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文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本学科创建于1982年,迄今已有40多年发展壮大历程。2003年、2006年先后建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10年建成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5年成为上海市高原学科。现有专职教师80多名,其中教授32名,副教授22名,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学科现有汉语言文字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民间文学、中文创意写作和文化研究(自主增设)等11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和11个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拥有教育部“中华古诗文创作与吟诵”基地、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国作协网文委上海研究培训基地等五个省部级基地。近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6项(重大14项目),省部级项目20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文学遗产》等高端期刊20多篇。

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文学,拥有教育部“中华古诗文创作与吟诵”基地、中国诗礼文化研究院、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中心、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本学科老师承担国家重大项目7项。研究方向:1)诗礼文化;2)唐宋文学;3)元明清文学与现当代旧体文学。
  2.中国古典文献学,致力于中国历代文学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尤其侧重清代及民国年间的诗学文献和作家作品,旁及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文学和文化。科研机构有清民诗文研究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的工作,已渐成海内外清代诗学文献的资料中心与研究中心,并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高水准的清代文史研究队伍。
  3.中国现当代文学,已建成共8人的专业学术团队,其中3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该学科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学科凝聚力强、研究方向搭配合理,从近代至当下,从小说到诗歌,做到了全覆盖。二是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青年学者的相关研究在全国处于拔尖状态,受到学界瞩目。现学科主要有3个研究方向:1)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2)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研究;3)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
  4.文艺学,已建成11人的学科团队,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2人。本学科致力于文艺理论、文化理论和美学研究,以中西文学理论的相互影响与流变、左翼思想与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批评理论、美学史与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与艺术哲学等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打通文化批评、文学批评、艺术批评和审美批评,推进中国批评理论的知识更新与研究转型。
  5.汉语言文字学,致力于音韵学、训诂学研究,关注语言接触、变异、融合现象,探讨语音演化的共时特点、历时演变的规律及语言理论的创新。研究方法上不但注重传统文献,还引入了现代田野调查、社会语言抽样分析与实验语音分析等多种最新语言学调查手段。本学科已形成了汉语历史音系学、汉语训诂学及词汇学等研究方向。
6.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致力于中国境内语言与方言的研究,尤其关注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语言接触、变异、融合现象,探讨语言演化的共时特点、历时演变的规律及语言理论的创新。研究方法上不但注重传统文献,还引入了现代田野调查、社会语言抽样分析与语料库语言学、人工智能等多种最新语言学调查手段。本学科已形成了汉语历史音系学、汉语方言学、汉语语法学和语料库语言学、人工智能等四个研究方向。
  7.中文创意写作,已建成11人的学科团队,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人,是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创始单位之一、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会长单位、《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集刊主编单位。本学科致力于创意写作学科的中国化建设,旨在培养富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创意写作基本理论,具有学科创新能力、产业领导能力的高层次理论研究及产业领导人才。主要研究领域:1)创意写作基础理论;2)非虚构及影视文学;3)儿童文学研究;4)创意写作学科史与国际传播研究;5)创作理论与产业化研究;6)作家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7)中小学创意写作研究。
8. 民间文学,是古代文学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独立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民间文学史、民间文学理论、俗文学史、俗文学理论等专业知识,具有前沿学术视野和专业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本方向强调古代文献资料的采集与运用,注重田野调查,关注国家非遗保护政策和实践。研究领域:1)民间文学研究;2)俗文学研究。
9.国际中文教育。主要包括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及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语言学习与认知研究等领域,致力于国际中文教育高端人才培养,尤其是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人才的前瞻性培养。学科团队有多年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及研究经验,熟悉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学科成员来自语言学、教育学、翻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跨学科特点突出。(本方向只招收留学生)

  研究方向:
  01 诗礼文化
  02 唐宋文学
  03 元明清文学
  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05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06 中文创意写作
  0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8 文艺学
  09 民间文学研究
  10 汉语历史音系学
  11 汉语语法学
  12 现当代旧体文学
  指导教师:
01.诗礼文化
姚蓉、邵炳军、尹楚兵
02.唐宋文学
李翰、曹辛华
03.元明清文学
杨绪容、姚蓉、尹楚兵
04.中国古典文献学
蔡锦芳(本年度不招生)、王培军、郑幸、刘奕
05.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钱文亮、杨位俭
06.中文创意写作
葛红兵、谭旭东、许道军、张永禄、何建明
0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8.文艺学
曹谦、刘旭光、曾军
09.民间文学研究
黄景春、梁奇、石娟
10.汉语历史音系学
丁治民
11.汉语语法学
林素娥、杨逢彬、倪兰
12.现当代旧体文学
曹辛华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1003俄语
  2. 2003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
  3. 3003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为贯彻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则
