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130100 艺术学(上海美术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上海大学艺术学学科,依托上海地域、经济、文化特点,旨在培养能够传承历史文脉、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国际都市文化发展任务、关注国内外社会及文化、艺术学发展方向的高级美术理论研究或美术创作研究人才。应是既具有坚实、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能够把握艺术理论前沿发展方向或创作实践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动态,具有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于国家以及上海地区经济建设、艺术理论与创作发展需要,为相关行业培养解决系统性问题的高级研究人才。
       本学科在上海美术学院下设艺术史论、艺术评论、都市艺术发展与管理、公共艺术研究四个方向。注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交叉融合,形成经典传承、文化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学科生态与科学布局,为“国际都市艺术中国坐标”的学科发展定位,建构相关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本学位点共有博士生导师30人,均为具有国内顶尖影响力的艺术理论家。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项目、省部级项目等20余项,近5年出版各类著作数十部。

  研究方向:
  01、艺术史论
  02、艺术评论
  03、都市艺术发展与管理
  04、公共艺术研究
  指导教师:
01.艺术史论
郭亮、胡建君、陈红梅(本年度不招生)、曹意强(本年度不招生)、丁宁(本年度不招生)、牛克成(本年度不招生)、苏金成(本年度不招生)、张长虹(本年度不招生)
02.艺术评论
孙振华、尚辉(本年度不招生)、夏燕靖(本年度不招生)、殷双喜(本年度不招生)、张晓凌(本年度不招生)、郑工(本年度不招生)
03.都市艺术发展与管理
李超、陈履生(本年度不招生)、马琳(本年度不招生)、朱青生(本年度不招生)
04.公共艺术研究
金江波、翁剑青(本年度不招生)、张苏卉(本年度不招生)、HOSHINA TOYOMI(本年度不招生)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1002日语
  2. 2044艺术学专业基础
  3. 3049艺术学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考核”制,凡符合报考条件的申请人需提交相关材料,学院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依据材料审核评议结果确定差额综合考核名单,经综合考核后择优录取。

一、申请人申请
1.申请条件
       申请人须满足上海大学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详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规定要求,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已经以第一(或导师以外第一)作者公开发表2篇及以上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3)具备一定外语水平(须提供各类官方认可的外语水平证明);
     (4)报考前应向报考导师发送相关材料,使报考导师了解考生的各项报考条件;
     (5)报考类别一般为非定向,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2.申请时间
       申请人须于上海大学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详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规定时间内,按相关要求完成网上报名手续,完成报名手续后进入“材料提交”环节。
3.材料提交
       申请人须于上海大学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详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材料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我院指定地点。
       电子版材料需内容清晰,按照A4纸张正常大小扫描成PDF版本在报名系统上传;纸质材料需按照要求顺序整理好,邮寄到我院指定地点,我院未收到材料或考生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申请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申请材料一律不退还。
       申请材料的内容与排序,须按照以下要求: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 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 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②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看学位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位验证报告,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成绩单或复印件(需加盖成绩管理部门公章);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书原件(具体格式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A4纸打印);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外国语水平证书、成绩单或留学经历证明等,外文证明件需附中文翻译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 5000 字)(具体格式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A4纸打印);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已有科研(或创作)成果复印件(包括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获得科技奖励以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等;所获得的各类与申请博士有关的获奖证书复印件;参展或获奖作品须附证书复印件和作品照片;个人作品集、出版物或取得具有相应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相关证明)。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袋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纸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规定时间递交所有申请材料(电子/纸质)。

二、考核与拟录取程序
(一)材料审核评议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并根据材料审核评议结果确定进入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并通过上海美术学院官网公布,同时发放通知书到考生在报名系统中预留的邮箱地址,通知相关申请人参加综合考核。
(二)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素质与能力、综合素质及培养潜质、外语能力等, 学院按照上海大学要求组织成立综合考核小组,对考生的专业综合、综合能力、外语能力进行考核。每位考生的综合考核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位考官独立为考生按考核项目打分,所有考官的单项平均分为考生该单项的考核成绩。

