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00 艺术学(上海电影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本学位授权点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丰富而扎实的成果,在电影研究、电视研究和戏剧戏曲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本学位授权点主干方向电影研究是国内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华语电影研究不但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广泛影响。广播电视艺术学在电视艺术理论、电视剧、纪录片、跨媒体叙事等研究领域具有较突出的成果和学术影响力。戏剧戏曲学目前在昆曲、戏曲文化和明杂剧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本学位授权点与上海本土的文化与产业保持紧密联系,重视对上海电影史和传统电影理论的发掘与探索,以理论批评介入当下影视产业与创作实践,注重中外戏剧的比较理论、戏剧与影视的互动研究,以及当代戏剧创作与实践的研究,切实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影视与戏剧的文化生态建构。
本学位点目前主要开设有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戏曲与曲艺史论研究、艺术史与艺术创意研究等研究方向。
01、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
电影史论研究方向强调在基于电影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跨文化的视野和方法:既重视对国际和国内电影历史和理论发展的各别研究,也重视它们之间的平行和比较研究;既强调中国本土电影历史与理论的独特经验,也重视运用国际电影历史与理论的成果检讨与反思本土经验和实践;既重视把国外的电影实践与理论的成果引介进来,也重视把本土的创作和理论成果推向世界。
随着电影研究中新兴的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本研究方向也将影视产业和技术,如影视产品的生产与管理、市场与观众、新媒体技术等与影视艺术的结合等方向,将电影研究放在媒介与产业、艺术与技术的语境中探索中国电影当下的生态环境。
02、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
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方向是一个充满学术活力的领域。本研究方向重视将影视批评与类型分析放置在社会、文化、艺术、媒介与产业的多元语境中进行跨学科讨论和跨国界比较研究,对电影和电视艺术与文化的自身发展、演变方式和规律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探讨不同故事类型在影像传播中的一般规律、视觉特点和社会影响,对不同的影视作品在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上表现出的相互关系及社会反应模式进行分层调查和个案研究,在坚持精神价值和文化批判的基础上,对具体影视作品的创作实践和消费状况做出及时反馈和沟通。
03、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
以昆、京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系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大学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方向在戏曲文学、戏曲史、戏曲理论、戏曲文化研究形成多方面衍射,在昆曲、戏曲文化、舞台艺术方面具备特色和优势。同时,该方向又注重两个并重:一是案头与场上并重,既关注文学、历史与理论,又强调舞台艺术本体,注重场上艺术。二是古今并重,学用结合,既注重古代戏曲发展史,又关注其当下存活状态,以学致用,以用促学。整体上形成学与术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理与实用兼顾的学科特色。
04、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
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着重从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角度,研究电影美术与造型、声音、动画、虚拟空间、科教影片,探讨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现代电影工业和制作中的应用,并从心理、文化、哲学角度对这些问题做深入研究。
05、艺术史论与艺术创意研究
包含中国艺术史论和视觉文化与艺术创意两个研究方向,依托上海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特点,旨在培养能够传承历史文脉,关注国内外社会及文化发展方向的专业艺术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人才,注重培养掌握系统专业知识和艺术学科基础理论以及实践方法,了解艺术理论前沿发展状况或创作实践发展特点,具备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及创作能力,具有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于国家以及上海地区经济建设、艺术发展需要,适应艺术学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01、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
02、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
03、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
04、戏曲与曲艺史论研究
05、艺术史与艺术创意研究
指导教师:
01.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
齐伟、冯果、祝明杰、陈晓达
02.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
程波、张斌、李建林
03.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
何小青、丁友东、潘璋敏、曲丽萍
04.戏曲与曲艺史论研究
赵晓红、廖亮
05.艺术史与艺术创意研究
曾军、刘旭光、张慨、任华东、李采姣、黄剑波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或 1002日语 或 1003俄语
2. 2043艺术学(上海电影学院)专业基础
3. 3048艺术学(上海电影学院)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一)申请条件
1、申请人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4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条件,且身体健康,品行端正,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①已获得硕士学位;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报到前取得硕士学位);
③在境外获得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学位须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3、申请者在外语和学术成果方面需达到60分积分(其中外语至少10分),具体积分计算如下:
(1)外语:有效期内的CET4成绩425分,或托福(TOEFL)80分,或雅思(IELTS)6分计10分;有效期内的CET6成绩425分,或托福(TOEFL)90分,或雅思(IELTS)6.5分计20分;或具有相当水平的外语证明(由学院招生领导小组审核)。
(2)学术成果:5年内公开发表CSSCI期刊论文一篇计50分,北大核心期刊一篇计25分,普通期刊论文一篇计10分(均为除导师外第一作者;如为除导师外第二作者,分值减半;第三及以后作者,不计分)。
(3)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一项计25分,国家级项目一项计50分(排名前二;如排名前五,分值减半);出版专著一本计50分(10万字以上,省级以上出版社,排名前二;如排名前三,分值减半;第四及以后作者,不计分)。
