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微电子学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始建于2019年6月,是上海大学与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分院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方式联合建立,在嘉定校区办学。2021年1月,学院牵头建设的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获批上海市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并于同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学院坚持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构建以培养“卓越创新的工程领军人才”为目标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新体系,打造集成电路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契合产业需求的“四个一”培养模式(一次芯片设计、一次工艺流片、一次封装测试、一个创新项目),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院目标建设成为准工业化、国际化的一流微电子学院。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集成电路制造工程、集成微纳电子与智能传感系统、先进无线通信技术与芯片。
研究方向:
01 不区分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王楠、钟其泽、董渊、胡挺、郑少南、周婷、李俊、李梦姣、赵建龙、任开琳、田金凤、朱慧娥、姚镭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38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
3. 3046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一、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申请人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 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4. 只能取得硕士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的考生,报名时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否则不得报考;
5. 持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的报考者,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名时须提交认证报告复印件;
6. 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
7. 有至少两名与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8. 现役军人报考,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9. 硕士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已经以第一(或除导师以外的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
二、申请材料
申请人按照《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并按时提交以下报考材料: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申请人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看学位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位验证报告,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申请人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申请人,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原件或复印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成绩公章或申请人档案保管部门公章);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下载地址见《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下载地址见《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科研成果(含发明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CI、E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截止时间前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版/纸质版)。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三、申请程序
1.申请人在规定的报名期间登录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须按照《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缴纳报名考试费、打印报名表、上传电子版材料、寄(送)纸质版材料。申请材料收到截止日期以《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为准,我院未收到材料或申请人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2.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资格审核小组按报考导师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即对报考同一导师的申请人统一审核标准、审核程序,进行资格审核。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材料审查结果,确定进入综合考核的申请人名单,在学院网站上公布,并报送研究生院备案。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参加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具体安排另行通知,请关注学院网站)。
3.综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如下:
综合考核专家组由至少5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交流能力强的申请专业所在学科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
综合考核采取线下面试或网络面试形式,包括英语100分、专业基础100分、专业综合100分、综合能力200分四个部分,满分为500分。综合考核专家组将对考生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培养潜力等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并给出书面评价成绩。
录取时根据导师招生计划数,在同一学科内按照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录取;总分相同的,依次按照:1)专业基础 2)专业综合 3)英语 4)综合能力 降序排列。综合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满分的60%者不予录取。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不合格者不予录取。面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复试记录完备,并妥善保存备查。同一学科(专业)的各平行综合考核专家组面试方式、时间和成绩评定标准应保持一致。
通过综合考核的申请人,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上报上级部门审核。
四、其他未尽事宜,请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相关通知。
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
2024年11月14日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邮寄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20号微电子楼218室
邮编:201800
联系人:周老师, 021-69982807
邮箱:smeyz@oa.shu.edu.cn
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董渊
董渊(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博士后。曾任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IME,A*Star)研究员/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AI计算中心的高性能集成光电子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曾领导和参与了多个企业、政府研究项目。在SCI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在半导体器件、光通信顶级会议(IEDM、VLSI Symp.,OFC等)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9篇,并多次在国际顶会上做口头报告。授权美国专利1件,申请中国专利十余件。所指导的博士生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华为、台积电(TSMC)、积塔半导体等业内知名企业。招收微电子、光电子、应用物理、光学工程、材料学、机械自动化、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博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dongyuan@shu.edu.cn。
胡挺
胡挺(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电子学院副院长,上海市QR计划,上海大学“伟长学者”。长期从事纳米光电子器件及应用、微纳加工与集成技术研究。曾任职新加坡科技局微电子研究院(IME,A*star),担任光子传感芯片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基于12英寸晶圆的高深宽比介质超表面光学芯片技术平台。其团队曾承担了政府、海外企业技术开发多个重要项目。2020年11月回国加入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组建光子芯片团队。团队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2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为等企业横向多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得中国美国授权专利3项,申请受理中国专利12项。联系方式:hu-t@shu.edu.cn
李俊
李俊(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北京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科委基金评审专家、中科协奖项评审专家,兼任美国物理学会、化学学会及英国IOP 等20 余种SCI刊物的长期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新型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设计及其应用;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薄膜晶体管人工突触器件和智能柔性传感器研究。近年来在npj Flexible Electronics、Science Advance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 论文11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上海市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863项目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基础重大/重点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等15项。指导研究生多人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大学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等。E-mail: lijun_yt@shu.edu.cn
