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80600 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冶金工程专业是国家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建有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并设有冶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科研条件为国内前列水平,在冶金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新技术的开发方面成果丰硕显著。学科带头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
   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钢铁冶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2)冶金熔体的结构与凝固,(3)外场下的冶金与材料制备,(4)冶金反应工程学理论及应用,(5)有色冶金新工艺及资源综合利用。
   现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有:焦炉煤气副产制氢技术、高温合金叶片定向凝固、钢液精炼、熔融还原技术、高合金组元活度及熔渣键合结构模型、冶金熔体数据库、高温Raman谱研究、金属凝固过程、外场下金属凝固组织细化技术、电磁净化与电磁连铸技术、电磁冶金过程数值模拟、超导强磁场下的凝固和材料制备、氧流控制冶金技术、转炉及电弧炉炼钢过程的计算机仿真、连铸工艺优化、电化学冶金、转炉和电弧炉的计算机控制、高压下高合金的还原脱磷和高氮金属的制备、夹杂物控制技术、氧化物矿石的氢还原、汽车外板炼钢连铸技术、低成本高效转炉脱磷技术、氧化物冶金技术、冶金人工智能技术等。
   至今,已有2名本学科培养的博士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名提名奖。欢迎跨专业报考。

       上海大学冶金工程学科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


  研究方向:
  01 冶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能量转换
  02 熔体精炼和纯净钢及特殊钢
  03 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和数据库
  04 强磁场下冶金及材料制备
  05 特种物理场下冶金及金属材料制备技术
  06 高温合金精密铸造技术
  07 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及固体电解质脱氧新技术
  08 金属的快速及亚快速凝固与新材料
  09 铁合金熔炼和精炼新技术
  10 冶金传输理论
  11 过程数学模拟及仿真
  12 外场下电化学冶金
  13 特种熔炼及冶金质量控制
  14 金属凝固过程与连铸
  15 外场下金属凝固组织细化技术
  16 非平衡凝固与新材料
  17 高效节能低成本钛合金制备技术
  18 洁净钢低成本高效炼钢技术
  指导教师:
操光辉、程红伟、付建勋、高玉来、雷作胜、冷海燕、李光石、李谦、李重河、刘玠、鲁雄刚、罗群、任维丽、任忠鸣、沈喆、田青超、王江、吴广新、吴永全、玄伟东、杨健、尤静林、于要伟、余建波、张同生、张玉文、郑天祥、钟云波、周国治、邹星礼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14冶金工程专业基础
  3. 3015冶金工程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一、申请条件
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学科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导师以外的第二)作者获得至少一项与申请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成果包括高水平学术论文、专著、科技奖励、发明专利申请或授权证明等多种形式。
3.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4.原则上不招收定向博士研究生,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二、申请和考核程序
申请者按照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及缴费。
请考生务必在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时间内 ,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学院指定地点。
电子版需内容清晰,按照A4纸张正常大小,扫描成PDF版本在报名系统上传;纸质材料需按照要求顺序整理好,邮寄到各报考学院。学院未收到材料或考生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报考材料如下: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
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②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看学位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位验证报告,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具体格式可从学校招生网上下载,用A4 纸打印);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具体格式可从学校招生网下载);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专著、科技奖励、发明专利申请或授权证明等)复印件;
(11)突显本人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规定时间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纸质)。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3.学院博士生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小组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核意见,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参加报考院系组织的综合考核
(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请关注学院网站)。
4.各二级学科点组织至少5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交流能力强的所在学科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招生考核小组,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对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英语考核100分、专业基础面试100 分、专业综合面试100分、综合能力面试200分四个部分,满分为500分。主要考核考生的学习动机、科研和学术潜力,以及考核考生的外语听力、口语能力,综合评价考生的科学素养、个人品性、创新能力和培养潜力等。
考核阶段还应重视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考察,包括申请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方面。
5.学院根据本年度博士生招生名额,按照导师录取,在同一导师内按照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录取,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的60%者不予录取。通过综合考核的考生,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上报上级部门审核。通过后最终录取为2024年秋季学期入学博士研究生。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只接收顺丰快递(邮寄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材料B楼221室,邮编:200444,联系人:忻老师,联系电话:66136261)

