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
陈犀禾(本年度不招生)、聂伟、黄望莉、齐伟、饶曙光(本年度不招生)、杨弋枢、冯果(本年度不招生)、王艳云(本年度不招生)、祝明杰(本年度不招生)、陈晓达(本年度不招生)
02.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
林少雄(本年度不招生)、曲春景(本年度不招生)、程波、刘海波、张斌
03.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
赵晓红、廖亮、张婷婷(本年度不招生)
04.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
丁友东(本年度不招生)、姚国强(本年度不招生)、高长力(本年度不招生)、何小青、仲星明(本年度不招生)、潘璋敏、曲丽萍
1. 1001英语 或 1002日语 或 1009拉丁语
2. 2021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基础
3. 3022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综合(根据研究方向命题)
陈犀禾
(男),教授,博士。专业:电影学。主要研究领域:电影理论、历史和批评,华语电影研究。上海大学亚洲电影研究中心主任,ACSS(国际亚洲电影研究学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高校电影联盟副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当代华语电影发展研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项目“民营影视企业发展研究”、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中国电影学术史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2008年)由《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对中小型国有电影厂在体制改革中的困境和前途的几点思考》(2007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红色理论,蓝色理论,以及蓝色理论之后》获中国文联2005年度文艺评论理论奖,《当代美国电视》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美国出版专著《FILM IN CONTEMPORARY CHINA,1979-1989》(《当代中国电影:1979-1989》)和论文多种。
联系方式:021-56331901,E-mail: chenxihe@msn.com
(本年度不招生)
陈晓达
(男),博士,副教授,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传媒系文学硕士,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曾任上海电信导播中心电视部编导,东方卫视外语中心编导,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孔子学院院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挂职);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委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委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选片评委。指导监制学生短片微电影短视频近百部,曾获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国际奖项数十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产业与技术研究,亚洲类型电影研究,先后在《当代电影》、《人大复印资料》等核心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决策咨询专报多次获得中央和上海市政府采纳批示,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一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国家专利1项。
联系方式:021-56331136,E-mail :film@shu.edu.cn
(本年度不招生)
程波
(男),1976年出生。1993年入复旦大学学习,2003年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毕业。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艺术人文联合学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影视制作艺术硕士MFA学科带头人。同时为教育部戏剧影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影协理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曾出版《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电影的探索策略研究》《世界电影地图(三卷本)》、《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西风破-西方美学讲读》、《天才/疯子:达利画传》、《西方美的历程》等著作。先后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等多项。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1997年开始写作小说,在《人民文学》,《山花》,《青年文学》,《小说界》,《小说家》等刊物发表小说数十万字,2003年起从事剧本创作,策划创作监制影视剧,网剧,微电影,纪录片若干。
联系电话:13817035540 E-mail: ellenpoe@163.com
丁友东
(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电影高新技术。主要研究领域:老电影数字保护与修复技术、影视大数据与信息可视化技术、增强现实与计算机动画技术等。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起在上海大学工作,曾任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职。2002年聘为教授,200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1、2003年作为访问教授分别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日本会津大学工作。学术兼职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普工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电影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电影电视技术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10余项,目前主持的主要课题有:中国珍贵历史文献影像资料数字修复系统(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全国青年计算机科学家会议优秀论文奖、上海市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
联系方式:021-56332330(O) E-mail:ydding@shu.edu.cn
(本年度不招生)
冯果
(女),教授,研究方向:影视理论及创作
创作经历: 参加过《电影春秋》、《孽缘》、《青春与共》、《我爱杰西卡》、《春蚕》等100多部集影视剧的拍摄。
学术成果:
出版两部学术专著:《多元素参与的电影表演》,《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困境》同时,在核心期刊和专业期刊上发表了《数字技术产业中的电影表演》、《电影中的无声艺术》、《从失语者到叙述者-对新生代独立电影的分析》、《第三代电影人的改编艺术》、《消费社会中的电影产业》等学术论文, 在电影专业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0多篇。联系方式: E-mail: 13816112263@163.com
(本年度不招生)
高长力
(男),硕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上海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广播电视。曾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消费者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担任记者编辑编导。1994年12月首届国家公务员招考考入广播电影电视部总编室(现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助理巡视员、副司长、司长。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北京奥组委任媒体运行部副部长,主要负责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和媒体服务工作。多年从事广播电视宣传和管理工作,近年来牵头制定了“限娱令”“禁丑令”“限酬令”等多项重大政策。陆续在专业报刊杂志发表《守正创新攀登高峰》等专业文章100多篇,著有《电视不是疯人院》《都是节目惹的祸——外国广播电视节目问题案例研究》等专著。主持了《广播电视节目播后监管研究》《广播电视节目标准研究》《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创新研究》等多项课题。
