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085400 电子信息(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学制:4 年
  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是国家科技主阵地,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科创排头兵和高新产业聚集地,相关人才需求迫切。上海大学电子信息专博点面向国家科技战略与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聚焦电子信息领域人工智能、通信工程、集成电路、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方向培养高水平人才。
        上海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电子信息下设的人工智能、通信工程、集成电路、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方向上已经形成高水平教研团队并产出系列重大研究成果:(1)人工智能领域,研制“精海”系列海洋无人艇、无人集群多次获全国竞优第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工智能代码下首个重大项目,科研成果发表于 Nature 等国际顶刊。(2)通信工程领域,黄宏嘉院士带领建设我国第一个光纤实验室,填补国内光纤通信研究空白,参与国际光接入标准制定。(3)集成电路须域,与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华虹集团等合作共建微电子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4)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积累多项医疗器械与生物制药核心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50多家医院与医药企业。
        上海大学电子信息专博点拥有国家级人才 1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5人,建设具备1个国家级、1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30余项,以第一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一等奖4项、国家一级学会科技一等奖7项。此外,学校具有 20 多年电子信息领域研究生培养积累,培养 5000余名相关学科技术人才,与国家实验室、科学院等重点科研单位及中兴、华为等龙头企业合作,培养输送了大批领军人才。近五年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十余项。
        本学科实力雄厚,科研环境优良,相关学科培养的优秀学生广泛活跃在电子信息学术界与工业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欢迎有志于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发的研究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 人工智能(无人系统与数据科学);
  02 通信工程(特种光纤与先进通信);
  03 集成电路(微纳制造与传感器件);
  04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与智能医疗)。
  指导教师:
01.人工智能(无人系统与数据科学);
高守玮、解杨敏、李喜峰、李小毛、李孝伟、李玉峰、李政霖、刘娜、骆祥峰、苗中华、彭进霖、彭亚新、彭艳、齐俊桐、钱权、任肖强、宋锐、汪小帆、王标、王敏、王曰英、谢少荣、辛立明、徐梁、许华虎、杨帮华、杨扬、杨毅、余航、岳涛、岳晓冬、张丹、郑建勇、钟宋义
02.通信工程(特种光纤与先进通信);
安平、陈娜、陈伟、郭海润、黄怿(本年度不招生)、姜之源、刘云启、刘志、牟成博、庞拂飞、施俊、王廷云、徐树公、杨雪霞、扆梓轩、曾丹、张麒、张小贝、张新鹏、张之江、周永金
03.集成电路(微纳制造与传感器件);
董渊、胡挺、李浩源、李俊、李梦姣、王林军、王楠、辛涵申、殷录桥、张建华、张磊、赵建龙、钟其泽、周婷
04.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与智能医疗)。
贝毅桦、卞月珉、陈付学、陈桂芳、陈红霞、陈亮、陈沁、陈雨、冯炜、高海燕、高正良、耿振、胡宏岗、蒋皆恢、井莹莹、廖新化、祁巍巍、钱其军、石业娇、苏佳灿、苏笠、魏彦、向慧静、肖俊杰、徐可、张川、张娟、章焰生、赵婧、刘媛媛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52电子信息专业基础
  3. 3052电子信息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一、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 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 硕士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作者(或除导师以外的第一)公开发表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
        3. 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4. 硕博连读人员的考核,依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二、申请材料

        1. 《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 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
        ① 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
        ② 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
        ③ 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
        ④ 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 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 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 硕士成绩单原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保管部门公章);
        6. 两位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正高级职称专家亲笔签名的推荐书原件(具体格式可从网上下载,用A4纸打印);
        7. 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 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CI、E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9. 突显本人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0. 考生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科学研究计划书(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
        11. 硕士学位论文(正反打印,并且带有封皮),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截止时间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纸质)。

三、申请-考核程序
        1.网上报名
        具体报名时间及缴费情况请参见后续研究生院发布的招生简章为准。必须网上缴费,缴费时间同报名时间,未在报名截止前缴费的考生视为报名未成功。请考生报名前仔细查看报考条件,确定符合报考条件后再报名缴费。报名费一经缴纳,不予退还。
        2. 报考材料上传及邮寄
        请考生务必于上海大学研究生院规定时间内,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纸质版材料邮寄到学院指定地点。
        电子版需内容清晰,按照A4纸张正常大小,扫描成PDF版本在报名系统上传;纸质材料需按照要求顺序整理好,以指定邮寄方式邮寄到本学院指定地址。学院未收到材料或考生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3. 材料审查
        学院博士生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小组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核意见,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参加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预计2023年3-4月、地点另行通知,请关注学院网站)。
        4. 综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
        电子信息专业考核采取面试形式。具体实施方案请关注负责各领域方向招生的学院网站。
     (1)人工智能方向: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网址:https://ai.shu.edu.cn/)
     (2)通信工程方向: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网址:https://scie.shu.edu.cn/)
     (3)集成电路方向: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网址:https://sme.shu.edu.cn/)
     (4)生物医学工程方向: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网址:https://bio.shu.edu.cn/)

四、拟录取
        拟录取专业为“电子信息”,录取时根据招生计划数, 按照导师录取;若申报同一导师的考生复试总成绩相同,则依次按照专业综合、专业基础、英语成绩降序排列;若发生调剂,则以导师方向匹配后,按学生综合考核成绩进行双向选择。复试总成绩低于满分的60%者不予录取。
        通过综合考核的考生,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公示无异议上报上级部门审核,通过后最终录取为2023年秋季学期入学博士研究生。

五、其他说明
        已通过“申请—考核”制拟录取的考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其他学校组织的各类博士生招生考试。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如果学院有要求请以学院要求为准):

01.人工智能

上海市宝山区锦秋路716号上海大学北门未来技术学院415,200444,关老师;021-66132062

02.通信工程

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翔英楼510,200444,陈老师,021-66138157

03.集成电路 

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20号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微子楼208室,201800,周老师,021-69982807

04.生物医学工程

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19号楼,200444,董老师,021-66132177


  参考书目:

无推荐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安平
安平(女),教授,博士。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领域:视频压缩与处理、智能视觉、图像处理等。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光场数据压缩与重建、智能视频编码、沉浸式视频(光场/3D/VR/AR)内容生成与质量评价等。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访问学者,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图像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图像科学与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上海市科委/教委/经信委等项目十多项,并与华为、上海文广科技、SMG、航空电子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2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四)、科技部世博科技先进个人、以及宝钢优秀教师奖。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人机视觉协同智能网络特征编码模型与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态光场的高效编码与高质量重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3D内容制作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科委基地平台项目)、以及相关企业合作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66136283,E_mail: anping@shu.edu.cn
  网 址:http://www.ci.shu.edu.cn/ap.htm
贝毅桦
贝毅桦(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生理科学会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Translational Research副主编、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 PLUS编委。研究工作聚焦心肌细胞存活、增殖与心肌保护策略,近5年以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在Molecular Therapy、Advanced Science、Circulation、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npj Regenerative Medicine、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参与撰写运动与心血管基础研究的专家共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作为子课题单位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获得2022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2020年第十四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20)第七届东方新星提名奖、2018年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
  联系方式:beiyh36@shu.edu.cn
卞月珉
卞月珉(男),上海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1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2020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2021年1月-2024年2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从事新药研发工作,担任资深计算科学家。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和药物发现的跨学科交叉,特别是针对小分子药物的智能筛选与优化,初步构建了聚焦于新型靶标确证与苗头发现的人工智能药物设计平台;在该平台基础上,(1)以计算为桥梁完成癌症新靶点SHOC2-MRAS-PP1C全酶的结构解析与功能分析,为RAS病理相关癌症治疗开创全新药物靶标(Nature 2022);(2)将大分子生物计算与结构生物学相融合,揭示HSV Polymerase耐药性突变的动态结构性解释,为针对耐药病毒株的原创药物发现提供支撑(Cell 2024);(3)实现超高通量虚拟筛选和生成式配体结构从头设计,针对GPR34、ADAR1、CB2等新型靶点开展苗头发现与先导优化。近五年,发表包括Nature、Cell在内的通讯/第一/共一SCI论文及专著15篇,H因子12,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96;现为英国国家研究与创新署UKRI、智利国家研究与发展署ANID基金评审外籍专家,BMC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杂志客座编辑,Nature Communications、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杂志审稿人。
  联系方式:yuemin@shu.edu.cn
陈付学
陈付学(男),教授,1993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遗传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2003年间在美国Georgia State University从事细胞与分子生理学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科技部“973”项目、上海市教委、农委项目多项。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目前主要从事儿童自闭症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以采集患病儿童家庭采样入手,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筛选儿童自闭症候选基因,从分子、细胞与基因编辑小鼠等层次阐明其在神经元可塑性、突触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在小鼠神经环路中的功能,进而解析患病儿童与自闭症易感基因的关联及机制。在Circ Res.、Cell Physiol.、Biol Chem.、NeuroReport.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联系方式:021-66135167 Email:chenfuxue@staff.shu.edu.cn
陈桂芳
陈桂芳(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教学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特定标志物智能分析相关工作,运用现代荧光影像、电化学等技术手段,发展以微小RNA为主的疾病标志物的低成本、超灵敏体外分析技术,最终为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支持。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ACS Nano,Small,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国际权威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70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8132;Email:gfchen@shu.edu.cn
陈红霞
陈红霞(女),教授,1996年获郑州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2003和2008年分别获韩国国立釜山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和药学博士学位。2009年加入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从事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的研究工作,包括纳米和超分子光学传感器、蛋白芯片、食品安全和临床疾病检测的传感界面等领域,成功构建了尿液中结核标志物检测,癌症标志物及癌细胞检测等多种高效灵敏的检测方法。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四项、企业委托研发项目三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一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等。获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一等奖,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指导的研究生有四人次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三人荣获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近年来在包括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Photonic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Small,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Analytical Chemistry, Inorganic Chemistr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Water Research, Analyst等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7539 Email:hxchen@shu.edu.cn
陈亮
