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设计学专业是2011年国家批准的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是上海市最早的设计学博士点。本学位点拥有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骨干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及其学术骨干长期从事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研究,学术力量雄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设计学学位点依托上海大学综合学科优势,以“新海派文化”和“生态设计”相关问题为学科使命,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的时代需求,传承本土文化、面向世界潮流,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国现代设计范式和体系。
主要研究方向有:设计传承与再生、空间营造与重塑、数字创新与融合,其中包括设计理论研究、设计实践研究、设计管理研究。本学位点旨在关注当代生活,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意设计的高级人才。
01.设计传承与再生
金晖、陈光辉(本年度不招生)、章莉莉(本年度不招生)
02.空间营造与重塑
程雪松、杜守帅(本年度不招生)、刘勇(本年度不招生)、李永浮(本年度不招生)、王海松(本年度不招生)
03.数字创新与融合
蒋飞(本年度不招生)
1. 1001英语 或 1002日语
2. 2041设计学专业基础
3. 3045设计学专业综合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考核”制,凡符合报考条件的申请人需提交相关材料,学院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依据材料审核评议结果确定差额综合考核名单,经综合考核后择优录取。
一、申请人申请
1.申请条件
申请人须满足上海大学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详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规定要求,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已经以第一(或导师以外第一)作者公开发表2篇及以上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3)具备一定外语水平(须提供各类官方认可的外语水平证明);
(4)报考前应向报考导师发送相关材料,使报考导师了解考生的各项报考条件;
(5)报考类别一般为非定向,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2.申请时间
申请人须于上海大学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详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规定时间内,按相关要求完成网上报名手续,完成报名手续后进入“材料提交”环节。
3.材料提交
申请人须于上海大学当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详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材料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我院指定地点。
电子版材料需内容清晰,按照A4纸张正常大小扫描成PDF版本在报名系统上传;纸质材料需按照要求顺序整理好,邮寄到我院指定地点,我院未收到材料或考生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申请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申请材料一律不退还。
申请材料的内容与排序,须按照以下要求: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②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看学位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位验证报告,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
③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成绩单或复印件(需加盖成绩管理部门公章);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书原件(具体格式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A4纸打印);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外国语水平证书、成绩单或留学经历证明等,外文证明件需附中文翻译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具体格式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A4纸打印);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已有科研(或创作)成果复印件(包括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获得科技奖励以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等;所获得的各类与申请博士有关的获奖证书复印件;参展或获奖作品须附证书复印件和作品照片;个人作品集、出版物或取得具有相应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相关证明)。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袋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纸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规定时间递交所有申请材料(电子/纸质)。
二、考核与拟录取程序
(一)材料审核评议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评议,并根据材料审核评议结果确定进入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并通过上海美术学院官网公布,同时发放通知书到考生在报名系统中预留的邮箱地址,通知相关申请人参加综合考核。
(二)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素质与能力、综合素质及培养潜质、外语能力等,学院按照上海大学要求组织成立综合考核小组,对考生的专业综合、综合能力、外语能力进行考核。
1.资格审核
资格审核通过者才可参加综合考核。资格审核包括如下内容:
应届考生:审查有效居民二代身份证原件、学生证原件(最晚于新生报到时能提供学位证书原件,否则取消录取资格)。
往届考生:审查有效居民二代身份证原件、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在境外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还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书原件)、考生为本校(上海大学)在职人员的须提供学校人事处等部门的同意报考证明、外语水平证书原件。
2.专业基础考核
专业基础考核的内容和形式由专业基础考核小组确定。
3.专业综合考核
专业综合考核以专业面试的形式进行,考生以PPT形式汇报个人研究基础、研究方向与研究设想,以“研究计划书”内容为主。
4.综合能力考核
综合能力考核注重考核考生的基础理论,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等。
5.外语能力考核
外语能力考核为考官问答的方式。
(三)成绩计算与拟录取
1.申请—考核总成绩计算方式
申请—考核总成绩满分为500分,其中外语成绩、专业基础成绩、专业综合成绩满分均为100分,综合能力成绩满分为200分。申请—考核总成绩=外语成绩+专业基础成绩+专业综合成绩+综合能力成绩
2.公布结果与拟录取