我院博士研究生普通招生考试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考生须根据学校和学院要求提交证明其基础知识,学习和研究能力、创新潜质等方面的申请材料,经审核通过后,参加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学校择优录取。
二、组织管理
1.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系)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各项工作。
2.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制定本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细则。
3、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成立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负责组织成立综合考核小组,对通过材料审核评议的考生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小组按照一级学科组织,至少由本学科5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能力强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
三、申请条件
  1、申请人须身体健康,品行端正,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①已获得硕士学位;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报到前取得硕士学位);
  ③在境外获得硕士学位的申请人,须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3、不招收在职博士生。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4、直博生、硕博连读生的考核,依照学校相关规定和各学科原有招生方式执行,本方案不另做规定。
  5、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学科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导师以外的第二)作者公开发表2篇及以上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6、外国语限定为英语。英语需达到大学英语四级425分(折合百分制60分)以上,托福(TOEFL)、雅思(IELTS)、GMAT、GRE参照此标准。
  7、报考就业方式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招生从2018年起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考生在提出申请、通过资格审核后直接进入复试。在复试阶段,各专业学科组将对申请者的思想品质、外语水平、专业基础、理论综合等进行全面考察,择优录取。
四、申请程序
1. 申请者须按照上海大学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时间进行网上报名,并按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
②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点击下载: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doc);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点击下载:上海大学2021年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书.doc);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CI、E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有造假行为,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五、考核和录取程序
1.学院收到考生的申请材料后,组织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学院按一级学科进行审核,并根据材料审核评议结果确定并公布进入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
2.综合考核采取面试,面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综合考核从外语水平、专业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
3、申请-考核成绩总分500分,初审材料占200分(标准分/科研分各100分),综合考核面试占300分(外语/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各100分)。录取时,学院根据招生计划数,按照一级学科方向录取,即在同一专业内按照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录取,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60%者不予录取。
4.学院须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申请考核细则、招生名额等提出拟录取考生名单,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级部门审核。
6.如有拟录取考生自动放弃入学资格,优先按一级学科递补。一级学科考生录满有名额空余,由学院根据生源情况再行分配递补。
六、监督和复议
1.实行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学院按规定将“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工作方案、院系工作细则、报考资格审核通过名单、进入综合考核名单、录取名单等重要信息进行公开和公示。
2.监督和申诉联系方式
受理部门: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电 话:021-66133632
电子信箱: wxyzsb@126.com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

收件人 :周老师

地址 :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文学院101办公室

邮编:200444

联系电话:021-66133632

  参考书目:

01-04、12方向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董乃斌主编,中华书局,2012年
 《先秦文学史》,褚斌杰,谭家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01方向)
 《中国散文史》,上册,郭预衡著,上海古藉出版社,2000年(01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秦汉卷),郭预衡主编,上海古藉出版社,2007(01方向)
 《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吴庚舜、董乃斌主编,1995(02方向)
 《宋代文学史》,孙望、曹济平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02方向)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海出版社,1998(02方向)
 《隋唐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2方向)
 《元代文学史》,邓绍基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03方向)
 《清诗史》,严迪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03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宋金元卷),顾易生、蒋凡、刘明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3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卷),袁震宇、刘明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3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清代卷),邬国平、王镇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3方向)
 《中国文学批评史》(近代卷),黄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3方向)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03方向)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出版社,1981(03方向)