  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操光辉
操光辉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属间化合物塑性机理、金属和合金剧烈塑性变形、微纳合金设计、合成和结构调控、先进钢铁材料及高温热障防护涂层研究;采用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从纳米和原子尺度研究材料微观结构,诠释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精通透射电子显微术,具有多年从事TEM和HRTEM表征材料晶体结构和缺陷经验。2001年至2007年在TU Dresden及美国能源部Ames Laboratory从事研究工作,其中2003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已在Acta Mater.、Scr. Mater.、Appl. Phys. Lett.和Chem.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和德国的TU Dresden结构物理研究所、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美国能源部Ames Laboratory和Iowa State University等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和基础研究重点等项目。
  联系方式:021-66136568(O) E-mail:ghcao@shu.edu.cn
程红伟
程红伟(男),教授,博士。专业:冶金工程。研究领域:冶金物理化学。致力于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和新型能源材料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具体包括:工业固废、共伴生矿等资源中有价组元的高效提取和材料化冶金理论与技术;纳米催化、功能陶瓷膜、固态电解质和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等。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高级访问学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项)、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上海市博士后基金等20余项。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Nano Energ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被引频次总计1300余次,H-index 为25;以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授权8项。担任Small、Nano-Micro Letters等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联系方式:021-66136561(O) E-mail:hwcheng@shu.edu.cn; hwcheng@outlook.com
付建勋
付建勋(男),教授,博士。河南焦作人,1969年,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工学博士;台湾成功大学钢铁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台湾成功大学副研究教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暨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上海大学先进凝固技术中心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夹杂物调控与高品质特殊钢的开发、钢铁冶金技术。原创性开发了夹杂物三维腐刻技术、碲冶金技术、镁冶金技术、硫化物调控技术。2013年至今,承担国家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6项、企业项目近30项,经费三千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80篇,申报/获批发明专利60余项,荣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联系方式:021-66136537(O) 13701837760 E-mail:fujianxun@shu.edu.cn
  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13楼337室(200044)
高玉来
高玉来(男),博士,教授。专业:冶金工程,研究领域:金属凝固、无铅焊料、材料组织调控与故障诊断及先进材料焊接等。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中-德国际合作项目2项、先后获得上海市“东方学者”、“东方学者”跟踪计划及“青年科技启明星”等人才计划支持。与宝钢、上海电气、上海通用及军工领域等有着广泛的合作,总计主持各类研究项目50余项。近年来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Nano Letters、Nano Energy、Acta Materialia、Carbon、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其中中科院SCI一区论文56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110余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发明专利13项。担任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等60余个英文学术期刊的特邀审稿人。
  联系方式:Email: ylgao@shu.edu.cn
雷作胜
雷作胜(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连铸及电磁连铸(如软接触电磁连铸、电磁搅拌、电磁制动等)、电磁感应加热、磁流体力学、磁重力补偿下流体物理、泡沫动力学、冶金人工智能等。2008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目前在研1项)、企业横向委托项目30余项(在研5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2010-2011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综合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个人及所在团队先后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学位论文)、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现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人工智能技术分会副秘书长。
  联系方式:13818681484,E-mail:lei_zsh@staff.shu.edu.cn
冷海燕
冷海燕 (女),教授,博士。 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先后在日本广岛大学,日本筑波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和德国纳米技术研究所工作,并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资助项目。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依托相图计算进行成分设计和优化,开发新型储能材料如金属储氢材料、电池材料等。对新型储能材料进行制备工艺、物理化学性能、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等的理论预测与实验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等多项。已在 J. Power Sources, J. Phys. Chem. B, I.J. Hydrogen Energy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8项,国际专利4 项。