陈亮(男),上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优青、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大学伟长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1.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T细胞受体识别特异性;2.通过系统生物学方法鉴定抗原特异性T细胞;3.开发针对实体瘤的T细胞治疗新策略。代表性成果发表在Science、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Nature Immunology、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Hepatology、Journal of Immunology等国际医学及免疫学顶级杂志。担任Frontier In Immunology、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等专业杂志审稿人。
  联系方式:lchen1@shu.edu.cn
陈娜
陈娜(女),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光纤与光纤传感,研究兴趣包括特种光纤、特种光纤器件、光纤传感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等。近十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研究。2009年获上海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2010年获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与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CSC/FFCSA)资助,在法国国家科技研究院激光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从事光子晶体光纤及光纤器件的研究。2013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三等奖。2018年获全国光电信息类教师授课比赛一等奖。至今,发表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收录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
  联系方式:021-66136338(O) E-mail: na.chen@shu.edu.cn
陈沁
陈沁(女),教授。1993,1999年分别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加入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承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从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交叉领域的研究,包括过敏原的检测及其机理研究、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发现和机理研究以及食品安全预警方法的研究等。先后在Food Chemistry,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Electrophoresis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申请专利10项,授权专利2项,同时担任NOTULAE BOTANICAE HORTI AGROBOTANICI(ISSN 0255-965X)杂志的编委。
  联系方式: 021-66134332 E-mail: chenqincc@shu.edu.cn
陈伟
陈伟(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光纤、先进激光与光纤传感等光电信息领域,重点从事光纤光学、新型光纤技术(包括NGF大容量通信光纤、SDM空分复用光纤、ULL超低损耗光纤、HCF空芯光纤、激光光纤、传感光纤、医疗光纤)、光纤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及工程化应用。先后承担或主持多项国家“973”项目和“863”计划项目,国家工信部强基工程重大项目、GFKG重大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累计承担与主持国家各级项目10余项,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10余项。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光纤通信年鉴》副主编、中国通信学会线路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与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光电缆专家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chenweiSD@shu.edu.cn
陈雨
陈雨(男),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项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百人计划”入选者。陈雨是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子影像及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委员、《Science Bulletin》Executive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Materials Today Chemistry》Editorial Board Member、《无机材料学报》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等。陈雨的主要研究工作围绕生物医用微/纳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生物学效应及其在生物医学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包括分子影像、药物靶向输运、脑神经疾病、组织工程、肿瘤诊疗等,发展了多种新型的制备方法获得了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体系,并发展了多种高效的肿瘤治疗模式(光热、光动力学、磁热、声动力学、放疗增敏、催化医学、免疫治疗、协同治疗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150余篇(IF>10的论文9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3), Advanced Materials (26), Chemical Reviews (1),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1), J. Am. Chem. Soc. (4), Angew. Chem. Int. Ed. (3), Nano Letters (2),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6), ACS Nano (8), Nano Today (4), Chem. (1), Small (3), Biomaterials (15),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1)等,论文被引用17000余次,H-index为68,连续入选2018年和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30余篇论文入选ESI高引用论文(Highly Cited Paper)。曾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5)、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4/5,2014)、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015)、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2015)、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4)、中科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18)、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4)、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2014)、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2017)、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12)、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青年五四奖章(2015)、上海市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2016)等。
  联系方式:021-66133201 Email: chenyuedu@shu.edu.cn
董渊
董渊(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博士后。曾任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IME,A*Star)研究员/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AI计算中心的高性能集成光电子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曾领导和参与了多个企业、政府研究项目。在SCI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在半导体器件、光通信顶级会议(IEDM、VLSI Symp.,OFC等)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9篇,并多次在国际顶会上做口头报告。授权美国专利1件,申请中国专利十余件。所指导的博士生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华为、台积电(TSMC)、积塔半导体等业内知名企业。招收微电子、光电子、应用物理、光学工程、材料学、机械自动化、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博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 dongyuan@shu.edu.cn。
冯炜
冯炜(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2021)。2016年3月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4月至2019年11月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8月加入上海大学。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Materials Toda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Today、ACS Central Science、Advanced Science和Biomaterials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智能响应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疾病诊疗;(2)功能微生物的设计、构建及生物医学应用。
  联系方式:办公室电话:021-66135163;Email: fengw@shu.edu.cn
高海燕
高海燕(女),教授,博士。1997,2001年分别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从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7月进入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从事营养功能组分发掘与慢病干预、大数据与感官分析研究工作,担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果蔬加工分会委员、上海食品学会理事。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国家十三五、十二五、十一五科技支撑及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上海市国际合作、国内合作、上海科委重点专项及企业横向项目多项,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Innovative Food Scien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Journal of Food Science》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授权专利4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大学优秀教师”称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和“科技创新奖”等奖项。近年培养或在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25名。
  联系方式:021-66135172 ;Email:gaohy@shu.edu.cn
高守玮
高守玮 (男),副教授、博导。本科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方向:脑机接口及类脑人工智能算法、机电自动化与嵌入式系统、移动互联网开发。主持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纵向项目多项,企业横向项目多项。在校企产学研结合方面工作突出,多项科研成果都已经由合作企业成功孵化并正在市场上批量销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及系统技术分会理事,中国神经学会类脑智能分会会员。
  邮箱:swgao@shu.edu.cn,个人主页:www.swgao.org
高正良
高正良(男),现任上海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年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干细胞和系统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上海市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科学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发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灵长类生物医学分会科普副主任,上海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专委会委员,科技部干细胞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组长;曾任同济大学丽丰再生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分会理事、科普和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分会常务理事等。从事发育、干细胞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发育、干细胞、衰老、组织器官纤维化和癌症生物学,类器官、肿瘤类器官和器官重建,组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与精准再生和肿瘤医学。发表SCI文章近50篇,最高单篇引用500余次,包括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hemical Biology,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Cell Discovery等高影响力杂志文章及Journal of Neuroscience,EBiomedicine,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和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等专业杂志封面文章。
  联系方式:zhengliang_gao@shu.edu.cn
耿振
耿振,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骨/软骨再生修复生物医用材料、骨关节炎阶段性治疗策略、软骨类器官等研究工作,以一作/通讯在Natl. Sci. Rev., Nano Lett., Adv. Funct. Mater.(2篇), Bioact. Mater.(6篇), Adv. Fiber Mater., Chem. Eng. J.(6篇), Theranostics(4篇), Mater. Horiz., Compos. Part B-Eng., J. Mater. Sci. Techno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7篇高被引论文,H因子28,担任Exploration、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期刊青年编委,Journal of Functional Biomaterials客座编辑,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和面上一等资助、省部级基金等。
  联系方式:nanboshan1987@163.com
郭海润
郭海润(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集成光子学,激光与光电子技术,激光通信与精密测量,聚焦光子集成的微纳光学频率梳产生及应用。郭海润2014年博士毕业于丹麦技术大学,光子学工程专业。2015年加入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Kippenberg教授课题组,开展光子集成微纳光学频率梳相关研究,完成多项先驱性成果。2018年底加入上海大学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曾主持欧盟H2020人才专项计划“芯片化中红外光学频率梳”,参与美国*****?“紫外到中红外的光学频率梳技术”等多项重大专项。至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包括Nature子刊等10余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大会报告30余次,完成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兼任多个光子学领域期刊的审稿人,曾获评中国激光杂志社优秀审稿人。目前主持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等。
  联系方式:hairun.guo@shu.edu.cn
胡宏岗
胡宏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药学学士学位;2007年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留学1年,师从国际知名糖化学家郭忠武教授;2008年获第二军医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3年赴清华大学化学系刘磊教授课题组从事访问研究1年,2018年从军队转业进入上海大学工作;主要从事新型多肽药物及多肽生物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科技委重大及重点基金等科研项目15余项,经费4000余万元;在包括Chemical Reviews, Cell Discovery, Nature Protocol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anced Science, Small, Chem. Sci., J. Med. Chem.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共计100余篇。出版书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9项。
  联系方式:hhu66@shu.edu.cn
胡挺
胡挺(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电子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大学“伟长学者”。长期从事硅基光电子器件及微纳加工工艺研究,曾带领团队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基于12英寸晶圆的超表面光学芯片技术平台。目前主持在研项目包括国自然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课题1项、中电科集团等企业技术研发项目4项;在SCI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美国/中国授权专利3项,申请专利12项。
  联系方式:邮箱 hu-t@shu.edu.cn
黄怿
黄怿 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特种光纤、光纤通信与传感、智能光电检测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军委装发快速扶持项目、国家电网、中航光电科技项目等30余项,在《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IEEE Sensor Journal》、《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光学学报》、《中国激光》等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曾获得过2022年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联系方式:huangyi1008@shu.edu.cn 13774477318
  代表论文:
  1. Yi Huang*, Improved dual-wavelength demodul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prior information for fiber optic Fabry-Pérot ultrasonic sensor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42(18): 6444-6450, 2024.