李梦姣
李梦姣(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重点从事集成电路先进节点二维晶体管器件、忆阻器、感存算一体化器件及集成应用研究。共发表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Science 子刊),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Energy等高水平学术论文近50余篇。主持并参与国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等多项项目。荣获上海市启明星和上海市白玉兰人才称号,担任Frontier in Electronics 客座编辑,嘉定区嘉定镇科协副主席,Nature Communications, ACS Nano等期刊评审专家。Google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xxOxJ80AAAAJ&hl=zh-TW学校官网:https://sme.shu.edu.cn/info/1028/2651.htm招收微电子、集成电路、材料、计算机等专业等背景,乐观积极向上的博士研究生。欢迎您的加入!联系方式:mjli@shu.edu.cn
任开琳
任开琳 (女),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微电子学专业,2021年12月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研究方向包括氮化镓基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功率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先进节点器件仿真与建模。近五年在IEEE EDL、IEEE T-ED、APL、JAP等微电子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在国际会议上报告研究成果5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外延一体化的氮化镓基HEMT与微LED单片集成器件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高速功率集成电路的新型P沟道氮化镓基晶体管研究》,参与了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高新技术领域项目、新加坡教育部创新研究基金等多个纵向项目及海外企业横向项目。获第五届~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上海大学第五届、第六届本科生学术论坛优秀指导教师奖。多次指导团队获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获评上海大学2022-2023学年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2023年度上海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联系方式:renkailin@shu.edu.cn
田金凤
田金凤(女),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悉尼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天地一体化系统、智能无线通信、新一代通信基带芯片算法。主持完成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中国电科集团、上海市科委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项目。在国际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SCI/EI论文 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 50余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 20项,撰写标准提案 7篇,撰写行业标准送审稿 1份,实现成果转化2项。邮箱:tianjinfeng@shu.edu.cn
王楠
王楠(男),教授,博士生导师,MEMS芯片研究团队带头人。分别于2009年、2013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博士学位,后于2013年至2022年就职于新加坡科技局微电子研究院,担任项目负责人,射频微机电课题组负责人。于2022年加入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主持新加坡国家级《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2020》重大项目、新加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RF-CRP)重大项目子课题等项目4项,并主持多个海外企业项目。发表SCI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本领域顶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篇;发表国际会议80余篇,其中在IEEE International Ultrasonics Symposium等本领域顶会发表23篇,包括五次邀请报告;申请发明专利13项,其中一项已授权。获第五届国际纳电子会议最佳论文奖、第十三届IEEE-NEMS会议最佳海报入围奖等奖项;此外还曾受邀担任SCI期刊Micromachines(IF:3.523)特刊的客座编辑,担任国际会议TPC member一次,Session Chair两次。邮箱:nan_wang@shu.edu.cn
姚镭
姚镭 (男),临港实验室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IC设计,以自主设计的小型化IC芯片为基础,进行在生物电子方向的交叉学科学术研究。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博士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曾任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集成电路设计部总监和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主持过科技部、上海市、临港实验室等多个的重点研发项目,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模拟IC设计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美国专利3项。欢迎有志于集成电路IC设计和生物电子方向的同学加入。邮箱:yaol@lglab.ac.cn
赵建龙
赵建龙(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体组专家。199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9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微纳传感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曾担任国家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负责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国家863计划等多个重要科技项目。研制成功了多种重要传染性疾病基因诊断芯片和尿蛋白检测分析仪,并实现成果转化,获得1个国家一类新药证书,1个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已在Nano-Micro Letters, Nano. Letters,Lab on a chip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总引用超7000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0多项。联系方式:jlzhao@mail.sim.ac.cn
郑少南
郑少南(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14年和2019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IME,A*star)研究员,参与多个政府和企业合作项目。获上海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智能传感和通信应用的集成光电子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一作/通讯作者在如Nature Communications,Photonics Research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招收微电子、光电子、光学工程、应用物理、机械自动化、材料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snzheng@shu.edu.cn.
钟其泽
钟其泽(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纳平面光学与基于CMOS工艺的光子器件研究工作。器件设计主要面向光通信、智能车载传感等领域。在 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inal Materials、Nano Energy、ACS Photonics、OFC等著名学术期刊/光学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所发表论文共被引用3000余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H因子为28(数据来源于Google Scholar);已有10项发明专利授权,包括1项美国专利。2021年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系方式:zhongqize@shu.edu.cn
周婷
周婷(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长期担任Springer旗下国际期刊《Moore and More》青年编委、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信息通信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声学媒体与信息分会委员等国内外学术职务。长期从事无线通信的干扰认知与抗干扰理论与技术研究、通信芯片基带算法设计与系统应用、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研发。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03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等十余项,科研经费超过1.3亿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0余篇、拥有发明专利70余项,被国际电信联盟和我国4G/5G/6G标准推进组采纳的标准提案20余项,核心技术专利应用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诺基亚、诺基亚西门子、中兴通讯等领域内主流企业以及国家重大民生工程南水北调项目。获省部级/国家学会市技术发明一等奖5项(第一完成人2项、第二完成人1项)。联系方式:zhouting@shu.edu.cn
朱慧娥
朱慧娥(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2023年任日本东北大学教职,2023年起任张江实验室研究员。担任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s and Technology、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Polymer International等期刊青年编委或特刊编辑并长期为Macromolecules、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中国激光等期刊担任审稿人。主要研究领域为高分子光电薄膜制备、材料表面界面、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光刻材料等,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45篇。获得国家和上海市高层次人才计划,目前主持2项攻关专项课题、1项国家级人才专项项目。在日本东北大学期间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知名财团项目3项以及其他省部级等项目10余项,参与日本文部科学省重大专项1项、日本国家基盘专项研究项目1项。曾被授予日本应用物理学会研究奖励赏、日本高分子学会高分子研究奖励赏、Rising Stars in Polymer Science、国家和上海市高层次人才、浦东新区明珠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联系方式:zhuhe@zjlab.ac.cn/177651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