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 YI、卞华康、曹桂新、冯凌燕、葛军饴、郭炳焜、李倩倩、吕迎春、孙强、王生浩、杨炯、张金仓、张统一、董自强、黄健、魏亮、张源
1. 1001英语
2. 2015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
3. 301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
LIU YI
刘轶(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刘轶于1992年和1995年在东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分别在日本名古屋大学(1997-2002)、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2002-2003)、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2003-2005)、美国加州理工学院(2006-2012)从事计算材料学相关领域科学研究。2012年回国在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学院任教授。2015年开始在上海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和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利用计算模拟、机器学习和高通量实验方法进行材料设计。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利用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动力学计算模拟方法,结合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高通量实验手段,研究金属合金(高温合金、高熵合金、工程合金)、能源材料(碳氢燃料)、纳米碳材料等材料的结构-过程-性能关系及其在复杂外界环境下的物理化学响应,进而在理解微观机制基础上进行新材料和新功能的设计。承担课题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合作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他引1000余次。欢迎材料、化学、物理等专业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18616846006;E-mail:yiliu@shu.edu.cn
卞华康
卞华康(男),教授。长期从事先进合金的微观组织设计及分析、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工艺与原理研究工作。在镍钴基高温合金、钛铝合金以及电子束增材制造铝合金、钛合金等领域取得了一定学术创新成果。已在《NPG Asia Materials》,《Additive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Materials & Design》,《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日本专利2项,主持国家级基金2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并完成了日本政府主导的JST、TRAFAM、NEDO等大型研究项目以及与日本知名企业(丰田汽车、三菱重工、JEOL、日立制作所等)联合研究项目10余项。2022年起担任《Rare Metals》期刊青年编委以及《Metals》、《Crystal》期刊的客座编辑。
邮箱:bianhuakang@shu.edu.cn
曹桂新
曹桂新(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 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 主要研究方向:拓扑量子材料的磁性、输运性能及其器件研究。于2006年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一年后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曾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工作约十年。于2019年12月引进到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工作。迄今在Phys. Rev. Lett. 等共发表SCI文章10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被入选《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报告》物理学领域六大科技成果之一。2017年受邀被聘任为国际专业期刊Elyns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iques 编辑。2022年被授予国际科学组织VEBLEO协会会士,担任国际SCI杂志客座编辑。主持国际学术会议或分会多次。欢迎具有物理、材料等相关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方式:13482594967 E-mail:guixincao@shu.edu.cn
董自强
董自强(男)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领域:高温结构/涂层材料的高温氧化、腐蚀、服役及失效行为的表征与机理分析;先进高温结构/涂层材料、电子微连接材料的优化设计;基于先进材料基因方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高通量实验、大数据等)的材料研发、服役行为分析以及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实践应用开发。在npj Comput. Mater., Corros. Sci., J. Mater. Sci. Technol., Mat. Sci. Eng. A, Electrochim. Acta., J. Am. Ceram. Soc., J. Nucl. Mater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在研和完成的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部级重大科技专项1项,主持并参与多个企业横向项目。曾获阿尔伯塔大学Captain Thomas Farrell Greenhalgh Memorial Award,斯坦泰克Creativity & Innovation Program Award, “《Corrosion Science》Outstanding Reviewer Award”,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励。担任npj Comput. Mater, Corros. Sci.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联系电话:13269705680;Email: zqdong@shu.edu.cn
冯凌燕
(女),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加速的材料设计新范式、生物功能材料制备和性能调控新方法、肿瘤精准检测需求的生物传感新器件等方面,特别是针对核酸功能材料、新型碳基功能材料和特异性分子识别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工作,集成“数据-计算-实验” 的材料基因组研发理念,拓展新型生物功能材料理性设计及在生命健康领域的示范应用。2003-2007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7-2012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3-2016期间在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于利希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入职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先后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及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共90余篇,其中一篇荣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多篇文章被选为ESI “Highly Cited Paper”和封面文章,文章累计被引4000余次。
联系方式: lingyanfeng@t.shu.edu.cn
葛军饴
葛军饴(男),教授、博士。2014年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KU Leuven),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鲁汶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12月入职上海大学,获聘教授。专业: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超导体材料、人工自旋冰、新型量子晶体生长与表征。 具体包括:超导涂层导体材料、纳米结构超导体,超导磁通涡旋物质,涡旋态,磁通动力学等;利用磁通涡旋物质为载体研究人工冰结构中的结构阻挫、基态、激发态等特征;研究临界超导体中涡旋物质相互作用调控及涡旋结构和宏观物性的关联;研究人工设计的多层膜结构。承担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教委项目等;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受邀为德国Springer和Degruyter出版社两部英文学术专著撰写章节。 欢迎具有物理、材料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17621954058 E-mail:junyi_ge@t.shu.edu.cn
郭炳焜
郭炳焜 (男),教授。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新能源材料和器件(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研究重点是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和低成本钠离子电池中的电极和电解质材料开发、离子输运行为和存储机制、电极/电解质界面问题、以及材料基因组方法在电池材料开发中的应用。2009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 (2009-2010),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2010-2013)和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2013-2015)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上海大学。在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EES,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共合作发表论文100余篇,SCI引用6000余次(h-index=41)。申请1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美国发明专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企业横向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等。
联系电话:15221861396;E-mail:guobingkun@shu.edu.cn
黄健
