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程娜、焦成焕、金瑶梅、刘小涛、宁莉娜(本年度不招生)、沈斐、孙伟平、王治东、肖峰(本年度不招生)、尹岩(本年度不招生)、周丽昀(本年度不招生)
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欧阳光明(本年度不招生)、申小翠(本年度不招生)、徐海峰、岳爱武、赵庆寺、王公龙
03.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顾晓英、李国娟、陶倩、魏冰娥、杨秀君、张丹华(本年度不招生)
0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0506)
李坚、于凯(本年度不招生)、杨俊、徐光寿(本年度不招生)
05.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030504)
夏国军、叶海涛、刘经伟
06.党的建设(Z030507)
高立伟、韩玲、张富文、董德兵、何益忠(本年度不招生)
1. 1001英语
2. 2035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基础
3. 3039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综合
程娜
(女),教授,经济学博士。专业: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海洋经济、智能经济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理论及应用问题。共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目15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8项。独立撰写专著1部,参编参著著作5部,在CSSCI期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一些重要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载或转摘。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规范奖励二等奖2项,获市级规范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所撰写的研究报告获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多项,并被具体部门采纳实施。
联系方式:021-66132442,电子邮箱:chengna07@163.com。
董德兵
(男),汉,中共党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专业:中共党史党建,现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国博士后项目评审专家,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名师工程,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学术期刊和中央报刊发表论文90余篇,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获中央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主讲课程先后被评为全国干部教育好课程、中组部精品课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优秀讲授式课程。联系方式:dbdong@celap.org.cn。
高立伟
(男),教授,法学博士。专业: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以及横向委托课题等1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红旗文稿》《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学术前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报纸发表文章50余篇;获省市级教学科研成果奖5项;专著(编著)3部;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或批示10余项。撰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政党政治三大命题的回应》《使命型政党从“是”到“能”的内在逻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矫正全球治理赤字的智慧良方》等代表作。
联系电话:021-66132442,E-mail:gaoliwei@shu.edu.cn
顾晓英
(女),浙江嘉善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硕士,上海大学法学博士、教授。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从事思政课、课程思政和高等教育研究,包括课程研究、课例研究、教学方法与教师队伍研究等。承担教育部人文专项课题2项(2010,2016),上海市本科教学重点教改项目1项(2019)。在《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一身一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研究》(2016版)。主编《叩开心灵之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项链模式”教与学实录》(2009)、《大国方略课程直击》(2015)等思政教材9部。获评上海市邓小平理论著作类三等奖1项(2010),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2012)。领衔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18),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排名第4)。领衔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2018)和一等奖1项(2013),参与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2013,2018)。
联系方式:021-66137533(o)gxyamy@163.com
韩玲
(女),教授,法学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1部,参著7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E-mail:350737065@qq.com
何益忠
(男),教授,历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的建设。
主要研究领域:党的建设史、党内法规、党内民主、支部建设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重大课题子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入选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获评上海市思政课教学名师。在《中共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学术月刊》《复旦学报》《党的文献》,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60余篇。出版《一切工作到支部》、《老城厢:晚清上海的一个窗口》、《太平天国史迹真相》等著作。获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等。
联系方式:021-57090418,E-mail:heyizhong@ecupl.edu.cn
焦成焕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和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研究”1项,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1项,主持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其他项目20余项。出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和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研究》等专著3部,主编、参编“新思想三进丛书”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教学辅导读物5部,发表论文20多篇。2017年获得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
联系方式:021-66132442 E-mail:chjiao@shu.edu.cn
金瑶梅
(女),教授,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领域: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承担课题: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论述及上海发挥引领作用的重大举措研究”等。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3项、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1项、上海市外专局课题1项、上海市教委课题8项。在《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复旦学报》、《南京社会科学》及《现代哲学》等刊物上发表《以人为本:以“什么样的人”和“人的什么”为本?》、《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研究》及《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比较》等学术论文近100篇,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成果要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3篇,在国外发表学术论文2篇,出版个人著作4部:《阿尔都塞及其学派研究》、《当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中西比较》、《中国改革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的理论维度》,参编著作4部,出国访学及学术交流10次,从事双语教学6年。现任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021-55271053,E-mail:jinqiu08@163.com
李国娟
(女),教授,博士。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哲学。主要研究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承担课题主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国家信访局理论研究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视野下的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上海市哲社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体制机制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等。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研究课题20余项;出版《秦汉之际的儒家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著作2部,合著及参编著作3部,在《光明日报》《红旗文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18)、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014、2018)等。现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021——60873555 E-mail:liguojuan@sit.edu.cn
李坚