  2. Yi Huang*, A representation-enhanced vibration signal imaging method based on MTF-NMF for Φ-OTDR recognition,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42(18): 6395-6401, 2024.
  3. Yi Huang*, Concise method for high-precision vibration recovery of Φ-OTDR based on the GF-FastICA algorithm, Optics Letters, 48(2):251-254, 2023.
  4.Yi Huang*,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magnetic field and temperature based on two anti-resonant modes in hollow core Bragg fiber, Optics Express, 29(20): 32208-32219, 2021.
  5. Yi Huang*, Magneto-refractive properties and measurement of an erbium-doped fiber, Optics Express, 29(21): 34577-34589, 2021.
  6. Yi Huang*, Optical path optimal length for ultraviolet ammonia detection with a compact and flexible gas-absorption cell, IEEE Sensors Journal, 21(16):17889-17897, 2021.
  7. Yi Huang, An innovative fluorescent fiber sensor based on Ce/Tb Co-doped silica fiber for partial discharge detection, IEEE Sensors Journal, 23(7):6939-6947, 2023.
  8.Yi Huang*, Sidelobe Suppression Method with Improved CLEAN Algorithm for Pulse Compression OTDR,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36(22):1321-1324, 2024.
  9. 黄怿*, 调制光栅Y分支型激光器高效调谐特性研究, 中国激光, 51(2): 0201001-9, 2024(封面文章).
  10. 黄怿*, 基于多谐波混频和非线性曲线拟合的相位解调算法, 光学学报, 44(21): 02, 2024.
姜之源
姜之源(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无线通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分别于2010年、2015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在2015年到2016年,在爱立信研究院担任资深研究员;从2016年到2018年3月,在清华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从2018年3月到11月在美国英特尔公司担任无线信号处理科学家。2019年1月起,加入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工作在科研一线,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IEEE期刊论文30篇,引用超过2000次,授权专利5项,其中两项为爱立信公司5G基础专利。担任IEEE/KIC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期刊编委,GLOBECOM、WCNC、PIMRC等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获得IEEE INFOCOM 2019最佳论文展示奖,ICC 2020年度最佳论文奖,ITC杰出学术新秀奖。
  联系方式:jiangzhiyuan@shu.edu.cn;
  网址:https://zhiyuan-jiang.github.io/
蒋皆恢
蒋皆恢(男),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多表型数据关联分析、PET/MRI脑影像分析与AI教研工作,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AI诊断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历。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以通讯和第一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主编及参编多本著作。参与制定PET影像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等专家指南与共识。获得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贡献奖等多个奖项。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AI与大数据学组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分会委员、中国阿尔茨海默防治协会AI分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信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疗器械标准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药监局医疗器械评审、《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通信编委、《中国医疗器械杂志》青年编委等学术兼职。
  联系方式:jiangjiehui@shu.edu.cn
解杨敏
解杨敏,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并在该校从事博士后及客座讲师工作。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委员、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及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获得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方向:无人系统智能感知、规划及无人集群决策。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2项。研究组网页https://xrg.shu.edu.cn/。
  联系方式:xieym@shu.edu.cn
井莹莹
井莹莹,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组织微环境调控干细胞命运影响机体衰老的基础研究与干预策略。通过探索炎症低氧微环境影响干细胞再生及分化的分子靶点,揭示骨退行性病变肿瘤等衰老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形成重塑组织微环境延缓机体衰老的干预策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创新长期人才项目等。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42篇,包括 Advance Functional Materials、Science Advances、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等学术期刊,累计影响因子312.48分,主编4部专著,其中1部英文专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1项。
  联系方式:jingy4172@shu.edu.cn。
李浩源
李浩源(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化学。主要进行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二维材料多尺度模拟和机器学习研究。201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亚利桑那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随后担任研究科学家,2020年底加入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在模型设计、程序开发、大体系和长时间模拟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实现了从分子水平上对器件性能和材料聚合的模拟,深入理解和揭示了相关微观机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National Science Review、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Materials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项目资助,入选上海大学伟长学者、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22年度新锐科学家。Email: lihaoyuan@shu.edu.cnEmail: lihaoyuan@shu.edu.cn
李俊
李俊(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北京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科委基金评审专家、中科协奖项评审专家,兼任美国物理学会、化学学会及英国IOP 等20 余种SCI刊物的长期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新型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设计及其应用;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薄膜晶体管人工突触器件和智能柔性传感器研究。近年来在npj Flexible Electronics、Science Advance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 论文11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上海市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863项目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基础重大/重点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等15项。指导研究生多人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大学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等。E-mail: lijun_yt@shu.edu.cn
李梦姣
李梦姣,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重点从事集成电路先进节点二维晶体管器件、忆阻器、感存算一体化器件及集成应用研究。共发表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Science 子刊),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Energy等高水平学术论文近50余篇。主持并参与国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等多项项目。荣获上海市启明星和上海市白玉兰人才称号,担任Frontier in Electronics 客座编辑,嘉定区嘉定镇科协副主席,Nature Communications, ACS Nano等期刊评审专家。Google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xxOxJ80AAAAJ&hl=zh-TW学校官网:https://sme.shu.edu.cn/info/1028/2651.htm招收微电子、集成电路、材料、计算机等专业等背景,乐观积极向上的博士研究生。欢迎您的加入!联系方式:mjli@shu.edu.cn
李喜峰
李喜峰(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薄膜晶体管、印刷显示技术、传感器件等设计与制造。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国家科技部863、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经信委,以及广东省科技厅等多项科研课题。与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上海天马、上海凯世通等企业合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有40余篇被SCI收录, 20余篇被EI收录。授权发明专利19项。
  联系方式:lixifeng@shu.edu.cn
李小毛
李小毛 男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现任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总工。2003年7月获沈阳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士学位,2008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在南京中电14所从事雷达软件总体和雷达数据处理方面工作,2014年至今在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从事计算机视觉及其点云处理研究。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排名第5),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排名5)。
  联系方式:lixiaomao@shu.edu.cn
李孝伟
李孝伟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流体力学专业。研究方向为计算和设计空气动力学、流固耦合及流体力学中的变分原理、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方法。在复杂外形网格生成、复杂定常与非定常绕流计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用和发展了静态和动态多块网格技术,并取得了一些方法性的突破。在Navier-Stokes 方程、Boltzmann 方程结合伴随方程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对其中的边界条件奇异性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处理方法,已用于脉冲爆震发动机的尾喷管设计和船舶外形设计与流动控制中。主持、参与完成上海市教委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航空、航天、航海类项目30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和授权的专利20余项。参与的项目“先进翼型与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一体化设计研究”、“先进翼型设计技术及对飞机设计的应用”、“翼型与飞机气动设计的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 “叶轮机械内部三维流场分析与气流激振稳定性研究及应用”分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联系方式: xwli@staff.shu.edu.cn
李玉峰
李玉峰(男),1975年10月生,山东烟台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负责人,国家"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网联安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网络空间内生安全联盟人工智能委员会执行主任,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工业控制安全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上海中心主任,紫金山实验室车联网内生安全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联网网络安全、智能无人系统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治理等。
