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70200 物理学(理学院)
  学制:3 年
  专业介绍:

     上海大学物理学科1984年获批“无线电物理”博士点,2006年获批“凝聚态物理”博士点,2011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建成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建设期间,先后获批上海市“信息物理”,“无线电物理”等重点学科。近期获得上海市“优势学科”重点资助,是上海大学最早进入ESI收录的学科之一。2022年QS排名国内14名,根据ESI 数据库2023年9月数据,上海大学物理学科发表论文总数(3955 篇)和总引用率(50244 次)等指标位于全球前5.37‰,在进入全球前1%的全国地方高校中排名第3。

     物理学科近五年来,已培养博士生九十余名,硕士研究生四百多名,毕业生就业率(包括升学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研究生培养曾获得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研究生多人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上海市硕士优秀论文奖、校优秀论文等;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集中在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其中多人已成为学科和企业的骨干力量。

     上海大学物理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拥有包括中科院院士、外籍院士、国家级高端人才、国家级海外高端青年人才、上海市海外高端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等专职教师近百人,含全职外教4人,正高38人,副高40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位者达到100%。拥有教育部特色专业、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211”重点学科建设方向、上海市优势学科等学科建设平台。

     上海大学物理学科面向物理学科国际学术前沿方向、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市产业经济重大需求,以物质科学前沿问题为对象,形成和发展了以下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超导与强关联物理、低维与计算物理、量子与信息物理、引力与高能物理、新能源物理与器件以及纳米结构物理等。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量子与超导新物态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上海大学—索朗光伏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上海大学低维碳材料研究所、上海大学纳微能源研究所、上海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上海大学超快光子学实验室、上海大学定量生命科学国际研究中心、量子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量子科技研究院(筹)等。

  研究方向:
  01. 凝聚态物理:
  a) 高温超导理论机制
  b) 超导材料物性与应用
  c) 非常规超导
  d) 量子材料与拓扑物理的第一原理计算
  e) 磁性与自旋物理
  f) 纳米与能源材料
  g) 合金的结构与磁特性
  h) 半导体材料计算
  i) 氧化物功能薄膜与微器件
  j) 金属凝固和脉冲电磁场
  k) 磁性药物的磁靶向治疗
  l) 新型低维半导体的研发与光谱学
  m) 光电、光伏材料与器件
  n) 二维材料的物性及调控
  02. 光学:
  a) 纳微光学
  b) 太赫兹光学
  c) 先进激光制造
  d) 非线性与超快光学
  e) 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
  f) 椭圆偏振光学及同步辐射
  03. 无线电物理:
  a) 量子光学与量子调控
  b) 空间光孤子
  c) 微波无源可调电容与电感
  d) 超导异质结及其量子器件
  04. 理论物理:
  a) 自旋电子学
  b) 引力论与宇宙论
  c) 粒子物理与场论
  d) 强子物理与强相互作用
  e) 超弦理论
  f) 引力波物理
  g) 原子核物理
  h) 类比引力与模拟
  i) 重整化群和深度学习
  05. 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
  a) 分子器件电子结构与输运性质
  b) 光电传感器
  c) 导波光学
  d) 量子计算与量子机器学习
  e) 几何与拓扑量子计算
  f) 量子生物与生物启发的计算
  g) 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
  06. 数学物理:
  a) 统计物理中的数学问题
  b) 量子代数与共形场论
  c) 组合数学与量子多体SYK模型
  07. 原子分子物理:
  a) 分子铁电材料
  b) 非绝热量子分子动力学
  c) 超冷原子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指导教师:
蔡传兵、曹世勋、查访星、查国桥、戴晔、葛先辉、龚永勇、胡钧、JEFFREY ROBERT REIMERS、敬超、刘俊杰、马国宏、任伟、申明、田立君、王丽华、颜明、杨希华、尹鑫茂、张爱林、张永平、邓冬梅、李永乐、王音、张弘、沈学础、宋宏伟、王恩哥、钟建新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01物理学专业基础
  3. 3001物理学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自2018年开始,物理学各专业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凡符合申请条件的考生,可向我校理学院提出申请,具体办法如下:
一、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我校2024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3.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 425 分(折合百分制 60 分)。或托福(TOEFL)成绩达到80分以上、雅思(IELTS)成绩达到5.5分以上。或GMAT 和 GRE 成绩参照大学英语四级成绩执行,折合成百分制达到 60 分及以上;
4.报考考生的就业类型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二、申请材料
1. 《上海大学 2024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 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 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 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wssq/;
② 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www.cdgdc.edu.cn/cn/;
③ 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
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 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 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 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 硕士期间成绩单原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主管部门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所在管理部门公章);
6. 证明本人科研能力的佐证材料(学术论文需提供论文全文,专利需提供授权证书或受理通知书)