《文献学讲义》,王欣夫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4方向)
《古文献学讲义》,黄永年著,中西书局,2014年(04方向)
《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余嘉锡著,中华书局,2007年(04方向)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张舜徽著,商务印书馆,2019年(04方向)
《明词史》,张仲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2方向)       
《唐宋词史》,杨海明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12方向)
《中国词学批评史》,方智范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12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 2002(12方向)         


05方向参考书目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蔡元培等,上海书店影印1982
 《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下册),王瑶,上海文艺出版社1951-1953,1982再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当代新诗史》,洪子诚、刘登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国当代诗歌史》,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下册),王晓明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06方向参考书目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葛红兵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洪子诚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创意写作学理论》,葛红兵著,高教出版社,2020年版
 《小说类型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葛红兵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何建明新时代中国报告文学论》,何建明著,漓江出版社出版,2022年版。
 《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谭旭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谭旭东著,未来出版社,2013年版
《故事工坊》(修订版),许道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美国创意写作史》,迈尔斯著,高尔雅译,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版
《创意写作的兴起:战后美国文学的“系统时代”》,马克·麦克格尔著,葛红兵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08方向参考书目
 《西方文艺名著教程》(上,下),胡经之、王岳川,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英]拉曼·塞尔登,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化研究导论》,[英]阿雷恩·鲍尔德温,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
 《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刘旭光,商务印书馆2018年
 《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09方向参考书目
 《中国民间文学史》,祁连休、程蔷、吕微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下),刘锡诚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信仰》,黄景春、程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西方神话学读本》,【美】阿兰.邓迪斯,朝戈金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故事的歌手》,【美】洛德,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
 《故事形态学》,【苏】普罗普,贾放译,中华书局2006
 《故事法则》,施爱东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通俗文学十五讲》,范伯群、孔庆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范伯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0-11方向参考书目
 《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专业基础课)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专业基础课)
 《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0方向)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詹伯慧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方向)。
 《汉藏语言研究》,薛才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方向)
 《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杨树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1方向)
 《汉语史论集》,郭锡良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1方向)
 《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杨逢彬著,花城出版社2003年(第11方向)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蔡锦芳
(本年度不招生)
  (女),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方向:唐代文学文献、清代文学文献。出版专著3部:《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杜诗版本及作品研究》《杜诗学史与地域文化》,点校整理古籍1部:《杭世骏集》(全五册)。在《文史》《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国学研究》、(台湾)《孔孟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目前从事研究的课题有:1、王昶《春融堂集》整理研究;2、在张寅彭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中,作为项目团队成员承担子课题“清地域诗话合辑”研究。3、上海市哲社项目《王昶年谱新编》。
  联系方式:jinfangcaicai@163.com
曹谦
(本年度只招直博生)
  (男),教授,文学博士,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学者。专业:文艺学。研究方向:美学和文艺理论史。出版专著《多元理论视野下的朱光潜美学》(2018)。曾主持并完成博士后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哲社后期资助项目各1项。目前主持国家哲社一般项目1项,主持国家哲社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社会科学战线》《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论文《朱光潜美学的“存在”意味初探》《苏联“审美学派”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的转型》等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联系方式:caoqian007@126.com
曹辛华
(男),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唐宋文学,诗词学,现当代旧体文学。上海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院长,现当旧体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世界汉学中国文学分会常务副会长,世界汉学研究会晚清民国文学副会长,中国文章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会理事,《民国旧体文学研究》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词集编年叙录与提要”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入选者(《民国词史考论》)。现主持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民国词第一辑”等多项。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6项。在《文学遗产》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词学卷》《中国词学研究》《唐宋诗词的文体观照》《民国词史考论》等多部,主持编纂《全民国词》《全民国词话》《全民国诗话》《民国旧体文学史料丛刊》等多部。