4、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5、考生在提出申请、通过资格审核后直接进入复试,接受有关思想品质、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外语能力的全面考察。
(二)申请材料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进入“学位查询”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www.chsi.com.cn),进入“学信档案”在线申请学籍验证,打印下载本人的学籍认证报告。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3、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4、身份证复印件。
5、硕士期间成绩单(复印件需加盖学习单位研究生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所在部门公章)。
6、两位报考专业或相近学科的正高级职称专家亲笔签名的推荐书(具体格式可从网上下载,用A4纸打印)。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CI、E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9、显示本人学术和文化实践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0、考生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学术研究计划书(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目中下载,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学术研究计划书同时以电子版的方式直接发送给欲报考的导师。
11、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申请人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发现不实信息,将取消其报考资格。
(三)报名与材料初审
1、报名及材料提交
按照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规定的时间报名并提交相关材料。
2、材料初审
(1)学院成立博士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申请材料的初审。
(2)学院博士招生工作小组所有成员对申请者提交的所有材料进行审核,并根据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参与项目、论文和著作、外语水平、研究计划、专家推荐意见等进行综合评价,独立给出成绩。
(3)综合考虑当年下达的导师招生名额、导师意见及招生工作小组给出的成绩确定报考每个导师的复试考生名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四)复试与录取
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不少于5名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的人员组成复试考核小组,负责复试。
1、学术水平复试:包括外国语(100分)、专业基础(100分)、专业综合(100分)和综合能力(200分),满分500分。每位考生的面试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考察
复试时,复试考核小组还将综合考察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
3、录取
(1)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依据考生成绩,按报考导师成绩排序,根据本年度博士生招生名额,在导师计划名额内择优录取。
(2)复试外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及格线60分,面试综合能力及格线120分,所有科目都达到及格线方可录取。
(3)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考察中发现考生不适合攻读博士学位者,经学院招生领导小组审核,实行一票否决。
(4)复试考核小组依据复试成绩排出名次,提出拟录取名单。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招生计划审核拟录取名单,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网上公示拟录取博士生名单。经体检、政审、调档等流程后,向拟录取新生发出录取通知书。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
邮寄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第二教学楼402室 邮编:200072 联系人:洪代星 电话:021-56333674
备注:
由于招生计划尚未下达,简章公布招生导师未必一定会有招生指标,请考生谨慎报考,报考前需联系导师。
参考书目:
1. 《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下),程季华等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年版
2. 《世界电影史》,【法】乔治•萨杜尔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5年版
3. 《世界电影史》,【美】克莉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5.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丁亚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005年版
6.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李恒基、杨远婴编 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
7.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美】克莉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四月。
9.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戏剧出版社1980年。
10. 《历代曲话汇编》,俞为民、孙蓉蓉主编,黄山书社,2006年1月。
11. 《昆剧发展史》,胡忌、刘致中,中华书局2012年7月。
12. 《昆剧演出史稿》,陆萼庭,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13. 《昆曲格律研究》,俞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14. 《昆剧折子戏研究》,王宁,黄山书社2013年1月。
15. 《明杂剧史》,徐子方,中华书局2003年版。
16. 《曲学与中国戏剧学论稿》,徐子方,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7. 《叙事虚构作品》,【以色列】里蒙•凯南著,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18. 《叙事话语与新叙事华语》,【法】热奈尔•热奈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9. 《后现代叙事理论》,【英】马克•柯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 《中国叙事学(图文版)》,杨义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1. 《电影电视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教程》,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
22. 《关于电视》,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3. 《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第二版),罗伯特·艾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陈晓达