1.资格审核
       资格审核通过者才可参加综合考核。资格审核包括如下内容:
       应届考生:审查有效居民二代身份证原件、学生证原件(最晚于新生报到时能提供学位证书原件,否则取消录取资格)。
       往届考生:审查有效居民二代身份证原件、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在境外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还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书原件)、考生为本校(上海大学)在职人员的须提供学校人事处等部门的同意报考证明、外语水平证书原件。
2.专业基础考核
       专业基础考核的内容和形式由专业基础考核小组确定。
3.专业综合考核
       专业综合考核以专业面试的形式进行,考生以PPT形式汇报个人研究基础、研究方向与研究设想,以“研究计划书”内容为主。
4.综合能力考核
       综合能力考核为考官问答的方式,注重考核考生的基础理论,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等。
5.外语能力考核
       外语能力考核为考官问答的方式。
      
(三)成绩计算与拟录取
1.申请—考核总成绩计算方式
       申请—考核总成绩满分为500分,其中外语成绩、专业基础成绩、专业综合成绩满分均为100分,综合能力成绩满分为200分。申请—考核总成绩=外语成绩+专业基础成绩+专业综合成绩+综合能力成绩
2.公布结果与拟录取
    (1)申请—考核总成绩不合格者(低于总成绩满分的60%)不予录取;各单项成绩中有不合格者(低于该单项成绩满分的60%)不予录取;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报考同一导师的考生按照申请—考核总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当本年度招生导师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时,分学科,将所有本年度招生导师名下申请—考核总成绩排名第一的考生,按申请—考核总成绩排序,由高到低顺序录取;当招生计划数超过本年度招生导师人数时,在所有本年度招生导师名下申请—考核总成绩排名第一的考生全部录取后,再将所有本年度招生导师名下申请—考核总成绩排名第二的考生,按申请—考核总成绩排序,由高到低顺序录取。具体录取人数与录取结果取决于该学科本年度博士招生计划数。
    (3)申请—考核总成绩相同时,依次按照专业基础考核、专业综合考核、外语考核、综合能力考核单项成绩降序排列。
    (4)拟录取名单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学校统一公示。

三、培养环节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按照国家、学校和学院相关规定进行培养,参加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预答辩等各环节考核,对各环节考核未达到要求的博士研究生给予学业警告、延期、分流或淘汰。


四、信息查询及联系方式
1.招生信息网址:
       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官网:https://yjszs.shu.edu.cn/
       上海美术学院官网:https://safa.shu.edu.cn/index.htm
2.微信公众号:上海大学研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3.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1-56510906(工作日:8:30~11:00,13:00~16:00)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申请材料邮寄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长路149号电机楼216室,邮编:200072,联系人:李老师,收件联系电话:021-56510906。收件时间:以上海大学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详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规定时间为准(以邮戳时间为准,国定假日与双休日除外)。顺丰快递和EMS快递均可(不收到付件)。

  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HOSHINA TOYOMI
HOSHINA TOYOMI(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外籍导师,原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当代艺术(实践研究方向)博导。研究方向为当代艺术、公共艺术,研究重点围绕“社会与艺术”相关问题。早期的作品受日本“物派”艺术影响。在80年代,保科创作了一系列前卫装置艺术,受到西方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后物派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关注自然与人类处境,其创作大量采用自然中的石、木、竹天然素材,并在此中探究空间与身体感知的相互关系,同时对作品的文化背景、材料选择和形式表现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思考。从2007年至今,保科丰巳先生作为东京艺术大学国际社会艺术项目及地域艺术项目负责人,每年主持研究生的艺术实践课程,推进和实施相关项目。在开展艺术项目的十年中,保科丰巳先生参与的项目有:2007—2009上野艺术博物馆项目(UTM),2010—2013东京艺大、台东、隅田艺术项目(GTS),2010—2013香川小豆岛国际艺术设计住宅项目,2015至今国际项目:东京艺术大学/法国国家高等美术学院艺术项目“自然与我”,2016至今天空艺术节,2017国际项目:东京艺大、芝加哥艺大艺术项目——社会艺术项目“庭院:从东西方的自然观到物语”、科学与艺术设计、地域实践项目(东京艺术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作品参展有: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国际公共艺术激情展“梦无界”、日本“艺术奥林匹亚国际展”,2022年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实验特展览会、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在屋岛的夜之梦”全景观再现项目、日本东京“雨的记忆展”、中国美术学院“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2022年担任日本“国际剪纸大奖展“审查委员长。
  联系方式:hoshina@fa.geidai.ac.jp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曹意强
曹意强(男),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至2019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及《新美术》主编,曾任国务院第五、六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艺术专业研究生学位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设计分委会召集人。在国际上现任瓦尔堡研究院资深学术委员、英国WorldArtStudies(《世界艺术研究》)学刊编委,曾任英国权威刊物ArtHistory(《艺术史》)国际编委、美国华盛顿国立美术馆高级研究员、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教授、克拉克艺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密西根大学访问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陵博物馆顾问。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提出“图像证史”“艺术智性模式”和“观念的隐形之链”等理论。专著有《艺术学的理论视域》《艺术与智性》《艺术与历史》《艺术史的视野》《时代的肖像》等。主编《艺术管理学概论》《美术博物馆学概论》等。