联系方式:gaochangli@chinasarft.gov.cn
(本年度不招生)
何小青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教委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电影高新技术与特效制作重点创新团队负责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主要专注于公共艺术实践理论、电影场景与造型创作研究及电影数字高新技术研究。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城市环境艺术·壁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2013年获“CIDA中国室内设计杰出成就奖”,2014年担任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独立出版《何小青设计作品集》、《都市中的屏风——城市景观墙的设计与应用》、《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等专著。主编《为中国而设计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获奖作品集》、《为中国而设计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公共艺术之“公共性”流变源考》、《欧洲文艺复兴的理性启蒙》、《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反思》等论文。学术论文《浅议“电影工业化”》荣获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先后承担上海市政府重点工程、“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西大厅)室内装饰设计”、“上海世博会‘德中同行’竹展馆室内展示设计”等多个项目。主持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室内设计》、上海市教委项目《崇明岛社区规划中的生态景观对策与技术研究》。主持横向课题《上海青西郊野公园艺术规划》和《上海嘉定新城文化艺术规划》。2018年起担任中宣部“纪录中国”项目《喜马拉雅的种子》总导演,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项目《愚公移山》联合出品人。
联系方式:021-56331035 E-mail:hxq@shu.edu.cn
黄望莉
(女),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影理论研究》执行主编,上海-伯克利电影与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目前主要研究的领域: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政策及其策略研究、华语电影研究等。近些年来主持完成了一项国家社科艺术学的项目,并于2017年度先后获得了的教育部规划项目、国家广电总局一般项目等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此外,还作为第二项目人承担了两项广电总局的部级项。在上海大学期间,作为子项目带头人,先后参加了校级层面的“211”项目、“085”项目、“一流学科”、“高峰学科”等方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专著有:《政策·机制·文化: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政策导向与国家形象的推进》、《海上浮世绘:文华影片公司初探》等。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两部专著分别获得上海市第3期电影学重点学科、上海市第13次社会科学文库出版资助出版。所参与的决策咨询报告也获得了广电总局领导的批示。曾连续多年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国内外短片、编剧等评选委员会评委。现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兼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夏衍电影研究会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会员等。
联系电话:18017331848
邮箱:wanglihuang2003@sina.com
廖亮
(女),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上海市浦江人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戏曲传播、剧种史研究。第一合作者完成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戏曲数字化生存与传播研究》;主持完成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文化生态场的数字化挑战对上海戏曲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主持完成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从上海高校戏曲社团看青年文化生态对戏曲传播与传承之影响》。出版专著《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上海越剧(1917-1949)》《文化生态视角下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现状及问题研究》,主编《中国地方戏生存传播例案研究》等。在《戏曲艺术》《现代传播》《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国文艺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目前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性别视阈下的越剧现代化研究》,参与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戏曲史(上海卷)》编写工作。
联系方式:Emai:helenaliao@shu.edu.cn
林少雄
林少雄(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城市创意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视像文化与视觉认知、艺术与城市创意。出版有《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纪实影片发展与执政党的文化策略》(2009)、《视像与人:视像人类学论纲》(2005)、《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实影片(2003)、《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2003)、《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读解》(2001)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其中《洪荒燧影》、《古冢丹青》(1999)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新编艺术概论》(2007)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影视鉴赏》(2007)入选中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影视理论文献导读》(2005)被国内数十家高校选用为研究生教材,《艺术概论》入选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另有七十余篇学术论文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
目前主持有“国家形象的视觉呈现与传播策略”(国家哲社规划课题,2011)、“上海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功能研究”(085项目)“世博会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元素的运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2010)、“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实施策略及路径研究”(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2008)、“纪实影片文化史研究”(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影学”项目课题,2008)、“从纪实影片的发展看执政党的文化策略”(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2003)“民族艺术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课题,2007)等项目;