(男),博士,副教授,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传媒系文学硕士,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曾任上海电信导播中心电视部编导,东方卫视外语中心编导,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孔子学院院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挂职);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委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委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选片评委。指导监制学生短片微电影短视频近百部,曾获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国际奖项数十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产业与技术研究,亚洲类型电影研究,青年电影创作及策展等, 先后在《当代电影》、《人大复印资料》等核心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决策咨询专报多次获得中央和上海市政府采纳批示,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一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国家专利1项。
联系方式:021-56331136,E-mail :film@shu.edu.cn
程波
(男),1976年出生。1993年入复旦大学学习,2003年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毕业。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艺术人文联合学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影视制作艺术硕士MFA学科带头人。同时为教育部戏剧影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影协理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曾出版《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电影的探索策略研究》《世界电影地图(三卷本)》、《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西风破-西方美学讲读》、《天才/疯子:达利画传》、《西方美的历程》等著作。先后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等多项。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1997年开始写作小说,在《人民文学》,《山花》,《青年文学》,《小说界》,《小说家》等刊物发表小说数十万字,2003年起从事剧本创作,策划创作监制影视剧,网剧,微电影,纪录片若干。
联系电话:13817035540 E-mail: ellenpoe@163.com
丁友东
(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电影高新技术。主要研究领域:老电影数字保护与 修复技术、影视大数据与信息可视化技术、增强现实与计算机动画技术等。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1999 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 年起在上海大学工作,曾任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职。2002年聘为教授,200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1、2003年作为访问教授分别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日本会津大学工作。学术兼职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普工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数字创意专业委员会会议、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电影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电影电视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制作工作委员会理事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 余篇,曾获全国青年计算机科学家会议优秀论文奖、上海市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
联系方式:021-56332330(O) E-mail:ydding@shu.edu.cn
冯果
(女),教授,研究方向:影视理论及创作
创作经历: 参加过《电影春秋》、《孽缘》、《青春与共》、《我爱杰西卡》、《春蚕》等100多部集影视剧的拍摄。
学术成果:
出版两部学术专著:《多元素参与的电影表演》,《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困境》同时,在核心期刊和专业期刊上发表了《数字技术产业中的电影表演》、《电影中的无声艺术》、《从失语者到叙述者-对新生代独立电影的分析》、《第三代电影人的改编艺术》、《消费社会中的电影产业》等学术论文, 在电影专业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0多篇。联系方式: E-mail: 13816112263@163.com
何小青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电影业(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执行主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电影高新技术与特效制作重点创新团队负责人。历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副主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委员。
何小青教授当前主要研究领域涵盖电影美术与场景设计、电影数字高新技术以及电影教育管理。曾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纪录中国”项目纪录片《第三极之植物王国》总策划兼总导演。2022年主持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电影特效美术人才培养》。所主持的以培养高水平电影教育人才为目标的《中国电影专业教育能力提升》项目连续多年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资助,《艺术与技术相融合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电影人才培养体系》荣获2022年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撰写的《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反思》、《从体验设计看电影美术指导职能的转变》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等刊物,其中《浅议“电影工业化”》荣获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
联系方式:021-56331035 E-mail:hxq@shu.edu.cn
黄剑波