  联系方式:Yiqiangcao2003@yahoo.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陈红梅
陈红梅(陈一梅)(女),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5)。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女书法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1. 书法篆刻理论与创作研究 2. 中国书画篆理论研究。主要学术著述包括:《陆维钊书法篆刻专业教学研究》、《宋人关于<兰亭序>的收藏与研究》、《<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颜真卿》、《书法理论基础》。发表学术论文《董其昌与〈兰亭序〉》、《“定武兰亭”与赵孟頫书风》、《宋代丛帖中的<兰亭序>》、《明代丛帖中的<兰亭序>刻本》、《柯九思本“定武兰亭”流传略考》、《赵孟頫<兰亭序>临本述论》、《黄庭坚与“定武兰亭”》、《玉枕兰亭的刊刻流传及其影响》、《丰坊与<兰亭序>》、《薛绍彭与<兰亭序>》、《陆维钊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教学研究》、《碑学大师的“兰亭”情结——陆维钊与<兰亭序>》等50余篇,广泛分布于《中国书法》、《美术与设计》(南艺学报)、《美术史与观念史》、《新美术》、《美术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曾作为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大字典》、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敦煌草书字典》编撰。主持完成上海大学重点教材、上海市教委创新科研项目《<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上海公共文化消费调查》、《上海节庆文化消费调查》。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元明人收藏、研究<兰亭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主要参展经历:草书作品入展“第二届全浙书法大展”(1998年)、草书作品入展“第五届全浙书法大展” (2004年)、在浙江大学举办首度个展——“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汇报展”(2005年)、行书作品入展“全国第四届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 (2006年)、“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书法展”(2006年)参与联展“今日书象,海上八人书法展” (2007年)、小楷条幅入展上海市妇女书法篆刻大展(2015年)、行书条幅入展上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篆刻大展(2015年)、草书作品入展全国重点艺术院校书法篆刻作品邀请展(2017年)、草书作品参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篆刻大展(2019年)、行书作品参展上海市妇女书法篆刻展览(2021年)。学术成果获奖:浙江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11年)、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012年)、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2013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书法理论贡献奖(2013年)、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单项成果奖(2014年)、上海市大学生书法篆刻展优秀指导教师奖(2019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年度书法学术奖(2020年)。
  联系方式:13917125585@qq.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陈履生
陈履生(男),研究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现任中国汉画学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历史及理论、博物馆与艺术管理。主要教学情况:新中国美术史、博物馆与艺术管理等(研究生课程)。承担的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红旗飘飘——20世纪主题绘画创作研究》,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4年人民美出版,2016年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新中国年画宣传画》,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8月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获2016年全国美术图书金牛奖金奖。出版论著有:《纪功与记事:明人〈抗倭图卷〉研究》;《革命雕塑的样板:泥塑〈收租院〉的历史地位及影响》;《重审记忆:中国若干当代美术现象思考》;《〈太平抗倭图〉的艺术特点》;《周抡园在一个时代中》;《从“榜题”看〈平番得胜图卷〉》等。参加重要学术会议有:2011年5月21日出席在美国休斯敦举行的“美国博物馆协会2011年年会”,在大会上作“经改扩建而获得新生: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历史与未来”的主题发言;2011年10月1日,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举办的“倭寇与倭寇图像国际研究集会”,发表《纪功与记事:明人〈抗倭图卷〉研究》;2011年10月出席在台北艺术大学举办的“2011百年雕塑:杨英风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主题发言;2013年4月,出席在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主办的“倭寇与倭寇图国际研究集会”,发表《从榜题看〈平番得胜图卷〉》;2014年11月18日,出席在南京博物馆举行的“文宴:美国博物馆的展览暨中美博物馆高层论坛”,作主题发言;2015年12月17日,出席文化部“2015年高层文化人才论坛”,并作为专家代表作题为《“人才立馆”是建设世界一流大馆的基础》的发言;2016年9月16日至17日,出席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ComitéInternationald’Histoiredel’Art)开幕式,与瑞士日内瓦大学GAMBONI,Dario教授作为第八分会场主席,共同主持“禁忌与教化”专场讨论。2022年10月参加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主办的“穿越时空:丝绸之路与丝绸之城”国际研讨会。
  主讲的主要学术讲座:20世纪中国画的时代流向;20世纪主题绘画创作;林风眠在1958年;革命历史题材;新中国美术;山区山村;石鲁《山区修梯田》;博物馆之美;周抡园在一个时代中。
  联系方式:cls77@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丁宁