(女),教授,历史学博士,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研究专委会主任。专业: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创建史、上海历史与红色文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学术著作5部,主编8部:在《学术月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复旦学报》《史林》及《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联系方式:Email:letuxuan@126.com
刘经伟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主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曾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先进个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等荣誉。
联系电话:021-68682554 邮箱:754220456@qq.com
刘小涛
(男),教授,湖南耒阳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哲学。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自然辩证法、外国哲学。共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重大课题3项;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哲学动态》《现代哲学》《哲学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逻辑学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获《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出版有专著《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译著《动物的社会行为》《论攻击》《整体论:一本购物指南》《野兽正义:动物的道德生活》等。
联系方式:021-66132442 E-mail: Liuxiaotao2000@163.com
宁莉娜
(女),教授,博士。专业:哲学。主要研究领域:逻辑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主持、完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穆勒《逻辑体系》及其文化向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穆勒逻辑思想及严复译介对中国近现代逻辑观影响研究”。主持完成其他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论金岳霖逻辑方法的跨界性特征”、“论严复译介穆勒逻辑思想的文化关怀”、“论穆勒逻辑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论中国近代逻辑观的生成进路及其文化价值”,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论文“重塑现代性人格”,在《光明日报》发表“从非日常思维的价值维度看逻辑方法的走向”等多篇。专著及主编:《严复译介穆勒逻辑思想研究》、《西方逻辑思想史》、《逻辑学》、《思考与解读》等著作。现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021-66132442 E-mail:ninglina@shu.edu.cn
欧阳光明
(男),江西南昌人,现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以及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的视野,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文化利用及其社会条件、社会属性和社会后果。主持、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教育部课题和省社科规划课题等十余项。在《求是》《中国法学》《自然辩证法研究》《Sustainability》(SCI)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长期在高校从事科技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研究。重点是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和生态哲学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从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的视野,结合和谐社会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文化利用及其社会条件、社会属性和社会后果。近年来,从哲学、社会学及法哲学的视角侧重研究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曾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当代重大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的智慧研究”,该课题总评为一等;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近年来,主持完成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和谐文化生态——江西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文化生态本源探析》等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曾在《求是》和《中国法学》等权威刊物及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以及江西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比较环境法学专论》(合著)、《系统方法谈》等著作和《“国家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论环境秩序:环境法价值的折射》等学术论文近三十余篇(部)。曾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青年教师,并获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多项;曾作为《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主要成员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联系方式:电话 66133152,邮箱gmouyang@163.com
申小翠
(女),教授,法学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上海市社科规划等省部级和市级课题6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2部专著和主编教辅书6部,撰写10多篇决策咨询报告,多篇获得正国级批示和中办、中宣部采纳。
联系方式:E-mail:cpshen1015@163.com
沈斐
(女),教授,哲学博士。专业:经济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领域:《资本论》与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承担国家社科项目“《资本论》视野下全球化的美国困境与中国方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专著2部:《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探究》(人民出版社2011)、《资本内在否定性:新方法与新典型》(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主要论文:《<资本论>在何种意义上是明晰的》(哲学研究2014,人大复印全文转载)、《对改革开放40年我国自由观念之变的哲学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资本论>视野下说全球化困境与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资本内在否定性框架中的跨国资本和全球治理》(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中国梦的经济学诠释》(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否定性辩证法与财富的哲学澄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新斯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考察世界经济的双重经济学视角》(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资本论>与方法论的资本内在否定性》(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绿色发展何以超越资本逻辑》(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美好生活与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内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福利社会的建设方案》(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资本的内在否定与空间的脱域性》(哲学动态2011,人大复印全文转载)、《<资本论>在何种意义上与我们同时代》(经济学家2013,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等。现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
联系方式:021—28288608 E-mail:fshen@celap.org.cn
孙伟平
(男),教授,哲学博士。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价值论、伦理学、社会历史观和文化问题研究。已出版专著11部,合著25部、主编12部、译著2部,主要著作有:《道德读本》(合著,第二作者,获1997年中央宣传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家园——文化建设论纲》(合著,第二作者,2001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猫与耗子的新游戏──网络犯罪及其治理》(2001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2006年获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伦理学之后》(200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精神家园》(合著,第二作者,2013年获中国出版协会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现时代的精神境遇》(2015年获中国出版协会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信息时代的社会历史观》(201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上下卷,合著,2012年获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著作类一等奖,2016年获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价值论转向》;《价值差异与和谐》;《价值哲学方法论》;《罗蒂文选》(选编、主译)等。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在内的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4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项“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英文版出版项目。主持编写年度性的中国生态城市发展报告、中国文化建设发展报告。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俄罗斯哲学协会学报》、《哲学》(越南)、《环境思想?教育研究》(日本)等中外报刊发表论文、译文300多篇。论文100多篇次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摘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或摘要转载,并被广泛引用。
