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81700 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学制:3 年
  专业介绍: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点以吴明红、王勇、刘浩、潘登余、车海龙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依托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射线应用研究所、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培养基地,重点研究绿色能源化工技术、高分子化工、生物化工、催化过程、精细化工产品和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能源、生物、医药、工程材料等领域中的应用。本学科点在能源电池材料制备及工业化应用、高分子的可控聚合和应用、石墨烯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环境污染物控制的化工过程四个特色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点拥有一批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具有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重大和上海市等地方重大、重点及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年科研经费达到5000万元以上,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科研奖项。


  研究方向:
  01.化学工程
  02.化学工艺
  03.生物化工
  04.应用化学
  05.工业催化
  06. 辐射化学与应用
  07. 特种聚合物材料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
  08. 分析检测仪器的研发与应用
  09. 高分子与无机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应用
  10. 能源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电化学储能应用
  11. 微纳米材料与器件及相关生物医学应用
  12. 石墨烯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13. 环境污染控制的化工过程
  14.能源电池材料制备及其工业化应用
  指导教师:
王勇、曹傲能、王海芳、张海娇、李珍、潘登余、刘浩、赵兵 、徐刚、唐量、王亮、孙炜伟、邓小勇、蒋永、车海龙、马红娟、黄守双、赵婧、陈沁、陈雨、张娟、冯炜、陈付学、陈红霞、高海燕、廖新化、赵春华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17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基础
  3. 3018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具体细则如下:

一、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要求,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 申请者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以第一作者(或除导师以外的第一)在核心或SCI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其他研究成果等。

3.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 425 分(折合百分制60分),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英文国际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4. 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二、申请材料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

②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下载);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 SCI、EI 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专业,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截止时间递交所有报考材料。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三、申请考核程序

1.网上报名

   报名程序以及时间节点按照《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统一执行。

2. 报考材料上传及邮寄

请考生务必于上海大学研究生院规定时间内,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学院指定地点。

 电子版需内容清晰,按照A4纸张正常大小,扫描成PDF版本在报名系统上传;纸质材料需按照要求顺序整理好,以指定邮寄方式邮寄到本学院指定地址。学院未收到材料或考生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3. 材料审查

 由学科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小组按照一级学科专业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核意见,确定面试名单,通知进行面试(具体时间请关注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以及报考学院网站)。

4.综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

各一级学科点组织至少5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交流能力强的所在学科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招生考核小组,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对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英语考核100分、专业基础面试100 分、专业综合面试100分、综合能力面试200分四个部分,满分为500分。主要考核考生的学习动机、科研和学术潜力,以及考核考生的外语听力、口语能力,综合评价考生的科学素养、个人品性、创新能力和培养潜力等。

考核阶段还应重视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考察,包括申请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方面。

5. 根据当年博士生名额与综合排名,按照一级学科专业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录取,确定最终通过“申请考核制”考生名单,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的60%者不予录取。

6. 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7. 通过综合考核的考生,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级部门审核。

四、其他说明

其他未尽事宜,由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解释。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环化楼510室,200444,顾俭老师收,15195987946(只接收顺丰快递)

  参考书目:

可参考化工原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电化学等相关方向教材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曹傲能
曹傲能(男),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ChemMedChem国际顾问编委。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底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讲师,2002年晋升副教授。2004年日本大阪大学蛋白质研究所客座副教授。2006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1月至今任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蛋白质折叠和纳米生物医学研究,包括蛋白质折叠及其进化机制、纳米材料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纳米材料生物功能设计以及纳米靶向载药系统等。提出了“分子构象工程”概念,并首次通过构象工程方法,在纳米粒子上对无活性的多肽柔性片段进行精确的构象调控而产生生物功能,创造了一类全新的纳米人工抗体——金抗体;提出了蛋白质结构的“限域下最低能量片段”假说与蛋白质进化的“石器时代”假说,揭示了蛋白质结构与折叠的秘密。先后主持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课题及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已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获2015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3),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21-66135277-102;Email:ancao@shu.edu.cn
车海龙
车海龙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9年于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9-2020年在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加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目前主要从事聚合物可控合成与组装、刺激响应高分子及大分子纳米组装器件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Comm.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著10篇,授权发明专利一项。相关研究成果入选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Web of Science),并被 JACS Spotlights等进行专题报道。研究方向:聚合物可控合成;高分子自组装;智能响应高分子;大分子纳米器件
  联系方式:hche@shu.edu.cn
陈付学
陈付学(男),教授,1993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遗传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2003年间在美国Georgia State University从事细胞与分子生理学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科技部“973”项目、上海市教委、农委项目多项。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目前主要从事儿童自闭症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以采集患病儿童家庭采样入手,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筛选儿童自闭症候选基因,从分子、细胞与基因编辑小鼠等层次阐明其在神经元可塑性、突触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在小鼠神经环路中的功能,进而解析患病儿童与自闭症易感基因的关联及机制。在Circ Res.、Cell Physiol.、Biol Chem.、NeuroReport.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联系方式:021-66135167 Email:chenfuxue@staff.shu.edu.cn
陈红霞
陈红霞(女),教授,1996年获郑州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2003和2008年分别获韩国国立釜山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和药学博士学位。2009年加入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从事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的研究工作,包括纳米和超分子光学传感器、蛋白芯片、食品安全和临床疾病检测的传感界面等领域,成功构建了尿液中结核标志物检测,癌症标志物及癌细胞检测等多种高效灵敏的检测方法。主持有国家自然基金三项、企业委托研发项目三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一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等。获2016,2018和2019年度年上海大学科研创新贡献奖(理工类)最佳论文二等奖,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一等奖,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指导的研究生有四人次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三人荣获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近年来在包括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IF9.518),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Analyst等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7539 Email:hxchen@shu.edu.cn (本年度不招生)
陈沁
陈沁(女),教授。1993,1999年分别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加入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承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从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交叉领域的研究,包括过敏原的检测及其机理研究、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发现和机理研究以及食品安全预警方法的研究等。先后在Food Chemistry,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Electrophoresis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申请专利10项,授权专利2项,同时担任NOTULAE BOTANICAE HORTI AGROBOTANICI(ISSN 0255-965X)杂志的编委。
  联系方式: 021-66134332 E-mail: chenqincc@shu.edu.cn
陈雨
陈雨(男),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项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百人计划”入选者。陈雨是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子影像及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委员、《Science Bulletin》Executive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Materials Today Chemistry》Editorial Board Member、《无机材料学报》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等。陈雨的主要研究工作围绕生物医用微/纳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生物学效应及其在生物医学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包括分子影像、药物靶向输运、脑神经疾病、组织工程、肿瘤诊疗等,发展了多种新型的制备方法获得了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体系,并发展了多种高效的肿瘤治疗模式(光热、光动力学、磁热、声动力学、放疗增敏、催化医学、免疫治疗、协同治疗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150余篇(IF>10的论文9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3), Advanced Materials (26), Chemical Reviews (1),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1), J. Am. Chem. Soc. (4), Angew. Chem. Int. Ed. (3), Nano Letters (2),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6), ACS Nano (8), Nano Today (4), Chem. (1), Small (3), Biomaterials (15),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1)等,论文被引用17000余次,H-index为68,连续入选2018年和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30余篇论文入选ESI高引用论文(Highly Cited Paper)。曾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5)、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4/5,2014)、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015)、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2015)、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4)、中科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18)、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4)、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2014)、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2017)、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12)、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青年五四奖章(2015)、上海市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2016)等。
  联系方式:021-66133201 Email: chenyuedu@shu.edu.cn
邓小勇
邓小勇(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本科(2003)、硕士(2006),上海大学博士(2010)。2009年获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12年入选嘉定区青年领军人才,2012年获优秀博士后。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修饰、生物医学应用及相关毒理学研究。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1项,其他项目3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多项。在Nature Biotechnology,PNAS,Advanced Science等SCI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论文他引2600余次,H因子22。研究工作曾经被入选Nanotechnology杂志的年度论文,被Science,Nature子刊作为领域重要研究亮点进行了介绍。美国休斯顿Methodist医院研究所博士后(2010-2012)。研究领域:纳米医药、纳米抗菌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
  招生专业方向:欢迎化学、材料、生物、化工专业考生报考。
  联系方式:xydeng@shu.edu.cn
冯炜