中国艺术学学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汉画学会会员。先后担任上海首届艺术博览会开、闭幕式及专题片拍摄制作总策划(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闭幕式前期总策划(2003-2004),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中国馆、主题馆整体策划(2009);主编的“中国彩陶文化解密丛书”被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拍摄为六集专题片《神秘的中国彩陶》,本人被聘请为该片学术顾问。曾在瑞典东方博物馆(2011-2014)、德国美因茨大学、“德国之声”(2009)、新西兰奥克兰大学(2005)等高校或机构访学、开设专题讲座、开展专题研究。
联系方式:(H)021-56338614;linsx7709@163.com
(本年度不招生)
刘海波
(男),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市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委会副主任,长三角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上海国际电影节及白玉兰电视节资深选片委员。出版《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等专著两部,主持“上海经验与中国道路:上海电影中的百年中国多元现代性研究”等哲社课题2个,发表学术论文和电影评论数十篇。专业方向为影视文化研究与批评。
联系方式:13817756897,E-mail:f12@shu.edu.cn
聂伟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电影产业、影视文化批评与新媒体研究。历获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王宽诚育才奖等称号。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优秀文艺评论奖、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等。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编委,《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学术委员。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创新与发展研究》,主持省部级重大项目《“互联网+”语境下中国电影产业融合创新》,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7项。专著《中国电影产业十年探察》《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等,编著《第六代导演研究》《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及译著等九部。
联系方式:021-56331901,E-mail: nieweiphd@126.com
潘璋敏
(男),籍贯:上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学者,瑞典University West高级访问学者。目前主要研究的领域:3D立体电影视觉引导、虚拟空间视觉的安全性、影视视觉文化与智能科技的交织等。科研成果62项;省部级纵向项目2项,近五年重要论文17篇,个人作品展3项,专利12项,作品获奖:12项。
联系方式: Email:zmpan@shu.edu.cn
齐伟
(男),博士,副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社科新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学学者,“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华语电影历史与理论、当代华语电影批评、新媒体与电影产业等。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5项,上海市教委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现代传播》《上海大学学报》等多家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解放日报》《中国艺术报》等主流报刊杂志发表影视文化时评2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等奖,第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一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等。
联系方式:021-56331901 邮箱:qwei712@163.com
曲春景
(女)教授,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影视艺术学科带头人;上海大学影视批评中心主任;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副理事长。其专业方向:影视理论、影视批评。主要研究范围:影视叙事学、电影叙事伦理批评、观众心理研究等。先后主持完成过多项重大理论课题:1998年主持完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叙事与价值”;2002年主持上海市教委项目“影视作品解读”;2003年再次负责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故事与媒介” 的课题研究,2015年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电影叙事伦理批评”。
其科研方面,获得过多次奖项:《论电视文化批评》获2004年中国电视金鹰节论文二等奖(金鹰奖)、《论影视剧制作中的形而上学陷阱》获得中国高教影视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8年《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感官文化学派》获中国高教影视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其著作和论文《阅读的理性》《论视觉文化批评的当代价值》《对影视批评现状的批判》《跟随故事的转移》《叙事与价值》《当代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转向》等,曾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报》、《名著欣赏》等多家刊物介绍转载和复印等。
其在教学工作方面,2004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师“上海市育才奖”;2012年获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13年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奖;2013年度影视艺术学院教学优秀奖等。
现任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兼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上海大学学报编委。2005年春季学期应邀到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斯坦敦学院访问和讲学、2013年秋应邀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负责本科生联合创作教学项目。
联系方式:021-66521636,E-mail :quchunjing@163.com
(本年度不招生)
曲丽萍
(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规划办公室主任。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主要专注于电影创作与电影产业研究。
在研究领域,参与《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撰写,发表《从票房看中国电影观众消费习惯演变》(2019)、《新形势下中国电影市场的转型与应变》(2020)等文章。被中宣部、上海市委宣传部采纳《疫情后影视产业发展态势分析》等政府咨询报告30余篇。在创作领域,担任中宣部“纪录中国”项目——3集生态纪录片《第三极之植物王国》制片人、总撰稿,3集人文纪录片《石头记》制片人、撰稿,动画片《安平桥》制片人,电影《三重威胁》联合制片人、剪辑,37集电视剧《孩子回国了》联合制片人。
E-mail:quliping@shu.edu.cn 1072808229@qq.com
饶曙光
(男),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兼职教授。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艺术总监。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广电总局社科基金项目评委、评审。
1985年开始从事电影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史、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影视与大众文化等。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共300多万字。《创意制胜——跨越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特等奖。《华语电影新发展及其前景》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特等奖。