7. 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 份;
8. 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签名、密封的书面推荐书原件(推荐书需推荐人所在单位盖章,模版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
9. 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1 份;
10. 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模版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
11. 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三、申请程序
1. 申请人需于规定时间内登录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进行网上报名(考试方式选择“申请-考核”),并按学校研招办及报考学院要求的时间内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学院指定地点。

2. 物理学科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小组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参加报考院系组织的综合考核。
3. 申请者参加物理学科举行的笔试和面试测试时间:初定于四月中旬,具体时间会在理学院官网(http://www.scicol.shu.edu.cn/)另行通知。由学科组织考核,考核科目为:英语(100 分)、专业基础(100 分)、专业综合(100 分)和综合能力(200 分)。笔试和面试的总分为500分,总成绩低于300分者不予录取,具体录取规则另行通知。

4. 根据当年学科以及导师招生名额情况,按照考生总成绩并考虑报考导师招生名额进行排序,确定最终通过“申请-考核制”获得博士生预录取资格名单,并上报学校,经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核后予以公示。经商调档案和政审合格后,录取为 2024 年秋季入学博士研究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理学院E413b,李梅(收) 

(请务必选择顺丰快递)

咨询电话:田老师(021)66131060;陆老师(021)66132006

  参考书目:

物理学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试内容包括经典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力学、固体物理,以及研究生阶段的相关课程如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等,不指定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JEFFREY ROBERT REIMERS
Jeffrey Reimers(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电子转移、分子电子学、卟啉化学、分子自组装、电子结构理论和光合作用等科学问题。主要关注基础物理化学、光谱学、纳米光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研究工作涉猎了许多物理化学相关问题。曾获得澳大利亚皇家化学会物理化学奖章和H.G. Smith奖章、澳大利亚科学院David Craig奖章和上海市政府白玉兰奖;是澳大利亚皇家化学会、新南威尔士州皇家学会和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在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hemistry Review, Nature Material,Nature Communication, PNAS和JACS等杂志发表345篇文章,H因子达到60。
  Email: Jeffrey.Reimerss@uts.edu.au
蔡传兵
蔡传兵(男),教授 现从事低维异质结器件物理、非常规超导体及其电磁性能、高温超导涂层导体及其电力应用等方面研究。曾先后在中科院、日本大阪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莱布尼茨固体和材料研究所从事超导SQUID结器件、超导磁悬浮、氧化物超导薄膜及其涂层导体磁通钉扎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包括国家863项目、中德科技合作、上海市科委及发改委重大项目等。国内主流期刊上共发表论文近380篇,获得专利20余项。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超导分会委员,中国材料委员会超导分会常务委员。国内外学术机构或学术大会上作邀请报告40余次,作为大会主席,主办了第4届IEEE应用超导与电磁装置国际会议。2013年度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18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工作者;团队被中国侨联授予“创新团队”称号,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曾三次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Email: cbcai@t.shu.edu.cn, 手机:13524190269
曹世勋
曹世勋(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氧化物功能晶体材料设计与制备,磁性、磁电、超快光与量子物质相互作用、多铁性与自旋电子学研究。2003届上海市曙光学者。2006/2020年度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8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课题项目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和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2018年,作为共同通信作者与美国Rice大学Kono教授团队等合作在凝聚态磁性系统中发现了第一个迪克协同作用的实例,这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发表于著名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2021-2022年3篇国际合作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2023年10月又有1篇《Nature Physics》论文被接收。在Science, Nature Commun., 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50余篇,被引用5300余篇次,H-index = 38,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
  Email: sxcao@shu.edu.cn
查访星
查访星(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硕分别毕业于山东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2001年获德国Tuebingen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凝聚态物质结构和器件特性的实验物理研究,目前主要内容为半导体表面界面、纳米低维结构及器件的电子和光电子性质研究。实验手段包括: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光致发光、微区红外,光霍尔谱和调制光谱等多光谱手段。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归国留学人员重点基金等多项国家基金项目及参与数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复旦大学等单位有长期合作关系,近年与荷兰埃温霍温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和丹麦技术大学等国际知名研究组建立学术交往及合作。研究成果多发表于Phys. Rev.、Appl. Phys. Lett.、Optics Lett.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培养毕业研究生大多就业于半导体类科技企业院所或教育行业。
  联系方式:E-mail:fxzha@shu.edu.cn。手机:13482304651.
查国桥
查国桥(男),教授,博士,现主要从事介观及纳米超导体系中的新奇量子态等理论研究,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分别在比利时Antwerp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任博士后和高级研究学者;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在研面上项目一项,2022-2025)以及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和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各一项,已在国际物理类重要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
  Email:zgq_1981@shu.edu.cn
戴晔