丁宁(男),北京大学文科二级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美术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基地(InstituteforChina-USPeople-to-PeopleExchange)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韩国美术史协会《美术史评论》杂志编委会成员;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及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会员。
  研究方向:艺术心理学,美术史论和艺术博物馆研究等。主要著作有:《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艺术的深度》、《看懂美术》、《西方美术史》、《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视远惟明——感悟最美的艺术》和《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等。
  主要译著有:《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毕沙罗传——光荣的深处》、《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媒体文化》、《视觉品味——如何用你的眼睛》、《博物馆怀疑论》、《解码西方名画》和《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肯尼迪夫人与<蒙娜丽莎〉的相遇》等。多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0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联系方式:dingning@pku.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郭亮
郭亮(男),教授、美术学博士,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课题负责人、上海市哲社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上海大学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史理论专业负责人、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专业:美术学、艺术学理论,主要研究领域:中外艺术交流、艺术与科学史研究。
  学术主张:长期从事西方艺术与科学的研究,关注中外艺术交流。其研究成果见于国内外重要的专业期刊、专著,如《文艺研究》、《人大资料》、《美术观察》、《美术研究》、商务印书馆以及德国日耳曼国家博物馆出版社等。近几年的研究在于欧洲16—17世纪时期与中国的科学艺术交流,入选并参加2012年第33届、2106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发言。目前主要致力于跨地域文化交流、科学与艺术的研究,考查不同历史时期下,中国与域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模式及视觉传统对艺术作品的影响。课程与教评多次入选最受学生欢迎的人文艺术课程。
  学术成果:
  科研基金课题: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与近代中国沿海的图绘及地缘政治、贸易交流丛考》2020/2:承担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课题《黄河地域舆图图像与明、清社会史变迁述略》2023/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明以来的海图与疆域策略考述》2015/ 4:主持上海市人文社科重大课题:《近代西方对中国沿海区域的图绘与地缘政治、贸易交流丛考》2019-2023/5:支持主持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欧洲科学对明代地图艺术的影响》2012-2015年
  专著:《十七欧洲与晚明地图交流》商务印书馆出版,2015年、《维米尔的心灵之镜——17世纪的私人画室与世界旅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译著:《塑造美术史的十六书》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
  获奖:2019-2020年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2016年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编号2016-202)、2016年上海大学第十届本科教学竞赛三等奖,2016年上海大学三届本科优秀论文指导教师(2011、2013、2016)
  学术论文:自然辩证法通讯:《持仪观海——马戛尔尼使团对清代中国的初访与科学测绘》2022.10、《水火图咏——晚明西来知识模式对明代社会的深入影响》2020.10、艺术工作:《图像中的世界风景——历史、观念与制图者及图示》/文汇报:《循着科学与音乐,重探维米尔》2023.3/、《临海观潮—中外交流时期的海图艺术》2022.01,鲁迅美术学院学报/2023.6国际汉学:《耶稣会士地图中的晚明社会与风俗》2019.02/美术观察:《从美术史到文化史》2019.03/鲁迅美术学院学报:《科学改变艺术》2019.01/人大复印资料:《测绘乌托邦》全文2018.03/美术研究:《测绘乌托邦》/2018.06、鲁迅美术学院学报:《隐身的赞助人》2017.01/文汇报:《现实与超现实》2017.07/国际汉学《尺牍风景与疆域策略》.2019/美术观察《理想主义的境界》2017.06/美术观察:《世界图景与中国视野》2017.05CSSCI/文化研究:《国家的图像—欧洲地图传统与明清之际的欧绘亚洲海图》2016.12/美术观察《自然的剧场—欧洲风景与制图学的传统及其装饰》2016.05/广西艺术学院学报《维米尔时代的行会与游学》2016.02/文艺研究《疆域的轮廓—佛兰芒地图学派与晚明舆图交流初考》2013.10/广州美术学院学报:《科学、舆图与文人印象—万历二十八年后的耶稣会士图像及其影响》2013.03、人大复印资料《观赏与策略——巴洛克时期荷兰绘画中暗盒的使用》全文2011.06/人大复印资料《维米尔家世考疑》全文,2012.08/美术观察:《鉴赏家与制造神话—17至19世纪维米尔作品的声誉、收藏与流传》.2012.03CSSCI/美术观察:《17世纪地图东传与维米尔画中的地图》)2011.02/美术观察《多元化、世界性与人文视野》2010.11/美术观察《天体的赋格》2010.04/美术观察《观赏与策略——巴洛克时期荷兰绘画中暗盒的使用》2011.9/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文化史之中的艺术史》2010.12/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纷争是否可以圆融——科学与艺术的辩论》2009.12/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幻境中的箴言》2009.06/荣宝斋《维米尔绘画图像中的音乐主题》2010.06。
  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台湾“中央研究院”,2019.08.明清史国际学术论坛、特邀发言代表发言论文:《水火图咏》、台湾“中央研究院”,2017/2019/2021三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论坛、特邀发言代表发言论文:《帝国的黄昏》、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2016.10)北京,特邀发言代表:《十七世纪耶稣会士地图中的明人形象》、台湾“中央研究院”,2015.12.明清史国际学术论坛、特邀发言代表发言论文:《风景与透视》、香港中文大学2015年5月学者论坛,特邀发言:《眼中风景与笔下地图——明万历之后耶稣会士《中国地图》的绘制风格及其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文艺复兴研究中心,2014年10月特邀发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空间》、第三十三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2012.7)德国纽伦堡,特邀发言论文:ElegantstrategyJesuitsAtlasandtheirConfucianconnoisseurinlateMingDynasty.