黄健(男),研究员,博士。2002和2005年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先后取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于2005-2007年在中芯国际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担任工艺工程师。2012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材料学工学博士学位(日本大阪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随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于2015-2017年在圣戈班研发(上海)有限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2017-202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担任独立PI(2018年澳大利亚CSIRO访问科学家以及2019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24年加入上海大学。主要研究领域:(1)多尺度材料模拟,包括微观尺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以及介观尺度的相场模拟等;(2)先进能源材料/器件表界面设计及高通量计算;(3)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材料结构与性能优化;(4)计算材料学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在Nature Synthesis,Nature Communication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欢迎材料、物理、化学等各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13311856516;E-mail:huangj@shu.edu.cn
李倩倩
李倩倩(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领域:(1)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化学、气氛场)对物理化学反应的原子尺度表征;(2)可充电电池电极材料能量存储机理、改性和失效机制研究;(3)多相热催化。2014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11月加入上海大学。截止2023年11月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重点专项1项、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Nano Letters、Nano Energ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SCI论文引用次数5000余次 (Google Scholar),ESI高引论文数据库收录2篇,个人H因子33。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方式:+86 13636678364;Email: qianqianli@shu.edu.cn
吕迎春
吕迎春(男),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方向:高能量密度能量存储与转换材料:1.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演化机制,2. 先进表征技术在储能材料及器件中的应用,3. 电极/电解质界面修饰及输运机制。2010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Nano Lett., ACS Nano 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被引3000余次,H因子26;申请中国专利10余项,授权专利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它国家级项目1项,国家研究中心开放课题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项。
联系方式:13167191962 E-mail: yclyu@shu.edu.cn
孙强
孙强(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表面物理化学、新型低维材料和新型量子材料的原子尺度精准合成以及高分辨率表征、超高真空环境设备开发和研制。主要研究手段包括超高真空扫描探针显微镜以及光电子能谱技术。近年来,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方法,结合高通量实验手段研究表面物理化学现象和应用,发展超高真空环境下的设备技术。本硕博均毕业于同济大学,2017年获博士学位后,获得欧盟玛丽居里博士后项目资助在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Empa)工作。于2020年9月加入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在相关领域共发表50余篇SCI论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SCI论文包括Nat. Chem., Adv. Mater., JACS, 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 ACS Nano。致力于培养具有“重基础、跨学科、国际化”的材料基因特色人才。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和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咨询。课题组网址:www.qiangsungroup.cn
联系方式:E-mail: qiangsun@shu.edu.cn
王生浩
王生浩(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材料与器件、材料基因在光电领域的应用,旨在理解光电材料的材料特性和器件的载流子输运特性、复合机制、表面与界面特性,从而开发新型高性能光伏发电、光电探测材料与器件,以及柔性光电子器件及其应用。2013年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工学博士),2013-2016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2017-2018年任日本筑波大学数理物质系研究员、副主任研究员,2018年加入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发表论文70多篇,如Nature Energy,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SMALL等,获得日本/美国/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3项。任Elsevier、Springer、RSC等旗下多本期刊副主编/编委。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中国微米与纳米学会高级会员。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固体电子学、化学等专业背景的同学报考。
联系方式:021-66136189
E-mail:shenghaowang@shu.edu.cn
魏亮
魏亮(男),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极端环境用高性能金属/涂层智能设计及其使役行为,包括:氢能领域/临氢环境先进合金/涂层、增材制造合金/涂层、数据驱动的高强韧高耐蚀油井管/管线钢研发及CCUS选材、金属表界面电化学腐蚀与钝化理论跨尺度研究等。201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后入职上海大学,其中,2022年-2024年在德国马普钢铁所(现可持续材料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及多项校企合作项目。在Corrosion Science、Additive Manufacturing、Applied Surface Science、金属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高被引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欢迎具有材料、化学、电化学、冶金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
邮箱:weiliang@shu.edu.cn
杨炯
杨炯(男),教授,博士。2004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以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及电热输运理论为基础的理论工作,利用多学科优势(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科学)理解千变万化的材料世界。具体研究内容涉及电热输运微观物理、电声相互作用及其材料运用、高通量计算、机器学习方法的发展与材料应用,高性能热电材料设计,以及相变热力学等。截止2024年11月,在Nat. Phys., J. Am. Chem. Soc., Energy. Environ. Sci., Adv. Mater., NPJ Comp. Mater., Nat. Commun.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总引用数10000余次,H因子53,并发表国际热电专著一章。拟每年招收1-2博士生及博士后,欢迎化学、物理、材料、计算机等各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15502127060;E-mail:jiongy@t.shu.edu.cn
张金仓
张金仓(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材料基因组高通量实验技术;数据驱动及人工智能新方法在材料物理研究中的应用;智能计算材料方法与软件;凝聚态体系的新奇物性;磁性纳米结构与介观物理;磁电阻与磁性材料;自旋电子学与器件物理;超导电性;固体电子结构与相变;铁电压电与介电物理;量子相变;新型氧化物功能材料与薄膜物理;氧化物电子学与异质结器件物理。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王宽成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银欣奖等奖励和称号,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主持在研和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科学中心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5796(O);E-Mail: jczhang@shu.edu.cn
张统一
张统一(男)院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力学信息学、材料的力学性能、微/纳米力学等。张统一院士是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专家,是国内“材料信息学”研究的推动人和“力学信息学”研究的开创人,撰写有“材料信息学导论”教材一部。
联系电话: 021-66136172(O);Email: zhangty@shu.edu.cn
张源
张源(女),研究员。主要从事生化传感器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智能传感器关键材料设计和可控制备、生化传感器件的批量化加工以及疾病相关标志物检测技术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dv. Funct. Mater.、Nano Lett.、Small、Biosens. Bioelectron.、J. Mater. Chem. A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发表论文已经被SCI引用2800余次,H指数为25,单篇最高被引403次;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近20项(5项已转让);主持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参与撰写传感领域专著2部。在传感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增敏机制研究方面,以第二完成人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联系电话:13917363239;Email: zhangyuan@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