  联系方式:lenghaiyan@shu.edu.cn
李光石
李光石 (男),博士,副教授。
  主要从事激光冶金及材料制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具体包括激光超快制备新材料、月球激光原位冶金新技术、金属零部件表面激光强化新工艺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中国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余项。已在J. Clean. Prod.、Metall. Mater. Trans. B、Vacuum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5余项。担任T. Nonferr Metal. Soc.、Int. J. Min. Met. Mater.等期刊青年编委。
  联系方式:E-mail: lgs@shu.edu.cn
李谦
李谦,(男)教授,博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镁学会学术委员副主任。专业:冶金与材料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储氢材料,合金热力学和动力学,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金属材料设计,相平衡及相图热力学。200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主持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及横向项目30余项。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cta Mater.、J. Mater. Sci. Technol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引用8500余次,H因子51,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出版中文教材/专著2部。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创新争先奖、国际镁科学与技术奖、国际镁协会镁未来技术奖等。任J. Mater. Sci. Technol、J. Magnes. Alloy、Int. J. Min. Met. Mater.、等学术期刊的Associated Editor或编委。
  联系方式:13917607793; Email: shuliqian@shu.edu.cn
李重河
李重河(男),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绿色冶金方向带头人,上海特种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在新材料设计与开发、新型低成本高性能钛合金开发、特种耐火材料设计与制备、高活性合金的低成本熔炼技术和钛合金的精密铸造及单晶制备等领域,有着二十多年的经验和积累。多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63”新材料专题项目、教育部留学人员基金项目、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军工配套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上海市教委基金项目、中国-福特研究发展基金项目、中国-新加坡国际合作项目、加拿大-新加坡合作项目等基金的资助,已获各类资助30余项。在材料领域著名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如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Ceramics International、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Intermetallics、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等,被SCI/EI收录160余篇,总被引>1800次,H-index = 23。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主编/参编中/英文专著各1部。作国际/国内会议的邀请报告10余次。入选国家科技专家库,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7-1999)、八五“863”课题工作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9)。学术兼职:《Metals》期刊编委、新加坡IHPC客座教授、新加坡材料学会会员、新加坡国际研究者协会会员、美国陶瓷学会会员、《热加工工艺》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稀有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属学会会员、上海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市压铸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等。
  联系方式:上海市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区13号楼505室
  手 机: 13501773062
  电 话: 021-56332934
  E-mail: chli@staff.shu.edu.cn
刘玠
刘玠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金属学会冶金人工智能技术分会主任、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业: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1、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2、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流程型工业智能制造创新型应用研究;3、冶金工厂技术改造和重大冶金装备国产化的创新与实践。刘玠院士主持并参加研究的“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武钢一米七热轧机控制新系统”、“太钢1549MM热连轧工程三电系统”、“武钢热冷连轧机自产钢数学模型的研究”、“武钢热轧厂精轧机轧制压力数学模型的研究”等重大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二等奖(1998年)、三等奖(1985年、1987年)。领导建成我国第一条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ASP)和我国第一条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二等奖(2003年)。刘玠院士作为我国热连轧及冷连轧生产线国产化的开拓者,打破了西方厂商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为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做出巨大贡献。先后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魏寿昆冶金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第八届国家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第二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2002年、2006年)。
  联系方式:021-61713366(O) E-mail:liuj@cae.cn
鲁雄刚
