富营养化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系统开展了在河流大规模拦截背景下,以碳为核心的物质循环的水库效应;系统报道了我国西南地区水库的温室气体释放特征;探索了湖泊富营养化发生、发展过程的沉积物历史记录研究。获得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支持。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招收专业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
  联系方式:电话:021-66137502;Email: fswang@shu.edu.cn
王杨君
王杨君(女),博士、副研究员。2005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进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2007-2008年期间和2014-2015年期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展访学和合作研究,2013-2014年期间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开展访学和合作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利用空气质量模式系统开展大气环境PM2.5和臭氧污染成因和化学机制研究、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模拟、环境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已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高倍引论文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多项横向课题,已为我国10多个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控决策提供科技支撑。申请软件著作权3项和发明专利4项,其中成果转让1项。
  联系方式:13916761988; Email:yjwang326@shu.edu.cn
吴明红
吴明红(女),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副校长。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并获放射化学博士学位。94-96及98年,在日本原子能研究院,作为访问学者,并获杰出海外研究员奖。先后承担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973等在内的国家及上海市重大项目20多项,先后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项,多项专利得到推广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200多篇被SCI收录、70多篇被EI收录,他引5000多次。其中部分论文被 nature 亚太地区网站列为Featured highlight或选为封面文章。2008年被评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年入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入获得国家工程院光华奖。2013年其带领的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从事污染分析、污染治理以及制备环保多功能新型催化、智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培养硕士研究生52名,其中40名已经获得硕士学位,在读硕士生12名;培养博士生17名,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学生13名,在读4名。
  联系方式: 021-66137801;E-mail:mhwu@mail.shu.edu.cn
相明辉
相明辉(男),理学博士,副研究员。1998年-2008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习,2002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进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界面行为以及污染场地的修复。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企事业合作项目8项,发表论文10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7751;Email:xiangmh@shu.edu.cn
肖俊杰
俊杰(男),教授,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心血管研究所负责人,代表性论文发表在《Cell Metabolism》、《Nature Communications》、《Circulation》等杂志。担任Frontier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分栏主编,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Translational Research、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杂志副主编,BMC Medicine、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Cell Transplantation、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和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杂志编委。担任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运动科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理学会循环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等。目前正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重大创新项目、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主要研究领域:环境污染物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
  联系方式:021-66138131 Email:junjiexiao@shu.edu.cn
许云峰
许云峰(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12-2013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Kroto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和上海市科委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科技攻关专项项目等多项课题。目前已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要从事污染地下水与土壤的修复、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共培养研究生23名。
  联系方式: 021-66137745;yfxu@shu.edu.cn
杨明
杨明(女),研究员。2001年、2006年先后于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获得海洋生物学学士、理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201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国家留学基金支持公派项目)。自2008年进入上海大学任助理研究员,2011年起任副研究员至今。目前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环境雌激素对鱼类Kisspeptin/GnRH系统的神经毒性及作用机理研究”(2015-2018年)和1项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子课题“功能微生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碳氮迁移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2016-2021年);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抗抑郁类精神药物在典型城市水体中的污染特性及其生态风险分析”(2015-2019年)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毒理学与化学》、《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水生毒理学》、《化学圈》、《内分泌学》、《鱼贝类免疫》等国际期刊。主要致力于应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手段探索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有害环境因素对生物个体和群体的生物学效应及其规律。已培养的研究生中,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奖励,欢迎具有生物学背景并有志于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考生报考。
  联系方式: Email:mingyang@shu.edu.cn。
赵军
赵军 (男),博士,副教授,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会员。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及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主持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3项,地方横向科研项目3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检索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环境演变与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环境政策与标准研究。
  联系方式:021-66137745,junzhao@shu.edu.cn
赵微
赵微(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2008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2006年入选中德科学中心林岛学者项目,2008年-2011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于德国乌尔姆大学表面化学与催化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15年-2020年任职于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历任副研究员、特任研究员。2021年至今就职于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江苏省科技厅青年基金项目。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等。近年来,作为第一及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Chem. Sci.,Anal. Chem.等SCI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H-index=30。研究方向:高时空分辨电化学成像与测量,电催化,光催化。招生专业方向:欢迎化学、化工、材料、物理专业考生报考。
  联系方式:wei_zhao@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