  李玉峰教授系原解放军X部尖子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研制了我国首台40Gbps XXX安全管控设备,规模部署在全国30余个大中城市。先后主持完成863、军队装备科研等项目课题10余项,总经费逾2亿。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0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均序1),军队和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
  联系方式:15237139267 E-mail:liyufeng_shu@shu.edu.cn
李政霖
李政霖,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模态信息融合,机器人/自动驾驶环境感知,不确定性量化,计算机视觉等。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包括 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Tra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Neurocomputing等;2022年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主持XX科技创新特区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启明星培育(扬帆专项)、Insigneo Bridging Bursary 基金,获谢菲尔德大学ACSE最佳报告、最佳雇员等奖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担任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期刊青年编辑,Signal processing, Neurocomputing,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gazine 等期刊的审稿人。
  邮箱:zhenglin_li@shu.edu.cn
廖新化
廖新化(男),教授,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2005-2013年间先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糖尿病、消化道疾病及肾病研究所、美国贝勒医学院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任福建医科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加入上海大学。主要研究成体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近年来在基因治疗皮肤相关疾病(脱发、创伤、疤痕等)、利用化学药物靶向肿瘤干细胞取得重要进展。当前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科技部“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子课题,此外基因治疗转化项目获得公司210万元横向经费支持。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中国实验动物协会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AMEM)期刊以及BIOCELL期刊编委。
  联系方式:021-66137016 Email:liao_xinhua@hotmail.com
刘娜
刘娜 女 副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微纳操作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兴趣包括面向生物医学应用的单细胞高通量操控、基于光场/磁场的微纳操作、胃肠道微型软体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 Science、 IEEE T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等中科院TOP期刊,申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成果转化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上海市科委等国家/省部级级项目7项,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上海市扬帆英才计划等奖励。
  联系方式:liuna_sia@sina.com
刘媛媛
刘媛媛 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上海)上海大学分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东方英才,2008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之后曾先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学;担任上海市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军事医学工程与卫生装备研究分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基础与材料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数字化学组委员等;长期从事医工结合研究,主攻方向是生物制造与生物增材制造(生物3D打印)技术与装备,在组织工程医疗器械、柔性传感与智能可穿戴方面正在开展多项创新产品的研发与转化,与沪上及长三角地区多家医院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科技委重点项目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实现专利转化7项,荣获第二十届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特等奖,第20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等,多项成果被美国物理联合会报道、highlight,并被 ScienceDaily、ScienceNews转载 、研究工作也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等的报道。
  联系方式: yuanyuan_liu@shu.edu.cn
刘云启
刘云启(男),教授,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型光子学器件及其应用、光纤传感、光纤通信。2000年在南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0至2008年分别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8年加入上海大学。目前致力于新型光纤器件及其应用研究,在研课题包括光纤模分复用通信器件研究、光纤光栅传感器研究等。已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和知名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9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的有240余篇,代表论文发表于Optics Express, Optics Letters,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等国际著名期刊,授权发明专利4项。国际期刊《Journal of Optics and Photonics Research》主编,《应用科学学报》副主编。
  联系方式:021-66136332;E-mail:yqliu@shu.edu.cn
  网  址:https://scie.shu.edu.cn/Prof/liuyq.htm
刘志
刘志(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图像与视频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多媒体通信。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显著性检测、人眼注视点预测、精神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对象检测/识别/分割/跟踪、图像/视频分割、工业检测与测量、流媒体传输等。目前担任国际学术期刊Signal Processing: Image Communication的编委(Area Editor)。现为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和青年科学家俱乐部成员。先后在英国Brunel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法国IRISA/INRIA-Rennes从事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上海市科委/教委项目、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等科研项目。与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及博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包括IEEE Trans.及CVPR/ICCV/ECCV论文55篇),论文累计被Google学术搜索引用8800余次,SCI引用5300余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1篇。出版专著1本,授权发明专利29项。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获得了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当选了上海大学研究生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所指导的13名研究生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所指导的1名博士生获得了上海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校长奖学金、宝钢优秀学生奖等奖项。指导研究生获得了“华为杯”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上海分赛区团队一等奖(同时获得了上海分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奖)、全国总决赛团队二等奖。所指导的2名研究生分别获得了上海市图像图形学学会优秀博士与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毕业研究生就职于高校、科研院所及腾讯、阿里、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
  联系方式:021-66137270,E-mail: liuzhi@staff.shu.edu.cn
  网址:https://ivp.shu.edu.cn
骆祥峰
骆祥峰(男),博士,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与知识科学、智能感知与认知、智能无人系统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军民融合及产学研项目等。
  骆祥峰是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副主编(associated editor), Human-Centric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编委;应用科学学报副主编;曾经担任ACM Tra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与Int. J. Cognitive Informatics and Natural Intelligence客座编委。创建了“上海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智能信息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在本领域权威期刊如ACM Trans. on Information System, 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 Information Science, 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System,IEEE Tra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EEE Trans. on Human Machine System, IEEE Trans. on Cybernetics等,相关国际会议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三十余次进入ESI高被引和热点高被引论文,并应用于智慧金融、智能感知、智能决策等相关领域。
  联系方式:021-66135776(O) E-mail:luoxf@shu.edu.cn
苗中华
苗中华(男),教授、博导,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从事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控制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实践研究,主要方向包括:(1)智能机器人技术(视觉感知、轨迹规划、决策控制等),(2)智能装备控制与安全运维,(3)多机器人协同控制(跨域协同、区域控制、编队等)。在智能农机装备、工程机械装备、农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的自主作业控制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63高技术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项;主持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上海市农委科技兴农重点、上海市教委自然科学重大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所属研究领域近十多种国际著名杂志Automatica、ASME Trans、IEEE/ACM Trans、Information Sciences、Nonlinear Dynamics以及国内《中国科学》等发表SCI/EI论文180余篇。科研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8)、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技一等奖(2019)和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2021)等。
  联系方式:zhhmiao@shu.edu.cn
牟成博
牟成博(男),光子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型光纤激光器、纳米光子学及新型先进光纤器件的激光应用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英国阿斯顿大学光子技术研究所学习和工作期间完成了可用于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及相干合成的全光纤偏振器件的设计、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等工作。近期通过使用新型纳米材料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器件,在超快激光器的偏振动力学及全光纤超快激光器的实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共参与英国政府及欧盟项目7项,在Opt.Lett., Opt.Express., Photon.Technol.Lett., Appl.Phys.Lett., Light:Science&Application,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等国际知名期刊共发表SCI文章100余篇。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2016-2018年应邀作为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ensor大会的程序委员会委员;2017, 2018 CLEO PR激光分会共主席,2019-2021国家先进光纤激光会议(AFL)程序委员会委员,2019-22年BGPP国际光纤光栅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拥有英国专利1项(已公布);应邀撰写英文书籍2章,编辑英文图书2部。获英国物理学会学生基金,英国文化委员会旅行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基金,教育部优秀海外留学生奖。《光电子激光进展》编委,《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中国激光》青年编委。2017年《中国激光》杂志社优秀论文奖,2017年国家平板显示中心优秀论文奖。2017年ICOCN国际大会青年科学家奖,2019年PIERS国际大会青年科学家奖。 指导的研究生多次在CLEO,CLEO PR,BGPP,ACP,ICOCN等知名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张贴报告并获得研究生、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联系方式:mouc1@shu.edu.cn