鲁雄刚 (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氢冶金及低碳新技术、冶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具体包括:氢冶金及绿色冶金新能源开发、无污染脱氧新方法、氧化物短流程制备金属新工艺、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研究、电解质材料制备及相关理论研究等。领衔团队设计建造了国内首台专业化氢冶金试验高炉,在喷吹纯氢冶炼试验和富氢高炉的全息解剖研究等取得重要进展。主持国家科技部973、863、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面上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上海市科委碳达峰碳中和专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0余项、授权8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SCI/EI学术论文500余篇,它引近5000次。
  联系方式:E-mail: luxg@shu.edu.cn
罗群
罗群(女),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包括:(1)镁稀土合金相变热/动力学计算和性能预测,(2)高强高导电铸造铝合金设计,(3)基于热/动力学计算的镁基储氢合金设计。研究成果:构建了Mg-X(X=Zn, Al, Ni, Zr)-RE(RE=La, Ce, Nd, Y)-H体系热力学相图数据库和多因素气固相动力学模型,指导高强高导电铸造铝合金、镁稀土散热合金和高容量长寿命储氢合金设计。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MCA、JMA、JMST、SM等期刊发表论文33篇,热点论文3篇,ESI高被引5篇,入选2022年全球TOP2%科学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上海市“启明星”以及多项企业项目等;获2017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0年全国冶金院长奖提名奖、2021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二);学术兼职为JMA、RM、IJMMM、有色金属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
  联系方式:E-mail:qunluo@shu.edu.cn
任维丽
任维丽 (女),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电磁过程,镍基高温合金组织、缺陷和性能的控制,多功能化高熵低膨胀合金,具体内容涉及多种构型静磁场控制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组织、缺陷和力学性能、高温合金蠕变疲劳氧化交互作用下的损伤断裂机制和寿命模型。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和企业委托等多项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Materials Toda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JMST、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Scientific Report、金属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发表了多篇论文,授权多项专利。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和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联系方式: wlren@staff.shu.edu.cn
任忠鸣
任忠鸣(男),教授,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111”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引智基地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电磁场下冶金与材料制备,合金净化,连铸与凝固,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叶片精密制造,强磁场对材料的多尺度影响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与法国、德国等国开展了长期科研合作,联合承担科研项目5项,共同培养博士5名。已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得专利30余项。两次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培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项,提名奖2项。
  联系方式:13917322680? E-mail:zmrenb@163.com,zmren@shu.edu.cn
沈喆
沈喆(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1)多模式电磁场凝固组织调控;(2)高强高导高弹铜合金制备;(3)高性能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4)超高纯稀有稀散金属电磁制备。科研成果:在Science、Materials Today、Composite Part B、JMST、MSEA、有色金属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授权专利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任务、中国商飞重点预研项目等。入选2019年度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获2022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4)。
  联系方式: E-mail:Zheshen@shu.edu.cn
田青超
田青超(男),教授,博士。专业: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特殊钢以及金属功能材料。2004于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NIMS)开展了锰基阻尼合金减震机理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阻尼合金研发以及减振降噪关键技术研究。曾在宝钢股份从事分析测试以及特殊钢新产品、新工艺开发以及降本增效等方面工作15年,期间负责开发的 “抗挤毁系列套管”等七个项目获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认定,三个项目获宝钢集团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2004年获上海市标准化优秀技术成果一等奖,2016年获新疆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专著2部,在 Acta Materialia、金属学报、钢管等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3项。担任上海市显微学学会理事、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废钢铁分会委员以及《理化检验物理分册》编委等。
  联系方式:18964966178 E-mail:tctian@shu.edu.cn
王江