(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图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抗战艺术史”子课题成员。目前主持省部级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五代十国墓室壁画的图像意义及其世俗化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艺工融合背景下电影特效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抗战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第2参与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传统石雕工艺美术作品巡展”(第1参与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南北朝菩萨造像的象征意义及其本土化研究”(第2参与人)、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中韩虚拟现实(VR)技术研发与国际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室”(第2参与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电影特效美术人才培养”(第1参与人)。近期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上海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第1完成人)、软件著作权1项(主要参与人)。个人美术作品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等。在教学科研成果方面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2项。
联系方式:147975964@qq.com
注:只招收非定向生。
李采姣
(女),2016年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和旅游部一级美术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8—2011年于日、韩、法、意、德、奥等欧亚20国进行艺术访学, 系日本大阪大学访问学者,奥地利文化部“优秀艺术家”代表。出版有 《甬上三境—李采姣花鸟作品集》《李采姣花鸟画集》《时尚化妆设计》《写意花鸟画中“意”的文化精神》等专著10部,在《新美术》《文艺研究》《美术观察》 《光明日报·理论版》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40来篇。 美术作品曾10多次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第六届全国青年美展等国家级重要展览,2020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 馆、朵云轩、天一阁博物馆等收藏。
联系方式:632071213@qq.com
李建林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员,国家哲社艺术基金项目主持人,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声乐与舞蹈教研室负责人,主要专注于艺术学理论研究。曾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表演系和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国际歌剧中心,曾在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匈牙利国家歌剧院、以色列音乐学院学习。获得意大利歌剧学院歌剧演唱硕士和高级艺术家文凭。
先后在国内外举办独唱音乐会数十场。98年在北京政协礼堂演出,受到李岚清、吴邦国等国家领导人接见;99年参加了朱镕基总理访美演出;03年在中南海演出首届职工艺术节闭幕式,受到了李长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10年在“东方讲坛”举办“谈美声唱法与国际接轨”声乐讲座。曾在《绣花女》、《卡门》、《女人心》、《托斯卡》、《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等多部歌剧中担任男主角;曾在意大利第十一届拿波里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第一大奖;以及十多次在国际声乐比赛获得第一名;出版著作《朱践耳声乐作品研究》,在《人民音乐》《文汇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等等。
联系方式:13901805899
E-mail:tenorejianlin@aliyun.com
廖亮
(女),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上海市浦江人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非遗影像专委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剧种史研究、戏曲传播研究。第一合作者完成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戏曲数字化生存与传播研究》;主持完成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文化生态场的数字化挑战对上海戏曲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主持完成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从上海高校戏曲社团看青年文化生态对戏曲传播与传承之影响》;参与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戏曲史(上海卷)》,负责上海小剧场戏曲、上海戏曲电视剧两章内容;参与完成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数字档案采录工作,导演《评弹国家级传承人——陈希安》、《乌泥泾棉纺织国家级传承人——康新芹》、《青浦田山歌国家级传承人——张永联》等三部纪录片;指导拍摄《情定三生——张军与他的园林版牡丹亭》《京剧在夏威夷》《梅兰芳沪上演出掠影》等多部戏曲专题片、纪录片,在国内外电视媒体及博物馆播出。出版专著《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上海越剧(1917-1949)》《文化生态视角下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现状及问题研究》,主编《中国地方戏生存传播例案研究》等。在《戏曲艺术》《戏曲研究》《现代传播》《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国文艺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目前主持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性别视阈下的越剧现代化研究》。
联系方式:Emai:helenaliao@shu.edu.cn
刘旭光
(男),教授,博士。专业:艺术学理论。主要研究领域:美学理论、艺术理论。担任:上海市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等职,上海市曙光学者,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国家哲社艺术学重大项目《近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审美理论话语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哲社基金重点项目“审美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形态”、国家哲社项目“当代西方美学中艺术真理性问题研究”,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文化与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出版《海德格尔与美学》、《近代欧洲艺术精神的起源》、《存在之链上的美学——形而上美学的历史与命运》、《艺术与真理》等专著4部,发表cssci论文90余篇,6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联系方式: E-mail: 1822410622@qq.com
潘璋敏
(男),籍贯:上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学者,瑞典University West高级访问学者。目前主要研究的领域:3D立体电影视觉引导、虚拟空间视觉的安全性、影视视觉文化与智能科技的交织等。科研成果62项;省部级纵向项目2项,近五年重要论文17篇,个人作品展3项,专利12项,作品获奖:12项。
联系方式: Email:zmpan@shu.edu.cn
齐伟