  联系方式:kkgou@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胡建君
胡建君(女),作家,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新媒体文创联合工作室主任,上海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师从贺圣谟、徐建融、卢甫圣、陆康先生。专业:美术学。主要研究领域:美术史与美术理论、艺术展览策划与评论。成果:已出版《怀玉一一红山良渚佩饰玉》、《飞鸟与鱼——银饰里的流年》、《大师艺术教育经典》系列、《陆康印象》、《何荷》等作品二十余部,并担任书画展览、艺术文化活动策展人。已策划“海上风云”文化艺术沙龙、左图右书——卢甫圣师生艺术展、小人书大世界——贺友直艺术作品展、陆康印象——陆康书法篆刻展、你若盛开——上海大学女艺术家作品展、洞察者——陆元敏何曦影像作品展、昼夜——王沁玻璃艺术展、直到永远——何曦作品展、印相——王鸿定何曦书画篆刻作品展等文化艺术展览活动。承担科研项目: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组成员,负责“考古研究系列”项目。并主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手工艺资料库建设、文人空间及衍生用品设计、“君子如玉——高古玉器研究”系列课题等。
  联系方式:janehu76@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金江波
金江波(男),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研究、新媒体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清华大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博导,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文旅部非遗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与交互设计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教育艺委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理事;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与旅游融合专委会委员;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设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实验与科学艺术专委会主任;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常委;民进宝山区委主委;民进上海市委文化艺术专委会主任等。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访问学者,新西兰戈维布鲁斯特国立美术馆、法国贝桑松艺术中心驻地艺术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学者等。
  曾获:连州国际摄影节“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AAC艺术中国年度十大艺术家;“上海市十大青年高端创意人才”称号;获 “中国美术奖”提名奖;获 “上海设计展一等奖”;获“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中华文创力量先锋人物”称号;获上海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获“上海市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等。
  曾参加2002上海双年展、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第十六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首届法国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第三届南京三年展、第六届国际水墨双年展、第三届广州摄影双年展、第四/六届广州三年展、第十二届非洲达喀尔双年展、济南双年展、成都双年展、武汉双年展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
  曾担任: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策展人;非洲达喀尔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第三届、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策展人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新文科建设项目、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文旅部非遗研培计划项目、上海哲学社科项目、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艺术与科学规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 30余篇,出版《地方重塑》列丛书、《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重塑- 54+1:绿色的未来力量》等多本学术著作。
  联系方式:jjb@jinjiangbo.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李超
李超(男),教授,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曾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现任上海美术学院理事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艺术博物馆学、中外艺术交流。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上海油画史》、《架上的缪斯》、《中国早期油画史》、《中国现代油画史》、《中国近代外籍移民美术史》、《中国近现代美术文献十讲》、《上海的客厅》等。主编《中国西洋画百年珍藏系列》、《中国油画研究系列》、《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等。2009年专著《中国早期油画史》获得首届“中国美术奖·美术理论评论奖”。
  2001年主持“十·五”国家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早期油画史”(2005年结项),2007年主持“十一·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近代外籍移民美术史”(2011年结项)。2013年主持国家“十二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近现代长三角美术资源研究”(2017年结项)。2018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海外收藏研究”(2018年立项)。2020年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美术国际交流文献研究”首席专家(2020年立项)。
  联系方式:lichao1962@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马琳
马琳(女),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专业:艺术学理论。主要研究领域:艺术管理研究、艺术博物馆学研究、展览史研究。
  成果: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中国书法简史》,主编《展览改变艺术:策展的可能性》,《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水+墨:在书写与抽象之间》),《水+墨:人物画的发展》,《风自海上》,《无问西东》和《新海派》等。
  承担的科研项目与策展情况:2015年《美国艺术赞助制度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2020年7月,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美术国际交流文献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个人主持的策展项目涉及艺术史回顾展以及绘画、雕塑和影像等各类当代艺术展,在国内外相关博物馆、美术馆策划相关学术展览数十个。近年来对公共艺术与社区也非常关注,推动“社区美术馆”计划并策划系列“艺术社区”展览、讲座和公共教育活动。
  联系方式:malin_rock@126.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牛克成
牛克成(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1994至97年间作为东京大学外国人客员研究员,日本国文部省特聘海外艺术家在日本学习日本画技法并从事绘画创作。
  从事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担任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项目主持;学术专著《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获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绘画作品入展“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及十、十一届、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美术展,获“首届中国美术奖”、“重彩画创作学术奖”奖等;出版《牛克诚写意山水》、《牛克诚山水画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丛书·牛克诚》及论文集《美术文语》等。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美术观察》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组成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等。
  联系方式:niukecheng@vip.sina.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尚辉
尚辉(男),教授,研究馆员,编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当代美术理论与批评,艺术策展与管理。课题研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之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工程项目并获2019年度中国好书奖:《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1921—2016)》。