(1)申请—考核总成绩不合格者(低于总成绩满分的60%)不予录取;各单项成绩中有不合格者(低于该单项成绩满分的60%)不予录取;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报考同一导师的考生按照申请—考核总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当本年度招生导师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时,分学科,将所有本年度招生导师名下申请—考核总成绩排名第一的考生,按申请—考核总成绩排序,由高到低顺序录取;当招生计划数超过本年度招生导师人数时,在所有本年度招生导师名下申请—考核总成绩排名第一的考生全部录取后,再将所有本年度招生导师名下申请—考核总成绩排名第二的考生,按申请—考核总成绩排序,由高到低顺序录取。具体录取人数与录取结果取决于该学科本年度博士招生计划数。
(3)申请—考核总成绩相同时,依次按照专业基础考核、专业综合考核、外语考核、综合能力考核单项成绩降序排列。
(4)拟录取名单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学校统一公示。
三、培养环节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按照国家、学校和学院相关规定进行培养,参加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预答辩等各环节考核,对各环节考核未达到要求的博士研究生给予学业警告、延期、分流或淘汰。
四、信息查询及联系方式
1.招生信息网址:
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官网:https://yjszs.shu.edu.cn/
上海美术学院官网:https://safa.shu.edu.cn/index.htm
2.微信公众号:上海大学研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3.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1-56510906(工作日:8:30~11:00,13:00~16:00)
陈光辉
陈光辉(男),教授,上海美协材料艺委会委员,美国Alfred大学硕士、当代陶艺家,教授。现任教于上海美术学院。陈光辉把陶瓷作为一种地质和知识考古的方式创作,著作《寻找消逝的材料记忆》基于“文化陶瓷学”这个设想,先后考察了中国陶瓷历史上几个曾经存在过的陶瓷类型,通过对它们几近消逝的思考,来探索中国陶瓷历史中曾经存在过的一些能量痕迹,为今天被简单化的陶瓷历史和概念提供一些多元的语义。并参与由音乐家马友友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策划的“丝绸之路”展,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策划了“游牧的丝绸之路视角”国际陶艺展,2017获中国美协海外研修计划前往摩洛哥考察伊斯兰陶瓷。2018年被世界陶瓷出版评论人学会评为影响今日陶瓷世界50人并入选第60届意大利法恩扎双年展、获2019韩国陶艺双年展提名奖、13届全国美展进京优秀作品展,第三届紫金奖金奖、日本陶与墨之奖金奖(神户市长赏)等。
联系方式: letmesee@ 126.com
注 :只招收非定向生。
程雪松
程雪松(男),博士,教授,博导,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环境设计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城乡环境更新设计、环境美育和世博会设计等问题研究。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教材、论文集十部,主持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文教结合、教育部新文科改革等科研、教研课题及相关工程实践多项。作品入选文化旅游部和中国美协多项展览。主持教学成果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二等奖(2018、2022),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大学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担任2019 米兰三年展中国国家馆“进退之间的设计”执行策展与艺术设计,2022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设计新海派”策展人,策划发起乡村文旅品牌“摩登田野”。主讲《商业空间设计》获评上海市重点课程和一流课程。
联系方式:gerard_cheng@ 126.com
注 :只招收非定向生。
杜守帅
杜守帅(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日本建筑学会会员,日本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城乡规划、乡村振兴、滨水空间等领域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中央高校科研基金重点项目及相关工程实践项目多项,荣获省哲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等奖项,指导学生获得省优秀硕士论文、“互联网+”、全国美展、ASLA等各类设计奖项60余项,申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等专利20余项。主持完成武汉两江四岸码头环境提升设计、马山和平社区村庄规划和政和苑社区规划等设计项目。
联系方式 :tosyusui@shu.edu.cn
注 :只招收非定向生。
蒋飞
蒋飞(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智能制造与数字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信息与交互设计,空间计算和沉浸式体验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软著10余项,参加国内外数字艺术展览30余次,多次获得国内外数字艺术大赛优秀导师奖,曾获得首届上海市高校艺术与设计类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副主任,上海大学国际学生知华导师,上海市广告协会理事及专业摄影分会副会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数字与跨媒体设计艺委会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客座教授。
联系方式 :jiang_fei@shu.edu.cn
注 :只招收非定向生。
金晖
金晖(男),博士,教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访问学者、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福建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工艺美术协会漆艺委员会副主任、亚洲漆艺交流项目委员会委员、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博导、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博导、韩国江源大学博导、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指委产品委员会委员、工信部国际经济合作中心专家库专家。
研究方向:传统工艺与物质文化研究、亚洲漆文化圈研究、当代漆画表现语言研究等。作品多次受邀、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包括2019年中国漆画西班牙展、2018年中国漆画剑桥大学展、2017亚洲漆艺(蒲甘)交流展、2016年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2013中韩漆画交流展等,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并被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重要机构收藏;担任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主持和参与策划多项国际性展览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2019亚洲漆艺交流项目(上海)展、2018第五届全国漆画展、2018首届传统工艺研究论坛、2019上海美院手工艺剑桥展、2018上海美院手工艺泰国巡回展等。此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省哲社、清华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等项目。
