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00 物理学 (理学院)
  上海大学的物理学科起源于1958年成立的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4年,物理学科获得“无线电物理”博士点的授权;2006年,获批“凝聚态物理”博士点;2011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建立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物理学科不断取得重要进展,获得“211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高原学科以及国家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等多方面的支持。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物理学科先后被批准为上海市“信息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等重点学科。
  物理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卓越,多次获得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在过去五年中,学科培养了90余名博士生和400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多人荣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上海市硕士优秀论文奖及校优秀论文奖等。毕业生的就业率(包括升学率)连续多年保持在高位,2022年和2023年的研究生就业率分别为97.33%和92.78%。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遍布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许多人已经成为所在学科和企业的骨干力量。
  上海大学物理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约10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国家级高端人才、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上海市海外高端人才和上海市领军人才等。师资队伍中有正高职称教师38人,副高职称教师40人,博士生导师43人,且所有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
  学科建设平台包括教育部特色专业、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方向和上海市高原学科等。物理学科也是上海大学最早进入ESI收录的学科之一,连续十多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根据ESI数据库2024年5月的数据,上海大学物理学科发表论文总数为4016篇,总引用次数为50719次,在进入全球前1%的全国地方高校中排名第3,处于全球前5.1‰。
  上海大学物理学科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市产业经济的重大需求,以物质科学前沿问题为研究对象,形成并发展了以下特色研究方向:超导与强关联物理、低维与计算物理、量子与信息物理、引力与高能物理、新能源物理与器件、以及纳米结构物理等。
  主要研究基地包括:
  • 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
  • 上海市量子与超导新物态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 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
  • 上海大学低维碳材料研究所
  • 上海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
  • 量子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大学量子科技研究院
  其中上海大学量子科技研究院是2024年新成立的校级科研单位,进一步推动量子科技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学制:3 年
  研究方向:
  01. 凝聚态物理
  磁性与自旋物理,超导物理,材料物理,生物物理,微电子与半导体物理等;
  02. 光学
  激光物理,纳微光学,太赫兹光子学,非线性与超快光学,椭圆偏振光学及同步辐射等;
  03. 无线电物理
  量子光学,量子信息,量子调控,量子计算与量子机器学习,导波光学,空间光孤子,微波物理等;
  04. 理论物理
  引力与宇宙学,弦论与共形场论,量子代数与数学物理,高能物理与量子场论,凝聚态理论等;
  05. 原子分子物理
  量子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冷原子物理,原子光学,量子动力学等;
  06.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
  原子核物理,重离子物理,强子物理与有效场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及新物理等;
  指导教师:
  沈学础、王恩哥、钟建新、杨国宏、李春芳、曹世勋、许晓明、张爱林、张永平、张义炳、田立君、蔡传兵、马国宏、杨希华、查访星、查国桥、邓振炎、敬超、Chen Yong Cong、姜颖、吴绍锋、葛先辉、曹清、颜明、任伟、尹鑫茂、戴晔、申明、刘俊杰、胡钧、王丽华、Jeffrey Reimers、Malgorzata Biczysko、Yuriy Dedkov、Elena Voloshina等30余名教授、研究员及40余名副教授及讲师。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12普通物理(一)
  4. 812量子力学
  复试科目:
  物理学综合
  备注:
  1. 本专业在理学院培养。
  2. 与中科院联合培养所对应的单位包括: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
  3. 咨询电话:田老师021-66131060。