  学术主张: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政治与学术相互交织的20世纪,形成了这百年中国美术独特的艺术演进样貌,如何客观公允地站在国家艺术的立场来研究这个时代的中国美术是当代美术史学与艺术理论探讨的重要学术课题。这其中包括从艺术实践角度而形成的当代中国美术理论、中国美术基本价值观与发展观,我的学术主张正是从对这些问题的美学思考、理论阐释而产生与建立的。
  学术任职:现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评协理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专家,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展委员,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方案评审专家等。
  专著成果:《颜文樑研究》、《松江画派研究》、《20世纪,一个民族的审美视野》、《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之间·穿越历史的审美叙述》和《有意味的造型》等专著,曾荣获首届全国青年图书奖、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和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一等奖等,被评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名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联系方式:shanghui328@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苏金成
苏金成(男),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河北大学、云南大学、青岛大学、宁波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与兼职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与抽检专家,教育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东方智库专家委员,农工党中央书画院常务理事,农工党上海书画院副院长,刘海粟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新加坡国际水墨协会海外评审委员、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公共艺术设计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宝山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研究领域: 书画创作与鉴藏研究、艺术创意与传播研究、文化遗产与发展研究。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水陆画图像谱系研究》(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水陆画与“三教合一”思想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书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藏佛教造像业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画院史》、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7批面上资助、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项目《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明清水陆画的艺术特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研究及其数字化应用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视觉艺术下的中国现代书法图式研究》、重庆市哲学社科项目《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研究》、江苏省社科项目《江苏藏敦煌文献书法研究》、四川省哲科项目《四川美术史通俗读本》。出版专著与编著《信仰与规范:明清水陆画图像研究》、《图像与造像:山西中部宗教美术考察与研究》、《从传统到当代——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美术的文化诠释》、《澄明之境》、《现代书法档案汇编》等。译著《美国设计专业基础课目完全教程(丛书名:美国艺术与设计专业品牌教材)》(合作)。在《美术》、《美术研究》、《美术与设计》、《中国书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CSSCI期刊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策划主持或参加学术论坛:新安画派与当代美术发展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高校美术教育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闳约深美·第三届中国南京国际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2022年中国艺术传播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数媒创艺与元宇宙发展专题研讨会、“启功先生与美育”学术研讨会、桃坞镌印:2020全国版画(木板)学术邀请展——江苏、苏州版画的承继与拓展学术研讨会、全国“艺术史:边界与路径”高端学术研讨会、书道薪传·首届中国西安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第四届与第六届东方设计论坛、中国南京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第六届海峡两岸高校名家邀请展与书学论坛、民俗艺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敦煌石窟图像与禅观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首届艺术考古学理论研讨会、中国现代书法二十年学术研讨会、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青年论坛等学术论坛。书画作品参加《“后海派”艺术大展:水墨壹佰》、《“天地人和”首届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第24回日中书画篆刻交流展》、《“艺苑撷英·华夏前行”首届全国艺术院校青年中国画作品学术邀请展》、《丝路翰风——百位中国书法博士作品东南亚系列展》、《襟抱四海——国际水墨邀请展》、《书道薪传·首届中国西安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暨教师作品邀请展》、《旧邦新命——北京大学120周年纪念全国书画邀请展》、《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宣纸与绘画意大利展》、《闳约深美——刘海粟师生作品展》、《“艺域无疆”上海美术学院作品埃及展》、《中国梦·艺术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当代名家邀请展》、《全国重点艺术院校书法篆刻作品邀请展》、《“心象无尘”中国艺术纽约展》、《中国书画艺术坦桑尼亚展》、《第六届海峡两岸高校书法名家邀请展》、《传统与创生——现代中国艺术与世界遗产日本特别展》、《传承与嬗变——墨韵米兰世博艺术展》、《百年礼赞——2021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2021首届当代水墨创作暨两岸百位名家学术联展》、《全国首届高校教师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等国内外展览一百余次。
  联系方式:art3@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孙振华
孙振华(男),先后在文学、美术、美术史专业学习。1983年任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助教;1984年就读该校文艺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博士研究生;1989年初获博士学位,留校任讲师,1992年任副教授。1993年调入深圳,任深圳雕塑院院长、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2006年至今,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为上海美院、湖北美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主编。
  孙振华主要著作有:《生命·神祇·时空——雕塑文化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中国雕塑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1994年)《公共艺术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中国当代雕塑》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中国当代雕塑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公共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年2月)等20部。
  孙振华作为国内第一批涉足公共艺术研究的学者之一,其开创性工作有:1、策划组织大型公共艺术综合体《深圳人的一天》(1999年);2、出版了国内最第一批公共艺术专著《公共艺术时代》(2003年)等;3、策划主持了国内第一次公共艺术的理论研讨会“公共艺术在中国”(2004年);4、主持制定了国内第一个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四川攀枝花市公共艺术总体规划”(2005年);5、筹建主持国内第一个公立公共艺术创作、研究机构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2009年)。
  联系方式:493066905@qq.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翁剑青
翁剑青(男),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博士。专业:艺术学理论、美术学。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中西方近现代美术史论。城市文化与公共艺术理论。人文历史与装饰艺术。已完成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2015)。国家艺术科学项目"佛教东渐中的图像学研究"(2012)。主要著作:《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2002),《城市公共艺术》(2004),《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2006),《景观中的艺术》(2016)。曾先后发表美术史论和公共艺术研究论文190余篇。
  联系方式:jqweng57@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夏燕靖