联系方式:jinhui0909@126.com
注 :只招收非定向生。
李永浮
李永浮(男),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城市理论与城市规划。重点围绕“社会转型与空间重构”、“城市治理与乡村振兴”等主题,应用GIS、遥感、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系统动力学(SD)和智能体建模(ABM)等技术,研究主题包括:中外城市化比较、城市空间分析、土地利用政策仿真、住房保障政策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等研究。
科研项目: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1100105)子课题、教育部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245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16YJA8400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6BSH0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20050832)等。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编号2012BAJ22B03)、国家“九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00年)、北京市水利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9年)、第4届国际城市化论坛(IFOU)优秀论文奖(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教学论文奖(2008年)等。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4部。
参与横向课题:上海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青海省海西州典型乡镇空间规划研究,复旦大学能源流向与碳排放时空数据库,北京市清洁小流域保护研究,河北、湖北、广西、山西、山东、陕西等地市、县和乡村规划实践项目等。
联系邮箱:liyf@shu.edu.cn
注 :只招收非定向生。
刘勇
刘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更新和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住房与社区发展研究、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城市规划学会社区规划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土地学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专业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土地学会国土空间规划专委会委员等。
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学术专著3本,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论文奖项以及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等各类设计奖项。主持各类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项目数十项,主要涉及乡村规划、城市设计、社区规划以及公共艺术规划设计等领域,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上海设计大展等。
联系方式 :liuy533@shu.edu.cn
注 :只招收非定向生。
王海松
王海松(男),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宗教文旅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建筑学会乡村建设专委会主任、建筑设计专委会副主任。曾获2019-2020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第四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 2014艾景奖)年度杰出设计奖、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九届建筑创作奖优秀奖1项、佳作奖2项、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主持国家哲社艺术学基金项目,2006年获上海市优秀文艺人才奖,2007年度获上海大学教学名师奖,2013年获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作为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获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上海海平线公共艺术展(2008年)、上海设计展(2011年、2013年)等。
联系方式:3067469113@qq.com
注 :只招收非定向生。
章莉莉
章莉莉(女),博士,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任公共艺术技术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大学)主任,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执行主任,全国非遗名词审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创意手工委员会主任,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设计艺委会委员,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法国巴黎艺术城特邀访问学者,奥地利总理府特邀访问学者。曾多年从事地铁空间视觉设计实践及研究,出版《地铁空间设计》《公共导向设计》等十余本专著及教材。
2015年以来,致力于非遗活态传承与跨界创新设计实践与研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2018)”称号和“优秀专家(2020)”称号。获2018“非遗年度人物”提名、2019中国传统工艺振兴“非遗活力致敬人物”称号等。申报项目获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称号、上海设计100+称号等。主持上海大学承办的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负责文旅部非遗司设立的两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孵化非遗跨界创新设计案例百余项,积极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链接,策展非遗相关展览三十余次。
主持国家艺术基金展示交流推广项目(2022)、文化和旅游部部级重点社科研究项目(202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2020)、上海文展基金会项目(2021)、上海市教委文教结合项目(2019-2020)、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专项委托课题8项、联合主持七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2015-2021)、负责上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2019-2022)等。积极推进上海对口援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等中西部地区的非遗扶贫工作,获“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称号(2020)。策划非遗相关领域国家级和省市级展览20余次,积极推进非遗文创研发,孵化百余项非遗跨界研发项目(2015-2022)。
联系方式 :lili79089@ 163.com
注 :只招收非定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