王江(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磁场控制金属凝固过程及其可视化研究,磁场控制增材制造(3D打印)金属构件凝固组织研究。自2006 年起从事电磁冶金相关研究至今,先后在法国、英国从事相关领域学习、研究工作。2015年8月获得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人才计划后回国工作。在《Scientific Report》、《Applied Physics Letters》、《Acta Materialia》等杂志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50余篇,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11次, 荣获“2016 International LIMTECH Young Scientist Award”。这一奖项是表彰在电磁冶金、电磁流体力学应用领域取得杰出成果的青年科学家(40岁以下),每年全球唯一获奖人。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电磁场下冶金相变机理研究”、国家“两机”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晨光”计划、“扬帆计划”、“启明星”等人才项目9项。
  联系方式: jiangwang@i.shu.edu.cn
吴广新
吴广新 (男),研究员,博士。中国金属学会金属涂镀层技术分会副秘书长/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美国TMS协会会员。专业: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冶金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界面现象、计算材料学。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上海科委重点项目、宝钢、宝钢湛江、本钢、首钢、上海通用等10余项,现正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热成形过程中锌基镀层诱导高强钢基体的开裂行为及机理研究”、上海科委自然基金“热浸镀过程中熔体微结构与界面反应相关性研究”等项目。开发了一系列Al-Zn-Si-M(M=Ti、Mg...)新型镀层体系,提出了镀铝锌线锌花控制技术,并研究了基板中的合金元素,如Mn、Si等对热浸镀过程中可镀性的影响规律,并取得突出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有30篇被SCI、EI或ISTP收录,是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Journal of Alloy and Compounds等期刊审稿人,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6项。
  联系方式:021-56337547(O) E-mail:gxwu@t.shu.edu.cn
吴永全
吴永全,男,1973年6月生,湖南湘潭人,博士,教授。博士招生专业:材料科学、物理化学、钢铁冶金。科学研究兴趣:金属和硅酸盐固液相变过程的微观结构演变及其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手段:计算机模拟实验(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and first principle calculation),非弹性光散射实验(Brillouin and Raman inelastic scattering spectroscopy)。应用研究兴趣:洁净钢冶炼技术(夹杂物),连铸坯裂纹控制,中间包和结晶器的流场控制等。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中国金属学会会员。目前开展的基础研究包括:纯金属及合金的凝固过程微观结构演化、微观界面结构特性及性能表征、固体和液体的声学及弹性性能的Brillouin散射光谱测试及理论描述、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开发应用、光电材料光弹系数的Brillouin光谱测试、光谱技术的开发应用等;目前开展的应用研究包括:汽车用钢的夹杂物控制理论、连铸坯纵裂控制、电磁搅拌下结晶器流场夹杂物行为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科技部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科委启明星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纵向项目20余项;与宝钢集团和华菱集团(世界500强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8项。曾获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在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Scripta Materialia,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Journal of Molecular Modeling, Applied Physics A-Materials Science & Processing,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此外,还在TMS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国内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2部(《熔融金属物理初步》,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年;《冶金/陶瓷/地质熔体离子簇理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英文专著1部(A study of ion cluster theory of molten silicates and some inorganic substances, Trans Tech Publication Inc., Switzerland, UK, USA, 2009)。主讲课程包括:本科生高级研讨课《材料的逻辑》、本科生学位课《金属学基础》、研究生学位课《冶金物理化学高级教程》、博士生必修课《现代冶金技术》等。科研之余:历史、音乐、足球、羽毛球、跑步。信奉的教育和成长理念:学科训练仅仅是通向精神自由的一种途径(布克哈特)。
  联系方式:021-66136573,email: yqwu@shu.edu.cn
玄伟东
玄伟东(男)研究员,博士,中国航发商发-上海大学 “高温结构材料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UIC)”主任,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理事。主要从事高温合金叶片制备和磁场下金属凝固组织控制方面研究,涉及高温合金凝固组织优化、缺陷控制,热处理工艺优化和热等静压处理对高温合金铸件组织和性能的研究,高性能陶瓷型芯的开发和应用,高温合金与陶瓷型芯界面相容性研究。目前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两机专项子课题1项,上海市经信委工业强基项目1项,航空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横向项目5项,项目总经费近2500万元。至今已在冶金和材料领域的权威期刊Corrosion Science、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B,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担任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Materials and Desig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Acta Metallurgica Sinica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联系方式:13918594145 E-mail:wdxuan@shu.edu.cn
杨健