夏燕靖(男),1960年生人,艺术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导;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史及艺术史学,艺术教育。
  近年来承担科研课题: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社科项目成果《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研究》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学术主张:致力于艺术史学与方法论的建构,推动艺术学学科基础理论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史学理论的学术共识。
  学术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成员,2023年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调整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长。
  代表性专著和教材有:《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上、下卷,2016年度国家社科文库,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荣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艺术中国》(共计7卷,2017年度国社科外译项目),《江苏近代手工艺人从业状况研究》(获2016年度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艺术史论的存在形式与新视阈》(入选中国艺术学文库,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版),《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问题探讨》(江苏省2016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艺术设计史》(“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古代设计经典论著选读》(“十三五”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近年间发表各类论文或文稿百余篇,主要发表期刊有《中国文艺评论》《美术研究》《装饰》《艺术百家》《民族艺术》《艺术评论》《艺术教育》《美育学刊》《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有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十余篇。
  联系方式:xiayanjing234@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殷双喜
殷双喜(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美术史。曾参与策划“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9)、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1993,1994)、“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展”(2003,巴黎)等展览。曾任第11届、第12届、第13届全国美展评委(2009,2014,2019),第6届“艺术中国”AAC评委会主席(2011),第55届、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评委(2013,2019),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委(2014),《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像油画》(2015)、第4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8)的策展人。
  学术任职: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旅部国家重大题材创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专家。
  学术出版:专著《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2006)、《现场:殷双喜艺术批评文集》(2006)、《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2008)、《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2009,总主编)、《殷双喜自选集》(2014)等。主編《吴冠中全集·第4卷》、《周韶华全集·第7卷》、《黄永玉全集·第2卷》、国家重点图书《新中国美术60年》(分卷副主编,2009)、《毛主席:纪念毛泽东诞辰121周年影像经典美术卷》,(主编,2015)、《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文选》(主编,2016)、《高山流水:<美术研究〉创刊60周年优秀论文选集》(主编,2019)等。参与王朝闻总主编、邓福星副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20世纪卷》雕塑部分的写作。2015—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负责人,项目经费250万元。中央美术学院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美术创作中的民族精神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获奖: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2007);“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2007);中国雕塑学会“中国雕塑史论研究奖”(2008);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09);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啄木鸟奖(2016);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奖(2021)等。
  联系方式:yinshuangxi@263.net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张长虹
张长虹(男),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访问学者(2009-2010)。
  主要研究方向:1.古代中国的美术与社会;2.美术展览与近代中国的美术转型。
  主要学术著述:《中国古代美术史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品鉴与经营:明末清初徽商艺术赞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清代卷》、《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近现代卷》(杭州出版社,2016年)、《我用我法:石涛艺术与社会接受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广泛分布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汉学研究》、《新美术》、《美术研究》、《文艺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
  学术成果获奖:
  第六届上海市历史学会奖(2009);
  第十一届、十三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2016);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暨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铜奖(2014)。
  联系方式:zch@shu.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张苏卉
张苏卉(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美国东北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公共艺术与环境设计、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生态文明视角下基于生态理念的公共艺术和城市未来发展研究” [18BG11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基于生态意识的公共艺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发展研究” [2010EWY001]、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大学数字博物馆的沉浸性与交互性研究” [12YS008]等项目,并且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
  2017年1月,学术专著《艺术、生态与城市的共生》获得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资助,2017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在《装饰》、《艺术百家》、《美术观察》、《世界美术》、《艺术评论》、《艺术设计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30余篇。
  联系方式:zhangsuhui1520@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张晓凌
张晓凌(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美术发生学。主要讲授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古代绘画史、当代美术批评与策展等硕士、博士课程。