庞拂飞
庞拂飞(男),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特种光纤、光纤传感、光纤通信及光集成等方面研究工作。2006年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获博士学位后加入上海大学工作,2010.7-2011.6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纤研究中心做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面上项目(2项);目前主持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IEEE高级会员,担任《光学学报》网络版期刊编委及中国激光期刊杂志社青年编委。201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10);2022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15)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15);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科技创新奖二等奖(排名第2);2024年获仪器仪表学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15)。
  联系方式:021-66136329 (O) ;E-mail:ffpang@shu.edu.cn
彭进霖
彭进霖(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与人工智能。现任军事科学院某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英国利兹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十余篇,获专利5项。主持军事科学院认知电磁xx实验室建设,在无线通信、电磁智能化方面主持项目3项,其中军委科技委项目1项、军内科研项目2项,主持国家及军口等重大任务。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军委科技委、科技部重大项目3项,其中某成果入选2019年 “国防科技十大进展”。
  联系方式:peng_jinlin@126.com
彭亚新
彭亚新,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获法国里昂高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双校博士学位。主要从事AI for Science理论、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技术研究及应用落地,具体包括物理计算基座模型、智能体决策中的强化学习泛化性理论、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及智能体(无人系统/机械臂)感知中的保结构理论和智能算法。在IEEE TNNLS、TMM、AAAI和IJCAI等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刊物/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和工业检测/机器人横向项目8项,参与数10项国家重点/专项项目。欢迎数学成绩较佳、踏实认真、喜欢应用落地的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yaxin.peng@shu.edu.cn
彭艳
彭艳(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妇联兼职副主席。研究方向为海洋无人艇系统与装备、海洋环境动能自俘能技术与部组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团队获得全国首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劳动模范团队。
  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带领团队研制了15余系列无人艇,取名 “精海”寓意用精卫填海的精神,打造精确执行任务的智能装备,“精海”系列无人艇,在东海、黄海、南海、南极执行大量任务,为我国海洋战略及应急探测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等10余个奖项。
  联系方式:pengyan@shu.edu.cn
祁巍巍
祁巍巍(女),副教授。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2012年爱荷华州立大学访学。2013年加入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6年获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目前主要开展作物基因工程新技术研发、作物高产和营养品质优化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基金、“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近年来定位和克隆了多个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功能基因,并创建了作物高效多重基因编辑体系。已发表SCI 收录论文30余篇,关于玉米籽粒产量提升、玉米籽粒蛋白品质改良和水稻产量提升的研究成果收录在The 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
  联系方式:weiweiqi@shu.edu.cn
齐俊桐
齐俊桐,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天津大学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研究所副所长。
  多年来致力于机器人、无人装备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课题负责人,出版专著1部,在JFR、AESCTE、RAL、ICRA、IROS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国家电网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等。
  联系邮箱:qijt@shu.edu.cn
钱其军
钱其军(男),医学博士,上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细胞治疗创新技术研究及细胞、基因药物开发。首次提出免疫细胞装甲化概念并率先开展临床研究,建立纳米抗体人工智能筛选平台,实现癌症局部高水平抗体表达。首创低成本闪电制备JL-闪CAR-T平台,建立自主知识产权非病毒载体JL基因写入系统,开发系列JL闪CAR-T产品,使CAR-T细胞药物的成本大幅度下降。2019年开发的国内首个非病毒载体CAR-T产品获国家药审中心批准进入临床研究;2023年开发的全球首个纳米抗体装甲化的CAR-T药物获国家药审中心批准进入临床研究,同年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2024年开发全球首个覆盖全B细胞三靶点的纳米抗体闪CAR-T及自分泌PD1双靶向(MSLN*MUC1)驼人纳米抗体的闪CAR-T进入临床。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项目等国家级、省级课题28项,发表Cell?Research、Cancer?Research等SCI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436件,授权130件。参与编写《肿瘤的精准免疫治疗》、《Progress?in?Cancer?Immunotherapy》等多部专业著作。
  联系方式:qianqj@shu.edu.cn。
钱权
钱 权(男),博导/研究员,伟长学者。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2005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后出站。2005年6月起在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目前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科学技术系主任。担任本科生“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科学进展”、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教学工作。研究领域涉及:机器学习、AI4Science、隐私计算、网络空间安全、材料大数据分析等。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内的多项省、国家级科研项目共计30余项,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超8000万元。主要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组工程专用数据库平台建设与示范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材料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省部联动项目“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锡铟材料基因工程专用数据库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材料基因功能型平台”,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因素P2P僵尸网络传播模型及检测技术”;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高可生存性分布式入侵检测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面向大规模网络的分布式入侵检测和预警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类比的猜想发现模型与应用研究”;上海科委重大攻关项目“宽带高性能互联网网络行为实时分析技术研究”等课题。近年来在Advanced Science、TDSC、TKDE、TITS、KBS、ESWA、EAAI、《软件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5396(0) E-mail:qqian@shu.edu.cn
任肖强
任肖强(男),教授。2008年-2019年,曾先后在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学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学习和工作。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1) 网络化检测、估计和控制,信息物理系统隐私和安全,序贯决策,以及优化算法等理论;2)上述理论在物联网、自动驾驶以及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应用。对加入课题组的博士生,将提供宽松友好的科研环境、系统化的科研训练和国际化的交流机会。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一项。
  联系方式:xqren@shu.edu.cn
  个人网页:https://xiaoqiangren.github.io/
  https://automation.shu.edu.cn/info/1066/1891.htm
施俊
施俊(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机器学习方法、医学影像智能计算、医学信号处理等。目前研究兴趣包括小样本机器学习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分析与辅助诊断、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成像技术等。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合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主持上海市科委等项目。已发表领域内高水平期刊和会议论文100余篇,包括高被引论文3篇,授权专利5项,获批软件著作权2项。荣获2022年“IEEE EMBS Best Paper Award”。获2023年“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22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二)。曾任MICS委员会轮值主席,现任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委等。连续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联系方式:021-66138178(O),E-mail:junshi@shu.edu.cn
  网 址:https://scie.shu.edu.cn/Prof/shijun.htm
石业娇
石业娇,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办副主任,多肽功能材料与创新药物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浦江人才计划。201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2018年博士毕业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其后至2021年在同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化学,生物学与医学等多个学科,主要致力于运用多肽分子设计与组装技术,开发新型生物功能结构与材料,并探索其在疾病诊疗等纳米医学领域的应用。具体包括多肽水凝胶、多肽纳米制剂、多肽药物递送系统、生物功能材料、细菌感染成像与治疗、肿瘤成像与治疗等。先后主持国家军委科技委、上海市科委等5项基金课题,共在Nano Letters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4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项,参编外文学术专著6部。入选纳米肿瘤学第三届青年编委,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和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杂志首届青年编委。
  联系方式:sh10yj@shu.edu.cn。
宋锐
宋锐(女),副教授。博士、硕士毕业于世界前10(QS排名)高校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研究方向为: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自主决策和控制。获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优秀)称号,先后主持承担了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564.58万元)、陆Z预研计划项目(分承研41.7万元)、海Z预言项目(分承研100万元)。曾参与项目包括:美国ONR“大西洋小型控制和设计中心”ACCeSS项目、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ALEAD自主驾驶项目等。发表论文34篇(包括Neurocomputing、Ocean Engineering等TOP期刊),1篇高被引,论文他引超700次,担任JSME特刊编委。带队指导学生参加了多项重要科创竞赛,如“申昊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三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获得国家特等奖,并荣获“最具人气作品”团队称号。
