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70200 物理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学制:3 年
  专业介绍:

凝聚态物理学科主要研究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变化过程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的本质关联。凝聚态物理以固体物理为基础,研究对象除晶体、非晶体与准晶体等固相物质外还延拓到稠密气体、液体以及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各类居间凝聚相。研究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和光学等物理性质。
凝聚态物理的核心是理解凝聚态物质的结构-过程-性质间关系的物理微观机理,并在理解材料物理性能的微观物理机制基础上,对新材料的设计、研发和工艺优化提供指导;近来新兴的材料基因组工程集成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和表征实验-材料数据库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其中凝聚态物理为各环节的重要理论基础。






  研究方向:
  01 计算凝聚态物理及计算材料物理的方法与应用
  02 新能源材料物理
  03能量转换和存储材料:锂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热电材料等、电子-离子-声子输运物理
  04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合金材料的物性和机制研究
  05 软物质材料的物性和机制研究
  06 新型功能材料设计、晶体制备与器件物理
  07 强关联电子系统与量子相变
  08 自旋电子学与磁性物理
  09超高真空技术及扫描探针显微术
  10 固体表面与界面科学
  11 光电转化器件物理
  指导教师:
LIU YI、曹桂新、葛军饴、黄健、李倩倩、刘杨、吕迎春、欧阳润海、潘登、任伟、孙强、王生浩、张金仓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01物理学专业基础
  3. 3001物理学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逐步建立和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科学选拔机制,注重考查申请人的培养潜力与学术创新能力,同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结合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总则
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采用“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和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直博)三种选拔方式,择优录取。硕博连读选拔详见《上海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应届本科毕业生申请直博,申请条件、申请材料、申请办法等与推荐免试硕士生相同,详见《上海大学2025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实施办法》。
二、组织管理
研究院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并遴选成立申请资格审核小组、综合考核专家组等开展具体工作。
三、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我校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学术不端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科研成果突出;
3.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四、报名程序及申请材料
1.网上报名及缴费
以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为准。
2.报考材料上传及邮寄
请考生在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时间内,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研究院指定地点。
电子版需内容清晰,按照A4纸张正常大小,扫描成PDF版本在报名系统上传;纸质材料需按照要求顺序整理好,邮寄到研究院。研究院未收到材料或考生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报考材料如下:
(1) 《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
②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点击下载: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doc);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点击下载:上海大学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书.doc);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研究院要求的科研成果及其他材料:突显本人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或者未发表、投稿中)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全文等;硕士导师及拟报考导师评价(若硕导及拟报考导师为同一人,只需要提供一份即可,否则需要分别提供。内容包含思想品德、科研评价以及其他综合评价),无固定模板; 个人简历(自大学经历起)。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规定时间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纸质)。
五、考核程序
1、研究院申请资格审核小组根据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对其科研潜质和基本素质进行初审,并提出审核意见。
2、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参加研究院组织的综合考核(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3、研究院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60%者不予录取。
4、 研究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材料审查结果、考试及面试成绩,按照导师录取,即在同一导师内,按照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录取,确定拟通过综合考核的申请人名单后,由研究生院统一公示。
5、综合考核内容包括专业基础(100分)、英语考核(研究院组织,100分)、综合能力(200分)以及专业综合(100分),共计500分。
6. 最终解释权归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所有。其它未尽事宜,以学校的相关文件及规定为准。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宝山校区97号信箱

邮编:200444

接收人:黄老师
联系电话:(021)66135801

  参考书目:

(1)《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胡赓祥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固体物理》(上册)(第一版)方俊鑫 陆栋 上海科技出版社
(3)《物理化学》傅献彩等,南京大学出版社
(4)《材料固体力学》(上册) 周益春,科学出版社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LIU YI
刘轶(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刘轶于1992年和1995年在东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分别在日本名古屋大学(1997-2002)、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2002-2003)、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2003-2005)、美国加州理工学院(2006-2012)从事计算材料学相关领域科学研究。2012年回国在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学院任教授。2015年开始在上海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和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利用计算模拟、机器学习和高通量实验方法进行材料设计。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利用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动力学计算模拟方法,结合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高通量实验手段,研究金属合金(高温合金、高熵合金、工程合金)、能源材料(碳氢燃料)、纳米碳材料等材料的结构-过程-性能关系及其在复杂外界环境下的物理化学响应,进而在理解微观机制基础上进行新材料和新功能的设计。承担课题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合作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他引1000余次。欢迎材料、化学、物理等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18616846006;E-mail:yiliu@shu.edu.cn
曹桂新
曹桂新(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 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 主要研究方向:拓扑量子材料的磁性、输运性能及其器件研究。于2006年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一年后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曾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工作约十年。于2019年12月引进到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工作。迄今在Phys. Rev. Lett. 等共发表SCI文章10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被入选《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报告》物理学领域六大科技成果之一。2017年受邀被聘任为国际专业期刊Elyns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iques 编辑。2022年被授予国际科学组织VEBLEO协会会士,担任国际SCI杂志客座编辑。主持国际学术会议或分会多次。欢迎具有物理、材料等相关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方式:13482594967 E-mail:guixincao@shu.edu.cn
葛军饴
葛军饴(男),教授、博士。2014年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KU Leuven),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鲁汶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12月入职上海大学,获聘教授。专业: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超导体材料、人工自旋冰、新型量子晶体生长与表征。 具体包括:超导涂层导体材料、纳米结构超导体,超导磁通涡旋物质,涡旋态,磁通动力学等;利用磁通涡旋物质为载体研究人工冰结构中的结构阻挫、基态、激发态等特征;研究临界超导体中涡旋物质相互作用调控及涡旋结构和宏观物性的关联;研究人工设计的多层膜结构。承担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教委项目等;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受邀为德国Springer和Degruyter出版社两部英文学术专著撰写章节。 欢迎具有物理、材料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17621954058 E-mail:junyi_ge@t.shu.edu.cn
黄健
黄健(男),研究员,博士。2002和2005年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先后取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于2005-2007年在中芯国际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担任工艺工程师。2012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材料学工学博士学位(日本大阪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随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于2015-2017年在圣戈班研发(上海)有限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2017-202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担任独立PI(2018年澳大利亚CSIRO访问科学家以及2019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24年加入上海大学。主要研究领域:(1)多尺度材料模拟,包括微观尺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以及介观尺度的相场模拟等;(2)先进能源材料/器件表界面设计及高通量计算;(3)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材料结构与性能优化;(4)计算材料学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在Nature Synthesis,Nature Communication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欢迎材料、物理、化学等各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13311856516;E-mail:huangj@shu.edu.cn
李倩倩
李倩倩(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物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化学、气氛场)对物理化学反应的原子尺度表征;(2)可充电电池电极材料能量存储机理、改性和失效机制研究;(3)多相热催化。2014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11月加入上海大学。截止2023年11月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重点专项1项、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Nano Letters、Nano Energ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SCI论文引用次数5000余次 (Google Scholar),ESI高引论文数据库收录2篇,个人H因子33。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方式:+86 13636678364;Email: qianqianli@shu.edu.cn
刘杨