冯炜(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2021)。2016年3月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4月至2019年11月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8月加入上海大学。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Materials Toda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Today、ACS Central Science、Advanced Science和Biomaterials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智能响应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疾病诊疗;(2)功能微生物的设计、构建及生物医学应用。
  联系方式:办公室电话:021-66135163;Email: fengw@shu.edu.cn
高海燕
高海燕(女),教授,博士。1997,2001年分别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从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7月进入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从事果蔬采后绿色保鲜及食品感官研究工作,担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果蔬加工分会理事、上海食品学会理事。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国家十三五、十二五、十一五科技支撑及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上海市国际合作、国内合作、上海科委重点专项及企业横向项目多项,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Innovative Food Scien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Journal of Food Science》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授权专利4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大学优秀教师”称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和“科技创新奖”等奖项。近年培养或在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25名。
  联系方式:021-66135172 Email:gaohy@shu.edu.cn
黄守双
黄守双(男),副研究员。2018年5月加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专注于环境污染治理与新能源纳米材料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利用功能纳米结构的控制合成、表面修饰以及组装,实现无机晶体的形貌、尺寸以及在不同尺度上高度有序的可控制备,深入探索其在环境污染治理和电化学储能和转化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及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累计发表科研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Appl. Catal. B-Environ., Nano Energy, Small, Chem. Eng. J., Nano Res., Carbon及J. Hazard.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
  联系方式:sshuang@shu.edu.cn
蒋永
蒋永(男),1983年9月,工学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电化学功能材料及动力电池研究及应用开发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能源与海洋重大项目子课题、上海市科委技术标准专项、重大横向课题多项。多次荣获上海大学科研卓越贡献奖、最佳论文奖、科研创新贡献奖等。在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ACS Nano,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材料和电化学领域知名刊物发表SCI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55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累计被引20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32项,已获19项授权。目前主要从事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等电化学功能材料和新型储能器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包括高离子传导的聚合物电解质、全固态电解质,金属锂/钠负极结构设计,固态电极和电池开发制造技术。
  联系方式:021-66137508,jiangyong2008@shu.edu.cn
李珍
李珍(女),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员,《自然杂志》副主编。研究方向为功能纳米材料及其在新能源和环境中的应用。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基金三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教委创新项目以及重大横向项目等多项课题,并参加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技术发明二、三等奖。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mall,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arbo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八十余篇,论文总引用超过六千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7795,lizhen@shu.edu.cn
廖新化
廖新化(男),教授,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2005-2013年间先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糖尿病、消化道疾病及肾病研究所、美国贝勒医学院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任福建医科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加入上海大学。主要研究成体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近年来在基因治疗皮肤相关疾病(脱发、创伤、疤痕等)、利用化学药物靶向肿瘤干细胞取得重要进展。当前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科技部“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子课题,此外基因治疗转化项目获得公司210万元横向经费支持。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中国实验动物协会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AMEM)期刊以及BIOCELL期刊编委。
  联系方式:021-66137016 Email:liao_xinhua@hotmail.com
刘浩
刘 浩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相继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悉尼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进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工系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从事能源材料研发(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和电催化材料)。目前承担上海市东方学者人才计划。迄今为止,共参与发表SCI论文超60余篇,主要发表于国际知名杂志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等。ISI总引用次数超过5300次,h-index=32。获得过奖励包括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青年研究员奖,中国教育部“优秀自费留学生奖”,上海市东方学者等。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21-66137488;Email: haoliu@shu.edu.cn
马红娟
马红娟(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0年起在日本原子力研究开发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就职。2021年入职上海大学。长期从事核技术应用,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及能源利用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基金项目,产学研基金项目等。目前担任亚洲核技术论坛(FNCA),辐射在农业、医学、环境中的应用项目协调员,担任海水提铀创新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nergy Environ. Sci.、J. Mater. Chem. A、Carbon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指导的学生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奖等。主讲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核科学创新思维与视野拓展》。研究兴趣:1)辐射高分子材料改性;2)金属离子吸附分离材料研究。
  联系方式: Email: hongjuanma@shu.edu.cn
潘登余
潘登余(男),研究员。1995年于中国科技大学获材料物理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2-1995年于安徽机电学院工作,2003-2007年于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7至今在上海大学工作,2010年破格晋升研究员。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功能纳米材料及其在光电、能源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60多篇,引用超过3000次,单篇最高引用700余次。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和王宽诚育才奖。培养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后1名。
  联系方式: 13764716193;Email: dypan617@shu.edu.cn
孙炜伟
孙炜伟(女),1982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工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聚焦在各类配位聚合物材料、有机框架材料在能源电池、氢能存储、气体吸附等相关领域的应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等多项课题。近年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ESI高倍引论文3篇,封面论文2篇。论文他引次数超过1000次。申请发明专利6项,应邀参加国际国内相关领域报告近10次。指导的学生获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一等奖和一等学业奖学金等。
  联系方式:vivisun@shu.edu.cn;电话:(021)66137483
唐量
唐量(男),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现任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2012-2013年起在意大利特伦托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13年回上海大学任教。长期从事(新)污染物环境行为及其高效控制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基金,承担重大产学研项目10余项,累计进校金额1000余万元,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等。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Appl. Catal. B-Environ.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篇,热点论文1篇。指导的学生获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一等奖和一等学业奖学金等。主讲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研究兴趣:1)(新)污染物环境行为及效应;2)基于功能材料的环境污染物高效控制技术;3)基于双碳目标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系统。
  联系方式:Tel: 021-66137508;Email: tang1liang@shu.edu.cn
王海芳