戴晔(男),教授。2008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和上海光机所联合培养项目,曾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访学。主要从事于先进激光制造、光量子存储技术的研究,包括飞秒激光在透明材料内部诱导功能纳米晶体的析出,飞秒激光直写自组织微纳结构以及超快时空整形脉冲制造光子学器件等方向。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OM、APL、OL、OE、PRA等光学主流领域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5项,参与编写专著1部。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10余次,已培养博士生2人(与巴黎萨克雷大学联合培养1人),硕士生20余人,担任《Frontiers in Physics》客座编辑、《光学精密工程》编委。目前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企业横向项目在研。
  联系方式:yedai@shu.edu.cn
邓冬梅
邓冬梅(女),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表征,及其在传感器上的应用。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近5年来以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15篇;2008年以来3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有一项在研。国际合作方面曾先后获日本埼玉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表面界面研究室任博士后;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访学。
  联系方式:dmdeng@shu.edu.cn
葛先辉
葛先辉 (男),教授,博士,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规范场/引力对应的应用研究;全息原理、强关联体系输运性质和相变; 强耦合量子多体理论;引力论和宇宙学;弯曲时空中的量子信息;Seiberg-Witten理论。2010年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第3完成人)。在研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基金项目。 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引用2300余次。担任《中国物理快报》、《中国物理B》、《物理学报》、《物理》等刊物的青年编委,是《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Physics Letters B》、《Nuclear Physics B》、《European Physics Letters》等多个国际著名期刊的审稿专家。目前主持的课题:规范场/引力对偶与强耦合量子多体系统的输运性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指导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多人多次获得各种冠名奖学金。
  联系方式: 021-66136202(办公室);E-mail:ge_xh@hotmail.com
龚永勇
龚永勇(男),研究员。 现从事脉冲物理外场的产生及在金属熔体中的传播、外场下的金属凝固过程以及多种物理与材料交叉学科方向的研究。涉及的研究领域可更好的解决冶金及焊接领域金属凝固组织细化和均质化的技术瓶颈,加速凝固控制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金属凝固过程的多样性及复杂性以及电磁波对金属熔体及其凝固过程的多种作用都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大量的有待探索的题目。曾先后在中科院、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和理学院从事材料科学及冶金学科方面的基础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及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十三五重点项目及各大企业的横向重大项目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得专利30余项。国内外学术机构或学术大会上多次作学术报告,获得一次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一次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Email:gyy@shu.edu.cn,手机:15900735952
胡钧
胡钧(男),博士,研究员。专业:生物物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分子探测和操纵、纳米尺度生物分子行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研究。上海大学理学院材料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领军人才。先后负责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及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仪器专项等科研项目。在Science,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杂志共发表论文250余篇。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联系方式:021-39196392;电子邮件:hujun64@shu.edu.cn
敬超
敬超(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材料科学系固体物理专业和复旦大学物理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凝聚态物理专业。主要研究领域:凝聚态物理领域新型磁性合金体系的马氏体结构相变、磁热效应、磁致应力与应变、巨磁电阻效应、磁相分离体系的磁交换耦合机制的研究。2006年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在Physical Review B,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及物理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以第一作者编著有《固体物理学》本科生教材(科学出版社,北京,2021年6月第一版,35.3万字)和以独立作者编著有《现代物理实验原理与分析仪器》研究生教材(科学出版社,北京,2023年3月第一版,72.5万字)。作为审稿人长期为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多种国际学术期刊进行审稿。目前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研究项目各一项。
  E-Mail: cjing@staff.shu.edu.cn
李永乐
李永乐 (男),副教授/博导,物理系副主任。现从事量子动力学、分子铁电、合金材料相变、人工智能辅助电子结构计算等研究。上海市量子超导新物态前沿科学基地成员、特种光纤创新团队骨干成员。近年来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包括国家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上海市高水平人才项目等。发表论文50余篇,近三年内发表一区文章9篇,H-因子为21。课题组目前获得四项软件著作权。2019年-2021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访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3个月。
  邮箱:yongleli@shu.edu.cn电话:15221130246
  主页:https://www.scicol.shu.edu.cn/szdw/faculty/lyl.htm
刘俊杰
刘俊杰 (男),特聘教授,上海市浦江学者,并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基于开放量子体系的量子热力学理论,目前重点关注量子热机和量子信息热力学理论。已在Physical Review系列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一项,上海市科委基金项目一项。
  联系方式:jj_liu@shu.edu.cn
马国宏
马国宏(男),教授,博导。研究方向:超快光子学,超快太赫兹光子学。2001年复旦大学光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1至200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Research Fellow。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在Scie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ACS Photonics, Appl. Phys. Lett. Phys. Rev. B, Opt. Lett., Opt. Express,和 J. Phys. Chem. Lett.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近5年,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20余人,多名毕业生获得上海市、上海大学优秀毕业生和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招收动手能力强,思想活跃,对光学和太赫兹光子学实验相关感兴趣的博士研究生。