联系方式:021-66132442 E-mail:swp1966@126.com
陶倩
(女),教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志愿服务、思政课、社会道德建设、爱国主义。获奖有:1.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8);2.获上海市教卫党委党建研究课题一等、二等奖(2014、2013);3.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1);4.获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11);5.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2016);6.获上海市思政课教学名师(2019)。科研立项(主持)有获包括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团中央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等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0余项。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好生活视域下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研究,2019.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志愿精神的理论及培养研究,2011.6。论文成果有:发表C刊论文,以及获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等各类论文80余篇。著作有:1.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2.当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培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1;3.教学与实证——“六个为什么”:来自一线教师的思考,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12。智库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6项。
E-mail:qtao@shu.edu.cn
王公龙
(男),现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科社学会常务理事;中国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等。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领域研究,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月刊》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约200篇,出版个人独著、合著10余部,代表作有《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重大课题首席专家。
联系方式:021-22880000 电子邮箱:wglsai2011@163.com
王治东
(女),王治东,女,黑龙江庆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教学项目近20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杂志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2019年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是上海市思政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兼任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生思政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魏冰娥
(女),教授,哲学博士。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主要研究领域:传统德育及其现代转型、儒家伦理思想史、新时代劳动哲学与劳动精神等。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其中1项结题等级良好)、省部级课题3项、省级教育规划重点与高等教育课题2项、横向课题1项,主研及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共20余项。独立撰写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在CSSCI期刊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儒家年鉴》等刊物转载或摘录。科研成果获省部级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1项,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奖1次。
联系方式:021-66132442,电子邮箱:weibinge2005@aliyun.com。
夏国军
(男),内蒙古赤峰人,哲学博士,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当代社会发展。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著2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近20篇次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或摘要转载;发表于《学术月刊》2015年第2期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哲学追问》一文荣获“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其他项目15项。
联系方式:021-66132442 E-mail:hongyuzh1971@126.com
肖峰
(男),教授,法学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哲学。主要研究领域: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信息文明、人工智能哲学。近年来,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15ZDB019),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并完成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信息技术革命与当代认识论研究》(15ZDA30);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信息文明的哲学研究》(13AZD095);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技术哲学研究》(11BZX026)和《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文向度——中国的现状与建言》(99BZX020),出版学术专著21部,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6篇,《哲学研究》9篇,《马克思主义研究》3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100余篇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次。
联系方式:021-66132442,电子邮箱:xiaof56@sina.com
徐光寿
(男),教授,籍贯安徽,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专业: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党的早期人物。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及委托项目多项,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研究多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科学社会主义》《中国行政管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170余篇。著有《“三次跨越”与“三个选择”--陈独秀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和《人杰地灵--新天地》等著作。论文和专著先后获上海市第十、第十一和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采用或肯定性批复10余项。多次接受央视新闻联播、CCTV“国家记忆”、新华社上海分社、东方卫视、安徽卫视、澎湃新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交通广播电台专访。
联系电话:18021098500;E-mail:xugunagshou@163.com
徐海峰
(男),教授,哲学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曾担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伦理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以及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神研究”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30余项。出版《马克思的精神观念研究》等学术专著3部,在《哲学动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E-mail:xuhaifengnihao@163.com
杨俊
(男),教授,历史学博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专业:党的建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新时代党的建设学说、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以及省级社科规划课题等1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党的文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期刊报纸发表文章100余篇;获省市级教学科研成果奖7项;专著7部;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或批示10余项。撰有《严肃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十讲》《新时代党史观的理论创新和价值意蕴》《批判电影武训传事件研究》等代表作。
联系电话:021-56020300,E-mail:yangjun@ sdx.sh.cn
杨秀君
(女),教授,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东方讲坛”特聘讲师。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承担课题: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抗挫折能力:测量与提升机制”等。主持完成瑞士雅各布基金项目(Jacobs Foundation, Swiss)、省部级项目和上海市级项目多项。奖项: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05),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1),宝钢优秀教师奖(2018),上海市育才奖(2019)。在SSCI期刊、国际学术会议(CIES; AERA)、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心理素质与人生——哈佛心理手记》《心理素质训练》等著作6部。现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021-66132442,电子邮箱:yxiujun@126.com。