出版了多部译著和专著,主要有:《中国文学理论》,《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博影而思——饶曙光文集1、2、3、4》。主编有《中国电影分析》、《新思维 ·新力量·新方法》、《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侯孝贤电影研究》等。承担并完成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通史》(首席专家)。
联系方式:010-64296146,E-mail: raoshuguang@126.com
(本年度不招生)
王艳云
(女),博士,副教授,电影学博士,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指导大学生创新市级项目两项,国家级一项,出版专著一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电影学高峰学科项目、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等项目多项,曾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届“学会奖”评论类二等奖,第十四届“学会奖”评论类二等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九届(2021)学术年会优秀论文等奖项。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台湾电影研究委员会委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从事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电影史、电影文化与城市影像研究。
联系方式:Email:wyy126@126.com
(本年度不招生)
杨弋枢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于1976年10月,江苏海安人。200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电影学博士学位。2007年—2019年先后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讲师、副教授。2014年-2015年在美国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访学。2011年—2014年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兼职博士后。2019年至今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文化研究、电影本体研究、视觉文化研究等方面,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影机制研究》课题研究并结项。
杨弋枢也持续创作实践,电影作品有:纪录片《浩然是谁》(2006,任导演/摄影/剪辑,入选2006年第59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入选2007年第3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等,影片由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收藏);纪录片《路上》(2010,任导演/剪辑,入选国内多个影展,入选韩国首尔独立电影节);剧情片《一个夏天》(2014,任编剧/导演,入选2014第21届韩国釜山电影节,2015法国沃苏勒亚洲电影节获评委会特别提名奖,2015年德国汉堡国际电影节,2015年台湾女性影展,2015年北京独立影像展年度优秀剧情片奖);剧情片《之子于归》(2018,编剧/导演,入选2018第3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2018年平遥国际影展,2019年爱尔兰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2019年韩国首尔国际女性影展等)。
联系方式: yishuyang@shu.edu.cn
姚国强
(男),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教授、国家一级录音师,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兼)、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兼);原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科研信息化处处长。
现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声音艺术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录音师协会电影电视声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影视卷”编委会编委、“影视声音卷”主编等多项社会学术职务。
先后公开发表各类学术文章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含译著)15余部,主持了30余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多项学术成果获奖。
先后参与电影故事片声音创作10余部、动画片1部、环幕电影2部;电视剧声音创作百余部集。多部影视作品获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电影声音艺术史、电影声音美学、声音人类学和电影声音艺术教育学。
联系方式:E-mail:ygq@bfa.edu.cn;yaogq8888@sina.com.cn
(本年度不招生)
张斌
男,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艺术学方向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理论与批评,新媒体与影视产业、影视与媒介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以及教育部、上海市、国家广电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项目多项,多项决策咨询成果获中央和上海市有关部门采纳、批示,出版专著、译著、合著、编著等论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五十余篇,十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9年版)》名录。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文汇报》《中国艺术报》等主要报刊发表大量影视评论,被“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转载转发。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谢晋电影艺术基金会理事,上海大学影视创作与批评中心常务副主任。
上海电视节电视剧“白玉兰奖”选片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国际短片大赛和短视频单元选片人,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IM两岸青年影展选片人,上海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专家评审。
联系方式:skyz@vip.163.com
张婷婷
(女),教授,博士,江苏省社科优青。中国民协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戏曲史、曲律学、戏剧文化。
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等多项,出版出版专著《元曲曲体研究》、《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研究》(合著)、《乐韵中的澄明之境——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合著)。在《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戏剧艺术》《东南大学学报》《南京师范大学报》《戏曲研究》《戏曲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相关成果曾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王国维戏曲论文奖等。
联系方式:Email:ztt@shu.edu.cn
(本年度不招生)
赵晓红
(女),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戏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戏剧戏曲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戏曲史论。主持完成教育部课题《江浙沪戏曲剧团体制转型及推进产业化发展研究》、国家古委会项目《朱有燉集》等。出版专著《朱有燉研究》《江浙沪戏曲剧团体制转型及推进产业化发展研究》等。在《文学遗产》《戏剧艺术》《艺术百家》《戏曲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清抄本昆曲身段谱研究》。