  联系方式:song_rui@shu.edu.cn
苏佳灿
苏佳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新型生物材料(细胞衍生物、水凝胶,镁基人工骨等)研发与应用;骨/软骨类器官研发与转化。获得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防创新特区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及集成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8000余万元,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Advanced Material、Advanced Science、JACS、ACS Nano、Bone Research、Nano Letters、Biomaterials、Bioactive Materials等材料学及骨科学国内外顶级杂志。申请并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主编主译25部专著。
  联系方式:jiacansu@126.com
苏笠
苏笠,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抗炎免疫药理。近年来主要从事抗炎免疫药物靶点研究和药物发现,主要包括STING在肝、骨等器官退行性疾病中的机制研究、靶向STING的抑制剂开发、药物成药性改造及应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军委国防科技创新课题4项,上海市课题1项及多个横向课题,总经费1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教材3部;获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国际合作奖(排名第三,2020年)和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2022年)。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骨科(上海)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植物学会药用植物与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联系方式:suli1020@shu.edu.cn。
汪小帆
汪小帆(男),博士,教授。曾获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最佳论文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自然科学牡丹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现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复杂大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国际网络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IEEE Trans. Network Science & Engineering》执委会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系统控制专委会主任。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复杂网络分析及控制,提出了复杂动态网络同步的有效判据,揭示了无标度网络同步化能力的鲁棒性和脆弱性;最先揭示了复杂动态网络牵制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了无标度动态网络的牵制控制策略;提出并系统性研究了基于牵制控制思想的移动多自主体系统的蜂拥控制算法。
  联系方式:xfwang@shu.edu.cn
王标
王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项目(中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面上项目,荣获上海市重大贡献记功(个人)奖励,入选上海大学“伟长学者”计划,参与中央军科委十四五规划首批重点项目(4000万)等其他项目多项。主要从事极低频环境压电俘能与柔性压电传感方向研究,实现了俘能与传感集成关键技术突破。相关研究发表SCI论文38篇(总影响因子~400),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期刊论文24篇,其中中科院一区TOP论文17篇,影响因子大于10论文9篇。研究成果刊登于Sci. Adv. (Science子刊), Energy Environ. Sci. (能源类期刊排名第四), Adv. Sci. (Adv. Mater. 姊妹刊), Nano Energy (2篇,能源类TOP期刊), Adv. Funct. Mater. (2篇,Adv. Mater. 子刊), IEEE Internet Things J. (信息系统TOP期刊), Energy Convers. Manag. (能源类TOP期刊), Mech. Syst. Signal Process. (3篇,机械力学领域TOP期刊), IEEE/ASME Trans. Mechatron. (2篇,机械力学领域TOP期刊) 等国际顶级期刊。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9.71。申请发明专利21项,授权美国/中国发明专利3项。担任《计算力学学报》、《中国船舰研究》期刊青年编委;VEH 2024分会场主席;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审稿人;各类人才项目、职称评审专家。
  电话:86-13259738409 E-mail:biaowang6@shu.edu.cn
王林军
王林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主要研究领域: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晶体制备、光电器件的设计和工艺等。中国内燃机学会新材料与表面技术分会委员、上海市新材料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真空学会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有色金属学会理事。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4本。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
  联系方式:021-66138023 (O), E-mail: ljwang@shu.edu.cn
王敏
王敏 男 博士 副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青年东方英才计划获得者、上海市科技英才扬帆计划获得者、上海大学优秀全程导师获得者。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科学工程等。研究方向:机械系统动力学、机器人应用、减振降噪机理及振动主动控制。2018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字制造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主被动减振系统、机械动力学、智能流变材料、压电陶瓷智能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及各种传感器的特性研究和信号测试及后处理分析。在顶级期刊发表和录用SCI/EI论文53篇,其中ESI高被引1篇,TOP期刊22篇,中科院一区34篇,获得国际著名专家学者的好评,近三年单篇最高他引121次,累计他引960次,谷歌学术h指数16、h10指数26;担任J SOUND VIB、MECH SYST SIGNAL PR等10余期刊审稿人;受邀杂志专访,采访被澎湃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学术论坛,并担任主讲嘉宾、分会主席及海报宣传;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5项,美国发明专利9项,PCT国际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英国外文专著1项;科研成果方面,获2018年机械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及202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军科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首批重点项目、军科委国防创新特区基础加强173项目2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纵向课题7项,省部级纵向课题3项,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航天八院、中船重工、中科院声学所、小米集团、瑞声科技等横向课题14项,任现职以来,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累计经费1140万元;并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02重大专项、国防民航高分遥感预研、装备发展部领域重点、海军武器装备预研、陆军武器装备预研等一系列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
  联系方式: xmwangmin@shu.edu.cn
王楠
王楠(男),教授,博士生导师,MEMS芯片研究团队带头人。分别于2009年、2013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博士学位,后于2013年至2022年就职于新加坡科技局微电子研究院,担任项目负责人,射频微机电课题组负责人。于2022年加入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主持新加坡国家级《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2020》重大项目、新加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RF-CRP)重大项目子课题等项目4项,并主持多个海外企业项目。发表SCI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本领域顶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篇;发表国际会议80余篇,其中在IEEE International Ultrasonics Symposium等本领域顶会发表23篇,包括五次邀请报告;申请发明专利13项,其中一项已授权。获第五届国际纳电子会议最佳论文奖、第十三届IEEE-NEMS会议最佳海报入围奖等奖项;此外还曾受邀担任SCI期刊Micromachines(IF:3.523)特刊的客座编辑,担任国际会议TPC member一次,Session Chair两次。
  邮箱:nan_wang@shu.edu.cn
王廷云
王廷云(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光纤与光电技术、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技术、光电检测及信息处理技术。现任上海市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王宽诚育才奖获得者,《应用科学学报》主编等。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3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波段、低噪声光纤放大器”、NSFC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量子点特种光纤探针的微纳尺度原位温场检测仪”、NSFC重点项目“面向高温环境的特种传感光纤研究”、 NSFC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铋铒镱共掺超宽谱石英光纤研究”、NSFC仪器专项“晶体半导体芯光纤激光拉丝仪”、国家973子项目“石英掺杂闪烁光纤机理及发射性感知网络研究”、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高速光背板互连技术及光通信功能示范样机”等。同时,与华为、中兴、中石油、电力公司等企业合作,承担了多项企业合作的重点研发项目,开展宽带有源光纤、特种光纤器件、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光互连等的研发工作。发表SCI高水平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出版专著《特种光纤与光纤通信》。与国外多所大学开展项目合作及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包括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美国克莱门森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获202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22年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联系方式:021-66136326;E-mail:tywang@shu.edu.cn
王曰英
王曰英 男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海洋无人系统的智能感知,控制与决策。2006年在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和2015年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智能控制、智能感知与决策,和海洋智能无人系统研发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在IEEE汇刊和Automatica等TOP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和机器人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和智能机器人专委会的执行委员,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等7本国际SCI期刊的编委。
  联系方式:yueyingwang@shu.edu.cn
魏彦
魏彦,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聚焦克服生理病理屏障的纳米药物递释系统研究。2015年获复旦大学药剂学博士学位;2015-2020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2020年加入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迄今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在Adv. Funct. Mater.、ACS Nano、Adv. Sci.、Biomaterials、J. Controlled Release、Acta Pharm. Sin. B、Bioact. Mater.、Chem. Eng. J.、Theranostics、Composites, Part B、 J. Nanobiotechnol.等top期刊发表SCI论文21篇,累计影响因子239.6。获4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1青年,2面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1等)等多项资助。作为主要研制人完成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纳米药物的开发,目前已通过CFDA临床一致性评价。
  联系方式:ywei@shu.edu.cn
向慧静
向慧静(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和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等省部级人才计划。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研究。在光响应生物材料构筑、生物学效应调控以及疾病治疗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项目。研究兴趣:1)有机功能材料的高效构建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2)有机-无机杂化生物材料的可控构筑及在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联系方式:Email: xianghuijing@shu.edu.cn.