叶海涛
(男),教授,哲学博士、艺术学理论博士后。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研究领域: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哲学、生态文明建设等。现为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江苏省“重中之重”教改项目等研究课题20余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参著参编多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江海学刊》《东南大学学报》等中央报刊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E-mail:haitaoye@126.com
尹岩
(女),教授,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领域:现代社会和信息时代个体认同的哲学基础理论、价值论基础理论与价值实践问题、社会共识、信息哲学、当代价值观及其教育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个体认同的一般机制研究”,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信息时代个体认同的哲学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高校思政专项以及上海市哲社项目多项。在《天津社会科学》、《江汉论坛》、《思想理论教育》等期刊发表“现代社会中“个体化”的哲学审视”、“论工作对于个体认同的意义”、“个体认同论纲”、“信息时代个体认同的哲学反思”、“信任社会:个体认同实现的社会基础、机制和启示”、“现代社会以身体进行个体认同的哲学反思”、“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体消费认同的哲学反思”、“当代中国社会个人生活价值体系的历史性转换”、“个人生活价值体系的当代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位”、“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共识的一般机制”、“接受的哲学反思”等论文。著有《个体认同论》、《现代社会个体生活主体性批判》、《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价值论及价值问题研究》(合著)等专著。现任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
联系方式:021-66132442 E-mail:13601872109@163.com
于凯
(男),教授,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历史。
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等。主持承担国家教育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开放环境下大学生国家历史认同培养机制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题项目“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历史叙事研究”、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点建设专项计划“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13,2018),上海市妇女儿童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2016),华东地区优秀图书奖2项(2008,2017)。在《社会科学战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历史教学问题》《文汇报》等刊物发表《中国古代国家化进程中的邑落形态演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价值塑造功能及实现途径》《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史教育刍议》《推进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等学术论文4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3篇。出版《国学经典导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趣味历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止戈为武:战国》(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8)等专著8部。
联系方式:021-67791040;E-mail:ykham1999@163.com
岳爱武
(男),教授,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博士后。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研究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网络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现为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省级“333工程”人才培养人选、省级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领航·扬帆”计划首批培养人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5项,其他课题20余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课题3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参编3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师大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60篇。
联系方式:E-mail:aiwu1214@163.com
张丹华
(女),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主持完成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当代俄罗斯教育发展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专项课题、上海市教委教育科研课题等多项课题。发表《苏联和俄罗斯意识形态教育的变迁研究》、《苏俄思想政治教育变迁及困境分析》、及《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与模式比较》等论文40多篇,部分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著《中外公民道德教育研究》、《技术创新战略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主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研究》、《实践与创新——“项链模式”教学研究》等多篇著作。获教育部“首届高校德育创新研究优秀奖”、上海市教学名师奖和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等。1995年国家教委公派俄罗斯圣彼得堡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普通访问学者、2006年国家教委公派俄罗斯莫斯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联系方式:E-mail:zdh7238@126.com
张富文
(男),教授,法学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B类领军人才、省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全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先后获得“河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称号。出版专著3部,其中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参与参编参著著作4部。《中共党史研究》《科学社会主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获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联系方式:021-66132442,电子邮箱:zhangfuwen@shu.edu.cn
赵庆寺
(男),教授,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国际话语权等。承担课题主要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国家安全法治的体系建设与实施措施研究”子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治理战略研究”等。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研究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4部,在《国际问题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学术前沿》《光明日报》发表《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话语建构》《试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化路径》《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路径》《“新冷战”话语的演化逻辑与应对策略》等论文和评论6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曾获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担任上海市思政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兼任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现任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021—57090417 E-mail:zhaoqingsi@ecupl.edu.cn
周丽昀
(女),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布朗大学访问学者。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哲学。主要研究领域:科技与社会、科技伦理、技术与艺术等。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身体视阈中技术与艺术的交互问题研究”,教育部课题“身体作为理解技术与伦理的独特视阈“等,参与国家哲社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多项。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学术月刊》等国家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10多篇。出版《科学的力量》《当代西方科学观比较研究:实在、建构和实践》《现代技术与身体伦理研究》《科技与伦理的世纪博弈》《身体视域中技术与艺术的交互问题研究》等著作5部,参与译著2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现任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
联系方式:021-66132442 E-mail:Juliazhou@t.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