王海芳(女),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教授。1991年于复旦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于复旦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4至2008年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7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09年起在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任教授。1996-1997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进行同位素多示踪技术的生物环境应用研究。2005-2006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Clemson大学化学系主要进行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和生物效应研究。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先后参加了多项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重点基金和面上基金,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和纳米专项课题。已经在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60多篇,引用16000多次;发表的论文多篇入选高被引用论文和热点论文;1篇论文入选“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2015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4),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5)。目前是中国毒理学会理事及纳米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期刊Nanomedicine (Lond)编委。
  联系方式:电话:021-66138026;hwang@shu.edu.cn
王亮
王亮(男),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2014年在上海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和博士后研究,随后留校任教,在美国莱斯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一直开展碳纳米功能材料的绿色可控制备与环境催化应用相关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上海市博士后基金等多项基金。近年来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和Materials Toda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ESI高倍引论文8篇,封面论文6篇,论文他引次数超过4000次(Google Scholar),H指数为39。担任《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和《发光学报》青年编委以及《Molecules》客座编辑等。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一等奖和一等学业奖学金等。研究兴趣:1、结构明确的碳量子点精准合成新策略;2、碳量子点的功能化与环境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应用;3、碳量子点诱导二维纳米异质结合成与环境电催化水分解应用;4、碳量子点纳米异质结在环境光催化中应用。
  联系方式:Email: wangl@shu.edu.cn
王勇
王勇(男),1976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工系。1997年和200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分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分子生物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新加坡和麻省理工学院联盟工作任职Research Fellow;2007年回国到上海大学环化学院任职教授至今。目前主要从事各种能源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电化学储能应用的研究,担任8本学术刊物的编委,在Nature Chem. Nature Commun., Adv. Mater., Angew. Chem., Adv. Energy Mater.,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130多篇SCI论文,这些论文共被他引超过1万次,其中ESI高引用论文有16篇,个人H因子目前为59,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多名,10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目前在读博士生5人。
  联系方式:021-66137723, yongwang@shu.edu.cn
徐刚
徐刚(男),博士,研究员, 上海大学上海射线应用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获得环境工程博士学位。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负责的国际辐射加工及辐射技术环境方面的培训班及研讨班。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0多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从事污染物迁移转化行为、环境风险评价、高级氧化等降解处理及其降解特性分析,以及生物毒理等方面研究工作。目前培养硕士研究生19名,其中11名已经获得硕士学位,在读硕士生8名;合作培养博士生7名,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学生3名,在读4名。
  联系方式: 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环化楼905 Email:xugang@shu.edu.cn
张海娇
张海娇 (女),华东师范大学化学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破格晋升),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碳基低维纳米结构和硅基多孔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能源存储(锂/钠离子电池等)和催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论文他因超过4000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授权专利30余项。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及其他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等10余项课题。担任《Nano Research》和《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海外博士论文评审专家等。现为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学学会会员、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会员和上海市颗粒学会会员等。
  联系方式:hjzhang128@shu.edu.cn
张娟
张娟(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2010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6年访学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10余项。担任《Molecules》杂志编委、上海市食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委员。主要从事生物传感与智能分析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iosens. Bioelectron.(IF: 10.257)、Adv. Funct. Mater.(IF: 16.836)、Theranostics(IF: 11.556)、Chem. Eng. J. (IF: 13.273)、Anal. Chem.(IF:6.785)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6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荣获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等奖励。
  联系方式:021-66137037 Email:juanzhang@shu.edu.cn
赵兵
赵 兵 (男),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1-2002年于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后返回中科院固体物理所工作。2005年进入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射线应用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从事纳米电化学能源材料(包括:石墨烯基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及能源系统(电动汽车电源系统)的研究;重点关注基于石墨烯基的新型纳米材料结构设计及其电化学储能相关机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子课题、上海市科委重大创新项目以及校企合作开发等多项课题。目前已在:ACS Nano, Chemistry of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Electrochimica Acta 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三等奖”等荣誉及称号。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21-66137798;Email: bzhao@shu.edu.cn
赵春华
赵春华(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美国第四届国际衰老和疾病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Aging and Disease)主席,国际《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杂志亚太区主编。从事干细胞生物学基础与临床研究30余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63计划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国际上提出了“亚全能干细胞学说”概念和“间充质干细胞系统”概念,国内外发表论文352篇(SCI论文185篇),被《Nature》等杂志他引5000余次。2014至2019年度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学科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编中英文专著四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获国家药监局(SFDA)首个干细胞新药临床批件,实践了干细胞新制品临床安全有效治疗疾病,获得了干细胞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建立了集成体干细胞基础理论、关键科学技术、临床试验治疗研究为一转化医学体系。现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联系方式: zhaochunhua@vip.163.com
赵婧
赵婧(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2006,2011年分别从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加入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从事生物医学检测分析研究,以电化学技术为主要表征手段,已构建多种针对乳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生物化学分析新方法,为肿瘤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精准分型提供技术支持。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两项以及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教委创新项目各一项,参与获得了2014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it.、Adv.Funct.Mater.、Theranostics、Biosens. Bioelectron.、和Anal. Chem.等专业领域内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1100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200次。
  联系方式:021-66138133 Email:jingzhao@t.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