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00 中国史 (文学院)
  上海大学历史系(原属于复旦大学分校)始创于1978年,1983年6月正式更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并归入当时组建的上海大学。1994年5月,四校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历史学科随文学院一起并入新的上海大学。2007年,上海大学中国史学科被上海市教委列为上海市第五期(2007—2012年)重点建设学科,2011 年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 年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5年被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高原学科,获重点支持。2020年上海大学历史学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发展至今,学科方向齐全,专业布局平衡,形成了本科与硕士、博士研究生全覆盖的人才培养机制。近5年来,中国史学科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及省部级纵向课题50多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专业的主要导师均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建构了门类相对齐全、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学科体系。
  学制:3 年
  研究方向:
  01. 060203 历史文献学
  本方向主要从事历史文献、文书的挖掘、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为探索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供学术支撑。本方向具有三大特色:其一,注重对上海地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其二,注重对考古材料的整理与研究;其三,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本方向坚持贯彻发掘、研究、阐释和保护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研究方向:
  (1)中华典籍与文化
  (2)文献与文化资源
  (3)专题文献
  指导教师:
  宁镇疆、程恭让、胡宁、朱继平、张呈忠、把梦阳、韩戍等教师数名。
  02. 060204 专门史
  本方向在总结自身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深化史料挖掘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与相关研究机构、科研单位的合作,运用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跨学科方法,侧重历史地理、宗教与社会以及思想史的研究,结合国家宗教治理的需要以及外来宗教与中华文明的融合需求,以宗教与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基督教中国化、佛教中国化等研究为建设内容。本方向还不断加强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同时为国家和地方提供决策参考。在研究合作上,本方向充分重视与海外学术机构的交流往来,注重理论与实际,将宗教与社会治理紧密集合,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研究方向:
  (1)中国宗教史
  (2)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3)中国思想史
  指导教师:
  程恭让、陈菊霞、郭红、肖清和、杨雄威、杨卫华、舒健、成庆、朱继平、张呈忠、王皓、杨奇霖等教师数名。
  03. 060205 中国古代史
  本方向在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史贯通认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古代史师资的研究专长,在上古、秦汉、魏晋段强调紧密跟踪出土新发现和新材料,从古代经典的解读和传承出发,使学生体悟中国古代文明和文化基因的独特品质;中古隋唐宋元段重视中西交通、民族融合的历史遗产,同时聚焦制度的变迁与革新,培养学生形成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制度因革的深刻认知;明清段关注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治理模式和中西交流背景下的思想变革,加深学生对“前现代”历史背景和遗产的全面理解。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2)先秦史
  (3)隋唐史
  (4)元明清
  (5)中外关系史
  指导教师:宁镇疆、程恭让、陈菊霞、张安福、郭红、肖清和、舒健、朱继平、张呈忠、把梦阳、黄凯等教师。
  04. 060206 中国近现代史
  本硕士点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形成与兄弟院校历史学科的错位优势,注重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基于构建在全球区域化背景下具有新理念、新视野、新方法特点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积极推荐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能够面向社会,为地方社会服务。
  研究方向:
  (1)中国近代经济史
  (2)新中国经济社会史
  (3)中国共产党史
  (4)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比较
  指导教师:
  忻平、廖大伟、王栋、徐有威、刘长林、严泉、王敏、夏昀、陈德军、杨卫华、杨雄威、成庆、吴静、侯庆斌、韩戍、王皓、林威杰等教师数名。
  指导教师:
  详见各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13历史学基础
  4. 无
  复试科目:
  中国通史
  备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