肖俊杰
肖俊杰(男),教授,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心血管研究所负责人,代表性论文发表在《Cell Metabolism》、《Nature Communications》、《Circulation》等杂志。担任Frontier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分栏主编,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Translational Research、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杂志副主编,BMC Medicine、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Cell Transplantation、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和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杂志编委。担任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运动科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理学会循环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等。目前正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重大创新项目、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主要研究领域:环境污染物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
  联系方式:021-66138131 Email:junjiexiao@shu.edu.cn
谢少荣
谢少荣 (女),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技术与系统、类脑机器认知学习等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结题优秀),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全国首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先后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结题优秀)、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副主编等。曾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访学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现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在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复杂海况无人艇集群控制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仿灵长类高机动机器人环境状态感知与导航”等。
  联系方式:E-mail: srxie@shu.edu.cn
辛涵申
辛涵申 (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领域:有机电子学、微电子材料化学。201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Tim. Swager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先进光刻胶材料研发;电池材料等。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20余篇,他引1200余次,其中多篇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于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Nano Energy等期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2021年入选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实验室攻关项目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子课题等项目。担任Chin. Chem. Lett. 青年编委。
  联系方式:xinhanshen@shu.edu.cn
辛立明
辛立明(男),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上海领军(海外)项目获得者,荣获上海市教委记功奖励。主要研究领域为具身智能、智能诊疗、智能机器人技术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优青、面上等项目。目前担任机器人领域权威期刊IEEE RA_L Associate Editor。在IEEE Trans on Cybernetics、Nano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发表论文60余篇,国际专利16项,中国专利50余项,获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前沿科学奖、MARSS等会议最佳论文奖,研究成果被Science子刊高亮报道。
  联系方式:021-66135377
  Email: xinliming@shu.edu.cn
徐可
徐可,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医学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美国Emory大学博士后。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4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中科院一区文章16篇,IF>10的论文10篇),包括Molecular Cancer (1), Molecular Therapy (2), 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1), Nano Today (1),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等国际权威期刊,论文被引用3000余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曾先后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7)、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10,2018),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科技奖三等奖(6/15,2016)等。
  联系方式:kexu@shu.edu.cn
徐梁
徐梁,2022年加入上海大学,现任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1和201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就读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并于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相继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其研究方向为网络化控制、数据驱动控制、机器视觉等,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和Automatica等,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和面上项目。担任指挥与控制学会大模型与决策智能专业委员会委、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机器人》期刊青年编辑。
  联系方式liang-xu@shu.edu.cn
徐树公
徐树公(男),教授,博士,IEEE Fellow。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无线通信、视频处理及传输、智能感知、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有30多年相关前沿研究经验 (含15年以上国际领先企业研究院包含华为2012实验室、英特尔实验室等研发及管理经历), 已授权美国及国内专利60余项,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160余篇。主持领导过多项国际、国内重大研发计划。2017年获得IEEE 通信协会”通信领域重大进展”论文奖。担任中国图形图象学会视频通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委会常务委员,上海市通信学会智能网联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5G/6G专家委委员等。
  联系方式:shugong@shu.edu.cn
许华虎
许华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AD&CG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信息化咨询专家,上海市安全技术协会理事长,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数字化,智能多媒体,教育大模型应用,IPv6下一代网络技术应用。主持完成重大国际科技专项子课题、国家863 CIMS子课题、上海市CIMS重点应用示范项目,负责上海市委办局重点专项发展基金“智慧校园”、“AI+教育”、“IPv6与5G融合新基建建设”等项目,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承担20多项智能化、多媒体项目,获省市级科技进部二等奖或三等奖,作为主编正式出版计算机教材6本,主持两门上海市精品课程,公开发表SCI/EI论文60多篇。
  获得的荣誉称号有:“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全国“宝钢教育”教师奖;“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上海大学王宽诚教师奖”,“上海大学蔡冠深奖”。
  联系方式:huahuxu@shu.edu.cn或huahuxu@163.com,电话:021-66135501
杨帮华
杨帮华(女),教授,博士。专业方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脑机接口技术、基于脑机接口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精神抑郁症、吸毒成瘾等)分层诊断与康复治疗、脑控外骨骼、脑电波及相关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脑机交互的应用等。现为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电生理与康复学组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系统仿真学会会员、《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学术编审委员会委员,《signal processing 》、《仪器仪表学报》等多个期刊审稿人。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和专著4部,其中《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清华大学出版,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模式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得国家专利15项、软著11项。指导硕士生获“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2020年世界机器人大赛中BCI脑控机器人大赛中,团队获技术赛一等奖,有训练运动想象脑电解码第一名。受邀作为大会报告人做学术报告50多次。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面向脑卒中的运动想象脑电主动迁移学习建模及结合VR康复研究)、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名称:基于健侧半球解码的神经损伤后脑机接口的新技术开发与验证)、国防类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多项;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1项、上海市科委创新项目1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及多项横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目前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国防类项目及横向项目。支持企业在脑机接口领域获得中国首例医疗注册证,实现医工结合产品落地。
  联系方式:021-56331278;yangbanghua@shu.edu.cn
杨雪霞
杨雪霞(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微波输能技术、微波毫米波电路和计算电磁学;研究方向包括:5/6G终端和基站天线、波束扫描天线、低成本卫星通信天线、毫米波太赫兹天线、微波毫米波整流天线与阵列、电磁能量收集技术、微波输能系统优化、能信并行传输理论与技术等。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任访问学者,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太阳能电站分委会委员,美国IEEE高级会员,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Radio Science、Space Power and Wireless Transmission期刊副主编,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期刊编委《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主持完成军委科技委重点项目1项,总装科技部863及国防科工局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项目、企业预研项目20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授权发明专利20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论文120余篇。2024年入选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23~2024年连续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面向物联网的微波携信高效传能前端整流阵列理论与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毫米波自适应高效率无线输能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毫米波智能反射表面技术开发(企业“揭榜挂帅”),微波携信高效传能整流天线研究(企业预研)。
  联系方式:021-66136292;E-mail:yang.xx@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yangxx.htm
杨扬
杨扬,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青年东方学者、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现为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16年进入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工作,先后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等荣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Advance Science、IEEE TIE、TMech等在内的TOP期刊1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并3次获得IEEE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及提名奖,注重机器人研究的技术实现。主持和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军装备部“十三五”装备预研项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上海市经信委军民融合专项等在内的各类项目累计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
  联系方式: Email: yangyang_shu@shu.edu.cn
杨毅
杨毅 男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2012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进行为期一年访问学习。以海面无人艇技术、机械设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大横向课题1项;发表SCI/EI论文20多篇,多次获得IEEE最佳论文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联系方式:yiyangshu@shu.edu.cn
扆梓轩
扆梓轩(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天线及天线阵列、无线电能传输、高功率微波技术。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基金等17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作大会报告3次、分会报告5次,申请专利20余项。完成成果转化项目5项,成果累计形成销售收入6000余万元,利税近400万元。2项研究成果经过上海市教委遴选,参加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交会),成果入选《2020年度上海高校科技成果项目汇编》(当年共87项入选),研究成果先进性得到上海教育电视台、上观新闻等官方媒体报道。
  联系方式:13402056127 , E-mail:yizixuan@shu.edu.cn
殷录桥
殷录桥(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Micro LED微显示/功率器件先进封装、封装热管理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科委/经信委重大项目、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国家重点专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可靠性项目、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近5年科研经费逾2000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6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获得2014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3)。
  联系方式:lqyin@shu.edu.cn
余航
余航(男),博士,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智能与知识工程、机器学习与智能感知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面上项目、上海市启明星培育项目及产学研项目等10余项。担任澳大利亚人工智能研究院Adjunct Fellow,中科院1区期刊Knowledge-based Systems副主编,中国控制与指挥学会大数据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常委。在本领域权威期刊如IEEE TKDE、IEEE TCYB、IEEE TNNLS、IEEE TFS、IEEE TITS、IEEE TSMC 等,CCF推荐A类国际会议ACL、AAAI、CVPR等,以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并担任ACL、IJCAI、AAAI、CVPR、ICML、WWW等CCF A类国际会议的审稿人,以及IEEE多个汇刊在内的特约审稿人。
  联系方式:021-66132925(O) E-mail:yuhang@shu.edu.cn
岳涛
岳涛,男,博士,副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微纳操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青年东方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研究方向:微纳机器人、微流控芯片、智能微机电系统。2003年至2010年在同济大学学习,获得机械工程本科和硕士学位。2014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微纳米系统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机器人专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Toshio Fukuda(福田敏男)教授。2014年至2018年先后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承担经费500多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在Science Advances、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ACS Nano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在ICRA、IROS、MicroTAS等重要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20余次,获2014年IEEE 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青年奖。现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决策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委员。担任Lab on a Chip, 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等期刊审稿人。研究成果获得2022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带领学生2019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机电系统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2023年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上海赛区金奖。
  联系方式: tao_yue@shu.edu.cn
岳晓冬
岳晓冬(男),教授、博导,现任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任访问研究员。从事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不确定性决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0余篇中科院或中国计算机学会(CCF)1-2区期刊、会议论文。主持/完成4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骨干参与/完成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部项目。现为IEEE计算智能学会成员,国际粗糙集学会成员、国际信任函数与应用学会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副主任、机器学习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担任IJAR等多个高水平学术期刊领域编辑及编委。长期担任AAAI等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曾任ICME2012、DSAA2014等会议出版主席,Belief2020与IJCRS2022会议副主席。曾获上海大学第七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多次荣获国家、学会组织的学科竞赛奖项,作为团队骨干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联系方式:E-mail:yswantfly@shu.edu.cn,个人主页:https://xiaodongml.github.io/。