联系方式:Emai:38916139@qq.com
仲星明
(男),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设计学。主要研究领域:艺术教育、数码艺术,艺术设计,影像艺术,文化产业,佛教艺术,公共艺术,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等。
编撰出版了《印刷工艺与装潢设计》、《现代印刷工艺学》、《工艺制作实践》、《美的创造》、《印刷设计》、《佛教艺术》、《苗绣密码——战神的召唤》等学术著作及主编了《二维动画艺术与数码技术》、《网络信息检索与运用》、《数码图形设计》、《数码漫画》、《数码立体造型》、《电脑游戏基础设计》等丛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在有关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数码时代的中国包装设计》、《构筑中国数码艺术基础教育体系》、《计算机美术设计基础及应用》、《‘塔’与‘树’的思考》、《艺术与设计基础》、《易学图形概念研究》、《论莫高窟壁画中的“能量波纹”佛像背光》等专业论文十多篇。先后完成了“中国网络文化研究现状分析”、“普通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研究”等研究课题,主持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数码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目前正在负责省部级课题“数码艺术教育模式探索”。
现任文化部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4)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国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委,《艺术教育》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数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历任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数码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数码艺术教育委员会会长,住建部建筑文化中心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常委及华东区秘书长,《中国设计年鉴》编委,中国数字图形图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学院奖常务理事及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画学会理事,中国玩具协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委,嘉定区人大代表,嘉定区政协委员等职。
主持承办了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数码艺术大展暨专家论坛、全国数码艺术教育成果展及高峰论坛、中国包装联合会第九届华东大奖、中国学院奖数字出版设计论坛、国际数字创意与工业设计大赛暨第七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学院奖第六届影视动漫大赛颁奖典礼暨教育论坛等大型学术活动。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包装设计师,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A级。其中,“兰贵人”、“靓妃”化妆品系列包装设计分别获世界包装组织“世界之星”大奖;“国庆五十周年江苏进京彩车”总体设计获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表彰;“中国第六届艺术节”主要场馆、奖杯及系列礼品设计获组委会表彰;“APEC世纪科技盛会”展示设计等十多件设计作品分别获得“中国之星”金奖、银奖、铜奖及“华东大奖”金奖;主持研制的“智能割草机器人”获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西安大唐芙蓉园总体艺术规划设计及艺术品设计制作”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上海嘉定上大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一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国十佳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奖;主持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政要安全警卫系列徽章设计获得了世博会表彰;还荣获2011年中国学院奖年度人物“数字艺术教育贡献奖”、2012年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中国数字影像年度人物奖”,2018年全国德艺双馨活动“优秀高校艺术教育名师”。
主持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国家文化地理信息库建设重大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村寨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系列项目,其中作品《赛装节》在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数字电影节暨数字艺术博览会中荣获“最佳数码纪录片”奖;担任数码电影《良心作证》、《生死诺言》制片,哈尔滨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幕式《青春·未来》大型文艺演出策划、视频监制;主持了第六届中国戏剧艺术节、亚太经济APEC中国馆、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南京市地铁1号线、南京市中央公园、南京市栖霞山文化旅游景区、栖霞寺三论宗祖庭主题公园、常州市宝林禅寺、扬州市宝应泰山殿、重庆市潼南大佛寺、江阴市军事文化主题公园、上海嘉定老城区改造、上海东方国贸天地城、北京751文化产业园区、南京市紫东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连云港海州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锦屏山风景区等大型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艺术设计。主持组建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上大数码艺术产业基地、常州市动漫产业园实践教育基地、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文化产业委员会企业人才孵化基地、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数字内容产业研发基地、中国玩具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数字艺术研究中心等。目前,仲星明教授正致力于艺术教育、艺术科技、艺术禅和佛教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文化旅游的规划设计。同时致力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大型项目数据库建设、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项目子课题——图形符号标识规范;主持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数码图像研究中心、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中美人类想象力研究数码艺术工作室”及“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中韩VR技术研发与国际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室”等学术科研工作。
联系方式:zhongxm@shu.edu.cn
(本年度不招生)
祝明杰
(男),电影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影视史论与批评、动画艺术和新媒体影像艺术等。在《当代电影》《艺术百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别样的“表演”——动画表演体系建构研究》、教材《动画分镜头设计教程》(合著)等。近五年,指导学生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动画表演艺术研究》、上海市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表演艺术研究》、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语境下上海无纸动画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
联系方式:13818698462;Email:zmjcr@126.com
(本年度不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