  邮箱:phymagh@shu.edu.cn;电话:021-66132513;
  网页:https://www.scicol.shu.edu.cn/szdw/faculty/mgh.htm
任伟
任伟(男),教授,上海大学量子中心创建者。香港大学物理系博士,曾任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和美国阿肯色大学研究助理教授。至2023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包括12篇Phys. Rev. Lett.,50多篇Phys. Rev. B,1篇Nature,1篇Science,2篇Adv. Mater.,7篇Nature子刊等)。出版科普图书《玩转量子世界》一套共五册。担任国际晶体学会数理分会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凝聚态物理专委会主任、上海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Nature和PRL等评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基金十多项。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上海市教委、科委等人才项目,参与国家科技部青年973、上海市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团队国际接轨、经费充足、课题丰富,围绕量子科技相关交叉学科在物理、化学、材料、纳米、电子工程、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
  Email: renwei@shu.edu.cn
申明
申明(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非线性动力学、空间光孤子、非线性导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多篇,其中在Phys. Rev. A、Phys. Rev. E、Opt. Lett.、Opt. Express等物理杂志上发表近30篇,引用近千次。
  E-mail: shenmingluck@shu.edu.cn
沈学础
沈学础(男),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理学院名誉院长。主要从事凝聚态光谱及其实验方法研究。1958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至1980年在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8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研究室主任;1983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至199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开放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89年至1993年担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2006年获得国际红外毫米波和太赫兹会议颁发的巴顿奖 。2000年至2016年任上海大学理学院院长。
宋宏伟
宋宏伟(男),教授,博生生导师,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稀土纳米发光材料、钙钛矿光电材料与器件(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和LED器件)应用研究,在稀土发光材料与光电材料和器件结合以及利用局域场效应进行发光调控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工作。迄今在Chem.Soc.Rev., Adv.Mater,Light.Sci.and Appl.Nano Lett.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50余篇,累计被引用20000余次。在社会兼职方面,担任“稀土新材料”(2021年度),“纳米前沿”(2023年度)重点专项指南撰写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奖会评专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会评专家,中国颗粒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物理学会理事,Nanomaterials 、Scientific report,Journal of Nanoscience Research and reports, CurentChinese Science,发光学报等中外期刊编委会成员。在人才培养方面,共培养博士、硕士毕业生近100人,其中博士毕业生40余人。1人获国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人获得青年长江学者, 1人获宝钢特等奖学金,2人获吉林大学力旺奖学金和吉林大学十佳博士毕业生。获得的主要荣誉与奖励:中科院“百人计划”(2000);日本陶瓷协会仓田国际交流奖(2005);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排名第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 排名第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 排名第二);第三批吉林省管高级专家(2013);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2017);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排名第一);入选Light人物(2021);2014-2022 连续入选爱尔斯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材料学);2021-2022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2022世界No11962,中国No715)。先后共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
  邮箱:songhw@jlu.edu.cn
田立君
田立君(女),教授,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学位与学科点建设办公室主任、上海高校学科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理学院物理系教授、博导。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所,师从著名理论物理专家葛墨林院士。科研上主要从事非线性物理、量子代数、量子光学和量子物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项目,在Physics Letters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SCI知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教学上主要讲授《热力学统计物理》、《大学物理》、《热学》《群论在物理中的应用》等课程。曾获上海市教育系统“教学新星”称号、上海大学师德标兵、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联系方式:021-66135108(O);E-mail: tianlijun@shu.edu.cn
王恩哥
王恩哥(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Kavli理论科学研究所荣誉所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1978年进入辽宁大学物理系就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199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1年至1995年在法国里尔表面与界面实验室和美国休斯顿大学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1994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1999年至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2004年至2009年任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9年至2011年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物理学院院长。2011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2012年至2013年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教务长。2013年至2015年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2015年至2017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2018年9月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国际董事。王恩哥院士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在纳米新材料探索及其物性、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长动力学以及受限条件下水的复杂形态等方面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工作。