刘杨,博士,上海大学,副研究员。2011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同年进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从事博士后工作,出站后留所任助理研究员,2016年3月进入上海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储能器件应用基础研究,在新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界面反应机理研究;功能界面膜的设计与调控高压稳定电极界面构筑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Nano energy,JMCA,ChemSusChem,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13项;作为主持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2项,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开放课题支持5项。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和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咨询报考。
  E-mail: liuyang81@shu.edu.cn
吕迎春
吕迎春(男),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方向:高能量密度能量存储与转换材料:1.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演化机制,2. 先进表征技术在储能材料及器件中的应用,3. 电极/电解质界面修饰及输运机制。2010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Nano Lett., ACS Nano 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被引3000余次,H因子26;申请中国专利10余项,授权专利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它国家级项目1项,国家研究中心开放课题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项。
  联系方式:13167191962 E-mail: yclyu@shu.edu.cn
欧阳润海
欧阳润海(男),PI、博士生导师、特聘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理论催化课题组,师从李微雪教授。发表SCI论文30多篇,主持面上项目1项。先后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德国马普FHI研究所理论部从事博士后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结合符号回归和压缩感知的新方法SISSO。目前课题组主要聚焦于数据驱动材料发现的研究,包括在机器学习方法开发、数据驱动材料研发、以及其它数据驱动相关的课题。欢迎具有材料、化学、物理专业背景的优秀学子报考。
  联系方式:rouyang@shu.edu.cn
潘登
潘登(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特种金属功能材料/传感和驱动材料(如人工肌肉)的制备和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下的材料/力学信息学及算法初步研究,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共发表80余篇SCI论文,他引2000多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潘登教授于2003年获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海军研究生院、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海外工作多年。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力学、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同学报考。
  联系方式:DPan_MGI@shu.edu.cn
任伟
任伟,上海大学伟长学者教授,香港大学物理系博士,曾任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和美国阿肯色大学研究助理教授。至2024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包括13篇Phys. Rev. Lett.,60篇Phys. Rev. B,1篇Nature,1篇Science等)。出版《玩转量子世界》图书一套共五册。担任国际晶体学会数理分会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凝聚态物理专委会主任、上海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Nature和PRL等评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基金十多项。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上海市教委、科委等人才项目,参与国家科技部青年973、上海市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团队国际接轨、经费充足、课题丰富,围绕量子材料基因组相关交叉学科在物理、化学、材料、微电子、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
  Email: renwei@shu.edu.cn
孙强
孙强(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表面物理化学、新型低维材料和新型量子材料的原子尺度精准合成以及高分辨率表征、超高真空环境设备开发和研制。主要研究手段包括超高真空扫描探针显微镜以及光电子能谱技术。近年来,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方法,结合高通量实验手段研究表面物理化学现象和应用,发展超高真空环境下的设备技术。本硕博均毕业于同济大学,2017年获博士学位后,获得欧盟玛丽居里博士后项目资助在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Empa)工作。于2020年9月加入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在相关领域共发表50余篇SCI论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SCI论文包括Nat. Chem., Adv. Mater., JACS, 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 ACS Nano。致力于培养具有“重基础、跨学科、国际化”的材料基因特色人才。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和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咨询。课题组网址:www.qiangsungroup.cn
  联系方式:E-mail: qiangsun@shu.edu.cn
王生浩
王生浩(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材料与器件、材料基因在光电领域的应用,旨在理解光电材料的材料特性和器件的载流子输运特性、复合机制、表面与界面特性,从而开发新型高性能光伏发电、光电探测材料与器件,以及柔性光电子器件及其应用。2013年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工学博士),2013-2016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2017-2018年任日本筑波大学数理物质系研究员、副主任研究员,2018年加入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发表论文70多篇,如Nature Energy,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SMALL等,获得日本/美国/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3项。任Elsevier、Springer、RSC等旗下多本期刊副主编/编委。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中国微米与纳米学会高级会员。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固体电子学、化学等专业背景的同学报考。
  联系方式:021-66136189
  E-mail:shenghaowang@shu.edu.cn
张金仓
张金仓(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材料基因组高通量实验技术;数据驱动及人工智能新方法在材料物理研究中的应用;智能计算材料方法与软件;凝聚态体系的新奇物性;磁性纳米结构与介观物理;磁电阻与磁性材料;自旋电子学与器件物理;超导电性;固体电子结构与相变;铁电压电与介电物理;量子相变;新型氧化物功能材料与薄膜物理;氧化物电子学与异质结器件物理。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王宽成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银欣奖等奖励和称号,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主持在研和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科学中心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5796(O);E-Mail: jczhang@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