(男),博士,教授,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伟长学者,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2022)、上海市曙光学者(2019),上海社科新人(2019),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学学者,“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华语电影历史与理论、当代华语电影批评、新媒体与电影产业等。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上海市教委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现代传播》《上海大学学报》等多家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解放日报》《中国艺术报》等主流报刊杂志发表影视文化时评2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二等奖,第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一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等。
联系方式:021-56331901 邮箱:qwei712@163.com
曲丽萍
(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规划办公室主任。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主要专注于电影创作与电影产业研究。
在研究领域,参与《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撰写,发表《从票房看中国电影观众消费习惯演变》(2019)、《新形势下中国电影市场的转型与应变》(2020)等文章。被中宣部、上海市委宣传部采纳《疫情后影视产业发展态势分析》等政府咨询报告30余篇。在创作领域,担任中宣部“纪录中国”项目——3集生态纪录片《第三极之植物王国》制片人、总撰稿,3集人文纪录片《石头记》制片人、撰稿,动画片《安平桥》制片人,电影《三重威胁》联合制片人、剪辑,37集电视剧《孩子回国了》联合制片人。
E-mail:quliping@shu.edu.cn 1072808229@qq.com
任华东
(男),复旦大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艺术美学、中外艺术与审美文化交流、西方现代语言美学、电影美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海德格尔语言思想“诗化之维”探赜》1项,省部级课题《中国当代陶瓷美学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等6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1项,参与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1部,其中学术专著《从身份变迁到粉彩传承—晚清以降景德镇粉彩艺术名家研究》(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获2017年江西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和技艺遗产传承人研究》丛书(7卷)一套。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美术观察》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rhdfd@126.com
曾军
(男),教授,文学博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文化理论与批评、视觉文化研究、都市文化研究等。目前从事的课题有:巴赫金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研究、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民间诙谐文化问题研究、20世纪视觉叙事问题研究等。专著有《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观看的文化分析》,主编《文化批评教程》,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入选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2009)。现为中国巴赫金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理事。
联系方式:021-66133936,zjuncyu@163.com
张斌
(男)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艺术学方向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理论与批评,新媒体与影视产业、影视与媒介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以及教育部、上海市、国家广电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项目多项,多项决策咨询成果获中央和上海市有关部门采纳、批示,出版专著、译著、合著、编著等论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五十余篇,十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9年版)》名录。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文汇报》《中国艺术报》等主要报刊发表大量影视评论,被“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转载转发。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谢晋电影艺术基金会理事,上海大学影视创作与批评中心常务副主任。 上海电视节电视剧“白玉兰奖”选片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国际短片大赛和短视频单元选片人,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IM两岸青年影展选片人,上海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专家评审。
联系方式:skyz@vip.163.com
张慨
(女),教授、历史学博士。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入选首届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艺术地理学、抗战艺术史。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西部项目“抗战时期的陕西艺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抗战时期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级课题2项。
出版专著《空间过程、环境认知与艺术表达——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陕西绘画史》获得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两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联系方式:405863473@qq.com
赵晓红
(女),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戏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戏剧戏曲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戏曲史论。主持完成教育部课题《江浙沪戏曲剧团体制转型及推进产业化发展研究》、国家古委会项目《朱有燉集》等。出版专著《朱有燉研究》《江浙沪戏曲剧团体制转型及推进产业化发展研究》等。在《文学遗产》《戏剧艺术》《艺术百家》《戏曲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清抄本昆曲身段谱研究》。
联系方式:Emai:38916139@qq.com
祝明杰
(男),电影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影视艺术系副主任。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影视史论与批评、动画与新媒体影像艺术、影视动画创作等。在《当代电影》《艺术百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别样的“表演”——动画表演体系建构研究》、《美影“魅影”:中国动画表演艺术研究》,教材《动画分镜头设计教程》(合著)等。近五年,指导学生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Email:zmjc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