  联系方式:caoxinhuanj@sina.com
丁治民
(男),博士,教授。专业:汉语历史音系学。研究方向:汉语语音史、汉语方音史。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1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冷门绝学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在《中国语文》《方言》《民族语文》等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永乐大典>小学书辑佚与研究》分别获得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
  联系方式:suzhouzhimin@163.com
葛红兵
(本年度只招直博生)
  (男),博士,教授,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专业:创意写作。研究方向:创意写作学理论、小说类型理论与批评、小说创作。现为上海大学创意写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会长、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协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历任澳门科技大学讲座教授、澳门大学讲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等。New Writing杂志编委、《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集刊名誉主编。发表cssci论文8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50余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及省部级社科等项目20余项,获教育部优秀课程奖、亚洲青年动漫节优秀作品奖等多项荣誉。葛红兵教授是中国作协会员,创作散文杂文集近10部、长篇小说近20部。学术代表作有:《文学史学》《身体政治》《小说类型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创意写作学理论》等;翻译代表作:《视觉文化》《创意写作的兴起》等;长篇小说代表作:《我的N种生活》《沙床》《上海地王》等;主编丛书有:《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3卷)》、《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丛书(3卷)》等。
  联系方式:401354227@qq.com
何建明
(男),教授(兼职)。江苏苏州人。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院长。当代著名作家,继徐迟之后中国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全国劳动模范,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驻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作家出版社社长,《中国作家》主编等职。自1978年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出版和发表长篇作品50余部,中短篇数百部,作品被译介出版到十几个国家,十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曾6次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3次获鲁迅文学奖、4次获徐迟报告文学奖、5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3次获《人民文学》特等奖。中国报告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内首位俄罗斯国家图书奖获奖者。
  联系方式:hjm9991@126.com
黄景春
(男),博士,教授。专业:民间文学。研究领域:民间文学、古代小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出版《中华创世神话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2020)、《中国当代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2020)、《中国宗教性随葬文书研究》(2018)等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其中《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信仰》《中国宗教性随葬文书研究》分别获得第12届、第14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联系方式:hjchun808@163.com
李翰
(男),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魏晋隋唐文学与文论、文学史学、文学叙事、古典诗词写作等。上海市浦江学者,曾为美国怀俄民大学访问学者,韩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国古代文章选注》(2015)、《宋书文学研究》(2017)、《李商隐诗选评》(2018)、《文学史学原理研究》(合著,2008)、《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合著,2012)等十多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已完成国家哲社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哲社项目2项(排名第二),省部级项目3项,获得上海市哲社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均排名第二)。
  联系方式:lihan0616@sina.com
梁奇
(男),博士,教授。专业: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古代神话、儒家早期孝道。兼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著有《声貌:中国古代神怪的视听表达》(2023),在《清华大学学报》《复旦学报》《民俗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编”,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人事部博士后资助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4项。
  联系方式:shanghai20088@163.com
林素娥
(女),博士,教授。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汉语方言学。出版《一百多年来吴语句法类型演变研究——基于西儒吴方言文献的考察》,在JC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方言》《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3项,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和上海浦江人才项目各1项。
  联系方式: linsu101@163. com
刘旭光
(男),教授,博士。专业:艺术学理论。研究领域:美学理论、艺术理论。兼任上海市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等职,上海市曙光学者,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主持国家哲社艺术学重大项目“近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审美理论话语研究”、国家哲社基金重点项目“审美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形态”、国家哲社项目“当代西方美学中艺术真理性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文化与欧洲近代艺术精神的起源”等课题5项。出版《海德格尔与美学》《近代欧洲艺术精神的起源》《存在之链上的美学——形而上美学的历史与命运》《艺术与真理》等专著4部,发表cssci论文90余篇,6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联系方式: E-mail: 1822410622@qq.com
刘奕