杨健(男),博士,教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工程系主任,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钢铁冶金新技术重点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金属学会冶金人工智能分会、冶金反应工程分会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炼钢分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在钢中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英国《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日本《ISIJ International》,中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钢铁》,《炼钢》,《连铸》,《上海金属》,《冶金自动化》期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炼钢,连铸和夹杂物控制技术。目前主要研究课题是汽车板炼钢连铸技术、低成本高效转炉脱磷技术、氧化物冶金技术、冶金人工智能技术。已发表论文4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7项。于2002年、2007年两度获日本铁钢协会《ISIJ International》泽村最佳论文奖,2015年获日本铁钢协会西山纪念奖,2017年获韩国金属与材料协会国际期刊《Metals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最佳论文奖,2021年获《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期刊优秀论文奖,2022年获《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最佳引用论文1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最佳引用论文奖2篇。
  联系方式:15821334017, E-mail:yang_jian@t.shu.edu.cn
尤静林
尤静林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原子和分子光谱应用。主要研究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i) 极端条件下物质结构的分子光谱检测技术;(ii)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变及其熔体结构定量化研究与应用;(iii)冶金连铸保护渣低氟和无氟化研究与应用;(iv) 微观结构和光谱波谱计算机模拟。现任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谱学会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属学会理事, 担任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和《光散射学报》等期刊的编委。主要从事冶金物理化学、冶金材料制备以及原子和分子光谱、波谱和计算模拟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创新性开发了超高温熔体拉曼光谱探测技术和熔体团簇结构定量解析方法。2010-2011年受邀任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温化学和辐照研究所研究员。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80余篇,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三十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专题、中央军委科技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
  联系方式:jlyou@staff.shu.edu.cn;jlyou@163.com
于要伟
于要伟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铁素资源综合利用、炼铁新技术、特钢冶炼等。承担或参与了欧盟RFCS、芬兰TEKES、芬兰金属学会项目、自然基金、国家和上海市外专局、上海市人才和上海市海外引智项目、塔塔欧盟项目、宝武、攀钢、南钢、山钢等40余项。目前研究课题主要有冶金固废造块基础研究、固废/危废低温脱锌技术、高炉布料新方法等。担任《中国冶金》、《钢铁研究学报中文版》、《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首届青年编辑,Materials 和 Sustainability 专刊编辑,已发表论文80多篇,申请国家专利30多项。担任欧盟RFCS评审专家、TU delft 、奥卢大学、爱博大学等国外高校博士答辩委员, ISIJ和TMS 会员、自然基金涵评专家、CSC奖学金评审专家、沪浙渝豫等省部科技奖涵评专家及冶金材料化工等领域专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大宗工业固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协会冶金固废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特钢企业协会标准化分会理事、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技术组成员、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业委员等)。
  联系方式:15800719515, E-mail:yaoweiyu@shu.edu.cn
余建波
余建波 (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金属凝固、组织控制和夹杂物去除的相关研究,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基金委、上海市等研究项目多项,总经费达2000万。2014年获教育部高等院校优秀成果二等奖(自然科学类),2015年获上海市科技发明1等奖, 2014年获上海大学校长奖(科研创新贡献二等奖),2016年获全国高校冶金院长提名奖。
  联系方式:jbyu@shu.edu.cn
张同生
张同生(男),教授,博士。专业: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为(1)钢铁工艺流程优化;(2)先进合金及钢种设计;(3)绿色智能冶金。先后曾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中南大学、英国华威大学担任教学及科研职位,国际交流合作较多。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欧盟RCFS基金、美国钢铁学会基金以及美国安赛乐米塔尔、瑞典SSAB、法国瓦卢瑞克等国际知名企业炼钢连铸技术研发课题12项。现任《Energies》、《Metals》、《Materials》等SCI检索杂志编委,《钢铁研究学报中、英文版》青年编委,《特殊钢》青年编委。以一作/通讯发表SCI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先后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及广西科学技术一等奖)。
  联系方式:tongsheng_zhang@shu.edu.cn
张玉文
张玉文(男),博士,教授。研究领域:氢冶金/低碳冶炼理论与技术、绿电-绿氢-氢冶金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的表面强化等方面。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和企业委托等多项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获正式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5项。
  联系方式:springzyw@shu.edu.cn
郑天祥