曾丹
曾丹(女),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99-2008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于2003年和2008年获学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面向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点需求开展,主持和完成国家相关部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大项目等40余项,科研成果成功运用于主持的微小卫星、宝冶、华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航天集团、中国移动咪咕等产学研项目。兼任《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副编辑、《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副编辑、IEEE第24届国际多媒体信号处理研讨会程序委员会主席、IEEE多媒体系统及应用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多媒体信号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IEEE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青工委委员等;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CTO CLUB(上海)副主席、IEEE第23届国际多媒体信号处理研讨会程序委员会主席。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序1)、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学成果激励计划一等(序1)、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序1)、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序2)等。
  联系方式:E-mail:dzeng@shu.edu.cn
张川
张川(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炮制规范专家,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5项;与多家创新药企有稳定的合作关系,新药立项研究超过12项,其中9项已获得新药证书、临床批文,获得企业资助总金额超过5000万元。主要研究领域:中药创新药物的发明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编写专著及教材13部。承接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11项,横向合作项目5项,研究总经费超过一亿元人民币。
  联系方式:zc843016@shu.edu.cn
张丹
张丹 女 副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并任高级研究员。现任上海海洋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海洋无人系统、海洋环境感知与水下探测、新能源动力数值模拟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独立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航空重点基金项目1项,参与面上项目、重大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在ELECTROCHIMICA ACTA, Ocean Engineering,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完成2项专利转化。获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讲过本科生课程“工程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及研究生课程“数值分析”和“专业英语”等课程,曾获全国第六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胜奖。指导研究生获得造船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并入选2022年中国学术期刊学术精要数据库。
  联系方式: dan.zhang@shu.edu.cn
张建华
张建华(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智能显示与微电子、AMOLED/Micro LED新型显示、柔性显示与薄膜封装,薄膜晶体管显示与传感等技术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973计划、上海市重大基础项目、上海市战新重大项目等10余项,科研经费逾8000万元,长期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型显示、柔性电子等)中的应用,在大面积高分辨微纳制造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获得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70余项,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6,2020)等多项科技奖励,先后获得了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016)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24)。
  联系方式:jhzhang@shu.edu.cn
张娟
张娟(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2010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6年访学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10余项。担任《Molecules》杂志编委、上海市食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委员。主要从事生物传感与智能分析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iosens. Bioelectron.(IF: 10.257)、Adv. Funct. Mater.(IF: 16.836)、Theranostics(IF: 11.556)、Chem. Eng. J. (IF: 13.273)、Anal. Chem.(IF:6.785)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6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荣获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等奖励。
  联系方式:021-66137037 Email:juanzhang@shu.edu.cn
张磊
张磊(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大学中瑞先进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入选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兼任瑞士中国学人生命科学协会常务副主席、瑞士工程院咨询专家。承担或参与瑞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重点研发和上海大学科研启动项目10余项,围绕生物传感、生物材料、智能诊疗等方向,在 Small、IEEE Sensor Journal等期刊发表10余篇论文,申请20余项国际和国内专利(授权专利13项),开发出6项新产品并成功上市(相关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亿人民币)。博士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曾长期在拜耳公司全球总部部门负责医疗和诊断产品的研发工作,获得拜耳公司最佳贡献奖,入选拜耳科学理事会会士。
  Email: zhangleich@shu.edu.cn
张麒
张麒(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医学图像分析、计算机视觉与智能诊疗等。2005年、2010年分获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博士学位。2008至2009年公派至美国杜克大学,2017年公派至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70篇,包括2篇ESI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及多项来自知名医院与公司(如华山、中山、百度等)的横向项目。任上海市医疗图像与医学知识图谱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联系方式:zhangq@t.shu.edu.cn
张小贝
张小贝(男),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伟长学者),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IEEE Photonics Journal》编委(AE)、《Frontier of Optoelectronics》青年编委、《应用科学学报》副主编、《应用光学》编委、《光子学报》青年编委等。2009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学工程专业,2007—2008年受国家公派资助在英国剑桥大学联合培养。2009年7月进入上海大学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工作,2014—2015年在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新型特种光纤、微纳光子器件、光学谐振腔、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技术等研究,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JG项目2项、省部级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多项,发表光电子领域主流期刊和会议论文100余篇、特邀报告30余次,参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上海市晨光计划、上海市育才奖等资助。
  联系方式:xbzhang@shu.edu.cn
  网址:https://scie.shu.edu.cn/Prof/zhangxb.htm
张新鹏
张新鹏(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安全,多媒体内容安全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德国康斯坦茨大学Humboldt学者资深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被引20000余次,连续十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并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授权近30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担任IEEE Trans. Information Forensics & Security等多种国际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ACM IH&MMSec与IEEE WIFS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和大会主席。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可跨域少样本学习的隐写分析网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数字文创资产权属管理与服务网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66137263(O),E-mail:xzhang@shu.edu.cn
  网  址:http://www.ci.shu.edu.cn/zhangxp.htm
张之江
张之江(男),教授/博士。专业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及外太空环境下三维视觉测量关键技术与应用。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及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测控通信研究所、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30余项。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联系方式:021-56332312 (O), E-mail:zjzhang@shu.edu.cn
章焰生
章焰生(男),三级教授,曾系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s杂志副主编、上海市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2004年底毕业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5-2008年先后在美国丹佛斯植物科学中心与加拿大国家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2010年在加拿大国家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2010-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担任首席研究员,2018年至今在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授。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科技部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基础性重大专项等项目。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围绕具有重大药用价值的天然化合物,解析其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进化机制,利用基因编辑等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建高效合成目标天然产物的细胞工厂。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Na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Plant Journal 、New Phytologist以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知名SCI杂志。
  联系方式:021-66130927
  Email: zhangys1@shu.edu.cn
赵建龙
赵建龙(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体组专家。199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9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微纳传感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曾担任国家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负责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国家863计划等多个重要科技项目。研制成功了多种重要传染性疾病基因诊断芯片和尿蛋白检测分析仪,并实现成果转化,获得1个国家一类新药证书,1个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已在Nano-Micro Letters, Nano. Letters,Lab on a chip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总引用超7000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0多项。
  联系方式:jlzhao@mail.sim.ac.cn
赵婧
赵婧(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东方英才、上海市浦江人才。2006,2011年分别从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加入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从事生物医学检测分析研究,以电化学技术为主要表征手段,已构建多种针对乳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生物化学分析新方法,为肿瘤疾病的早期发现与精准分型提供技术支持。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两项以及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教委创新项目各一项,参与获得了2014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it.、Adv.Funct.Mater.、Theranostics、Biosens. Bioelectron.、和Anal. Chem.等专业领域内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1100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200次。
  联系方式:021-66138133
  Email:jingzhao@t.shu.edu.cn
郑建勇
郑建勇,工学博士,教授/博导,上海市东方英才,现担任上海大学先进技术处处长、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无人系统第一届专委会委员等。具有10余年航天领域产品研发、型号研制及工程化应用与转化工作经历,曾担任主管设计师、副主任、处长及副部长等多个职务。多年来一直从事卫星姿态快速机动控制、微纳卫星GNC系统技术、航天飞轮储能技术等研究工作,支撑了多个重大航天型号任务。现主要方向为水面无人装备智能探测感知、自主导航、减摇与稳定控制及AI for Science技术应用等,出版专著2本,发表论文3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17项,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荣誉奖励5项、航天科技集团荣誉奖励2项。
  联系方式:zhengjy@shu.edu.cn
钟其泽
钟其泽(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纳平面光学与基于CMOS工艺的光子器件研究工作。器件设计主要面向光通信、智能车载传感等领域。在 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inal Materials、Nano Energy、ACS Photonics、OFC等著名学术期刊/光学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所发表论文共被引用3000余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H因子为28(数据来源于Google Scholar);已有10项发明专利授权,包括1项美国专利。2021年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
  联系方式:zhongqize@shu.edu.cn
钟宋义
钟宋义 男 副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柔性器件3D打印、自供能器件设计、图像识别。2009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2016年于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博士学位。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与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SCI引用10余篇次,申请/授权发明专利6项,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18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现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课题等多个项目。
  联系方式: zhongsongyi@shu.edu.cn
周婷
周婷(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长期担任Springer旗下国际期刊《Moore and More》青年编委、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信息通信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声学媒体与信息分会委员等国内外学术职务。长期从事无线通信的干扰认知与抗干扰理论与技术研究、通信芯片基带算法设计与系统应用、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研发。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03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等十余项,科研经费超过1.3亿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0余篇、拥有发明专利70余项,被国际电信联盟和我国4G/5G/6G标准推进组采纳的标准提案20余项,核心技术专利应用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诺基亚、诺基亚西门子、中兴通讯等领域内主流企业以及国家重大民生工程南水北调项目。获省部级/国家学会市技术发明一等奖5项(第一完成人2项、第二完成人1项)。联系方式:zhouting@shu.edu.cn
周永金
周永金(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超材料传感与成像、智能超表面天线、超表面电磁防护等。2012年以来2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次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主持2项教育部课题、5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若干企事业横向课题。近年来已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 Optics Express等)论文30余篇。IEEE会员,OSA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ACES Journal客座编辑,Current Materials Science副编委。是国际多家著名刊物如Nature Electronics, Photonic Research, Optics Letter, Optics Express, Appl. Phys. Express, IEEE MTT, IEEE MWCL等的审稿人。组织多个国际会议专题并担任多个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指导的研究生多人次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
  联系方式:021-66136293 E-mail: yjzhou@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