(男),博士,教授,上海古典文学会理事、陶渊明研究会理事、韩国中文学会编辑委员。研究领域:清代文学文献学、清代文学、魏晋文学。出版著作:《乾嘉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2012)、《诚与真:陶渊明考论》(2022、修订版2023)。整理古籍:《清诗话全编·乾隆期》(2020)、《王文治诗文集》(2014)、《秀岩集》(2021)。在《中华文史论丛》《古典文献研究》《中国诗学》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2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1项。
  联系方式: francehugo@163.com
倪兰
(女),博士,教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上海大学)副主任、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残疾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手语和盲文工作专家组成员、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员、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语文学会会员。研究领域:语法学、手语语言学、语言政策。出版《中国手语动词研究》,主编《中国手语教程》《中华经典诗词手语版》等教材,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家语委规划项目、中国残联等项目10余项。在《语言科学》《当代修辞学》《语言研究集刊》等刊物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
  联系方式:yclannimail@shu.edu.cn
钱文亮
(男),博士,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胡风研究。先后承担的省部级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民族国家想象与现代文学组织——以“抗敌文协”为中心》《胡风年谱长编》《“重返八十年代”学术活动研究》等。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七届优秀成果表彰奖”、首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等奖项。出版《胡风论——对胡风的文化与文学阐释》(合著)、《新文学运动方式的转变》、《诗神的缺席与在场》等著作。先后担任《通俗文学评论》杂志编辑部主任、《网络文学》杂志执行副主编等,主编《老玩具·老游戏》和《中国百年新诗大典》(第二十二卷)等。现为上海大学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诗收获》杂志编委等。
  联系方式:qwl08@sina.com
邵炳军
(男),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诗礼文化。现为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等。多年来围绕“中国古代文学与诗礼文化流变”这一主题展开系统研究。自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上海市社科规划重大项目1项。在《文学遗产》《文史》《文献》等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有《德音斋文集·诗经卷》《春秋文学系年辑证》等学术著作12部。其中,《春秋文学系年辑证》分别获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全国高校出版社学术著作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其他成果获省部级各类奖励6项。
  联系方式:shaobingjun@sina.com
石娟
(女),博士,教授。专业:中国通俗文学。研究领域: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上海民间文艺家会员。著有:《<新闻报>副刊研究(1928—1937)——以文学/文化的商业运作为中心》(2015)、主编《百年中国通俗文学价值评估:市场运作与阅读调查卷》(2020),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新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主持或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博士后项目2项。成果获得教育部哲社二等奖,江苏省一等奖各一次(均排名第二)。
  联系方式:shijuan @shu.edu.cn
谭旭东
(男),博士,教授,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专业:创意写作。主要研究方向:创意写作中国化、中小学创意写作、儿童文学理论与儿童艺术史。兼任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常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中小学创意写作联盟理事长。《网络文学研究》《中国创意写作研究》等多家辑刊编委。近6年在北大核心和C刊发表论文90余篇,创作与研究被多家学术期刊专题评介。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社科等项目10余项,《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等学术著作3次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3次入选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成为儿童文学作家》课程被评为上海市高校重点课程、一流本科课程和国家智慧教育精品课程。领衔团队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2002年加入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新诗、散文和各体儿童文学作品集120部,理论批评和语文教育著作35部,《森林里的路灯》《戴口罩的老虎》等多部作品集译成英文本、俄文本和阿拉伯语版并获得各类省部级图书奖,20多部作品集入选教育部中小学图书推荐书目和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书目。独著教材《儿童文学概论》被列入“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儿童文学理论著作《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电子邮箱:txd428@126.com
王培军
(男),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方向:中国诗学、古典文献学。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学术带头人,清民诗文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中国文学文献学的研究。著作有《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中华书局)、《钱边缀琐》(浙江大学出版社)、《四库提要笺注稿》(上海大学出版社)等,并整理古籍多种,在《文学遗产》《复旦学报》《中国文化》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之子项目一项及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首届宋云彬古籍奖(2017)。
  联系方式:zhongluw@163.com
许道军
(男),博士,教授。专业:创意写作。主要研究方向:创意写作、故事创作理论与产业化和分文体写作。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集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一)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创意写作教育教学;(二)故事创作理论与产业化;(三)分文体写作。出版专著译著(含合著)《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故事工坊》《经典电影如何讲故事》《创意写作十五堂课》《作为学术科目的创意写作研究》《游戏故事写作》等7部,主编《创意写作教程》《大学创意写作》等教材3部,主编“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丛书”4辑。在《人民日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创意写作与当代文学生态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创意写作前沿理论翻译、整理与研究”子项目“创意写作的范式论研究”。
  联系方式:daojun1973@163.com
杨逢彬
(本年度不招生)