  主要研究成果及实践项目有:2019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美术史》。其专著有:《中国原始艺术精神》、《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服饰卷》(上下卷)、《观念艺术:解构与重建的诗学》、《抽象艺术:另一个世界》,译著《中国神话根源之谜》。发表主要论文有:春天的序曲——当代美术作品中的春节(2022年)“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2022年)上海: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新兴艺术的策源地(2022年)新时代的壮丽史诗:“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述评(2022年)“只此青绿”:古典山水精神的返场与再生——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观剧所思(2022年)共生世界:语言的乌托邦与现实的自审(2023年)《中国美术现代性的起源》、《历史的审美叙事与图像建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论纲》、《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体系的重构》、《新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叙事》、《超当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方位》、《笔墨新体与中国画现代性建构》等300余篇。主要美术作品有:丝绸之路油画系列、超微观新水墨系列等。主持的研讨会:“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暨研讨会”(2023年) “五星出东方:国际美术大展暨论坛”(2023年) “譬如青春——第17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暨研讨会”(2023年)”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脉大展暨学术研讨会”(2022年)“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上海”(2022年)“从风自海上至无问西东”学术研讨会(2022年)2010年主持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研讨会;2011年主持“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中国国家画院30周年院庆学术论坛”,并做“返回东方”主题演讲;2012年主持“走进延安——中国国家画院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主题活动”座谈会;2012年担任以“艺术的未来与现实”为主题的“2012年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策划委员;2013年主持“游观智慧——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与实践”学术专题研讨会;2014年主持第四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丝绸之路·汉唐精神与中国美术发展战略峰会;2016年在哈佛大学做主题为《丝绸精神的复兴与视觉重构》的演讲;2016年主持“水墨东方——中国当代水墨意大利展”研讨会;2016年在北京恭王府举办“艺道日新——张晓凌师生作品展”;2017年在美国纽约主持中国当代水墨美国展研讨会;2018年在意大利罗马主持中国油画意大利展研讨会;2019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主持“培根铸魂”展研讨会;2021年主持“全国美术高峰论坛”;2021年主持“新文科背景下的美术教育的未来”研讨会等。策划的主要展览有:弥散——中国当代大漆艺术展(2023年)顾黎明的语言转换——从马王堆到山水赋(2023年)中国表现2023(2023年)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展(2022年)东边日出西边雨——杨晓阳丝绸之路写意写生作品展(2022年)冥造玄理:孟禄丁&图像寓言:蔡广斌双个展(2022年)璞心逐梦——韩玉臣油画写生作品展(2022年)“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术馆)、“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50家展”(中华世纪坛美术馆)、“神游东方——周韶华艺术大展”(上海中华艺术宫)、“水墨东方——中国当代水墨美国展”(纽约中国艺术馆)、“超当代——凤凰艺术年展”(凤凰古镇)、“记忆之光——鲁杰罗·萨维尼奥唐勇力朱塞佩·莫迪卡张译丹四人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新水墨1978—2018”(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培根铸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70人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主要获奖有:国家社科基金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中国美术奖、文化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成果评论一等奖。
  邮箱:zgxdmss@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郑工
郑工 (男),研究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区域美术研究及美术理论与批评,研究重点在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与现代美术思潮,注重框架性研究,并辅之以个案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包括:负责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3项,负责及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教材3本,主编大型图书3套。其中专著《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2004年)及“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专著《CHINA IN PAITINGS:for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文版),2009由新星出版社初版,2017年出修订版;个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现代美术思潮(1949-2005)”(2007年立项);主编《延安文艺档案延安美术》(共9卷),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2013年)。发表论文100余篇,刊发于《21世纪》《中国文化》《东南文化》《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不少文章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造型艺术》全文转载,如《美术理论的学科概念与学科建设》《问题域、核心概念与话语谱系——有关中国现代美术思潮的研究方法》《中国画学“正宗”论——传统的认定与批判之一》等。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教授等,并任《中华书画家》《造型艺术》《美术观察》《中国美术报》等报刊杂志编委。
  联系方式:gongarts@163.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朱青生
朱青生(男),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导师,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德国考古学院通讯院士。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汉画研究所所长。198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85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专业,1996年博士毕业于海德堡大学美术史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史,主张通过艺术和艺术史来研究历史,探求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主要研究成果和实践项目包括:主持“中国现代艺术档案”(1986至今),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起每年一卷)、《汉画总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起已出版33卷),著有《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商务印书馆,2000),译有《詹森艺术史》(世界文化出版社,2014)。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汉代图像数据库与《汉画总录》编撰研究(2012-2020),担任首席专家。五年来在国内各大学术期刊中发表了《艺术史中的艺术家》、《艺术的本质是突破限制》、《世界艺术史大会与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等四十余篇。出版了《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4辑)(2017湖南美术出版社)、《汉画总录?邹城卷(31-33册)》(201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5》(201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汉画总录?陕北卷(第1-10册)》(201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获“第三届中国政府出版图书奖”)等十余本著作。作为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主持2016年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2016年,中国?北京),会议上发表《中国汉代的艺术概念》(TheChineseConceptofArtintheHanDynasty)作为主题发言。2014年3月18日,主持“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雅昌艺术网)。5月23日,担任“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2013)”轮值主席(北京故宫慈宁宫),主持颁奖晚会。2014年6月27日,参加“Civilization:theMediterraneanandbeyond”国际会议(法国马赛),主持SectionC组会议。2014年7月3日,于中国驻德大使馆做《当代艺术的问题及国际境遇》讲座(德国柏林)。2014年7月26-27日,在“第二届神农架行为艺术会议”(湖北神农架)中,主持讨论会并大会发言《80年代行为艺术的个案研究》。2014年12月14日,参加“OCAT十年Seminarseries第一期:文献热”,作《<汉画全集〉与<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中的档案问题》报告。策展项目“《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1927-1949)》”获“2016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奖”(文号:办艺函〔2017〕136号)。
  联系方式:Laozhu@pku.edu.cn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