郑天祥(男),上海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主要从事强磁场下高性能金属材料冶金/制备及装备开发研究和金属凝固过程的X-射线原位观察研究。是JMST、Scripta Materlia、MMTA、MD等国际期刊审稿人。多次赴法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LNCMI)开展短期项目合作。近五年先后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等各类省部级项目7项,并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22,排3)、2次入选全国高校冶金院长提名奖(2021&2023);多次指导博硕研究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特等奖和金奖。近五年在国内外会议上做主旨报告1次、特邀/主题报告5次。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技部863计划、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技委员会重点基础及攻关项目等10余项。在Science、Materials Today、Nature Communications、Scripta Materialia、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Materials & Design、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被SCI收录7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手机:18801928562(微信同步) E-mail:ztx@shu.edu.cn
  工作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材料13号楼319室
钟云波
钟云波 (男),研究员(正高二级),博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冶金及材料电磁加工、超高强磁场(--35T)下(金属)材料制备、钢铁及有色金属及合金精炼、金属及合金的凝固及连铸、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备、高性能工模具钢冶金过程、磁控电渣重熔/连铸、大尺寸金属连铸坯/铸锭凝固组织控制、高性能功能材料制备、电沉积、高硅钢材料制备等。中国金属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委员、纯净钢及二次精炼分会委员、全国冶金工艺及理论分会委员、上海市金属学会复合材料分会委员、日本铁钢协会(2006-2008)及美国TMS学会海外会员(2014)。出版/参编专著各1本,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6项(另33项获受理),在Science、Materials Today、Nature Communications、JMST、Electrochimica Acta、Applied Physics Letter、Materials & Design、Scientific Report、MMTB、ISIJ Int.、金属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30余篇,被SCI/EI收录190篇次,总他引大于1700次。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0)、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2022、2015)、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第六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8TMS Nagy El-Kaddah Best Paper Award、国际会议“Excellent Young Scientist Award”、国际会议最佳Poster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等17项。同时获得上海市启明星、启明星跟踪、上海市曙光学者、江苏省创新人才等人才称号6次。获邀在国际会议上担任分会主席9次,任大会主席或大会秘书6次;获邀在国际、国内会议做大会 邀请、主题或邀请报告五十余次。主持或完成国家十四五/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和重点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4项、面上3项、863计划项目1 项、教育部百优博士论文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重大重点攻关项目及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重点项目近五十项,2017年实现上海大学技术成果转化此前为止单项最高金额项目的签约。
  联系方式:021-66136562(O) Email:yunboz@shu.edu.cn
周国治
周国治(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导师。专业:材料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i) 多元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和计算;(ii)材料过程的物理化学规律及其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储氢材料中的应用;(iii)氧离子的迁移规律及其在冶金过程新工艺和能源开发中的应用。在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中,他导出了一系列各类熔体的热力学性质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他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在材料过程的物理化学规律的研究中,他全面和详细地研究了储氢材料的吸放氢的规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氧化规律,提出了新的实用模型。他深入研究了氧离子的迁移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可控氧流冶金新工艺,并为能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了有用的新信息。他的工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应用到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中,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他的研究成果已被同行系统地编入到多部高校教科书中。先后发表论文180篇,取得五项中国专利,三项美国专利。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以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他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了2000年和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联系方式:kcc126@126.com
邹星礼
邹星礼(男),研究员,国家优青,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电化学冶金新技术及基础理论研究,开发电化学冶金精细化控制技术,制备高纯高性能金属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等。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展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教委自然科学重大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计划项目、上海市曙光学者项目等多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Research、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B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参与出版编著4本。担任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论文抽评专家、国家基金委评审专家、兼任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编委/青年编委,2021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等。
  联系方式:13816680205; E-mail:xlzou@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