  (男),博士,教授。专业:语言文字学。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历史语法学、先秦文献整理。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汉语语法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国高等研究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致力远古汉语(甲金文所记载的汉语)的语法和词义的研究,以及上古汉语文献的研究;既注重传统小学养料的充分吸取,又注重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的灵活运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研究,以探寻古代汉语的规律。在语言研究中贯彻历史原则、系统原则,尽量采取穷尽性的定量定性的归纳分析方法;并探索运用语法规律于古文字词义的考释。近来又致力于将现代语言学和传统小学相结合,以之解读先秦古籍中前辈大家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词句解读的疑难问题。出版有《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徵实擣虚学步编》《沧海一粟》等学术著作,在《中国语文》《中国哲学史》《中国典籍与文化》《古汉语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获广东省优秀图书二等奖(2004)、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2005)。
  联系方式:yangfengbin56@aliyun.com
杨位俭
(男),博士,教授。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聚焦领域:城乡文学/文化,“一战”与新文学。上海大学现代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根特大学“一战”联合研究中心中方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与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荣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带领“百年风华、劳工神圣——有关‘一战’华工文化记忆的调查研究”项目团队获得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联系方式:never_ever@shu.edu.cn
杨绪容
(女),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专攻小说戏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戏曲评点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曾任[日本]神奈川大学、[韩国]韩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出版专著《〈百家公案〉研究》、《明清小说的生成与衍化》《语体新变: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近代转型》,汇集整理有《王实甫〈西厢记〉汇评》《杨芳灿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品选》等作品。在《文学评论》《复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项目1项。
  联系方式:yangxurong@shu.edu.cn
姚蓉
(女),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诗词学与诗礼文化。现为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诗词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1、诗词文献整理与研究;2、诗词流派与群体研究;3、诗词唱和活动研究。诗礼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江南文学与文化世族诗礼传统方面。出版著作《明末云间三子研究》(2004)、《明清词派史论》(2007)、《<逸周书>文系年注析》(2015)、《郭麐诗集》(点校,2016)、《十七世纪江南文化世族与文学:一部别致的江南文化百年史话》(2020)等。在《文学遗产》《思想战线》《南开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获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
  联系方式:yaorong@163.shu.edu.cn
尹楚兵
(男),博士,教授。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明清学术与文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林学派文献整理与文献研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诗礼文化研究》主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现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国高校古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等多项。出版《令狐楚年谱 令狐绹年谱》《高攀龙全集》等著作,主编出版《东林学派著作集成》《高攀龙文献辑刊》《东林学派与东林讲学——东林书院创建9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诗礼文化研究》(第1-3辑)等,在《文学遗产》《文献》《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先后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特等奖、全国古籍百佳图书一等奖、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联系方式:ycb601@163.com
曾军
曾军(男),教授,文学博士。研究领域:文化理论与批评、视觉文化研究、都市文化研究等。目前从事的课题有:巴赫金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研究、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民间诙谐文化问题研究、20世纪视觉叙事问题研究等。专著有《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观看的文化分析》,主编《文化批评教程》,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入选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2009)。现为中国巴赫金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理事。
  联系方式:021-66133936,zjuncyu@163.com
张永禄
(男),博士,教授。专业:创意写作。研究方向:创意写作、网络文艺和城市文化批评与研究。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研究与培训基地负责人、上海市美学学会秘书长,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长,上海网络作家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一)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创意写作学科史;(二)网络文学类型学理论与批评。出版专译著《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新世纪文学变局与审美幻想》《现代性视野下的小说类型学研究》《剑桥创意写作导论》(译著)等,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一部,副主编《实用文书写作进阶》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中国文学批评》《当代文坛》《南方文学》《小说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先后主持和承当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小说的类型学批评方法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创意写作前沿理论翻译、整理与研究”子项目“创意写作的社会功能研究”。
  联系方式: zhang_yonglu@163.com
郑幸
(女),博士,教授。专业: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文学文献学、版本学、出版史。出版专著2部:《袁枚年谱新编》(2011)、《清代刻工与版刻字体》(2022);古籍整理1部:《王昙诗文集》(2014)。在《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国学研究》《古典文献研究》《中国诗学》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4项。
  联系方式:zhengxing9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