王丽华
王丽华(女),博士,研究员。专业:分析化学。主要研究领域:框架核酸纳米诊疗、纳米生物传感、同步辐射生物成像。上海大学理学院材料生物学研究所执行所长,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中科院优秀指导教师,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他引1.9万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7项,授权9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一等奖。
  联系方式:021-39194609;电子邮件:wanglihua@shu.edu.cn
王音
王音(男),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鸿之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复旦大学博士,曾任香港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研究)。长期从事材料和器件的理论设计工作,主持开发多款用于新材料、新器件设计研发的计算软件,并在多个企业获得广泛应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探索者计划”、KJW重点等多个研究项目。研究团队紧密贴合国家和行业需求工作,研究课题立足物理基础,面向新材料和新器件应用场景,科研经费充足。欢迎广大对物理、集成电路、材料信息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报考。
  Email:yinwang@shu.edu.cn
颜明
颜明(男),教授, 2004年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分别在2004-2006年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2006-2012年于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今为上海大学物理系“东方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自旋电子学、微磁学,发表SCI论文30余篇。
  E-mail: myan@shu.edu.cn
杨希华
杨希华(男),教授,2001年于华东师大获光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华东师大博士后出站来上海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2019年组建量子光学实验室,着重开展多体量子纠缠制备及调控的实验研究工作。近二十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获上海市博士后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基金和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及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基金资助,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项及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各一项。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于2009年和2019年分别在美国阿肯色大学和马里兰大学访学一年。
  联系方式:E-mail:yangxh@shu.edu.cn
尹鑫茂
尹鑫茂(男),教授,国家级人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海外)项目,获得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现任物理系副主任,超导与凝聚态物理所所长。曾获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一等奖,并因此被保送到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之后以浙大物理专业前三的成绩拿到博士全额奖学金而留学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在新加坡同步辐射光源(国家实验室)工作十余年。曾指导研究生发表影响因子15以上的高水平论文10多篇,包括一篇影响因子60的。本组优秀学生可推荐去新加坡留学或深造。研究领域为量子材料的光谱学研究,曾在Wiley(国际三大学术出版商)出版此领域顶级英文专著。团队多项研究成果被国际专业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并多次被高水平期刊选为封面文章特别报道。
  团队主页:https://www.x-mol.com/groups/yinxinmao/;
  E-mail: yinxinmao@shu.edu.cn;TEL:021-66134079
张爱林
张爱林(男),教授,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1999~2001)和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2002~2003)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5月加入上海大学物理系。已主持完成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和一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基金。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2023)。研究领域为粒子物理理论的唯象学(Particle Physics Phenomenology)和量子色动力学非微扰理论(Non-perturbative QCD)。研究兴趣集中于QCD求和规则、势模型、手征微扰理论、重夸克有效理论和基于QCD的其它唯象理论。在强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奇异态粒子的性质和重味物理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胶子球、混杂态、多夸克态和重味强子谱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Email: zhangal@shu.edu.cn
张弘
张弘(男),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硕士、博士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物理系。先后在(日本)中央大学、(韩国)西江大学、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及台湾师范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3月加入上海大学任副教授(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研究围绕基础引力理论:一方面从理论角度,研究作为量子引力理论最有力候补的超弦理论,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利用近年引力波的观测数据来检验修正天体与粒子模型。具体在AGT猜想(规范场论/共形场论对偶)的证明与推广、量子代数与可积性、解释并预测引力波观测事件等一系列前沿问题上进行了开拓。 邮箱:kilar@shu.edu.cn
张永平
张永平 (男),教授,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有过近七年博士后研究经历,以“青年千人计划”和“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人才引进,荣获“曙光学者”称号。在国际物理主流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物理学顶级期刊PRL发表的论文6篇,目前正在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E-mail: yongping11@t.shu.edu.cn
钟建新
钟建新(男), 法国Cergy-Pontoise大学博士,教授,从事凝聚态物理、先进材料计算与设计、量子材料制备与物性调控研究。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欧洲物理快报》合作主编,曾在湘潭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大学、德国开姆尼茨技术大学与哥廷根马普研究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2部,论文被引用16000余次,H因子66;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曾获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
  Email: jxzhong@shu.edu.cn,手机:1867326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